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他的诗词更是见证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民族史诗,具有丰富的文学资源和精神共鸣,反映了 20 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对自由、平等和民主主题,非常值得我们研究。这些因诗歌而成的真知灼见,既有强劲的现实意义,又有丰沛的历史内涵,它既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诗歌领域中的一种创新应用,对其加以认真总结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人民观;智慧观
诗人贺敬之曾说过:仅仅从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表面来理解国家的外表和精神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对人们具有历史价值和永恒价值的美丽文化和文学。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领袖诗人,在他与诗结缘的一生中,不仅创作了许多雄阔奇瑰的诗词佳作,而且结合自己丰富的笔耕实践以及长期研读中国古代典籍和诗词曲赋的心得与收获,留下了一系列有关诗词创作乃至诗歌史建构的精辟观点和独到看法。
一、毛泽东诗词的人民观
研究毛泽东的诗词,我们会发现他的诗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对人民的描写中,会在有意无意中体现出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和对人民群众的赞美,以及处理群众之间的关系。这是毛泽东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毛泽东创作的诗歌中,与人民群众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至少有40多首。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他要求在文学作品中表现更多的工农兵!他自己也是这样倡导和实践的。
关于如何正确识别和与群众打交道,从古至今总是有不同的意见和立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立场。毛泽东在这一点上的观点很清楚,他总是把人民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也看作是历史的掌控者。我们要相信群众,要依靠群众,要为群众服务。毛泽东面对的是三座大山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大不平、大丑恶,他以绝不妥协绝不退缩的刚强血性,团结带领人民果断出手、殊死斗争。无论面对的敌人如何强大如何猖狂,但在毛泽东的诗句里,你看不到一丝慌乱、一丝胆怯。
1936年他写下了名篇《沁园春·雪》,在历数了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之后,感叹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像是一道惊雷!他明确地告诉我们,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拯救苍生--他才能够真正被称为 “风流人物”!
毛泽东在《七律·到韶山》里,一边追忆烈士,一边热烈歌颂乡村建设带来的大丰收,他说:“喜看稻菽千层浪,豪杰尽暮烟。”短短的几句话,他就描绘出一幅落日余晖中五光十色的田园风光,并对那些在田里辛苦了一天,回到家中的农夫表示赞许。“我想在这片土地上,看到无数的稻草,还有那些冒着袅袅青烟的村庄。”在这些阳刚豪迈的诗句中,你看不到一丝一毫对个人得失沉浮的自怨自艾、自得自叹。这些诗词所散发的,是对九州对寰宇对天下对苍生的热忱与关心。
无论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毛泽东都是一位冠绝古今的伟人。但是,在他心目中,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从来没有以伟人自居。而且,虽然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但他追求的并不局限于中华民族的利益,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幸福。这种无私无我的崇高境界与旷世格局,在他的诗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要的是温暖人间的春天,而不是傲霜报春的功绩。
二、毛泽东诗词中的乐观
毛泽东诗词还有一个特点是乐观。早在一九二五年他写下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壮志,直到岁末重上井冈山时,他才说出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豪言壮语,这句话贯穿了毛泽东诗词的始终,也成为毛泽东诗词区别于其他众多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特征之一。
毛泽东诗词中充满了的乐观精神,始终与诗人亲身经历的严酷、艰难、险恶的环境联系在一起。井冈山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最艰苦、最凶险的两个阶段,在这时间毛泽东创作了20多首诗歌,其中大部分诗歌都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读来令人精神振奋,魅力无穷。毛泽东诗词绝大多数写于千难万险的革命与建设征途,但我们在这些诗词中,看不到千难万险带来的沮丧、彷徨、悲叹。我们感受到的,是蔑视一切困难的豪迈与乐观、豁达与自信。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冰天雪地万木红,天兵天将怒发冲冠。大雾弥漫了龙港,成千上万只黑压压的蟑螂,纷纷惊呼张辉瓒在眼前被俘。二十万大军回赣州,硝烟飘过半边天。唤醒工农千万人,同心协力,不周山下红旗乱。”这是一首关于战争和正义的美丽赞歌,它充分地证明了红军士兵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全诗完美地概括了红军战士反“围剿”一战胜利的喜人景象:高山、丛林、浓雾、冻叶,勇敢的战士们漫山遍野,穿过浓雾,借着捷报声相互穿越。就像一幅色彩丰富的油画,充满了生动灵动的意境,表现出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那一刹那的欣喜,又表现出面对来犯之敌胜券在握的自信,这些都是激动人心又引人入胜、让人难以忘怀的阅读体验。一路上,敌人追逐和拦截,穿过高耸的山脉,穿过河流,但在英勇的红军中,这些都是“成千上万的河流和山脉,只是静止的”。武肃峰面临着上下风,高而雄伟,像剃光一样凶猛,像杨昌一样窄,像徐路一样危险。然而,“武梭风浪,长发变成泥球”短短两句话,一个新的隐喻和生动的艺术形象,通过高山呈现,流畅、平静、自信,受到红军士兵的信任。什么是革命的乐观?这就是。
毛泽东诗词歌咏的,大都是为中华民族求独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革命与建设题材。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正义性、正当性,在这些诗词中表现为雷霆万钧、不可阻挡气势。
三、毛泽东诗词中的中国智慧观
作为我国现代诗词中耀眼的瑰宝,毛泽东在诗歌创作中蕴含着他对前人诗词歌赋的理解,此外,其中中国人民的智慧也愈加明显。
学者张炯评论了毛泽东的诗歌:政治家们创造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从世代到世代的诗歌风格,而且在中国,无论是新的还是老生常谈的,它也是一种政治实力的典范,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对读者来说都是一种沉闷的表现。一些外交家经常呼吁“以中国为榜样”。另一方面,毛泽东的经典中国诗歌影响了中国和世界。在艰苦奋斗的岁月里,诗歌是鼓舞和慰藉中国人民的源泉。毛泽东喜欢读唐诗、宋词的诗。他对诗词的雄浑诗风和写作技巧很感兴趣,不喜欢过于华丽和佶屈聱牙的诗句。因此,毛泽东的诗词风格是用普通的词语来描绘雄伟的形象,让景物中的情感和主体的精神得以抒发。
此外,毛泽东还特别关注诗词创作者的人生经历。在每一段文字的背后,往往折射出作家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思索。毛泽东对很多古诗都有很深的了解,他能背诵众多的古典诗词,并明确说明这些观点的价值,因此,因此,他很容易捕捉到各个信息,并且筛选出个别如天马行空的句子。例如,《贺新郎·别友》中的 “挥手从兹去”,就出自诗仙李白的《送友人》中的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毛泽东赞赏李白的英雄气概,以及他敢于与强权抗争的勇气,称赞李白的诗 “文采奇崛,气象秀丽,蕴含诙谐”。毛泽东喜欢李白的风格,所以他的诗中很喜欢运用到李白诗中的词句,但又带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如果结合全诗来看,《送友人》中的“起伏”一词似乎夹杂着革命的情怀和对友人的些许关怀,呈现出红军心目中的农民工形象,而最后一句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反映了词人对未来的憧憬,尽管这一愿望因杨开慧的早逝而无法实现。然而,这种情感在作者的文本中极为罕见,尤其是在革命时期。
诗人的生活境遇、生动的想象力以及景与情的融合,都可以从诗歌的意境中体现出来。毛泽东的诗词具有一种特殊的氛围,一种升华和崇高的理想,能给人以精神升华的感觉,如《菩萨蛮·大柏地》中“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等。一九三三年,毛泽东再次踏上大柏地,正值国民党即将发动史无前例的第五次“围剿”。面对革命战斗的艰难,毛泽东仍然能够保持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就像俗话说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毛泽东吸收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营养,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诗歌风格,这与毛泽东领导的革命斗争时期诞生的诗歌有直接关系。毛泽东对秋天独有钟情,经常给秋天赋予新的象征意义。在《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中,作者并未体会到秋天带来的破坏与毁灭,但对湘江的描写却十分清晰。毫无疑问,在秋天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为读者创造了生动的风景。当时的毛泽东正处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他不仅可以不断地阅读,而且可以在阅读中利用这些材料创作出有思想的文学作品。今天,这些行动的活力和价值不会减少。恰恰相反,这些诗歌对于理性思想家来说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它们更具时代性。
结束语
革命生涯里的毛主席,伴着金戈铁马,演绎着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诗词里的毛主席,锦绣琴心与雄才大略交相辉映,将万里河山融进精炼词章中。伟人的诗词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情怀,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实非常人能及。
毛泽东个人的境界、格局、理想、意志、胆魄,凝聚成了一股磅礴酣畅、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气,而且这股浩然正气通过他渊博的学识与高超的才华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浩然正气以及浩然正气的大美展示,就是毛泽东诗词之所以具有巨大魅力与巨大影响力的根本原因。以文品人,以诗读史,在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再一次感受伟人的思想艺术成绩,内心充满崇拜和敬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集[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 党利奎.毛泽东诗词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研究——以《清平乐·六盘山》为切入点[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2(8):11.
[3] 徐瑞仙.毛泽东诗词的教育和历史价值探析——以高校思政课教学为研究视阈[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1(4):9.
[4] 曹应旺.从毛泽东诗词看百年党史[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1(12):13.
[5] 陆智乐.“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何以自信——毛泽东诗词的文化之“志”解读[J].现代哲学, 2023(2):66-73.
[6] 付园园.绝境重生艰险路 可歌可泣英雄诗--从毛泽东诗词感悟伟大长征精神[J].中国档案, 2022(11):2.
作者:汪子妍,北京,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