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水畔伊人》笔记:当伊人沉沦在二十一世纪的流量中 [文章]

允之     发布时间: 2025/7/3 14:05:29
阅读:112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本来就像借助《诗经》的意象写两首仿古诗,但格律没调好思路就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放弃写诗,形成思路笔记。
      重读《诗经·蒹葭》,“在水一方”的伊人披着三千年雾霭,仿佛是被时光定格的“顶流”。这倒影忽然落入了今日的数字河流:当短视频浪潮翻涌不息,那些被镜头反复捕捞的身影,究竟是在演绎鲜活的人生,还是困于流量精心编织的茧房?一个强烈的意象在我心中碰撞成形:那位古典的伊人,或许正是当代无数被观看、被塑造、甚至被异化的“网红”的遥远镜像。
      于是,笔下流淌出两首诗,试图捕捉这古今叠映的瞬间。《寻伊》延续了《蒹葭》的缥缈与追寻,是伊人作为永恒象征的月光漂流:“惊鸿波上碎,孤樯月中迁”,“掬得星芒冷,槎边泪作川”——那是理想化的幻影,是世人追逐的星光。
《寻伊》
日暮蒹葭渚,舟停浅濑烟。
惊鸿波上碎,孤樯月中迁。
雾合山容淡,霞收水态玄。
掬得星芒冷,槎边泪作川。
      而《水畔伊人》,则是我试图将她拉回人间烟火,剥开时光滤镜,直视其存在的困境与悖论。诗中的“樛木”,如同承载目光的媒体平台;“春藟”与“秋藤”,则是依附其上的生命意识——那些渴望舒展的“网红”灵魂。
《水畔伊人》
云闲暮日沉西岭,附壁秋藤噬影蟠。
霜藤忍褪鲛绡破,鬓雪慵梳素魄寒。
春藟犹缠樛木誓,夏丝竟补漏帆瘢。
几度桡痕蒹葭外,寒波烧灼少年山。
      你看那“附壁秋藤噬影蟠”——藤蔓(自我意识)借樛木(平台)的枝干攀援生长,却在不知不觉中异化,被自身延伸的触须所束缚、吞噬。这正是流量逻辑下的异化:当个体过度依附于外在的“樛木”,其本真便在与倒影的纠缠中迷失。更残酷的是,“樛木”终有腐朽之时。那一刻,“春藟”看似挣脱了束缚,却可能坠入“寒波烧灼少年山”的巨大荒寒。脱离流量光环后,面对真实的自我与冷却的关注,恰似白发伊人“怯照碧波寒”,她恐惧的何止是容颜衰老?更是千万“寻伊者”投射在她身上、随之可能崩塌的虚幻信念。
有人选择“温柔承受崩塌”,在蒹葭深处藏起白发;但也有人在信念碎裂的裂缝里,滋生出另一种力量。炼字时笔锋陡转:“噬影蟠”的狠厉,“漏帆瘢”的修补与创伤并存,暗示着一种可能的“黑化”——既然被观看的宿命不过是藤蔓编织的牢笼,那不如让这藤蔓长出尖刺,主动绞碎那关于“永恒完美”的幻梦,哪怕姿态狰狞。
      三千年《蒹葭》的白露,最终凝成了我诗中的“霜藤”与“寒波”。《寻伊》里惊鸿掠水、雾樯移影,是伊人作为神话符号的漂流;而《水畔伊人》的秋藤褪衣、鬓雪素缕,则是她走下神坛,显露血肉之躯的必然轨迹——女神也会老。只是她的皱纹里,还紧缠着当年对“樛木”(平台/关注)的依赖誓言;她的白发间,仍闪烁着未曾冷却的星斗泪光。
      三千年白露凝霜,其意并非冻结伊人,而在淬炼一双看透水中幻月的眼睛。少年追逐鸿影,是露珠折射的易逝虹彩;暮年静观霜藤褪尽华衣,是彩虹坠落后结晶的盐粒,品味着真实存在的滋味。一切追寻,终需领悟这水写的悖论:唯有掬月而碎,方能得见圆满之虚。当星泪汇成冰冷的川流,新的舟楫与临波之人已在彼岸悄然成形,修补破帆的伤痕,正是在灼烧的焦土中,惊见“春藟”般顽强新生的契机。
当您合卷,且听那蒹葭深处的沙沙声——那不是风,是《诗经》古老的河床在悄然改道:
      一部分潜入你的掌纹,化为奔涌的“星川”;
      一部分渗入你的眼角,刻下名为“灼山”的印记。
      而那个不死的“少年”,就站在泪与火的交界线上,坚韧地纺成了连接古今时空的纤绳。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