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散文-《壶镇:好溪为脉,贤母为魂,流淌千年的锦绣华章》 [散文]

应子根     发布时间: 2025/10/31 21:33:02
阅读:6次      分享到


作于:2025/10/26


好溪从大盘山的雪线苏醒,携着磐安松林的松涛私语,绕开九曲十八弯的峡谷褶皱,在缙云山脉的怀抱里蜿蜒舒展。它带着远古冰川融水的清冽,漫过壶镇的青石板街巷,将千年时光织进青砖黛瓦的倒影里 —— 晨钟因溪水的浸润愈发悠扬,每一声都能唤醒巷陌深处的烟火,檐角垂落的水珠,正映着一代又一代壶镇人眼底的梦想微光。
这汪碧水,是壶镇文明的最初刻度。在农耕时代的晨光里,它漫过田埂,让稻穗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希望,颗粒饱满的谷粒里,藏着两岸人家的温饱与安宁。到了手工作坊兴盛的年月,溪水又与铁器共舞:铁匠铺里,淬火的钢花落入溪中,溅起的水珠竟也带着坚韧的性子,淬炼出的镰刀能割透岁月,锻造的锄头可刨开新土,让壶镇的手工业在时光里打磨出熠熠锋芒。
好溪不仅滋养生计,更涵养文脉。老人们坐在溪畔的石阶上,讲着《白蛇传》里与水相关的传说,语调随溪水起伏;古戏台前,婺剧的唱腔裹着水汽传开,“穆桂英挂帅” 的豪情、“梁山伯与祝英台” 的缠绵,都在溪水的流淌中唱了千年。就连集市的喧闹也与溪水相关:挑着货担的商贩踩着溪上的石板桥赶来,竹篮里的杨梅沾着晨露,布摊上的蓝印花布映着水光,五湖四海的方言在溪边交融,交换的不只是货物,更是藏在烟火里的梦想。
当溪水漫过贤母桥的石拱,便与这座古桥结下了千年羁绊。这座以 “贤母” 为名的石桥,青石板上的纹路里藏着故事:相传古时一位母亲含辛茹苦抚育子女,后人为纪念其贤德建此桥,至今仍在诉说着家风传承。每日清晨,洗衣的妇人蹲在桥边,木槌捶打衣物的声响与溪水潺潺相和;夕阳西下时,桥影落在溪面上,随波摇曳,像是在翻动一本写满古镇荣光的线装书 —— 它连接的不只是两岸的道路,更是壶镇人对 “贤” 的敬仰,对 “善” 的坚守。
顺着贤母桥往溪畔走去,壶镇的自然画卷便在眼前铺展。两岸青山如黛,云雾时常缠绕山腰,清晨时,山尖顶着未散的薄雾,像是给翠绿的屏障镶了层白边;山间的古松斜倚着岩石,枝干遒劲,仿佛在守护溪畔的岁月,而柳树则垂着绿丝绦,将影子映在水里,引得小鱼穿梭其间。溪水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阳光穿透水面,在石子上洒下细碎的光斑,偶尔有蜻蜓点水,漾开的涟漪会轻轻触碰溪边的野花 —— 红的杜鹃、黄的蒲公英、紫的鼠尾草,都沾着溪水的潮气,连芬芳里都带着清冽。
田园风光更是这画卷里的点睛之笔。金黄的稻田顺着溪岸铺向远方,微风拂过,稻浪翻滚,像是大地在弹奏金色的乐章;田埂边的竹篱笆上,牵牛花顺着藤蔓向上爬,偶尔有蝴蝶停在花瓣上,与稻田里的稻草人相映成趣。远处的茶园里,茶农戴着斗笠采摘新茶,指尖划过嫩绿的芽尖,竹篓里很快便盛满了春天的气息,而溪水就在田边静静流淌,倒映着茶园的翠绿、稻田的金黄,将田园的生机酿成诗。
待到夜幕降临,好溪两岸的灯火次第亮起。溪边的路灯晕开暖黄的光,倒映在水里,像是撒了一把星星;居民楼的窗户透出灯光,偶尔有孩童趴在窗边,指着溪里的倒影欢笑;贤母桥上的灯笼也亮了,红色的光映在石拱上,与天上的星月呼应。此时漫步溪畔,能听见溪水潺潺,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还有远处传来的婺剧唱段,三者交织在一起,让人仿佛走进了一场温柔的梦境 —— 这是壶镇的夜晚,是好溪与贤母桥共同守护的宁静。
好溪为脉,流淌的是岁月的馈赠;贤母为魂,传承的是精神的火种。千年来,溪水滋养着土地,古桥守护着人心,它们让壶镇的过去有了温度,现在有了生机,未来有了方向。或许再过千年,好溪依旧会绕着古镇流淌,贤母桥依旧会立在溪上,而壶镇的故事,也会在溪水与石桥的陪伴下,继续书写新的锦绣华章。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