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谈当代“新语态”格律诗 [诗论]

雷海基     发布时间: 2025/9/16 17:48:55
阅读:3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中国诗歌数千年来都是在农业社会条件下生长、发展,其诗语是农业社会生活中的。现代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产生了大量新诗汇,诗界出现了大量用工业社会语言的诗,这些新词汇与旧语言结合产生了新语态,成了新语态格律诗。新语态格律诗是社会进入新阶段的产物,与旧格律诗在语态、语境上有显著区别,也营造了新的诗意。这表示中国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有必要对这类进行研究。
关键字
新语态 新格律诗
     谈当代“新语态”格律诗
雷海基

 格律诗在当代新语言环境下,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即将新语言纳入格律诗,形成了一种新语态的格律诗。这是格律诗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现象。
一、“新语态”现象的表现形式。
新语态现象是与老现象比较而言的。中国诗数千年来是在两种社会形态下生存的,一种是农业社会,一种是工业社会,这两种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个渐进过程,如果要划分的话,大致以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为界,之前称古代,之后称现代。现代格律诗与古代格律诗格式没有大变化,但语言有了变化,尤其是当代的格律诗语言有了显著变化。
变化可以从诗词用语比较中看出。
(一)古代诗词用语基本一致。  
可以通过诗的标志性关键词看看,举古代诗例说明,为便于比较,选同一题材作品的标志性关键词。
生产劳动诗。
《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关键词“莲叶”“采”“戏”。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关键词“豆”“种”“理”“锄”。
宋·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关键词“田”“麻”“瓜”“耘”“织”“耕”“种”。
清朝·阮元《吴兴杂诗》:“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关键词“种”“稻”“荷”。
以上关键词主要是人劳作的动词,也有农具、作物名词。
再看当代写农业劳动诗。
郭通海《水乡春耕》:“犁破浮云天地翻,飞轮碾浪吐青烟。耕夫骑在铁牛背,脚踩油门不用鞭。”关键字“飞轮”“铁牛”“油门”。邓建秀《观智能机器插秧》:“又是一年谷雨新,农家耕种不需人。田间铁马伸纤手,播下山村十里春。”关键词“智能”“机器”“秧”“铁马”“耕种”。
两首都写智能机器劳动。古代农业劳动与当代农业劳动的最大差别是手工操作与机械化,当代甚至用智能机器人,与古代差异更大。
用语区别最大的是军旅诗。标志性词古代是冷兵器,当代是热兵器、智能兵器、信息兵器。
东汉·崔驷《安丰侯诗》:“戎马鸣兮金鼓震,壮士激兮忘身命。被光甲兮跨良马,挥长戟兮彀强弩。”关键词“戎马”“金鼓”“士”“甲”“戟”“弩”。
唐代·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关键词“骑”“弓”“刀”。
宋代·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关键词“剑”“营”“沙场”“兵”“弓”“马”。
元代·范老五《绝句》:“横槊江山恰几秋,三军虎气气呑牛。男儿未了功名债,羞听人间说武侯。”关键词“槊”“军”“功”“武侯”。
清末·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关键词“军”“大刀”“胡奴”“沙场”“马”。
再看当代新军旅格律诗。
武立胜《太行军演》:“九宫阵布夜山湾,令动千军拂晓前。高地主攻八四四,电波频叫洞三三。空袭弹卷老爷岭,机降鹰飞娘子关。剿尽残敌天尚早,黎明未下刺刀尖。”用新韵,关键词:“布阵”“千军”“电波”“八四四”“洞三三”“空袭”“机降”。
雷海基《互联网卫土》:“虚拟空间暗战生,隐形盗匪亦横行。身边万户早沉梦,网域三军正戍城。轻点鼠标擒木马,谨防毒病入兵营。时而敲键声声喝,黑客谁人敢试锋。”用新韵,关键词:“虚拟空间”“暗战”“网域”“三军”“戍城”“鼠标”“木马”“兵营”“敲键”“黑客”“试锋”。
朱思丞《演习见闻》:“夜至指挥所,沙盘人去空。电台询所在,炮火正轰鸣。”用新韵,关键词“沙盘”“电台”“炮火”。
看看写当代生活的格律诗。
段维《周末于家中电脑前对某些图书进行网上审读有寄》:“足底寒流袅袅青,鼠标活蹦指难凭。字词凝滞如蝌蚪,屏是方塘一块冰。”新关键词:“电脑”“网上”“鼠标”“屏”“图书”。
姚泉名《手机控》:“牙笏恭持如上朝,车厢个个手机瞧。一声哎呀坐过站,地铁如何喊更跑?”关键词“车厢”“手机”“地铁”“手机控”。
蔡大营《快递小哥》:“斗罢炎氛抖雪花,送别星月沐朝霞。声声马达穿街巷,缕缕春风递万家。”新关键词“快递”“马达”。
放马南山《今昔家庭聚餐》:“昨聚苍寮不打的,今登广厦坐C席。倾杯停箸
无须动,闲看吾儿用手机。”新关键词:“打的”“C席”“手机”“聚餐”。
以上诗例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旧诗数千年间同类题材诗的关键词高度一致。
旧诗无论何种体式,同类题材作品关键词高度一致。诗经,楚辞,汉乐府,近体诗,宋词,元曲,虽然体式各有区别,但语言大同小异。
当代这类格律诗同类题材,不同体式作品的关键词大致相同,但与旧诗很少重复。
(二)语感、语境、意象的新旧对比。
从以上旧诗和当代这类格律诗例可以比较:
语感,旧诗大致相同。从《诗经》到清代末,诗的语言感觉都一样,题材标志性关键词都是那么一些。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和兵器变了。农业社会用冷兵器在地面、水面作战,工业信息社会是海、陆、空、天一体作战。信息化,电子战,使战场超时空,立体化。军事活动的名词、动词更新了许多,大量新词汇、新语言,形成了不一样的语感。
语境。数千年旧军旅诗的语境,由于标志性词,也就是军语大致相同,构建的语境大致相同。如东汉崔泗诗军语:马、鼓、士、甲、戟、弓。唐代卢纶诗:单于、骑、弓、刀。宋代辛弃疾词:剑、营、塞、沙场、兵、马、弓。三首诗相同的词有马、弓、刀(剑戟)。卢纶诗四个军语三个被另两诗重复。崔诗六个军语被辛词重复五个。三首诗军语构建的语境相似度很强。
再看当代军旅诗语境:武立胜诗《太行军演》军语:布阵、千军、电波、八四四、洞三三、空袭、机降、残敌、剌刀、主攻。军语与旧诗很少重复,构建了一个当代条件下军事演习的新语境。
意象,是由景象描写营造的有意涵的画面感。数千年来的旧诗营造的意象大同小异。如卢纶诗,描绘的月黑风高,大雪纷飞的夜里,一队骑兵,挥舞军刀,挽着长弓,策马飞奔,追击逃窜的单于带领的大军。
辛弃疾《破阵子》词描绘的沙场景象:在响彻连营的号角声中,士兵骑着快马,挽弓搭箭,在沙场上长驱八百里追杀敌兵。
两个画面,一个实战,一个演习,但都是骑快马,挥长刀,挽强弓,长距离追击敌兵。场景十分相似。
当代军旅诗如雷海基《互联网卫土》,通过将网络术语融入古典诗体系,构建了数字时代的新语态,在传统形式中激活了当代精神表达。这种创作可视为对古典诗的“破界重生”——既延续“但使龙城飞将在”的戍边豪情,又以“谨防毒病入兵营”呼应现代网络安全战,堪称用旧瓶酿出了时代的新酒。
又如周学锋《贺我洲际导弹试射成功》:“太平洋上起苍声,浊浪湍湍不太平。一箭雄浑追落日,东风过处压西风。”除新词“洲际导弹”,东风、西风,是旧词新用,东风是导弹名称,也代指中国,西风也代指西方敌对势力。这首诗展现了东风洲际导弹远距离发射场景,以传统格律承载现代国防主题,通过意象重构与双关修辞开创了军旅诗词的新语态,在当代旧体诗创作中具有突破性创新意义。
又如庄溪水《江城子·中秋夜》:“老娘默默伴孤灯,坐中厅,候铃声。移步窗前,皎月伴天星。念万里巡航舰队,茫茫夜,逆风行。儿同战友正南征,炮身横,战鹰升。雷达扫描,细细理军情。百丈蛟龙如铁马,将四海,浪犁平。”写海军廵航,关键词“巡航”“舰队”“征”“战鹰”“战友”“雷达”“扫描”“铁马”。营造的画面是大洋上一个舰队,上翔战机,舰横大炮,兵控雷达,扫描敌情,乘风破浪。与前面辛弃疾《破阵子》比较,两者同样写战场,营造的意象却相差甚远。辛词描绘的平面图,庄词描绘的是一幅立体图画,展现当代超时空立体化、联合军事行动的意象,大不同于古代,是一种全新的意象。
这三首现代军旅诗作品“以现代军事语汇重构古典词境,成功构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语态。”“将新词汇纳入古典诗词以构建新语态的做法,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深刻的革新意义,尤其在语言实验、题材解放、文化传承与形式创新等维度展现了重要价值。”(《深度求索》评论)
归结起来,纳入当代新词汇的这类格律诗新在创造了新语态,新语态营造了新意象、新意境,有了数千年未有的新鲜感。
二、当代格律诗语言新的原因。
当代格律诗新词汇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的变化。我国社会二十世纪之前,亦即中国诗歌发展数千年间,都是农业社会,生活是建立在农耕生产上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是农耕生产和农业社会生活,这样的生产、生活状态数千年不变,语言文字也就不变。这就是诗的关键词、语感、语境、意象数千年基本不变的原因。二十世纪之后中国进入工业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随之变化,产生了大量工业化性质的语言文字。白话代替了文言,出现了汉语拼音,没有了入声字,称之为新声韵。全新的社会生活产生的大量新词汇、新语言必然反映到诗中来,格律诗就有了关键词、语感、语境、意象的新鲜感,这类格律诗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生产和生活更加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人类生活由陆地、水面扩展到深海、天空,由地球扩展到月球、火星,由现实世界扩展到虚拟世界和质子、夸克、中微子等微观世界,人类制造了机器智能人,人类社会进入自然人与智能人共同生活的社会,都会产生许多新词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古代差异越来越大,语言文字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诗语言的差异也随之越来越大。
三、这类格律诗的发展前景。
这类格律诗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其主要特征是新语言写新生活,现在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古代有了很大不同,未来与古代差异会越来越大。战场上已经有了电子、光子、智能等新武器,不是古代短兵相接,你来我往大战三百回合的场景了。大批机器人部队和无人装备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角,各类高能武器将被投入战争,人类战争的形态将彻底改变。农业生产是设施农业、智能农业、精准农业,没有古代牵牛耕地,镰刀割麦,锄头挖土的场景。现在的日常生活与古代的生活场景有了很大变化。随着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机器人将参与人类生活,社会已经有自然人与智能人两种人,自然人与智能人共同生活的场景已经到来。会产生大量新语言,新语言必然写入诗。古代相当部分词语会用不上。用新语言写新生活的诗会越来越多,这类格律诗的语境与古诗的语境差别越来越大。可以预见,未来一定是新语言写新生活的新格律诗占主流。
这类格律诗将以新语态改写中国格律诗历史,也改变中国诗歌历史,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又一座丰碑。
四、关于当代新语态格律诗名称。
我以前把这类新语态格律诗叫“新体诗”,后来改叫“新格律诗”,都是“新语态格律诗”简称。也有人建议叫“格律新语诗”。
这类诗创造了新语态,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中国诗史上,理应有自己的名称。可以从不同角度命名,只要有一定道理都需要尊重,不同的侧重点可能得到不同结论。由于字数限制,任何名称都不可能反映诗体所有特征和全部元素,不能面面俱到,十全十美。只能取其主要元素。只要反映了属性,有独特性、唯一性就可以。
一个人可以有大名,小名,字名,笔名,号名,网名。诗体类名也如此,不必拘泥某一个,也不必大家都统一认识。写入历史是后人的事情,后人比我们看得更清楚,更准确,他们也许取另一个名字。只要叫名字就知道所指就行。当下大家可以讨论,只要有一定道理,就尊重。
其实,名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这个新事物的重视,对它进行认真研究,以利诗歌的发展与繁荣,跟上时代步伐。
2025年8月2日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