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丐叟 应子根/文
乙巳年九月初九,重阳日。天清地明,恰合 “九九归一” 的中华哲思 —— 古人以 “九” 为阳数之极,登高望乡是为追远,今日归乡溯根是为思源。永康芝英古镇的青石板路还浸着晨雾的微凉,宗亲们踏碎晨光的脚步已唤醒千年街巷。朱红拱门如巨擘张开,门楣上 “应氏南宗始祖应詹芝英建郡 1700 周年庆典” 的鎏金大字,在熹微晨光中灼灼生辉,那金辉里,藏着中原故土的黄土色,映着江南水乡的清润光。自五湖四海奔赴而来的应氏宗亲,身着红黄渐变宗亲服 —— 黄为土德,是河南古应国的故土根脉;红为火德,是南迁江南的新生传承,五行中 “火土相生” 的隐喻,恰是应氏从中原到江南的迁徙密码。衣袂翻飞间,一千七百年的根脉记忆随晨风流淌,唤醒了每个族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踏入庆典现场,金黄旗帜漫卷如潮,旗面上 “芝英永昌”“义利传扬” 的祖训在风中猎猎作响,字字皆是应氏家族的精神图腾。古稀长者颤巍着抚过旗杆上的龙纹浮雕,那纹样线条遒劲,依稀可见晋代礼制的遗存,老人低语:“詹公当年南渡,携中原火德礼制而来。上古燧人氏钻木取火启文明,商汤以‘火德’承天命,咱应氏之火,是避乱南迁时‘薪火传家’的坚守,是乱世中‘以火御寒、以火烹食’的生存智慧,更是‘义利传家’的道德火种啊!” 年轻的宗亲志愿者穿梭其间,将印有芝英古巷地图的布袋递到老人手中,袋中是主办方特意准备的家常米糕 —— 黏糯口感谐音 “黏亲”,是重阳节 “敬老思亲” 的传统食俗,米香里裹着芝英古镇 “耕读传家” 的农耕文明气息,乡音漫溢:“慢些走,咱们先去始祖面前祭拜一番。” 那一刻,陌生的脸庞上刻着 “万派同源,一脉相承” 的共鸣,原来 “天下应氏一家亲”,早已具象成一碗温热的乡愁、一身承载密码的宗亲服、一句穿越千年的问候。
最动人的是火炬传递的时刻。身着红衣的宗亲们擎着竹制火把,火苗在秋雨中跳跃成不灭的星子,恰似应氏子孙绵延不绝的血脉。83 岁高龄的应柏年老人从青年宗亲手中接过火炬,青筋毕露的手指紧攥着竹柄,火光照亮他眼角的泪痕:“这火是应氏的魂!詹公当年受朝廷之命镇守江南,‘忠’是对家国的担当,‘孝’是对宗亲的守护,这火里烧的,是‘忠孝传家’的祖训啊!” 雨丝打湿了火把上的红绸,却浇不灭宗亲们眼中的光 —— 从河南平顶山古应国到江浙水乡,从中原礼制到江南文脉,天南海北一千七百条血脉之河在此刻汇入同源的海洋,这流淌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基因,更是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的鲜活注脚。
夜幕垂落时,古镇戏台灯火通明。古稀长者与孩童同台,用芝英方言吟诵《应詹公传》:“公以义利为本,以忠孝传家,晋时乱局,公率宗亲南迁,既保一族血脉,又兴一方教化,筑城郭、兴农桑,使芝英成江南名郡……” 稚嫩与苍老的声线交织,如古井下涌出的清泉,又似老树新枝的拔节声响,方言中留存的中原古语遗存,是文化融合的活化石。台下,江西宗亲展示的青花瓷盘上,既有中原应国的龙纹图腾,又有江南青花瓷的温婉釉色;宜兴宗亲带来的紫砂巨鹰,鹰爪镌刻 “芝英永昌” 的祖训,鹰翅则融入了江南紫砂 “素朴归真” 的审美。一位老者摩挲着瓷盘感慨:“詹公南迁,不仅带来了中原的礼制与祖训,更将中原的技艺与江南的水土相融 —— 这龙纹是‘根’,釉色是‘魂’,咱应氏子孙,身在江南,心藏中原,正是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见证。” 有人用手机拍下同姓宗亲的笑脸,镜头里挤满陌生又熟悉的容颜,弹幕刷过:“加我微信,我们支系的字辈能连上!”“明年我带家乡的应公祠照片来芝英!”“海外宗亲报到,想让孩子知道,他的根在中华文明的土壤里!”
归程时,雨已歇,月上中天。重阳的清辉洒在古镇的马头墙上,那墙缝里探出的狗尾巴草,是 “野火烧不尽” 的生命韧性,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缩影 —— 既有中原文化的厚重,又有江南草木的坚韧。车窗外,马头墙渐远,一位年轻宗亲在朋友圈写道:“从前总觉得‘家族’‘祖训’是遥远的词汇,直到握着这把从芝英出发的火炬 —— 它烧的不仅是应氏 1700 年的根脉,更是我们这代人在全球化浪潮中‘我是谁、从哪来’的答案。所谓文化自信,或许就是在他乡遇见同姓宗亲时,能清晰说出‘我的祖训是义利传扬’,能骄傲地展示家乡的姓氏图腾。这从芝英出发的火把,终将点亮每一支应氏宗亲的祠堂,也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是啊,当一千七百年的根脉在重阳节这日重新舒展,我们追念的不仅是一位南渡始祖,更是确认:那血脉里的 “忠孝” 二字,是中华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伦理脉络的微观体现;那穿越时空的家族记忆,是中华文明 “家国同构” 的生动演绎。真正的归乡,不仅是回到地理的故乡,更是回到文化的本源,让重阳 “敬祖、思亲、传承” 的哲学,让家族 “义利传扬” 的祖训,在当代生活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车过山坳,芝英的灯火渐成星点,而胸腔里那团关于根源的火焰,正随归途的长路,暖向更远的明天。
尾声:
这次盛典,是家族文化的活态记录,
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范,
是全球化时代对身份认同的文学回应。
“血脉之河汇入同源海洋”,恰是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特征的生动诠释 ——
从中原到江南,是空间的迁徙,更是文化的融合;
从晋代到当代,是时间的流转,更是精神的传承。
当狗尾巴草在古城墙缝中摇曳,当火把的光焰在雨夜里燃烧,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聚会,
更是中华文明 “薪火相传、兼容并蓄” 的缩影。
这次盛典告诉我们:真正的归乡,是让文化基因在当代获得新的表达,
而每个家族的坚守与传承,终将汇聚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