[其它] ​ 冶春绝句二十首 其二十
冶春绝句二十首 其二十清 王世祯永和之岁暮春月,王谢风流见典型。好记甲辰布衣饮,竹西亭子是兰亭。鉴赏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场景的联想与现实情境的描述,传达出对往昔风流韵事的追慕以及对当下相聚的珍视。以下从意象与画面、情感表达、艺术特色三方面来赏析: 意象与画面 - 首句:“永和之岁暮春月”,直接点明时间为东晋永和年间的暮春时节。这一特定时间,会让熟悉历史的读者立刻联想到王羲之等人在兰亭雅集的典故,营造出一种古朴、典雅且充满文化底蕴的氛围,仿佛将人带回到那个名士云集、曲水流觞的时代。 - 次句:“王谢风流见典型”,“王谢”指代东晋时期的王、谢两大世家大族,他们代表着当时的高门显贵与风流雅士。“风流”一词概括了这些世家子弟的才华横溢、洒脱不羁以及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品味。“见典型”表明在永和年间的那次聚会中,充分展现了王谢家族所代表的风流典范,使读者脑海中浮现出一群文人墨客吟诗赋词、畅叙幽情的画面。 - 第三句:“好记甲辰布衣饮”,“甲辰”明确了现实中的一个时间节点,“布衣饮”描绘了普通百姓(“布衣”指代平民)相聚饮酒的场景。与前两句所描绘的东晋高门雅集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质朴、接地气的生活画面,突出了此次相聚的平凡与真实。 - 末句:“竹西亭子是兰亭”,“竹西亭子”点明当下聚会的地点,将其比作“兰亭”,虽没有兰亭那般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地位,但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赋予了竹西亭子特殊的意义,仿佛这里也如同兰亭一样,承载着人们的雅兴与情谊,成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文化氛围的场所。 情感表达 - 对历史风流的追慕:前两句对永和年间王谢风流的描述,流露出诗人对东晋时期那种高雅文化生活和名士风度的深深追慕之情。渴望能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那个时代的文化盛宴,感受古人的才情与雅趣。 - 对当下相聚的珍视:后两句描述甲辰年布衣在竹西亭子的饮酒聚会,诗人强调要记住这次聚会,将竹西亭子比作兰亭,表明诗人珍视当下普通百姓之间这种质朴的相聚,认为即使没有高门显贵的参与,平凡人的聚会同样可以充满诗意与情谊,有着独特的价值。 艺术特色 - 古今对照:诗歌巧妙地将东晋永和年间的雅集与当下甲辰年的布衣之饮进行对照。一方面展现出历史与现实的差异,往昔的王谢风流代表着贵族文化的辉煌,而当下的布衣饮酒则是平民生活的写照;另一方面又通过将竹西亭子比作兰亭,暗示出无论古今,人们对美好相聚、文化交流的追求是相通的,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 借代与比喻运用巧妙:“王谢”借代东晋的高门大族,简洁而准确地传达出特定的历史文化意象,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将“竹西亭子”比作“兰亭”,这一比喻不仅赋予了现实场景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还表达了诗人对当下聚会的高度评价,使诗歌在表达情感时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作者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后,于第二年出任扬州推官。康熙元年(1662)春,他与扬州诸名士修禊于红桥,众人击钵赋诗,游宴不息。康熙三年春,王士祯又与诸名士再于红桥修禊,王士祯一口气作了《冶春绝句》十二首,其中流传最广的的一首是:“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众人皆和韵作诗,一时传为佳话。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29日 05:53:45     分类:其他作品
   7         0
[其它] 来自顺眼阳光老师分享的王士祯诗词欣赏
冶春绝句二十首 其四清 王世祯东家蝴蝶作团飞,西家流莺声不稀。白苎新裁如雪色,潜来花下试春衣。鉴赏这首诗充满了活泼轻快的生活气息,从多个维度营造出富有画面感与青春活力的场景: 1. 意象与画面呈现 - 开篇两句:“东家蝴蝶作团飞,西家流莺声不稀”,构建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日图景。“东家蝴蝶作团飞”描绘了东家周围蝴蝶成群结队飞舞的热闹画面,蝴蝶翩翩起舞,展现出春天的蓬勃生机与灵动之美。“西家流莺声不稀”则从听觉角度入手,西家传来接连不断的流莺啼鸣声,莺啼清脆婉转,为画面增添了悦耳的音效,进一步渲染出春日的热闹氛围,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春天的召唤下苏醒、活跃起来。 - 后两句:“白苎新裁如雪色,潜来花下试春衣”将视角聚焦到一位少女身上。“白苎新裁如雪色”点明少女新裁剪好的白色苎麻衣服,像雪一样洁白,突出衣服的崭新与素雅。“潜来花下试春衣”描绘少女悄悄来到花下试穿新衣的情景,“潜”字生动地刻画出少女的娇羞与俏皮,花下试衣的场景充满了青春的灵动与美好,少女与鲜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极具诗意与美感的画面。 2. 情感表达 - 青春活力与喜悦:整首诗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蝴蝶纷飞、流莺啼鸣展现出春天的生机,而少女试穿春衣这一行为,更是传递出青春的朝气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春天的氛围中,少女以新裁的春衣来迎接春天,充满了喜悦与期待,这种情感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自然地流露出来。 - 微妙的少女情怀:“潜来花下试春衣”细腻地表现出少女特有的娇羞与含蓄。在美好的春光里,少女独自在花下试衣,或许有着对自己美丽的期许,又有着怕被人发现的羞涩,这种微妙的少女情怀在诗句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诗歌增添了一份温婉与细腻。 3. 艺术特色 - 声色结合:前两句诗中,视觉上蝴蝶纷飞的画面与听觉上流莺的啼鸣声相结合,从不同感官角度全面地展现了春天的热闹与活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春天的丰富多彩。 - 衬托手法:以蝴蝶、流莺、鲜花等春日美好景象为背景,衬托出少女的青春美丽与活泼灵动。少女在这样的环境中试穿春衣,自然之美与人之美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强化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细节刻画:“潜来花下试春衣”中的“潜”字是细节刻画的精妙之处,精准地描绘出少女的神态与心理,让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少女那种既兴奋又羞涩的微妙心情,使诗歌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后,于第二年出任扬州推官。康熙元年(1662)春,他与扬州诸名士修禊于红桥,众人击钵赋诗,游宴不息。康熙三年春,王士祯又与诸名士再于红桥修禊,王士祯一口气作了《冶春绝句》十二首,其中流传最广的的一首是:“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众人皆和韵作诗,一时传为佳话。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17日 07:05:08     分类:诗论
   17         0
[诗论] 渔洋法欣赏
七绝 恽向千岩竞秀图 清 王士祯万壑千岩云雾生,曹娥江外几峰晴。分明乞与樵风便,身向山阴道上行。鉴赏诗词创作有章法可循,王渔洋的七绝神韵盎然,最适合初学者入门诗词原创火云2023-06-04 05:38广东文化领域创作者关注王士祯,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原名王士禛,字子真,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他是继司空图、严羽之后倡导神韵理论的又一大家, 是"神韵说"的集大成者。王渔洋标举的"神韵说""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诗歌艺术风格上,"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两种风格并举而又侧重于古淡闲远一格 (简称"并举说"),二是指在某一首诗歌中追求"与诗的高度统一,重在诗的内在品质",韵则偏重诗的外在风貌(简称"统一说")。从他的神韵说观念和这些解释中很容易得出这样的观点:神韵是指作品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某种情思内涵而不是形式方面的特点。下面就针对王士祯的七绝做分析,并进行步韵模仿,或能一窥豹斑。七绝 恽向千岩竞秀图 文/王士祯万壑千岩云雾生,曹娥江外几峰晴。分明乞与樵风便,身向山阴道上行。这首王渔洋的小诗,属于题图作品,主要描写山水方面的景致。其风格也是相对优游不迫,自有内在的神韵流转。在结构上次序也很分明,尤其是三四句的前后勾连,第四句紧抱第三句,语意联属,同时将诗味延伸到句外,从而回味无穷。首句“万壑千岩云雾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采用白描手法直接说明画面的“千岩”,只用一“生”字将云雾在山水间状态生动勾连起来,如此画面便有了生机,鲜活而清晰。静态的呆板的画转化为动态视频,此也是诗词手法之一。次句是采用视觉转移手法,把从首句的相对笼统概括的远山转外江面上的相对较近的几处山峰。“几峰晴”写法有讲究,“几”不说固定峰数,句子则变得相对灵动。“晴”字不但是天气描写,还产生一种颜色光影的错觉。故此,一二句的写法用字看似简单,但是都恰到好处,其内在即有某种韵味流转。这幅《千岩竞秀图》,应该在近处的某个山峰小道上有人在上山,但要如何表达出这种“山行”的意味呢?总不能直接就写上山吧,那有什么诗的境界与味道?不过话说回来,现代大多数人写诗词,估计就是这么直接写出来的。而非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出诗意来表达“山行”。“分明乞与樵风便,身向山阴道上行。”,这两句就是写一个上山的人,但味道如何?不用多说,读者自会!“分明乞与樵风便”是采用评论的语气进行点评,至于为何“乞与樵风便”,留待下一句回答。这第三句并没有承接上面的前两句,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第四句“身向山阴道上行”的山行来回扣前两句山,如此便整篇诗词抱紧一团,画面更有一种涨起来的感觉。其实,三四句这种写法,也有点倒装的感觉。正常语序,应该是第四句的“身向山阴道上行”先说,然后再下“分明乞与樵风便”这种评论。但如果这样语序去写,则变成流水账,起不到出乎意料之外的效果,那便了然无味了。作者王士祯,清初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原名王士禛,字子真,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他是继司空图、严羽之后倡导神韵理论的又一大家, 是"神韵说"的集大成者。王士祯提出并实践了“神韵”说,强调诗歌应该追求意境之美,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而非仅仅追求辞藻华丽或形式完美。这种理论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王渔洋标举的"神韵说""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诗歌艺术风格上,"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两种风格并举而又侧重于古淡闲远一格 (简称"并举说"),二是指在某一首诗歌中追求"与诗的高度统一,重在诗的内在品质",韵则偏重诗的外在风貌(简称"统一说")。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01日 06:00:16     分类:诗论
   57         2
[其它] 唐寅作品《美人图》赏析
美人图明 唐伯虎春色关心万种情,酒杯聊寞可怜生。折花比对佳人面,把臂相同觉命轻。鉴赏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对美人的倾慕之情,以及在春天这个充满生机与爱情的季节里,诗人内心细腻的情感变化。让我们来细细品味:1. "春色关心万种情":这句诗表达了春天的景色引起了诗人无数的情思,春天是万物复苏、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在这样的季节里,人们容易被外界的美好所触动,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尤其是对于美的追求和爱慕。2. "酒杯聊寞可怜生":这里诗人可能是在独自饮酒,以酒消愁,感叹自己的孤单寂寞。"可怜生"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怜悯,或者说是对自己境遇的一种无奈感慨。3. "折花比对佳人面":诗人摘下花朵来与美人容颜作比较,这是一种非常浪漫且直接表达欣赏的方式。它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的敏锐感知,也暗示了他对美人的深深仰慕,认为她的美丽如同盛开的鲜花一样令人陶醉。4. "把臂相同觉命轻":最后这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愿意与心爱的人携手同行,即使生命变得微不足道也在所不惜。这种为了爱情或理想而甘愿付出一切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感情的执着与深情。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和个人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美好事物(如春天、美人)的赞美和向往。作者一字子畏、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汉族。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发表时间:2025年01月08日 06:08:50     分类:诗论
   125         4
[其它] 作品赏析(来自顺眼阳光师)
佳人插花图明-唐寅春困无端压黛眉,梳成松鬓出帘迟。手拈茉莉腥红朵,欲插逢人问可宜。鉴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闺中佳人的画面。首句“春困无端压黛眉”写出了女子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慵懒困倦,眉头微蹙,流露出一种娇媚的慵态。次句“梳成松鬓出帘迟”则展现了她起床后梳妆的情景,松散的鬓发透出她的闲适和不急不躁。第三句“手拈茉莉腥红朵”,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将女子手中的茉莉花引入画面,茉莉花色洁白,而此处却说“腥红”,可能是形容其含苞待放的娇嫩,或是诗人独特的艺术感受。最后一句“欲插逢人问可宜”,女子犹豫不决,想要插花却又担心不合时宜,流露出女子的娇羞和细腻心思。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佳人春日插花的场景,展现了女子的内在情感与外在风姿,富有生活气息和女性韵味。唐寅作为明代著名画家,此诗也体现了他在绘画中对人物神情的精准捕捉和生动刻画。作者一字子畏、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汉族。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发表时间:2024年12月07日 15:01:19     分类:其他作品
   146         1
[其它] 高启作品赏析(来自顺眼阳光老师))
西斋庭前海棠明-高启寂寥银烛与金盘,睡足帘前怯晓寒。不是诗人赏幽兴,雨中深院有谁看。鉴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晨寂静的画面。"寂寥银烛与金盘",银烛闪烁,金盘映照,夜晚的寂静被这两样物品的光芒打破,显得有些冷清。诗人已经睡足,帘前微启,感受到黎明前的寒意,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孤寂。"睡足帘前怯晓寒","怯"字生动地写出诗人对清晨寒冷的敏感,仿佛怕惊扰了这份宁静。接着,诗人以反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境:"不是诗人赏幽兴,雨中深院有谁看?"如果我不是诗人,对这样的幽雅景色有所欣赏,那么在雨中的深院里,又有谁能体会到并欣赏这番美景呢?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西斋庭前海棠在清晨的静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孤独而富有诗意的心境,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无人共享的遗憾。作者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发表时间:2024年11月11日 19:47:58     分类:其他作品
   89         1
[其它] 作品欣赏(来自六月清荷老师分享))
云叠罗汉老师点评作业13、五绝 晚秋含英咀华疏果悬枝杪,青红别枣林。终年空赶碌,长叹当诗吟。含英咀华的诗,格律无误。尾句,断掉了!转句,是感慨生活节奏紧迫,那尾句,就该叹岁月无情。怎么来了个吟?这不符合逻辑。我改几个字,仅供参考。纯属个见!疏果悬枝杪,青红别枣林。终年空赶碌,长叹鬓霜侵。14.五绝《晚秋》李后平秋高神自爽,禾黍望中黄。笑语丰收乐,心欢恋酒香。李后平的诗,格律无误。转句不太给力。我改几个字,仅供参考。纯属个见!秋高神自爽,禾黍野田黄。又是丰收望,心欢恋酒香。15.五绝 晚秋空城阶前霜露重,江上雁声稀。又念远方你,天寒可换衣。空城的诗,格律无误。全诗,语言流畅、布局合理、尾句留白。不错的一首诗!赞!16. 五绝·晚秋楚楚动人秋风轻袅芳,叶落满阶黄。暮雨苔钱翠,夜凉安枕香。楚楚动人的诗,格律无误。起句,韵字芳与承句韵字黄,有些许冲突。转句,无实际意义。尾句,凉?韵字入诗,尽量避免。我改几个字,仅供参考。纯属个见!秋风渐转凉,叶落满阶黄。冷暖人犹适,弃杯安枕香。
发表时间:2024年11月11日 19:42:25     分类:其他作品
   89         1
[其它] 愁风月(生查子)·风清月正圆(贺铸)
(来自梅花书屋)风清月正圆,信是佳时节。不会长年来,处处愁风月。心将熏麝焦,吟伴寒虫切。欲遽就床眠,解带翻成结。译文:正是风清月圆的好天良夜。因与思念的人长年隔绝,每逢见到清风明月就产生了忧愁。点起香,对香吟诗,用来排除心中的愁情,但心反而与香一样焦,吟声与虫鸣一样凄凉。于是就上床睡觉,或许可以与愁苦告别,不料衣带又解不开,越急着想解开,越是解不开,反而打成了一个死结。注释:熏(xūn)麝:熏炉中的香料。寒虫:蟋蟀。遽(jù):速。创作背景: 根据词中主人公的口吻、语气、举动及其身边的器物等来推断,这首词是作者站在怀人女子的立场上创作的,其创作时间不详。简析: 《愁风月·风清月正圆》是一首写独处孤栖愁怀的词篇。词的上片先点出风清月圆的好天良夜,再翻转语意写风月反而平添忧愁;下片接写闺中点香吟诗借以排遣愁情,最后通过衣带难解表达出处处不顺心的恼乱意态。全词步步深入、波澜起伏地抒写了回旋往复、无可排遣的离愁,采用具体可感的生动意象,以传达“离愁”这种抽象而难以言传的复杂情感。贺铸词作鉴赏:这首词以精巧的构思和语言,步步深入、波澜起伏地抒写了回旋往复、无可排遣的离愁。上片首二句点出个风清月圆的良辰美景。但“信是”这种语气,含有客观上是如此,而吾心中却未必然的意味,如“江山信美非吾土”就是。果然下二句即突然翻转:“不会长年来,处处愁风月。”带着主观感情:无边风月,在离人眼中是可以唤起景是人非之感的。所以,词中人因与对方长年隔别,每见风月即生愁,“处处”二字,不仅指地,亦指时时,事事,凡关乎风月者,即是愁端。由“佳时节”而“愁风月”,这一转折,也就是欲解带而翻成结了。说“长年来”、“处处”,就从时间和空间的广泛范围内把眼前的“愁”展开来了。下片首二句写主人公本想点香吟诗以遣愁情,然而“熏麝”反而使心同香一样焦,吟声则与虫鸣一般凄切。这里仍是写心情之焦愁与凄苦,用熏麝之“焦”与虫声之“切”双关,便觉倍添意趣,属于缘情造景,亦与生活合拍,故觉十分谐和。生活中寻求排遣之方总是宣布失败。于是乎词中人便决心睡觉,来与愁苦告别。“欲遽就床眠”的“欲遽”二字,写出一种无可奈何而成决断的情态。但不料“解带翻成结”,衣带又解不开,越想快点解开,越是糟糕,反而打成了一个死结。全词这个结尾极富于戏剧性,俨然六朝乐府之俊语,它写出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孤栖愁怀。此词以具体可感的生动意象,将离愁这种抽象而难以言传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末二句不仅具有民歌风味,而且画龙点睛,乃全词之精髓。
发表时间:2024年11月09日 06:34:57     分类:诗论
   95         0
[其它] 《苏李泣别图》鉴赏
明-高启丁零海上节毛稀,几望南鸿近塞飞。泣尽白头相别泪,少卿留虏子卿归。鉴赏这首诗描绘的是两位友人苏武和李陵在异国他乡分别的情景。"丁零海上节毛稀"可能指的是他们在荒凉的海边,苏武的节杖(代表他的忠诚和汉朝的象征)因长时间使用而磨损稀疏,暗示了他们经历的艰辛岁月。"几望南鸿近塞飞"表达了诗人对南归的大雁的向往,大雁是传递消息和思乡之情的象征,他们期待着大雁能将他们的离愁带回故乡。"泣尽白头相别泪"直接展现了两人离别的悲痛,泪水洗尽了他们脸上的皱纹,却无法洗去内心的哀伤。"少卿留虏子卿归"中的"少卿"和"子卿"是对苏武的尊称,"留虏"则暗示了苏武被囚禁的境遇,而"子卿归"则是对李陵的期盼,希望他能够平安归来。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象征性的意象,展现了苏李二人深厚的友情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同时也寓含了对历史事件的感慨。高启作为明代诗人,以这样的题材表达了对古代忠贞与离愁的深刻理解。作者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发表时间:2024年10月20日 08:31:12     分类:诗论
   116         1
[散文] 摘朝天椒
半个月没见,乡下院子里的几棵朝天椒似顽皮的娃娃,穿着红艳艳的外衣,一个个倒立着身子争先恐后待你去抚摸。 绿叶丛中星星点点的红啊,静静地展示着,无声地召唤着,欢喜油然而生。一手提篮一手摘,先挑大个儿的红火娃。只见半个小指大的红椒儿不断跳进篮子里;只见一个个指节长、大的一端直径不到二分之一小指甲盖大小的小红椒不断地跑进篮子里。摘啊摘,可就是不见篮子底铺上一层红。 一棵红椒摘完了,又摘另外一棵。为加快速度,把篮子放水泥地上,左右手一起摘。双手都摘存了五六个后,一次性丢到篮子里。摘啊摘啊,差不多一个小时,十几棵红椒才摘完。 天气不错,阴,正好做事。 回想半个月前,公公让去菜地摘朝天椒。两尺多宽七八尺长的三畦地儿,从三点多硬是忙到六点左右了才摘完。虽已秋天,可秋老虎厉害啊,让人额头上汗珠不断滚落,有点眼花气闷呢。 带回家把篮子翻了个底朝天,大大小小的红椒还不到一斤哦[害羞][害羞] 蓦地想到十来年前,和姑姐、夫君一起帮公婆到山上摘茶籽。 霜降,早早吃了,穿上长衣长裤,戴上帽子或包上头巾,全副武装后,走过田埂,沿着曲折蜿蜒的小路,披荆斩棘来到茶籽山。开始摘茶籽,摘完低处摘高处,够不着时,两个人配合着,一个想方设法把高枝压低些,另一个手忙脚乱赶紧摘,摘完后,枝条因为松开力会摇晃,常年累积的灰尘枯叶等纷纷扬扬。如此摘到中午回家,全身到处黑乎乎的,只看得出一双眼睛带点灵动。姑子说:“以前不知道摘茶籽难,光觉得六十元一斤茶油贵。现在经历了,感觉一百二十都值得。太难摘了!” 喝饱喝足之后,为体验生活而去劳动,是一种快乐和享受;当劳动只为衣食父母时,你经历了,你会更加珍惜“粒粒皆辛苦”的收获,也会骨子里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有一份源自心底的敬意。
发表时间:2024年10月19日 19:52:52     分类:散文
   114         1

1 2 3 4 5
  • 63 条记录 第 1 页/共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