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冷夫点评唐大进诗十首
题梅花图
一
我索画图君索诗,诗情画债两难离。
只堪诗就画前醉,不负诗痴与画痴。
【评】诗画互衬,相得益彰,作者于痴情处肆意抒怀,郑重写下美好寄托,既别趣多味,又不失端庄高致。
二
和靖先生怜旧爱,寿阳公主倚新妆。
吾诗写尽万千典,不及图中一缕香。
【评】从古至今,爱梅之人不绝如耳,而最著名痴迷者莫过于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与爱梅懂梅的寿阳公主了。典出有名而意蕴非常,诗境于曲折中见浑成,有神无迹。而眼前惟有感喟,一句“不及图中一缕香”满是艳羡向往之情,由此便知作者本性,前首自嘲,本首自谦,亦属梅痴也。
三
南枝开后北枝开,为有东风着意吹。
香气满山人不识,冰魂悄入画图来。
【评】无论南枝、北枝,皆在东风吹拂下绽放,可知天意无私,美美与共,梅与人在精神上多有契合。一句“人不识”,正好为冰魂悄然注入,营造出清新典雅而意味深长的语境。全诗结构严谨,句式灵活,悠然圆融,可见功力不俗。
奉和周文彰会长《当选第五届中华诗词学会会长的感想》
鹏迹三千里,才情尺五天。
流风牵四海,逸兴领群贤。
心与苍黎共,梦随明月圆。
九州争点笔,同和柏梁篇。
【评】在前一时期众多和诗中,这首应属上乘。首联破题便有气势,中二联进一步深化题旨,表述宏愿,并引人倾慕,发人深省;虽颇多赞许,亦在情理之中。由此见之,应制诗也可以写出佳作,柏梁篇亦不乏精彩。
品清湖
绕城春欲涨,峙岛势堪凭。
汐至微微雨,船归点点灯。
风云终古变,人物一时兴。
极目尖山外,扶抟起大鹏。
【评】品清湖是一处地方名胜。诗人即兴述怀,由景及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出风云变幻、大浪淘沙的哲思妙蕴。起句一个“涨”字,生动而有气势,接下来在空灵超妙、精美如画的细雨、灯火之中,得出“风云终古变,人物一时兴”的论说,饱含理念、意趣,又景入理势,贴合无痕。这样的湖光山色,真是景意相兼,可读可品;这样的美妙诗句,自然能够使人沉醉,并徜徉构想其中。
庚子中秋夜寄友
已试莼鲈脍,还开北海樽,
风尘无俗气,块垒有清芬。
月影剡溪棹,秋声缑岭云。
凤歌谁与听?夜半独怀君。
【评】一首怀人之作,诗人借助旧忆和想象,来抒发离别思绪。全诗意态从容,诗味醇厚,却感而不伤,开合有度。既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又表达出友人之间的共同气质、性格与志向。全篇语言新颖,虚实结合,层层递进,让人在深情婉转中感动与思索。
过蒙古国题成吉思汗塑像
征途梦断恨难消,一剑曾经悚万朝。
身后江山空浩渺,眼前草木只萧寥。
北窥罗刹气犹盛,南望中华志亦骄。
今日乌珠马仍在,谁人激箭射云雕?
【评】大凡怀古之作,只有作者与古人命运相通,才能深刻倾听那遥远的心音,议而不空,言之有物;只有作者以自身肝胆注入诗魂,于赞许、慨叹过后,从心灵深处迸发出雄浑的嘶吼、别样的情怀,才能涤荡心胸,真挚动人。作者笔下的成吉思汗也曾寂寞,无论身后的江山,眼前的草木,都与之前轰轰烈烈的伟业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一代天骄的大英雄气概仍在天地之间纵横,他那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已经感染了无数后人,正像他说过“你的心胸有多宽广,你的战马就能驰骋多远”。这句话也许就是对“谁人激箭射云雕”的最好回答。
汕尾诗社成立有题
吾乡才俊万峰高,俱仗雕龙百炼刀。
虹气入胸开块垒,松风漱齿续离骚。
立言清贵比和玉,建德优轻似羽毛。
笔势不随权势改,一肩道义是诗豪。
注:建德句:《诗经》:德輶如毛。
【评】全诗不卑不亢,足见磊落;百感交集,更蕴真情。诗贺家乡诗社成立,自然有鼓励和祝愿,也有展望和期许。领悟诗中,当有松风漱齿,写意云水的惬意,又有虹气入胸、指点江山的豪迈。最喜“笔势不随权势改,一肩道义是诗豪” 两句,无论情怀与道义,均可感可佩。
暮冬夜松花江上漫步
严冬北极夜如何?江雪雱雱独放歌。
照眼月光情正好,踏冰词客意相和。
风中抖擞浑身骨,脚下从容万顷波。
我比阳春先一步,满腔淑气向天呵。
【评】一位南国诗人站在冰天雪地的松花江上,仿佛到了北极。那从未领略过的寒冷,那踏冰趟雪的乐趣,都鼓荡着他心中的热血和诗情,于是写下这首意气风发的感喟之作。他对着雱雱(指雨雪盛貌)冰雪放歌,也为清冷的月光动情。结句甚妙,愈加突出诗人的气质性格;而“满腔淑气向天呵”颇具动感,想必这呵气成冰的画面已深深印入诗人的记忆,无论诗中,无论梦里,都有无尽的遐思与联想吧。
再游辰洲
入冬犹听鸟关关,却讶渔家认客还。
情味更添今日趣,风光未减去年颜。
钓鱼台览长沙水,观鹭亭凭乌石山。
树合潮平蚝浦阔,不分天上与人间。
【评】通篇以叙为主,顿挫抑扬,一气贯注,较好表达了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诗中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句式灵活,章法手段运用娴熟。渔家认客,说明诗人不止一次来这里,也证明这里的风光、景物能给人身心以慰藉,或思想以启迪。王维有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读者亦如跟随诗人从容游历,随遇随缘,寻找这样一处可安放心灵的家。
(卢冷夫,籍贯江西,1964年出生于辽宁,成长于辽宁、河南、黑龙江等地,现居北京。原总参某部退休干部,大校军衔。现为解放军红叶诗社副社长、《红叶》执行主编。亲身感悟的“红叶密码”是:恒久传承的红色基因,血火浪漫的绿色情怀,激昂奋进的铁韵风骨,紧跟时代的创新脚步。正在形成的“诗观”是:意新,语工,律细,情满,节奏好。香港诗词学会论坛【四海论诗】区总顾问、《香江诗潮》《香江诗评》《中华古韵》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