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霖和他的“庆霖体”旧体新诗
雷海基
内容提要
刘庆霖是杰出的青年诗词家,诗有独特性:具有典型的崭新的诗性思维和典型的崭新的语言形态。表现为,创造诗境、超越现实、张扬自我、语言跨越。有新的创作理念:“用旧诗的形式创作新诗,用新诗的理念经营旧诗。”且初具理论体系。得到了名家的一致肯定,给予高度评价。认为 “这种诗体可能意味着诗界革命的一个新旅程。”(田子馥)其诗风在全国带起了一种诗潮,有一个庞大的群体。刘庆霖命其名为“旧体新诗”。依据其独特的诗风,强大的影响力,以及历史惯例,可称之为“庆霖体”。
关键词
刘庆霖 旧体诗 旧体新诗 庆霖体
1959年2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密山县的刘庆霖,是一位当代有影响的诗人,现任职于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诗词》副主编,解放军红叶诗社副社长、《红叶》诗刊副主编。
刘庆霖踏入中国诗词不久,就以其独特的才华,亮丽的诗词作品,为诗界注目,成为卓有成就的青年诗人,刘章2006年看了他的诗词作品后著文说刘庆霖是“一颗明亮的诗星”“我敢说:刘庆霖是杰出的诗词家! ”(《诗词就该这样写—给刘庆霖的信》)时任《中华诗词》主编杨金亭说:“刘庆霖是上世纪90年代以颇为新奇的近体诗创作引起旧体诗界关注的一位关东籍军旅诗人。”(《序刘庆霖诗词选》)
刘庆霖出身行伍,九岁时入本村小学,初中毕业在家务农两年后于1978年底入伍,在白城部队一年,1979年底随部队调防黑龙江孙吴县。1985年至1987年到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学习两年。后在长春预备役师任干部科长,1988年到吉林农安县,1995年任预备役营长,1999年一月任农安县武装部政委。2005年调吉林市龙潭区任武装部政委,上校军衔。2007年从部队退役。
刘庆霖1988年到农安县,参加黄龙诗社,任第三任社长,当今活跃于诗坛的叶宝林、何鹤、田成明、汲丛林等均为该诗社成员。(农安县黄龙诗社成立于1987年3月,是农安县文联下属14个协会之一。诗社第一任社长李继新、第二任社长杨卿文、第三任社长刘庆霖)。
他之前写新诗,1989年开始旧体诗创作,先写对联,后写格律诗。1990年8月作《三角龙湾》:“塞外山奇水亦奇,龙湾相对两依依。诗刀且共军刀快,裁得湖光作锦衣。”发表于《吉林日报》,是他正式发表的第一首旧体诗。
2002年出版《刘庆霖诗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吉林真社成立,他是重要成员。2004年初真社举办刘庆霖诗词研讨会,会上,他首次发表《谈谈我的“旧体新诗“》一文。一个月后将文稿寄著名诗词评论家《中华诗词》副主编丁国成,得到丁国成先生好评。为此,中华诗词网开辟《旧体新诗》栏目,丁先生推荐他去全国第十八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发表“谈谈我的旧体新诗”,该文刊于当年《中华诗词》第八期。2005年调吉林市任龙潭区武装部政委。在龙潭诗词协会和吉林市雅风诗社讲课。2006年出版《掌上春光.刘庆霖诗集第二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底任《长白山诗词》专职副主编、吉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2010年出《古韵新风.刘庆霖作品集》(线装书局)2012年初入京,受聘中华诗词研究院,做《中国诗词年鉴》副主编,同时参与编辑《诗人说诗》等系列丛书。2013年离开中华诗词研究院。任《中华诗词》编辑、副主编。2014年任解放军红叶诗社副主编, 2015年出《刘庆霖作品集.诗词卷》《刘庆霖作品集.理论卷》(中国书藉出版社)2016年任解放军红叶诗社副社长兼副主编。曾长时间担任中华诗词学会培训部和解放军红叶诗社培训部导师。
他从1988年至2005年,在农安县前后共17年,中间离开两年上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在农安县实际生活15年。在农安县这15年,是他诗词生涯起步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其诗词创作,诗词理论的形成皆始于此期间。故他出版的四集的诗词作品,主要是写东北地区军旅生活,和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具有浓厚的兵味和东北风情。
刘庆霖从一开始就重视诗词理论学习和研究。他在《诗风的转变》中说:“自1990年起,见到诗词理论文章我都要认其地阅读,特别喜欢的就剪贴下来。现在,我手中保存的几本诗词理论文章剪贴本,有一本就是从1990年开始的。我不但把它们剪贴下来,还放在枕边,经常去读。除了自己剪贴本上的小文章外,我比较喜欢的《随园诗话》(袁枚著)和《古今诗坛》(丁国成著),也对我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9年,他写了一篇短文《诗风的转变》,对自己写诗十年进行了总结。从此,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旧体新诗”风格,并开始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有了自己的诗词理论。
刘庆霖诗是以其新引人注目的,他把自己的诗叫“旧体新诗”,创作思路是“用旧诗的形式创作新诗,用新诗的理念经营旧诗。”
在他的影响下,中国诗坛涌现了一批具有新的诗性思维的诗人。以他为代表的诗,体现了超出常规的思维,他把它称作“旧体新诗”。
我认为,叫“旧体新诗”当然可以,但旧体新诗的概念有点大,因为凡有新因素的诗都可称之为新诗,不足以道出这类诗的特殊性。也不能代表所有旧体新诗,只能算作旧体新诗的一体。故我认为应叫“庆霖体”旧体新诗。
在诗界所谓体,继承传统又有创新,自创一派风格者。如历史
上永明体,西昆体,诚斋体。叫“庆霖体”的理由如下。
一、刘庆霖诗有独特性。
其独特性被许多名家认可,金中教授说:“我从未见过象刘庆霖这样富于个性的诗词创作者。他的作品丝毫没有中国旧式诗人常见的伤感和酸腐。从多方面讲,刘庆霖更有作为世界普遍意义上的‘诗人’特点”。“他的诗不受传统的束缚,没有落在任何古人的窠臼之中,个性鲜明,极富创造性。刘庆霖的诗句,只有刘庆霖才想得出来。”(《空灵创作的得失---评刘庆霖诗作》)
钱明锵先生曾说:“刘庆霖是以写旧体新诗,而为诗坛瞩日的军旅诗人。他诗的特点是具有典型的崭新的诗性思维和典型的崭新的语言形态。”(《刘庆霖诗集第二集》)
作家田成名认为:“庆霖的诗,是一个当代战士价值内涵的外化,是一个开拓者灵魂的歌唱,是当代诗词艺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恰似清风振浪来--感受刘庆霖诗集》)
我认为刘庆霖诗是用新思维、新语言,创造新意境,反映和体现新时代新思想、新生活、新感情的一种新式诗。刘庆霖通过想象在诗中“创造”一种新的意境,这种意境不一定完全符合现实中的理性思维,却有一种绝妙的神韵和美感在里面。
其独特性突出表现为:
(一)创造诗境。传统诗词的创作,注重的是发现和表现“写境”,例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凉州词》王翰)这种方法一直延用至今。古人虽然也讲“造境”,但那是对环境氛围的描写。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张福有指出:刘庆霖诗词的特点,是“诗的意境多是创造的”。如果说“旧体新诗”与传统意义上的诗词有什么区别的话,就是在发现和表现诗境的同时,更加注重“创造诗境”。如他的《题张家界天子山》“手握金鞭立晚风,一声号令动山容。如今我是石天子,统御湘中百万峰。”诗的意境全是主观创造的:作者在张家界天子山手握金鞭,迎着晚风,
号令群峰。又,《望博格达峰》“跨上苍峦欲著鞭,知情灵鸟勿多言。天山是我雪鬃马,塞外从戎久未还。”作者把天山作为雪鬃马,策马巡边,久未还家。全是虚构的。然而却又令读者觉得真实,因为,前者借用“天子山”三个字,山之天子,自然可以统御百万峰。后者,将天山化作马,天山群峦远望似马,又四季罩着白雪,当然像是一匹雪鬃马。天山在祖国西部边陲,很可以塞外从戎。这两首诗虽是主观臆造,却又合符情理。
(二)超越现实。用田子馥的话说是“构建虚实互转、真幻互映的诗体格局。”田先生归纳了超越现实的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前实后虚,虚实互转。
如《松花湖晨起》:
青晨最喜岸边峰,一片生机藏此中。
提起林襟轻抖动,半天鸟语乱花风。
首二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清晨湖边最喜的还是那些“岸边峰”,
那里隐藏着一时难以尽情参悟的“一片生机” ,这是实写。后两句用虚写,实幻互动,来解开这个“藏”字。“林襟”一词用语新奇,稍加揣摩,也觉不隔。人有“襟”,天有“襟”,林自然也有“襟”,何况,这个“襟”正蕴藏着“一片生机”呢。提起林襟这么轻轻地一抖,“半天鸟语”,如钢琴协奏曲一般,从深山密林之中,响彻云霄,充满盎然春气。“乱”字具有极大生命力。可是笔锋一转,轻盈地宕开,“半天鸟语”与“一片生机”,遥相呼应,实中有虚,虚中有幻,有弛有张,于虚幻中“抖”出一个美妙的意境来。
第二个特点:物我互换,灵性生发,破除生命的界限。
他的诗的第三、四两句,总是在捕捉动态的形象,使其自然物象展现生命的活力,产生我与物交感变化。你看“提篮漫步林间觅,拾起蘑菇破土声。”(《夏日捡蘑菇》),声音也能“拾”;“莺语染成莲叶色,蛙声沾满稻花香” (《农家杂咏(二)》), “莺语”、“蛙声”都有了“染”与“沾”的功能; “采回山韵皆原始,挖得诗思俱野生” (《松花江畔农家小住》),“山韵”可以“采回”,“诗思”可以“挖得”。还如“推窗抓把鸟鸣声”、“掏得夕阳金鸟窝”、“夜光多被星拾走”、“月巢鸟语早编成”、“枕过春山留梦迹,担回溪水有蛙声”、“诗刀且共军刀块,裁得湖光做锦衣”等等,这表现诗人在与自然交融的过程中,所采掠不是现象,而是其内在的生命。入山采的不是蘑菇, 而是磨菇“破土声” ,那是蘑菇的生命在运动。这样例子在刘庆霖诗中如繁星满天,出神入化,物我互转,简直神了。
第三个特点:冲破时空界限,醉与梦通感。
将自然从醉与梦中唤醒,为“我”所用,任“我”驱使,通过
醉与梦来传递诗人的豪迈情怀。如《夜宿千岛湖》:
依山次第见楼台,夜幕披湖镜未开。
千岛醉眠云里去,万峰青到梦中来。
因为夜幕未开,看不见千岛,所以想像中的千岛,应该是“醉”
卧到云里去,万千山峰,都到“梦中”来了,这是诗人想象的“醉”与“梦”。“岸边醉醒轻舒臂,蝶梦摇花撞手来”(《松花湖杂诗》),这是想象青山舒展臂膀,从“醉梦”中醒来,如同老庄梦里化为蝴蝶,将花撞到手上来了。
刘庆霖将自由体诗常用的超现实手法借来,用于传统诗,诗的
意境有反常之态,超越现实。如“千里南来到界山,披襟立马大江湾.夕阳映水成金剑,我欲提携守隘关。”(《故乡边境行之三》)前两句与传统诗词的做法并没有什么区别,诗的后两句却是超越现实的,夕阳照在水上的光怎么可以拿在手上,更不可能守边关。又如“相邀一醉在心楼,莫道诗囚与酒囚。五个男人五个省,一杯明月一杯秋。”(《中秋夜与战友小酌》)酒杯中怎么会盛有明月、秋天?“黑熊无护照,偷渡过江湾。”(《戍边日记组诗之二》)黑熊不是人,何谈护照。“捆星背月归来晚,踩响村头犬吠声。”(《冬天打背柴》)星星能捆月亮能背么?离人类那么远。这此都是现实生活不存在的,但运用通感手法,将反常化为合符情理。
(三)张扬自我。他的诗表现了强烈的主观意识,张扬着自我。如《观兵马俑》“鲸吞六国鬼神惊,秦俑依然气势宏。若使我生千载上,定邀嬴政夜谈兵。”他要在夜里邀千古一帝秦始皇谈如何用兵,豪气冲天。又“白山是老友,门向我常开。鸟道云埋处,有峰迎出来。”(《长白山行》)一种以我为中心,总领群山的霸气跃然纸上。还有 “扯来夜幕披身上,时有繁星落梦中”。(《军队拉练》之三)等,都有强烈的自我主观色彩,诗人敢于大胆展示内心,给读者以猛烈的冲击。甚至直抒胸意,在《学诗五周年忆》中放言:“胸中世界气如虹,笔底江山春是墨。”自嘲:“识浅不知天是路,心高常把月当门。”再如《答友人》:“君问我如何,青山每放歌。心清俗梦少,兵老故乡多。胆气为诗逞,笔锋当剑磨。仰天长啸处,脚下亦星河。”诗逞胆气,笔当锋磨,仰天长啸,脚踏星河,丝毫不隐晦自己的一腔豪气。这样的自我张扬,不仅当今令人注目,在中国诗歌历史上也不多见。
诗中自我张扬的豪气,不仅读者强烈感受到,也引起名家重视。
杨金亭说:“刘庆霖诗作所表现出来的浪漫主义特征之一,便是诗人在把握诗的审美主客体关系上,不注意抒情主体的隐蔽,而是追求诗人自我主观态度的强烈外露: 非但诗中有我,而且是诗人以我观物,物物无不侵染上我的主观感情色彩。”又说:“这位诗人出手不凡的诗作中,却是任何天才身上才具备的那种最重要的东西: 自己的声音。我认为,这就是贯穿于他的作品中的富于理想的创作个性和正在走向成熟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激情浪漫赋新诗——序刘庆霖诗词选》)
金中认为:从刘庆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己总是怀有强烈的自信。”“诗人是宇宙的主宰。” (《空灵创作的得失---评刘庆霖诗作》)
(四)语言跨越。诗的语言有时不循常规,往往大幅度跨越,跳动,有一种似乎看不明白的朦胧感。如“误食月钩光满腹,偶眠莲帐梦多清。”(《野塘鱼》)鱼怎么能吃到天上月钩 ,一肚子的光呢?细想之下,弯月倒映水面,鱼游在其中,不是像吃了月钩光满腹么。诗省略了“弯月映水,鱼游月光中”之句。又,“喝口天池水,江源在腹中”。(《长白山行吟》之二)诗句是“天池水是三江的源头,喝了天池水,下游三条江的源头就装到肚子里了”的压缩,作者的思维和语言,由上游的天池,一下子跳跃到下游的江河了。又,“绿风拐进小河湾,春是农家邮递员。对折蝶书何处寄,淡香一片菜花间。”(《信使》)首句是“穿着绿色衣服的信使像风一样拐进了小河湾”的压缩。结句是“信使拿着这封信在洋溢着香气的菜花田间远去了”的浓缩。这两首诗语句跨度大,越过了中间过渡的词语。这种语言,有朦胧之美,耐人寻味,百读不厌。
田子馥认为:刘庆霖能将“声、光、色、味,全然物化成生命点,构建新的语言形态。”他举例说:
如:“牧童捉得蝉声去” ,蝉声可捉;“一罐月光提手中”,月
光可提;声与光都统统物化了,这样的语言新颖成趣。又如“一方花色头巾里,三五牦牛啃夕阳”、“山口羊唇衔日起,藏袍赶出白云来。“牛羊牧在鞭稍上,日子飘忽山水间”(《西藏杂感》),“落日余晖差可饮,一杯红酒溢天边” (《农家杂咏》),“星舍灯光萤点亮,月巢鸟语草编成” (《松花湖畔农家小住》),“夕阳可以啃”,日可以用唇“衔”,牛羊可以放牧在“鞭稍”,余晖可以“饮”,萤火可以点亮灯光,鸟语可“草编”,仍然是不可触摸的声与光,突破自然空间与功能,灌注以生命,变得可以触摸,可以“啃”,“饮”之类。造成既自然现成,又异想天开,想象离奇,打破了传统的语言秩序和语言习惯,颠倒杂错,我们不仅认可他所创造的语言形式,更多关注他的语言内容,语言结构,具有的神奇性,诡秘性,而且用得自然天成,耐人寻味。夕阳可以“啃”,余晖可以“饮”,月光可以“提”,夜幕可以“缝”,稻香可以“染”,这样将声、光、色、味这些本是不可触摸的事物,完全物化成生命载体,锤炼成独特的语言形式。此是传统诗词见所未见的。这种语言带着泥土的芳香,呈现鲜活之美,恐怕是刘庆霖的一种惊人的创造。
杨金亭认为:刘庆霖“使诗的载体一一语言,与时俱进的推陈出新。纵览他的诗词语言,固然有选择地化用了不少至今依然活跃在现代语境中的古典词汇,但更重要的是,吸收并提炼了大量现代口语、现代文学语言入诗,特别明显的是,具有散文美的新诗语言因素的吸收,构成了活生生的当代诗词话语。” “刘庆霖‘新起来’的旧体诗之新,除了题材、思想、感情、意境新之外,还在于诗词语言的推陈出新:他所使用的具有独创性的文言,已由古汉语文言,转化为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新文言了。”是一种“‘合目的性’的全新的旧体诗家语。”(《激情浪漫赋新诗——序刘庆霖诗词选》)
这种语言有独特性,极具个人色彩,有强烈的新鲜感。。
二、有新的创作理念,初具理论体系。
刘庆霖写了不少阐述这种诗理论的文章,从2002年开始,便提出了“旧体新诗”概念,2004年初刘庆霖在吉林省“真社”介绍了自己独特风格诗的创作体会,他归纳自己的这种风格是“用旧诗的形式创作新诗,以新诗的理念经营旧诗。”获得大家赞同和好评。此后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如《日常思维向诗性思维的转换》《如何把握“生命思维”》《无形赋象,有象空灵》《把握诗词创作的逆向思维》《浅谈我的“旧体新诗”》《再谈“旧体新诗”》《力量与法门》《诗是生活的审美超越》《浅谈诗词由瞬间到永恒的蜕变》《找回新奇的想象》等,已经构成了一个体系。而且别人学好了他的这些理论,同样可以写出带“庆霖体”风格的诗。在他的影响下,不少人创作了这类诗。由此可见,“庆霖体”的超现实创作是主观能动的创造,是有别于古人的偶然为之的浪漫手法。
这个新的创作理念,核心是“用新诗的理念经营旧诗”,是自己诗词创作经验的总结。他先是写自由体新诗,他写新诗受到夫人王海娜的影响,他们二人都喜欢新诗,后来用新诗理念经营旧诗。
且看王海娜的新诗:《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教室有两块黑板/蓝的与黑的/蓝色的/经常写满白云和阳光/偶尔/也用彩笔写满朝霞/还有那/远去的雁行/黑色的/经常写满星星和梦想/还有那/月亮船在远航/森林是我的男伙伴/百花是我的女同窗/高山是我的旧书包/大海是我的考卷一张/我从未走出这教室/偶尔逃学/才去梦乡”
作者把天空认作教室的黑板,一块蓝色,一块黑色。蓝色的是白天,黑色的是夜晚。因而,天空的颜色和画面是彩笔写的。宇宙万物可以在教室出现,教室也就成了可以自由自在的美丽的生动的天空。作者笔下的教室充满美妙而神奇的色彩。
刘庆霖的新诗:《品茶》“抓一把山间云雾/泡在杯中/我想品尝/岁月晒干后的浓度/看不清/杯中泡着多少时光/猜不透/一杯水能浮起多重的思想/舍不得/一饮而尽/摇一摇/梦的小船在杯中荡漾/往昔的日子开始泛起/并渐渐地/飘落成/苦涩的芳香”
诗借用云雾茶的“云雾”二字,展开想象,茶成了云雾、岁月、时光,茶水能浮起思想,荡漾小船,泛起日子,飘落芳香。
这两首用散文式诗家语写就的新诗,透着穿越时空的新思维,有亦真亦幻之感。这样的感觉与他的旧体诗是一致的。正是用新诗理念经营旧诗的例证。
三、形成了一种诗潮,有一个庞大的群体。
农安县在刘庆霖诗词活动的推动下,有一批人运用他的理论,仿效他的诗法进行创作。2004年他的《浅谈我的“旧体新诗”》寄到了丁国成先生手中。当年在“全国十八届中华诗词研讨会”上介绍,获得大量好评。当年“中华诗词学会”网办了“旧体新诗”栏目。“旧体新诗”版在中华诗词网开设以来,反应热烈,平均每天的贴子都在百个以上,有一批人已经加人到了这种体的行列中来。
仅农安县黄龙诗社就有五十多人喜欢他的风格,并用于创作实践,写出了“旧体新诗”。如,田成名《田野印象》“犁垄青青涨鸟音,夕阳一点半山心。林稍那抹霞如带,系向荷锄老父亲。”叶宝林《晾衣绳》“黄绸紫缎晾芳菲,欲过墙头争日晖。潮湿心情推满院,一时化作彩云飞。”何鹤《农村一景》“风叶冷嗖嗖,村姑汗水流。挥镰割月色,放倒北山秋。”汲丛彬《市场见闻》“谁家小女坐摊前,阳伞春光映眼帘。嫩刺黄瓜花未落,一声叫卖带香传。”于海心《采风》“涉水穿林得意盈,田畴染绿更添情。归途不顾诗囊鼓,塞进新禾拔节声。”张景芳《麻雀》“觅食寻常戴月归,栖身檐下系安危。柳莺捎信南洋好,怕惹乡愁不远飞。”孙显军《山乡春趣》“冉冉娇阳剪剪风,桃腮新润柳棉轻。村头一口深泉井,落满山乡布谷声。”程景利《送四姐》“相聚匆匆去也匆,阴阳难割是亲情。我乞西天不尽意,泪珠湿透面前风。”海娜《做晚饭》“下得厨房开小窗,洗青摘绿一时忙。知君今日归来早,灶上黄昏先煮香。”
有些人以这种诗体闻名于全国,如叶宝林、田成明、何鹤等。甚至有的己跻身于诗界高端,除刘庆霖外,有叶宝林担任了中国诗歌学会《子曰诗社》常务副理事长、《诗刊》编辑、《诗词家》副主编,何鹤担任了中华诗词学会编辑、辅导老师。
四、此类诗得到了名家的一致肯定,给予高度评价。
对其诗的评价集中在诗的“新”上:
《浅谈我的“旧体新诗”》一文,在“第十八届全国中华诗词研讨会”讲演后,先是《中华诗词》发表,继而《诗词》报转载。然后是著名诗词理论家田子馥先生以“也谈旧体新诗”等三篇文章相呼应。《中华诗词》主编杨金亭、常务副主编丁国成,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张福有,著名诗人刘章,以及一大批诗人、学者和诗词理论家,都对“旧体新诗”给予充分肯定和关注。
田子馥说 “这种诗体可能意味着诗界革命的一个新旅程。” 还认为:刘庆霖诗的“核心是‘用新诗的理念经营旧诗’,关键在于旧形式新思维,突出强调以全新的现代人的认知视角、思维方式、鲜活语言和表现手法进行诗词创作,反映和体现新时代新思想、新生活、新感情和新意境。”(《“诗界革命”的新旅程——也谈“旧体新诗”》)
易行认为:“他的‘旧体新诗’也真的作到了思维方法、表现手法和诗化语言的’三新’”。“我们能看到感受到的还有庆霖的创新:旧体式新内容、新情境、新语言,即旧瓶新酒。”(《古韵新风。刘庆霖作品集》编后)
田成名认为:庆霖的诗是完整的纯粹的现代诗性思维。既不宗于
唐诗的“缘情观物”,又不法于宋诗的“即物究理”,而是独辟蹊径,融合二者,朝着现代思维不断深化,实现了形象与抽象、概念与情感、科学与艺术思维的有效沟通和融汇。(《恰似清风振浪来--感受刘庆霖诗集》)
“朝这路走下去,可能会创出别开天地的东西。”(一尘)
众多名家中,最早大力推荐刘庆霖的是刘章先生。2003年8月刘章游览长白山,刘庆霖赠送他第一部诗集《刘庆霖诗词》,刘章在返京的火车上阅读了诗集,他在给刘庆霖的信中说:“像当年读刘征的《霁月集》一样,沉浸在酒一样的诗惰里。”“你悟到了诗的真谛,写出了当代真诗。”(《诗词就该这样写—给刘庆霖的信》)称赞他的诗“自然、清新、美丽,有意境,有韵味。”“不见匠气,鲜活,味浓。”举的例子都是风格独特的有反常诗性思维的诗句,如“五个男人五个省,一杯明月一杯秋。”“两块山根磨日月,一肩板凳走天涯。”“栽得湖光作锦衣。”“山光打进毛衣里” 等。
最早发现、研究并系统评论刘庆霖诗的是长春的田子馥先生,2002年为刘庆霖第一本诗集写了序言《谁领潮流到海门》,便认为他的诗风别具一格:“这种诗体可能意味着诗界革命的一个新旅程。”2006年二月又以《亮星般的新思维》为题,为《刘庆霖诗词第二集》作序,认为展现了“新意境”“新词语”,是一种“新思维”。田子馥说刘庆霖“是在写新诗的基础上一步跨越散文思维的误区。应当说,从散文思维跨越到诗性思维,这是一场不小的‘思维革命‘。”(《刘庆霖诗词选》序)
田子馥先生认为:“青年诗人刘庆霖提出‘旧体新诗’的创作思路,‘用旧诗的形式创作新诗,用新诗的理念经营旧诗’,而且有成功的实践,就是当代实行诗界革命的一种。”(《“诗界革命”的新旅程 ——也谈“旧体新诗”》)
既然是“诗界革命的一种”成功的新诗风,这种新风格的诗由刘庆霖率先写作,推而广之。他的水平最高,作品数量最多,又最先阐述理论,且理论最完备。故以他命名是题中之义。虽然古人也有这类诗句,但数量极少,且没有理论,没有形成规模,也就没有创作的自觉性。刘庆霖恰恰是吸收前人的经验,运用现代思维科学理论,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走出这条新路的。古人可能有这样的诗句,却不能称之为体。也恰恰说明,庆霖的诗与前人比较,已经由不成体而成体了。庆霖的诗形成了独特而稳定的风格,且拥有日益庞大的创作群体,叫“庆霖体”是水到渠成之事,
研究刘庆霖诗词现象的好处,是鼓励创新,推动诗词发展。毛泽东讲过“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是民歌,第二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又说“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立统一。太现实了就不能写诗了。” (张贻玖《毛泽东读诗》)庆霖体诗是一种新型的超现实的浪漫,可看作是这种结合的尝试,且是初显成果的有益尝试,新式旧体诗的一种尝试。
雷海基
2018年6月29日 北京
参考文献
刘章《诗词就该这样写—给刘庆霖的信》原载《中华诗词》2006年第八期
田子馥:诗之美在于发现 — 刘庆霖的诗 2002年2月《中华诗词》
田子馥 谁领潮流到海门——《刘庆霖诗词选》序
田子馥: “诗界革命”的新旅程 ——也谈“旧体新诗”《掌上春光--刘庆霖诗词》(第二集) (中国文联出版社)
田子馥 亮星般的新思维--序《掌上春光--刘庆霖诗词第二集》(中国文联出版社)
杨金亭 激情浪漫赋新诗——序刘庆霖诗词选《掌上春光--刘庆霖诗词》(第二集) (中国文联出版社)
刘庆霖 《掌上春光--刘庆霖诗词》(第二集) (中国文联出版社)
刘庆霖 《古韵新风。刘庆霖作品集》(线装书局)
刘庆霖 《刘庆霖作品集。理论卷》(中国书藉出版社)
刘庆霖 《刘庆霖作品集。诗词卷》(中国书藉出版社)
金 中 空灵创作的得失——评刘庆霖诗作
《全国第十八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选》中国文史出版社
田成名 恰似清风振浪来--感受《刘庆霖诗集》
雷海基 从农安走出的“黄龙诗派”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诗词论坛文集》
“农安县政府网站黄龙诗社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