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读音标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由于古今音变,我们得知晓其古时不同的读音,不然无法体会格律诗平仄交替的错落协调之美。
拼音版课本用普通话标注读音,但还应注明古读什么。如果没有注明古读,语文老师得进行补充,不能去“格律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不忘肩负的重任,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作优秀古典文化的传播者。
一、注意韵脚读音
有些字,古今读音发生了变化。在诵读格律诗时,我们应该读古音,并注明古时读什么。特别是句末和关键节点的字。
如“斜”字,今读“xié”,古读“xiá”。古诗句末的“斜”,应注明古读“xiá”,不然不押韵,没有了音乐美、韵律美。
如小学《山行》(唐●杜牧)第一、二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斜”与“家”押韵。
如小学《风》(唐●李峤)第三、四句:“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浪,仄声,不押韵。
如小学《过故人庄》(唐●孟浩然)第三、四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入声字,仄声,不押韵。
如小学《寒食》(唐●韩翃)第一、二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斜”与“花”押韵。
如初中《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开头两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斜”与“涯”押韵。
“斜”字有时在句中。
如初中《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第四句:“寒林空见日斜时。”在关键节点,如古今平仄不一样,要注意。
如高二《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第五句:“矮纸斜行闲作草。”不在关键节点。
二、注意平仄两读
古时,有些字是平仄两读的。格律诗中如果平仄不合,可以“借音”。
一是平仄两读,意义有别。如疏、难、扇、烧、行、吹、思、乘、从、传、闻、调、论、骑、观、兴、令、教、分、王、衣、冠、荷、间、污、中、长、漫、相、燕、翰、便、胜、为、雍、占、扁、治、正、判、不、傍、浪、强、施、当、称、要、旋、和、颇、供、那、华、禁、殷、重、任、应、溅、量、场。
如小学《蜂》(唐●罗隐)第一、二句“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中“论”“占”,古平仄两读,此都应读平声。
如小学《凉州词二首●其一》(唐●王翰)第三句“醉卧沙场君莫笑”中“场”,古平仄两读,此应读“平”声,因为“卧”“莫”是“仄”声。
如高二《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第二句“谁令骑马客京华”中“令”字,应该为“平”声,不然“失替”。
另外一种情况是平仄两读,意义无别。如看、听、望、醒、忘、叹、凭、过、凝、拚、笼、场、缭、挠、姣、獠、爹、么、峨、狰、妇、负、否、阜、亩、牡、蹂、揉、取、颔、嵌、巉、狙、楷、菌、渐、撞、怒、吐、喷、讪、钿、钞、泡、刨、敲、莹、售、澹、蜺、批、驱。
如小学《示儿》(宋●陆游)第四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忘”,古平仄两读,此应读平声。
如小学《画》(唐●王维)第一、二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中“看”,应读“平”声,“听”应读“仄”声。
如小学《采莲曲》(唐●王昌龄)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中“看”,初中《无题》(唐●李商隐)第八句“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看”,都应为“平”声。
如初中《泊秦淮》(唐●杜牧)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本读上声,此应读阳平,因为“水”是“仄”声。
如初中《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第三句“夜阑卧听风吹雨”中“听”,此应读仄声,因为“阑”“吹”是“平”声。
如初中《约客》(宋●赵师秀)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中“过”,平仄两读,此应读“平”声,因为“约”“不”是古入声字,是“仄”声。
如小学《十五夜望月》(唐●王建)第四句“不知秋思落谁家”中“思”,与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林浦七律《湖上晚归》第一句“卧枕船舷归思清”中“思”,古平仄两读,此应读“仄”声,不然“失替”。
如高二《锦瑟》(唐●李商隐)第二句“一弦一柱思华年”中“思”,古平仄两读,此应读“仄”声。不然“三平尾”。
如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林希逸七律《答友人论学》第七句“卖花担上看桃李”中“担”“看”为平仄两读。“担”为第三字,可“平”可“仄”,应读去声,不用“借音”。第五字“看”应读“平”声,不然此句变成拗句,不太好。
三、注意入声字音
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没有入声。古入声,派入了上声、去声,也派入了阴平、阳平。今天,我们欣赏用旧韵(平水韵)创作的格律诗词,要注明派入了“平”声的“入”声字。
如“摘”字,今为“阴平”,可古为入声字,为“仄”声。
在句中。如《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手可摘星辰”平仄为“仄仄仄平平”。如按今读,则为“仄仄平平平”,犯“三平尾”。
在句末。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下片第三句尾字“摘”,是与其它尾字一起押“词林正韵第十七部入声”韵的。其中入声十一陌有“积、摘”,入声十二锡有“觅、戚、滴”,入声十三职有“息、黑、得”,入声十四缉有“急、识”,而第十七部入声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通用。
“摘”字,按今读,为新韵阴平“四开”、通韵阴平“七哀”。
古入声字不到1000字,归入新韵“平”声的有500多字,常用的有200多字。
小学课本中诗歌115首,古体诗约15首,词曲约8首,而近体诗88首,涉及到的入声字有:
竹、忽、及、白、不、一、惜、学、得、摘、出、接、别、泊、黑、石、菊、橘、促、织、觉、鸭、得、节、插、急、八、识、雪、降、阁、笔、烛、杰、蝶、蛱、百、独、逐、七、夕、直、格、歇、昨、脱、笛、郭、曲、十、食、湿、击、凿、发、没、隔。
初中诗歌80多首,古体诗20多首,词曲约24首,而近体诗约40首,涉及到的入声字有:
菊、发、峡、节、烛、国、铁、笛、折、塔、说、即、逐、席、得、一、出、达、薄、犊、识、直、结、别、白、八、泽、楫、曲、郭、湿、足、啄、十、谪、惜、阁、夕、觉。
高中诗歌40多首,古体诗10多首,词曲约20首,而格律诗9首,其中五律2首,七律7首。
五律《山居秋暝》(王维)和《登岳阳楼>》(杜甫)中的入声字为“石、竹、歇”和“昔、一”。
七律《蜀相》(杜甫)《客至》(杜甫)《登高》(杜甫)《锦瑟》(李商隐)《登快阁》(宋●黄庭坚)《书愤》(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中的入声字为“出、捷”“急、白、独、浊”“十、蝶、托”“阁、绝、笛”“铁、伯”“薄、及”等。
下附《古仄今平字表》(来源于网络):
A:阿凹
B:八捌拔跋魃白伯般剥雹薄逼鼻荸骠憋鳖瘪别钵拨饽泊帛舶箔驳钹勃渤脖鹁博搏膊礴
C:嚓擦糙插察碴拆吃哧出吹捶戳撮
D:哒搭褡答瘩达怛妲打得德蹬滴籴的涤迪笛狄荻敌嫡跌迭叠耋谍喋牒碟蝶督独毒读渎牍犊度咄掇裰夺铎踱
E:额
F:发乏罚伐阀筏佛幞弗拂伏袱茯黻幅辐福蝠匐服
G:呷割鸽圪疙胳搁葛革阁格隔嗝膈蛤估刮郭聒蝈国帼
H:涸貉合盒劾阂核盍阖黑忽惚鹄斛猾滑混豁劐活
J:击迹积屐绩缉激圾笈及汲级极笈岌即急吉亟瘠疾嫉棘集楫辑藉籍夹浃荚铗颊嚼角脚缴觉疖结接揭孑节截杰诘洁劫碣竭捷睫究赳掬鞠局菊桔橘蠲撅孓珏绝噱决诀抉倔掘崛厥蕨獗矍攫谲爵菌
K:勘棵颗磕瞌壳咳窟诓
L:拉邋疗溜馏噜捋
M:妈抹没谜乜摸膜
N:捏
O:噢
P:拍劈霹泼剖仆扑菩璞
Q:七沏漆戚掐切屈曲阙缺
R:如茹孺
S:撒塞杀煞勺芍舌什失虱湿十石识实拾食蚀倏抒叔菽淑赎孰塾熟刷摔说俗缩
T:塌剔踢贴凸秃突脱托橐
W:挖玩屋喔
X:吸锡膝夕汐析晰蜥腊昔惜息熄悉蟋习席袭媳檄呷瞎辖黠匣侠狭峡暇削楔歇蝎协胁挟撷戌靴薛穴学
Y:压押鸭轧噎叶一揖荫滢潆拥壅淤曰约晕
Z:杂咋咱脏凿则责帻择泽贼闸铡扎札炸摘宅着蜇螫蛰谪折哲辄辙汁织只侄职摭执直值殖植掷粥妯轴竹竺逐烛躅著卓桌捉拙灼茁浊酌镯啄琢濯综足卒族昨作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