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七律] 野游听蝉
野游听蝉 (2025年7月27日初稿,8月2日修改) 烈日炎炎歇野亭,鸣蝉解暑水杨青。热风汗滴频频息,幽径林深寂寂行。天籁清音高自远,古今只曲一如听。秋凉逸响谁知了?全退修为总在程。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31日 21:35:43     分类:诗
   49         1
[诗论] 诗词艺术的时代魅力
时运交移峰叠嶂 质文代变笔生花——从罗智斌先生《高铁返湘》看诗词艺术的时代魅力筇 竹 尝闻盛唐诗高峰巍然难越,余亦曾深以为然。可近晌读过罗智斌先生《高铁返湘》等当代诸多优秀作品之后,又深切反思,更深刻感悟到时代更迭赋予诗词之新境。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盖文学艺术之演进,无不随特定历史时期之社会政治经济生态而迁流嬗变。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时序》)”。是以每一时代之杰构,必能彰显其独特、粲然之时代光华。试观《高铁返湘》其诗——玉龙呼啸出幽燕,越野钻山过大川。窗外万般皆一瞬,手中半卷已千年。时将世事观苍狗,自信神州有洞天。读罢秋风今又是,潇湘灯火到车前。诗人取七律之宏阔框架,起笔即以高铁风驰电掣之态振起全篇,匠心独运地将“玉龙”(高铁,科技符号)、“半卷书”(文化符号)、“秋风今又是”(政治/时代符号)、“车前灯火”(生活符号)等意象熔于一炉,赋予传统诗体以鲜活的时代之魂。“玉龙”喻指高铁,“呼啸”状其声威,“越野钻山过大川”则显其驰骋飞越之能。不仅摹写当代科技伟力之日新,亦暗含对壮丽河山之礼赞。全诗情感脉络层层递进:首联激荡于旅程发轫之壮阔,颔联沉潜于速度激荡下的阅读与时空冥想,颈联升华至洞察世事、心系家国之宏大境界,尾联则归于灯火可亲之现实感奋。字字句句承载着诗人对历史嬗变的深刻思考、对建没成就的热情讴歌,以及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饱含激情,而又扣人心弦。堪称当代语境下传统诗之“通变”典范。 当前,中华文明经过五千年历史积淀和传承发展,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正高速超越历史,颉颃奋飞于时代前列。伟大时代必将造就伟大诗词。这样的时代,“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的优秀诗人们,正好“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采如宛虹之奋鬐,光若长离之振翼,乃颖脱之文矣”(凭情感和意气继承传统、适应革新,铸文采如白虹贯日,纵彩笔若凤凰奋飞——《文心雕龙●通变》)。《高铁返湘》这样的杰出诗章自然应运而生了。盛唐诗的题材和风格是多元的,一首《高铁返湘》自然不好与其整体相类比。且拿同样以行旅途中观感为题材的王湾《次北固山下》作比。王湾诗曰: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开元盛世之初,王湾初中进士。入仕之前南下宦游,乘舟沿长江由楚入吴,途经镇江北固山之际,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盛唐名篇。全诗以精纯的五律体式、以清雅笔调记述舟行所见所感,以浑融的自然意象,铸就一幅映照盛唐气象的舟行画卷。其情思哲理发乎自然,归于深婉,而又气象恢宏、哲思隽永,历来被誉为盛唐五律之巅峰。 《高铁返湘》聚焦于现代高铁旅途之所见所思,感怀历史时空、抒发新时代之家国自信。《次北固山下》则铺写古代舟行旅途的壮阔景观,体现自然哲理与人生感悟。二者均以旅途为背景,展示时空变迁下的心灵触动,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彰显各自的时代文明。首先,诗中所选意象都帶有各自时代的鲜明印记。《高铁返湘》中的野、山、川、窗外万般、灯火、车前等自然物象,都与“玉龙呼啸”相关联,而构建“返湘”旅途高速飞驰的壮阔图景,彰显的是建立在科技基础上的现代文明。传统意象中,“玉龙”一般喻冰雪、宝剑,此处翻然出新,以之喻高铁。“玉龙呼啸出幽燕,越野钻山过大川”是现代行旅观感,通过飞速的移动视角引发时空思考。《次北固山下》中的客路、青山、舟、水、潮、岸、风、帆、海日、夜等自然物象,都是舟行途中诗人目见耳闻,触手可及的自然景观,展示出农耕文明的鲜明特色。“客路青山外,舟行绿水前”勾勒的是水上宦游之旅,引发的是自然物态之思。 其次,在旅途景观的哲思深度上,也各具时代烙印。“窗外万般皆一瞬,手中半卷已千年”。高铁飞驰之态,自然引起时空压缩之感,而生历史永恒与眼前瞬息的辩证之思。乘车、览景、观书之哲思,含蓄婉转地浓缩于一联,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实乃神来之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舟行夜尽,日升春晓;年关交替,羁旅在途。而愁思中怀有希望,自信时间更替、天然正道不可阻挡,此去前途一片光明。哲思之深,炼句之精皆达极致。难怪当年宰相张说将其题写于政事堂上,并“令为楷式”。可是,与《高铁返湘》虽同为触景生情,这“景”却有千年之别。 其三、在情感寄托手法上,二者也各具特点。“时将世事观苍狗”,化用杜甫《可叹》诗中“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之典,喻指世事翻覆、沧桑变幻之无常,展现出当代诗人立足高速时代,回望历史长河的深邃洞察与旷达襟怀。“自信神州有洞天”,则巧妙化用道家“福地洞天”意象,代指当下城乡繁荣富庶、国泰民安之盛世图景,喷薄而出的是对华夏中兴伟业的坚定信念与磅礴豪情。王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壮阔恢弘之自然景象,既隐含对大唐盛世海晏河清、政通人和的由衷礼赞,又寄寓自身宦海“风正帆悬”的殷切期许。情感抒发含蓄蕴藉,尽显盛唐士子心忧天下、积极进取的开阔气象与从容气度。二者情感皆昂扬向上,然一者直抒胸臆,激荡着新时代的豪迈强音;一者寓情于景,流淌着盛唐的雍容自信。时代烙印,判然分明。 其四、《高铁返湘》“读罢秋风今又是”,承“手中半卷”之阅读意象而来,化用毛主席《浪淘沙·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词意,既表时代巨变(“秋风”相似,而“人间”换了“高铁时代”),又示历史传承。“潇湘灯火到车前”,则以极具现代生活气息的“车前灯火”,瞬时点染出归家的温暖、与故土的亲切。一扫古典诗词常见的羁旅愁思,将归乡之情升华为对家乡热土、对崭新时代的无限热爱与由衷赞美,意境深沉而余韵悠长。《次北固山下》结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意紧扣宦游行旅之景,承续“海日”“江春”时光交替之感,借“雁足传书”之传统意象,婉转道出思乡怀亲之愁,折射出古代舟行羁旅、音书难达的现实困境。相较之下,《高铁返湘》以家国大爱统摄个人归情,境界更为宏阔。高下之别,时代使然。 “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文心雕龙·通变》)”。《高铁返湘》与《次北固山下》,皆谨守近体诗之格律圭臬,以严谨的声韵节奏、工稳的对仗形式、恰切的用典技艺,以及清晰的起承转合章法,抒写行旅感怀,同频共振于各自的时代脉搏。“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文心雕龙·通变》)。”正因历代才俊深谙“通变”之道,中华诗词方能生生不息,历千祀而弥新。观乎《高铁返湘》等植根时代沃土、汲古开新的杰出篇章,其蓬勃涌现,正是此道未绝、其业日新的生动体现与有力确证。然则,当代诗词能否重达盛唐巅峰?盛唐气象之形成,乃特定历史条件下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自信等多重因素高度耦合、共相交融的独特产物,有其不可复制性。现代文明形态、传播方式,乃至诗歌的社会功能,皆已深刻转型。传统诗词虽作为一种高雅精粹的艺术形式与文化标识而存在,如求在整体规模与社会影响力上重现“盛唐”气象,则诚非现实。然而,如《高铁返湘》这般,以深厚的古典诗学修养为根基,以敏锐的时代触觉捕捉新声,以精妙的诗艺展现新境,真切传达新时代精神气象与民族自信的优秀作品,其本身即是一种崭新的精神高峰。她不仅昭示着传统诗强大的生命力、与卓越的表现力,还具有不朽的艺术感召力。足以令我们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获得深沉的文化滋养与坚定的文化自信。其价值,不在于“逾越”往圣,而在于无愧时代,启迪未来。 2025年7月28日于银城筇竹斋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28日 15:38:26     分类:其他作品
   110         0
[诗:七绝] 悼念夏芙蓉诗友
悼念夏芙蓉诗友 2025.7.18 溪客从来号拒霜,何堪六月动哀篁。桃仑疏影西湾柳,复听伊谁问短长。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22日 12:16:19     分类:诗
   10         1
[诗论] 咏物诗之造境初探
隐秀文辞堪写意 三重境界足为诗——咏物诗之造境初探筇 竹 儿时初读郑燮《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便觉其所咏之竹微妙微肖,且特立独行,即爱而成诵。年岁渐长,更悟其中托物言志之深意,乃铭之座右,以为警策。然于诗人如何将此“志”巧妙“托”入诗中,却未能深究。近读郑人先生《枫叶》诗,不觉引发对咏物诗意境营造之深思。其诗云:“一生从未附荣华,绿遍千山少客夸。纵使经霜颜色变,大红亦不自称花。”若言《竹石》所托之志,乃处逆境时之坚韧自信与操守;则《枫叶》所寓,则是历尽风霜臻于绚烂后之谦抑自励。读之若逢知己:昔赖《竹石》砺志,今得《枫叶》养心;人生有此双璧相伴,幸何如哉!咏物诗托物言志之功用,于斯可见矣。 然则,此等之“志”,究以何法“托”入此等之诗境?遂求索于典籍,幸得刘勰“隐秀”之论、王昌龄“三境”之说启我迷津。兹将浅见缕述于次,以就教于方家。 咏物诗之托物言志,首在所选之“物”入诗人之眼,动诗人之心。如《文心雕龙·物色》所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于是乎,如《竹石》之“青山”、“破岩”、“风”,《枫叶》之“荣华”、“千山绿”、“霜”、“大红”、“花”诸般物象,纷然呈现于诗人胸次,“物境”由此形成。“物境”之中,诗人心志与物象特质互相激荡,遂生咏叹之兴。继而“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此即诗人将主观情志熔铸于物象,令其升华为承载情思之“意象”。《竹石》之竹,遂不止于“咬定青山”、“立根破岩”之形,更蕴安贫乐道、百折不挠之魂;《枫叶》之叶,亦超乎“不附荣华”、“绿遍千山”、“经霜变红”之态,而深藏淡泊奉献、砺志蜕变、功成不居之德。诗之“复意”(多重意旨)便由此而生。《隐秀》篇曰:“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诗旨隐于言内,韵味溢于文外,如潜流奔涌。 然欲成“托物言志”之功,徒有情志投射于物象之“隐”,犹为未足。“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秀》)”。有“隐”之深厚寄托,更需“秀”之妙句警策点睛:《竹石》结以“任尔东西南北风”,竹之刚毅卓绝,便沛然莫御;《枫叶》终以“大红亦不自称花”,叶之谦光自守,即粲然生辉。隐处蓄势待发,秀处一锤定音。至此,咏物诗托物言志之“意境”,乃浑然天成。 综前所述,“物境”重在对物象之观照摹写,“情境”重在情感之融注寄托,“意境”则超然于具象情感之上,“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乃得其真矣”(王昌龄《诗格》)。由托物之含蓄蕴藉(隐),至篇中卓然警策(秀),读之则“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隐秀》),而臻于“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严羽《沧浪诗话》)”之化境,终得“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谛。《竹石》之“任尔”句,《枫叶》之“大红”句,皆以秀句彰显意境之哲思,诚乃“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隐秀》)者也。 由是观之,可见咏物诗之鲜明特色。兹以郑人先生《枫叶》为例,析其造境之妙:其一,化物为人,诗品映人品。全诗赋枫叶以高格:“不附荣华”见其清介,“绿遍千山”显其默默奉献,“经霜更艳”喻其砥砺升华,“大红不自称花”彰其功成弗居、谦抑自持之德。物性人格,交融无间。其二,隐秀相生,清雅蕴藉。 遣词造句,流转自如。寓意于内是为“隐”(文外重旨),令诗境层深隽永,衍生“象外之象”;字面警策是为“秀”(篇中独拔),尤以“大红亦不自称花”为意境之“眼”,昭明主旨,画龙点睛。隐秀交融,故能含蓄而不晦涩,深刻而显清新。其三,哲思隽远,境生象外。比兴贯穿,张力充盈。绿叶(“绿遍千山”)与红枫(“大红”)之色彩对比,荣枯形态(经霜前后境遇迥异而本心不移)之变迁映照,“似花”与“拒称花”之名实反差,皆匠心独运。短短四句,叙事(首联)、转折(三句)、哲思升华(结句)一气呵成。结句戛然留白,余韵袅袅,引人深思“至美不矜”之理。《枫叶》、《竹石》之属,多顺“物”之本性生发人格之思以言志。然立意贵新,亦有反其道而行的。如罗隐《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此诗打破“瑞雪兆丰年”之陈言,直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社会矛盾,志在社稷苍生,疾呼“为瑞不宜多”。将雪“瑞”之名与社会不公之实捆绑,托物以讽,开批判现实主义咏物之先河,立意之新,振聋发聩。所以,咏物诗托物言志,法度固有迹可循,然立意求新之妙,终在诗家之慧心。 2025年7月16日夜于银城筇竹斋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16日 22:10:16     分类:其他作品
   260         3
[诗:七绝] 七七卢钩桥事变有怀
七七卢钩桥事变有怀 2025.7.7.长空朗朗白云悠,霾雾妖风孰与收?八十八年明晓月,狮群警醒镇卢钩。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9日 17:06:03     分类:诗
   65         2
[诗:七绝] 再观樟抱腊
再观樟抱腊 2025.7.6.生态奇观旷古闻,千秋樟腊一怀亲。多少同胞成陌路,无情山水却归仁。 寒泉以为折腰不妥,且作修改——生态奇观旷古闻,千秋樟腊一怀亲。 同胞陌路寻常见,山水无情却大仁。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7日 20:41:12     分类:诗
   13         0
[诗论] 神与物游构诗境 言由意授谱华章
神与物游构诗境 言由意授谱华章 ——熊国平先生《咏资江》创作艺术探微 筇 竹 诗文创作从何入手?有无内在规律可循?且看刘勰《文心雕龙》怎么说。 其《神思》篇说:“文之思也,其思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就是说,写诗作文,要围绕所咏之物神驰遐想,到千年之久、万里之遥,进入“神与物游”之境。这是创作过程的第一步——由创作思想而生表达之意,所谓“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即“意(诗意)授于思(神思)”。 接着,第二步要在虚静的心境中培养创作情绪和创作氛围,所谓“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以情志、意气控制神思,围绕所咏之物寻找意象,深化“意授于思”,捕捉蕴含诗意之“意象”,并勾勒好层次结构。 第三步“言(语言)授于意”,组织语言,遣词炼句,完成好所有意象的完整表达。 这三个步骤环环相扣,乃诗文构思表达之枢机。今试以熊国平先生《咏资江》为例,探寻如何循此理路,运思成篇。 且先读《咏资江》—— 浪起苍梧下洞庭,山拦谷折放歌行。 波涛卷去蛮荒气,楫櫓摇开夹岸城。 兔子山中遗简牍,青龙洲上演奇兵。 滔滔一曲英雄谱,合奏潇湘万象荣。 这首《咏资江》以雄浑笔触勾勒资江壮景,熔地理、历史、时代精神于一炉,展现了江水奔腾不息的生命力,及其流域的历史文明之光。 然则,这些诗意是怎么产生的呢?诗人生于资江,长于资江,自然而生热爱资江、讴歌资江之激情。于是神与“江”游,思接千载之前的“兔子山简牍”;视通千里之遥的“苍梧洞庭”;油然而生讴歌资江之创作激情。乃“意授于思”,由神思而生的创作灵感显现,捕捉到诸多表现资江历史文明、蕴含作者炽热情感的意象,进而滋生这首七律的结构蓝图—— 全诗四联八句,呈“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联总摄时空,气势雄浑;颔颈二联,分咏人文、钩沉史迹;尾联高歌时代,升华主题。 “意授于思”所生之层次构想,就如指挥若定的将军所布之阵图,看诗人怎样如排兵遣将般遣词炼句,将所选意象连缀成生动完美的诗章,完成创作过程的“言授于意”。 首联“浪起苍梧下洞庭,山拦谷折放歌行。” 选用“起”“下”“拦”“折”“行”等动词,连缀“浪”“苍梧、洞庭”“山、谷、歌”等意象,构成两个节奏紧凑的连动句式,叙浩荡江流劈山破谷,惊涛拍岸,一路“放歌”,直下洞庭。视角宏阔、气势磅礴,以雄健笔力总领全诗。 古属楚地的苍梧之野,乃舜帝南巡晏驾之处,以之指代资江发源地广西,更显资江文明积淀之厚重。 接着,颔、颈两联以工对形式彰显音韵节奏之美,以生动精巧的文辞营造语势,更增表达效果。 “波涛卷去蛮荒气,楫櫓摇开夹岸城”聚焦江流的人文意义。以“卷去”表江流之力量,“摇开”显黎庶之勤劳。以之连缀“波涛”“蛮荒”“楫橹”“城”等意象,喻指江流浩荡,涤尽蛮荒低俗;商贸往来,催生两岸文明。上下联虚实相生,意蕴深厚:“卷去蛮荒”“摇开城池”等虚笔写实景,浓缩文明演进的历史图画,形象而逼真,极具情感和视觉的双重冲击力。 颈联“兔子山中遗简牍,青龙洲上演奇兵”紧承上联之意, 撷取“夹岸城”江段两大标志性历史遗存: 以“兔子山简牍”见证千年文脉;“青龙洲演兵”暗指历代益阳人民之足迹,彰显流域英雄儿女之气概。“演奇兵”虚实相融、意涵广博:岂止战阵之“兵”?更是“卷去蛮荒气”、“摇开夹岸城”之“兵”,也是历代薪火相传、当今筑梦不息之“兵”。 因为“奇兵”接踵而“演”,“英雄谱”便自然而成、接连奏响。使尾联与前文无缝衔接,“合奏潇湘万象荣”的华美乐章构建恢弘境界,收束全篇,留下无穷余味。三湘四水,资江位居其二,“合奏潇湘”之“万象荣”,自有其使命和荣光。全诗从苍梧发源到洞庭归流,从简牍文明到现代荣光,构建跨越时空的立体画卷,时空纵横,情感激越。 这种语言与意象的完美结合,正是刘勰所强调的“意授于思,言授于意”的生动体现。 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作者也是站在历史与当前的坐标点,将想象在时间轴的前后上下流动,穿越时空,以“前不见”“后不见”“念”等动态文辞连缀“古人”“来者”“天地”三个意象,以抒“独怆然而涕下”之伤怀感时之情。与《咏资江》将历史文明演进的无限时间,定格于“潇湘万象”的永恒空间,应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刘勰有关创作“神思”的结晶。然《咏资江》以具体史迹、文明演进为经纬,铺陈“潇湘万象”之实景;《登幽州台歌》则直指天地悠悠、个体孤独之虚境。一实一虚,皆得“神思”之妙谛,而又各擅胜场。 凡成功的作品,都有鲜明的特点。《咏资江》所以感动读者,其特色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曰内容丰富,语境深远。全诗既述资江的历史地理,又述资江的文明演绎,思想内容极为丰富。由此不难窥见诗人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学术素养。诚如《文心雕龙●知音》所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作者学海遨游、博闻厚积,自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足以驱遣万象,熔铸此内容丰富、语境深远之华章。 二曰谋篇若定,主题突出。全篇起承转合之间,层次清晰,结构浑然,全无滞涩梗塞之感,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谋篇布局之功,布阵排兵之术。因其“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方能娴熟地“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围绕主题选择恰当的文辞,使诗篇浑然天成。 三曰遣词精当典雅,文采斐然。如前所述,诗中锻字炼意,无懈可击;行文造境,生气勃然。字字铿锵,直击人心;句句含情,力透纸背。一如刘勰所言:“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始终以创作原理为主宰,循声用墨、察意行文,且能得心应手,挥手之间,诗意便自然流出,汇成幽深意境。正如陆放翁所云:“文章本天成(—《文章》)”,“功夫在诗外(—《示子遹》)”。 等等这些,既是《咏资江》所以感人之由,更是创作思维应循之理。诸君以为然否? 2025年7月6日于银城筇竹斋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6日 20:59:45     分类:其他作品
   133         0
[诗:七律] 党史人物李道宗
党史人物李道宗 2025.7.4.松出梅山风骨奇,书林驰骋自成师。求真道上终南近,讲习班中国士齐。听竹衙斋非郑燮,居官革命独心仪。头颅早许浑无憾,死祭高扬血色旗。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4日 20:34:00     分类:诗
   26         1
[词] 临江仙·与正华兄过一中话旧
临江仙●与正华兄过一中话旧 2025.6.26.六十一年前事近,四周浑似乡村。田园松竹拥桃仑。少年游泮处,岁月九衢尘。 步履蹒跚天不老,眼前嬗变无痕。煌煌学府与时新。拏云当日梦,且托后来人。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1日 13:08:58     分类:词
   16         2
[诗论] 欲求诗文意境之美 先看字句锤炼之功
欲求诗文意境之美 先看字句锤炼之功 筇 竹 好诗文都是作者字酙句酌,千锤百炼而成。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道出文采于传播之要。而文采之生,端在字句之推敲修饰。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篇更是清晰明了地揭示出每篇诗文的字、句和篇章的关系,说“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意谓字句精当乃篇章生辉之根本,犹振本而末从(摇动树根,树梢就跟着振动)。 试读何良厚先生这首《读抗日家书》: 大别无忘决死呼,何堪焦土走狼狐。 萦牵心底家和国,叱咤军前胆与躯。 一息犹存忠魄烈,片言足令贼魂虚。 倭奴未解亡师秘,胸有长城不可逾。 这首七言律诗写诗人读《抗日家书》的感想,全篇情感激越,气韵雄浑,生动地再现了抗日志士以身报国的坚强信念与家国情怀。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然则,这种艺术震撼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们且披辞入情,按其表现思想内容的结构层次层层解析:全诗四联八句,前三联抒写对《抗日家书》的整体感受和评价,尾联议论作结,“胸有长城不可逾”点明诗眼,抒发对“家书”作者无限景仰,对抗战力量无比自信的激动情怀。全诗几乎全用白描直叙,辅以议论抒怀,不用一个华丽词藻、一个古奥字眼、一个历史典故,却蕴含着巨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诵读之间,只觉意象鲜明,情感喷薄,字字如画,墨彩飞动,正合《文心雕龙·练字》篇中所赞“声画昭情,墨彩腾奋”之境。 且看《读抗日家书》一诗中的炼字琢句之功。 首联“大别无忘决死呼,何堪焦土走狼狐”总起全篇。“大别”者,长别、难期再会之别也。开笔突兀而起,肇起不凡之意,交代“家书”之由,乃是因“焦土走狼狐”而“决死”一“呼”。 “决”字下笔千钧,力透纸背,饱含“决绝”之意。“决死呼”,体现出为国死战的决心,大有屈原《国殇》“出不入兮往不反”的悲壮。“呼”为韵脚,直接点明“家书”既是诀别时的呐喊,更是对家人、对同志的勉励与嘱托。 “何堪焦土走狼狐”叙“决死呼”之缘起,抒发对日寇侵略而致战火纷飞之恨。“何堪”即“哪堪”,反问句式加重语气,即无法忍受之意。“焦土”一词更显民族危亡之叹;而“狼狐”之喻,极为形象鲜明地点出侵略者的凶残狡猾,及其非人道的兽性。“走”字则精准描绘出敌人横行“焦土”、凶残肆虐如狼奔豕突,又隐含着对侵略者的鄙视与愤恨。 颔联“萦牵心底家和国,叱咤军前胆与躯”,及颈联“一息犹存忠魄烈,片言足令贼魂虚”,紧承首联,抒写诗人阅读《抗日家书》的深挚感慨。 “萦牵”者,“心底”对家国魂牵梦萦之态也。承上续写“决死呼”之由(前写“恨”,此写“爱”)。 “叱咤”二字如惊雷炸响,生动刻画出抗日将士浴血战场的声威与气魄。“叱”、怒斥也,“咤”、怒吼也,二字一出,生动传神,威震敌胆的呼喝之声跃然纸上。 颈联“忠魄烈”正面写抗日志士之忠肝义胆。“烈”字将精神力量具象化为熊熊之火,彰显出抗战英雄胆气之壮丽。 “贼魂虚”反面写敌人外强中干的本质。“虚”字传神地描绘出敌人面对抗日战士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所产生的恐惧与怯懦,与“烈”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颔联正对(“心底家国”,对“军前胆躯”),深刻精警而情感深沉;颈联反对(“忠魄烈”对“贼魂虚”),凝炼工稳而对比强烈。 颔、颈两联虽如白描直叙,然其所蕴之力、所生之象,直“如宋画吴冶,刻形镂法,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与逸韵俱发(就象宋人绘画,吴人铸剑那样雕镂刻画,骈俪之句与辞采之光共同闪耀,对偶之意与逸动之韵同时显扬——《文心雕龙●丽辞》篇”)。于质朴中见绚烂。诵读之间,只觉“炳烁联华,镜静含态。玉润双流,如彼珩珮(如并蒂之花光彩鲜明,似明净之镜照物成双。双璧温润,流光溢采,就像佩玉在身,铮然和鸣——《文心雕龙·丽辞》)”。极大地彰显了诗的形式和意蕴之美,增强了诗的抒写表达之力。 再看尾联,“倭奴未解亡师秘,胸有长城不可逾”转而议论抒怀,点明诗眼,深化主题。 “长城”乃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此处指承载抗日力量的文化符号,是抗战志士胜利的坚定信念,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力量。“逾”为“越过”之意,前缀“不可”,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而对这些,敌人是无法理解的。“倭奴未解亡师秘”,既承前文对“走狼狐”的蔑视之意,又为结句升华主题设下悬念,豪迈雄浑之中,不失揶揄幽默,增强诗意的跌宕起伏之境。 “胸有长城不可逾”为点睛之笔,乃全篇诗眼所在。既总括前文“大别”“决死呼”、“叱咤军前”、以及“一息”“烈”“忠魄”,“片言”“虚”“贼魂”的精神基石,又点明克敌制胜之潜能,抒发诗人对家书作者无限崇敬和高度赞誉之情,将全诗悲壮激越的情感,凝聚为一种坚定、自信、充满力量的精神宣言。 《文心雕龙●章句》篇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可见,字句是诗文的根基,需精心雕琢,精确安排。作者深谙此道,凡有吟诵必效杜工部之“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读抗日家书》正是通过精准传神的炼字(如“决”、“走”、“叱咤”、“烈”、“虚”、“逾”),形成词意、句式的工整对仗,加上意蕴深厚、感情浓烈的铺叙和议论,才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抗日家书》的家国情怀、英雄气概和精神力量,成为一曲字句铿锵、气韵沉雄,抒写民族气节和抗战精神的深情颂歌。 2025年6月28日于银城筇竹斋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29日 08:58:29     分类:其他作品
   182         0

1 2 3 4 5
  • 102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