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神与物游构诗境 言由意授谱华章 [诗论]

吴神保     发布时间: 2025/7/6 20:59:45
阅读:132次      分享到

关键字
创作探微

神与物游构诗境  言由意授谱华章

——熊国平先生《咏资江》创作艺术探微

  

 

诗文创作从何入手?有无内在规律可循?且看刘勰《文心雕龙》怎么说。

其《神思》篇说:“文之思也,其思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就是说,写诗作文,要围绕所咏之物神驰遐想,到千年之久、万里之遥,进入“神与物游”之境。这是创作过程的第一步——由创作思想而生表达之意,所谓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意(诗意)授于思(神思)”。

接着,第二步要在虚静的心境中培养创作情绪和创作氛围,所谓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以情志、意气控制神思,围绕所咏之物寻找意象,深化“意授于思”,捕捉蕴含诗意之“意象”,并勾勒好层次结构。

第三步言(语言)授于意”,组织语言,遣词炼句,完成好所有意象的完整表达。

这三个步骤环环相扣,乃诗文构思表达之枢机。今试以熊国平先生《咏资江》为例,探寻如何循此理路,运思成篇。

且先读《咏资江》——

浪起苍梧下洞庭,山拦谷折放歌行。

波涛卷去蛮荒气,楫櫓摇开夹岸城。

兔子山中遗简牍,青龙洲上演奇兵。

滔滔一曲英雄谱,合奏潇湘万象荣。

 

这首《咏资江》以雄浑笔触勾勒资江壮景,熔地理、历史、时代精神于一炉,展现了江水奔腾不息的生命力,及其流域的历史文明之光。

然则,这些诗意是怎么产生的呢?诗人生于资江,长于资江,自然而生热爱资江、讴歌资江之激情。于是神与“江”游,思接千载之前的“兔子山简牍”;视通千里之遥的“苍梧洞庭”;油然而生讴歌资江之创作激情。乃“意授于思”,由神思而生的创作灵感显现,捕捉到诸多表现资江历史文明、蕴含作者炽热情感的意象,进而滋生这首七律的结构蓝图——

全诗四联八句,呈“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联总摄时空,气势雄浑;颔颈二联,分咏人文、钩沉史迹;尾联高歌时代,升华主题。

“意授于思”所生之层次构想,就如指挥若定的将军所布之阵图,看诗人怎样如排兵遣将般遣词炼句,将所选意象连缀成生动完美的诗章,完成创作过程的“言授于意”

首联“浪起苍梧下洞庭,山拦谷折放歌行。” 选用“起”“下”“拦”“折”“行”等动词,连缀“浪”“苍梧、洞庭”“山、谷、歌”等意象,构成两个节奏紧凑的连动句式,叙浩荡江流劈山破谷,惊涛拍岸,一路“放歌”,直下洞庭。视角宏阔、气势磅礴,以雄健笔力总领全诗。

古属楚地的苍梧之野,乃舜帝南巡晏驾之处,以之指代资江发源地广西,更显资江文明积淀之厚重。

 

接着,颔、颈两联以工对形式彰显音韵节奏之美,以生动精巧的文辞营造语势,更增表达效果。

“波涛卷去蛮荒气,楫櫓摇开夹岸城”聚焦江流的人文意义。以“卷去”表江流之力量,“摇开”显黎庶之勤劳。以之连缀“波涛”“蛮荒”“楫橹”“城”等意象,喻指江流浩荡,涤尽蛮荒低俗;商贸往来,催生两岸文明。上下联虚实相生,意蕴深厚:“卷去蛮荒”“摇开城池”等虚笔写实景,浓缩文明演进的历史图画,形象而逼真,极具情感和视觉的双重冲击力。


颈联“兔子山中遗简牍,青龙洲上演奇兵”紧承上联之意, 撷取“夹岸城”江段两大标志性历史遗存: 以“兔子山简牍”见证千年文脉;“青龙洲演兵”暗指历代益阳人民之足迹,彰显流域英雄儿女之气概。“演奇兵”虚实相融、意涵广博:岂止战阵之“兵”?更是“卷去蛮荒气”、“摇开夹岸城”之“兵”,也是历代薪火相传、当今筑梦不息之“兵”。

因为“奇兵”接踵而“演”,“英雄谱”便自然而成、接连奏响。使尾联与前文无缝衔接,“合奏潇湘万象荣”的华美乐章构建恢弘境界,收束全篇,留下无穷余味。三湘四水,资江位居其二,“合奏潇湘”之“万象荣”,自有其使命和荣光。

全诗从苍梧发源到洞庭归流,从简牍文明到现代荣光,构建跨越时空的立体画卷,时空纵横,情感激越。


这种语言与意象的完美结合,正是刘勰所强调的意授于思,言授于意生动体现。

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首诗,作者也是站在历史当前的坐标点,将想象在时间轴的前后上下流动,穿越时空,以“前不见”“后不见”“念”等动态文辞连缀“古人”“来者”“天地三个意象,以抒独怆然而涕下”之伤怀感时之情《咏资江》将历史文明演进的无限时间,定格于潇湘万象”的永恒空间,应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刘勰有关创作“神思”的结晶。然《咏资江》以具体史迹、文明演进为经纬,铺陈“潇湘万象”之实景;《登幽州台歌》则直指天地悠悠、个体孤独之虚境。一实一虚,皆得“神思”之妙谛,而又各擅胜场。

 

凡成功的作品,都有鲜明的特点。《咏资江》所以感动读者,其特色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曰内容丰富,语境深远。全诗既述资江的历史地理,又述资江的文明演绎,思想内容极为丰富。由此不难窥见诗人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学术素养。诚如《文心雕龙●知音》所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作者学海遨游、博闻厚积,自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足以驱遣万象,熔铸此内容丰富、语境深远之华章。

二曰谋篇若定,主题突出。全篇起承转合之间,层次清晰,结构浑然,全无滞涩梗塞之感,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谋篇布局之功,布阵排兵之术。因其“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方能娴熟地“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围绕主题选择恰当的文辞使诗篇浑然天成。

三曰遣词精当典雅,文采斐然。如前所述,诗中锻字炼意,无懈可击;行文造境,生气勃然。字字铿锵,直击人心;句句含情,力透纸背。一如刘勰所言:“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始终以创作原理为主宰,循声用墨、察意行文,且能得心应手,挥手之间,诗意便自然流出,汇成幽深意境。正如陆放翁所云:“文章本天成(—《文章》”,“功夫在诗外(—《示子遹》”。

等等这些,既是《咏资江》所以感人之由,更是创作思维应循之理。诸君以为然否?

 

 

 

202576日于银城筇竹斋

注释:文中引文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文心雕龙•神思》。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