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论文]

欧阳立英     发布时间: 2022/4/7 20:00:42
阅读:703次      分享到

关键字
张若虚,春,江,花,月,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再读《春江花月夜》品张若虚其人其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偏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应遂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渡,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历史长河里,唐诗是一座至今无人企及的巍峨巨峰。说到这座巨峰之巅,人们自然而然会认同“初唐四杰”,盛唐“大李杜“、晚唐“小李杜” 杜”等,这当然有人们的理由。的确,初唐诗人芦照邻、骆宾王等人他们在诗 词领域 的成就对盛唐诗词的繁荣起到了奠基作用,步他们之后的李白杜甫更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丰碑——从总体上说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若推及个体在唐朝浩瀚如海的二千多名诗人以及他们四万多首的诗作里,我却独独钟情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660—720?)唐高宗时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张若虚一生仅存诗两首,除这一首外,另外一首《代答闺梦还》较为一般,但就是这一首,也是沿袭一个乐府旧题。诗人妙就妙在把一个被前人写滥了的、脂粉气极浓、专用于后宫宴乐的宫廷诗体写得极其温婉曼妙,清新动人。在他的笔下,春、江、花、月、夜等几个极其平常的自然景物,随着他笔墨的触动,一个个似乎都有了美丽的容姿,灵动的情感,鲜活的生命,以至于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连清朝学者王恺运先生也赞叹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志》)
        今天,就让我们
沿着湘江的清流回溯,和着诗人笔墨的律动,来感受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大唐王朝不一样的风月人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诗开篇引月,气势便不同一般,落笔就给全诗打下了恢弘的基础。继而“江流宛转”“月照花林”“空里流霜”“江天一色”等,如果说前四句引出了“春、江、月”,那么这里就点出了“夜”和“花”。由此,一幅刻意渲染的大写意水墨画便呈现在我们面前:远处是空蒙的山,面前是悠悠的水,中天明月朗照,汀洲岸晚花氤氲……
       美景已具,但一切的良辰美景皆是人的臆断,世间再绝美的事物若少了人的发现和参与,一切将了无趣处。要说“月”是这首诗的魂灵,那么“人”才是全诗的主宰。由此,诗人笔下“人”的出场如同前面月的出现,同样安排得隆重而热烈。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一突兀的千古绝问,既是“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自然延续,也引发了后来人李白“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无限遐想。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繁衍生息却是无限的。面对着浩瀚宇宙,诗人没有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泣下”的悲怆,而是笔锋一转,发千古之豪情,用文字抒发对人生对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欣慰,表现了一种积极洒脱的人生态度。
       面对这亘古的明月,明月下的春花以及这月影花香伴送下流淌不息的江水,诗中人的思绪在飞扬……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明月朗朗,白云悠悠,流水泛着波光,呈现在诗人面前的景物是那么多情而灵动,然而诗人在沉静于美景的同时,心却感到了孤寂。写到这里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诗人也开始了笔墨的转换。如果说前面铺垫的是由天上孤月生发的美景,那么从这里开始则着力于描写孤独的人的相思了。
       相思是古今诗人笔下永恒的情结。
       伫立江岸,诗人浮想联翩,这铺地的月华,这迷漫的花香,这幽幽月夜下闪烁银辉的春江,谁人与我一起聆听这萌动的春情!?“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他多么希望能有一
叶扁舟,载着他随流水去到那明月抚照下的闺楼,而不是怅立在这青枫岸上徒然愁思。——这首诗流传以来就被历代评论家认定为是一首描写闺中少妇思念戌边的丈夫或远去情人的一首诗。理由约定俗成:即除非象陆游的“钗头凤”,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等特别指出是思念女性外,一切思念诗的主体都是思妇怨妇,这一方面既与当时妇女的社会经济的弱势地位有关,这首诗恐怕还与下面“应遂月华流照君”的“君”字有关。因为在古代,“君”一般指男性。对此我却不以这然,我觉得这诗通篇表现的都是一个隐世文人或多情少年在春夜里,既陶醉于如梦如幻的江南美景,而又思念自己意中人而不可得的复杂情怀;至于“君”,为什么不可以是女性呢,记得李商隐在《夜雨寄北》里就用了“君”来称呼他的妻子。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他奇情高悬的明月,托月儿捎去对爱人的问候。可是,当虔诚的月儿带着诗人的思念去到倩人儿的绣阁的时候,遭遇的却是“无情却被多情恼”。月儿照进妆台,她要用帘纬把它卷去;月儿照到“掏衣砧”上,她要把月辉拂走。然而,“卷不去”,“拂还来”,月儿是执拗的,更令人感动的还有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爱人不来,月儿徘徊不去也是枉然,诗人又把希望奇予南来的鸿雁和北洄的鱼龙。可是鸿雁和鱼儿它们来了又走了,却没有带来诗人期盼的只言片字,留下的只是雁翅投下的斑驳月影和水面上泛起的道道涟漪。“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几人能懂这字面下隐藏的失望和惆怅。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夜已深了,春已残了,月儿人儿也都倦了,一切的努力都无结果,世上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天上月圆,地上人圆,这样的完美能有几人得遇?诗的结尾,诗人到底没能掩饰住自己的心伤!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果说春天春月春花春水是诗人笔下极尽缠绵的事物,而江月孤月落月,月明月照月徘徊却是诗人思念爱人时不同的心情告白。
        整首诗不仅选词造句优美,意境开阔,诗风明丽,一扫旧宫体诗的淫词艳调,萎靡低俗,可以说源于旧体而不囿于旧体,而且在诗的用韵上也颇具匠心。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全诗以平声“庚”韵起首,继而换仄韵,再换平声,再换仄声,如此者九,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整首诗的韵律随着诗的感情节奏时而慨然激荡,时而清纯宛转,不用丝弦,单是吟哦便是一首绝美的歌。正因为它的诗意和音韵都如此美仑美奂,以至后代多位音乐中人以此为题谱就的琵琶曲、古筝曲经久不衰;现代又衍生了钢琴曲、吉它曲等,可见它在历史上和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庄子说:“山木自冠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世间》)。
       张若虚一生几乎都是生长在武后擅权时期。武则天一方面起用酷吏,酖子杀士,改换门庭;曾开一代“上官体”的上官仪、当朝宰相裴炎、“初唐四杰”之一的大才子骆宾王,都被杀的杀害,流的流放;甚至被誉为“唐朝砥柱”的狄仁杰也险遭不测,但同时又四处网罗文人,专设“北门学士”为自己歌功颂德,身为世间中人的张若虚对此自然是目睹耳闻。他如此才华,仅做到一个小小的军曹便没了出身,以至后世的人们都以张若虚的生平因“无考”而遗
憾。但看他的《春江花月夜》,他对爱情的歌咏,对大自然的酷爱,以及他在田园野趣中感受到的心的宁静,还有此篇带给后世诗坛的巨大影响,不正是他对老庄“有用无用”思想的一个最好诠释么!
     
        关于咏月,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虽收有许多优秀的篇章,但
如此彻悟月的明静,感受月的怡情,与月如此地亲密相唔,且赋予月全新的生命意义,张若虚却是极致。因为《春江花月夜》,所以才有了月亮在后世人们心中的圣洁地位,才有了文人更加广阔的创作题材,才有了一千多年以来绵绵不绝的咏月赏月、对月思乡对月生情之人。可以说,在世界浩瀚的文学史天空中,中国的唐诗宋词便是这天空中璀璨的星河。而张若虚,李白,杜甫和他们的诗作便是那最炫目的星辰,虽经一千多年时光流逝,至今乃焕发出夺目的光芒。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