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七律] 壶口观河
瑶台酒瓮昆冈坼,壶口倾壶雪浪崩。金甲迸空赤螭死,素涛翻处应龙腾。万钧撞裂吕梁骨,一斧冲开禹阙扃。谁道陇南风独好?东流九曲沐苍生。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08日 23:09:52     分类:诗词速递
   69         10
[诗:七律] 风魄
春风恰似少年迷,半是晴光半雨蹊。玉露扶青天地色,云霞染醉岭原衣。春魂暂隐三冬界,风魄长驱万木堤。不待枯汀还旧绿,早披残雪化银霓。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02日 16:04:28     分类:诗
   81         22
[诗论] 一字之差的两重人间
相传纪晓岚曾为乾隆书写王之涣的《凉州词》于扇面,一时笔误,竟漏了首句的“间”字,遂成了“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外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看似不经意的戏改,却如推倒了一面映照人间的明镜,骤然显露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图景:一面是王之涣笔下带着温度的隔阂,一面是裸着骨头的割裂。一字之差,非止于一句,实际上是抽离了诗的灵魂,改换了另一番天地。 在一丝温情之间,牵起了云与水的羁绊。王之涣笔下的“间”字奇妙无穷,它并不是冰冷的隔阂,而是一根无形的灵丝,将黄河远上的奔涌之势与白云的缥缈之姿悄然缚住。于是,河欲入云,饱含激情的向云端奔腾;云欲沉河,自远方笑迎河水入怀。水汽蒸腾,云絮低垂,天地间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缠绵。这哪里是写景?分明是关隘之上送行者的目光,望着那远行的背影融入苍茫黄云,脚下黄河蜿蜒仿佛有情,能随人流至天边。此刻的黄河是活的,活在那终有所向的信念里;白云是软的,软在那尚能为游子遮片阴凉的体恤。这时,“羌笛何须怨杨柳”的声音飘来,这伤感中的劝慰才得以成立。正是因为杨柳犹在,关前折柳送别的体温未散,离愁中浸透着彼此的心照不宣。即便“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绝非绝望,倒似母亲寄语“寒衣已在途中”,心底羁绊着终会抵达的暖意。这微妙的“间”,原是打破隔阂留的一道缝隙,容纳人间温暖得以悄然渗透在云和水之间。 迷失之间,顿觉割裂与绝望。当抽去了“间”字,“黄河远上”、“白云一片”,他们还是对望吗?失去了彼此的牵连,河自僵卧,云自高悬,中间横亘着巨大而空洞的“无”,连风也吹不透这片死寂。黄河再也没有远上的生命力,如一条干瘪的隔带弃置于戈壁,连灵光都懒于闪烁;白云却成了雕刻,凝固于苍穹,毫无飘动之意,宛如一块随意抹上灰暗色的布片。这岂是观景?分明是出关者踏上沙砾,木然回首的那一刹那,身后唯余瀚海黄沙,前路茫茫,来路已断。此时羌笛再次吹响,绝非“何须怨”的宽解,那是吹笛人对着无边空寂的质问:“何以凄苦至此?”问罢方惊,杨柳已凋零成记忆的残影,而春风从未踏上过这片土地。玉门关森然如铁闸,将关内的暖彻底隔绝。此刻的“怨”,竟寻不到一丝丝落点,不再是怨你未至,而是悲——悲的是连可供怨的凭依都已荡然无存。 绝境之间,回望那道真正的天堑。那隔阂从来不在玉门关。王之涣诗中的“间”字,维系着“尚有”:尚有河云相系,尚有柳枝可折,尚有春风可待;而那删字后的苍茫,只余“再无”:再无云河交融,再无绿柳堪依,再无暖风可期。“间”字的有无,所差的岂止一字?乃是“隔着距离犹能共情”的温存人间,与“堕入绝境仅余孤绝”的生命荒原,其间的霄壤之别。黄河依旧是那条黄河,只是在“间”字的氤氲里,它流淌着“裹着蜜意的苦涩”,总有念想如丝相牵;一旦“间”字湮灭,便透出“凝冰淬火的剧痛”——连念想都成奢望,苦到连回声都吞咽殆尽。 这便是语言的玄奥伟力:一字之微,竟能撑开天边的一道缝隙,让隔阂中透入天光;亦可彻底封堵,令割裂裸露出森森白骨。《凉州词》最动人心魄处或正在于此。它让我们窥见,人间的隔阂本非单薄一面:既可是“带着温度的遥望”,亦可是“裸着骨头的亲历”。恰似那黄河与白云,于“间”字中相拥共生,在无“间”处永诀相离,而这,皆是生命长河中无法回避的真实样貌。纪晓岚这无心之失,反倒照见了《凉州词》深藏骨髓的两种人间况味:前者如“大漠孤烟直”,虽寂寥却自有天地;后者若“古道西风瘦马”,唯余出关者回望时,才能感到的那种天地尽头的苍凉。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29日 01:04:19     分类:诗词理论
   89         12
[诗:七律] 别子行
庭前垂柳拂檐绿,岁岁枝伸发愈长。春絮漫沾钗骨旧,秋风偏送诵声扬。晨追雁字天边墨,夜暖慈针袄袖香。三望江烟吞棹影,忽惊鬓雪化春霜。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22日 18:45:56     分类:时代之声
   134         29
[诗:七律] 双燕辞·汉唐篇
春枝隐处旧巢悬,归燕南来入未年。景似昨年仍照眼,身如远客已难全。霓裳坠处环縈索,舞烬空梁燕化烟。梅萼徒结金缕绾,难寻舞袂与飞仙。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13日 20:19:25     分类:诗
   96         18
[诗:七律] 暮塘
云闲日倦河塘漾,倒影天工裁暮妆。锦鲤沉鳞撑碧伞,浮莲卧水锻金裳。忽惊暮色收金线,欲系黄昏量影长。何必残阳燃绝唱?夜阑偷渡万荷香。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7日 13:21:33     分类:新作精选
   119         33
[诗论] 《水畔伊人》笔记:当伊人沉沦在二十一世纪的流量中
重读《诗经·蒹葭》,“在水一方”的伊人披着三千年雾霭,仿佛是被时光定格的“顶流”。这倒影忽然落入了今日的数字河流:当短视频浪潮翻涌不息,那些被镜头反复捕捞的身影,究竟是在演绎鲜活的人生,还是困于流量精心编织的茧房?一个强烈的意象在我心中碰撞成形:那位古典的伊人,或许正是当代无数被观看、被塑造、甚至被异化的“网红”的遥远镜像。 于是,笔下流淌出两首诗,试图捕捉这古今叠映的瞬间。《寻伊》延续了《蒹葭》的缥缈与追寻,是伊人作为永恒象征的月光漂流:“惊鸿波上碎,孤樯月中迁”,“掬得星芒冷,槎边泪作川”——那是理想化的幻影,是世人追逐的星光。 《寻伊》 日暮蒹葭渚,舟停浅濑烟。 惊鸿波上碎,孤樯月中迁。 雾合山容淡,霞收水态玄。 掬得星芒冷,槎边泪作川。 而《水畔伊人》,则是我试图将她拉回人间烟火,剥开时光滤镜,直视其存在的困境与悖论。诗中的“樛木”,如同承载目光的媒体平台;“春藟”与“秋藤”,则是依附其上的生命意识——那些渴望舒展的“网红”灵魂。 《水畔伊人》 云闲暮日沉西岭,附壁秋藤噬影蟠。 霜藤忍褪鲛绡破,鬓雪慵梳素魄寒。 春藟犹缠樛木誓,夏丝竟补漏帆瘢。 几度桡痕蒹葭外,寒波烧灼少年山。 你看那“附壁秋藤噬影蟠”——藤蔓(自我意识)借樛木(平台)的枝干攀援生长,却在不知不觉中异化,被自身延伸的触须所束缚、吞噬。这正是流量逻辑下的异化:当个体过度依附于外在的“樛木”,其本真便在与倒影的纠缠中迷失。更残酷的是,“樛木”终有腐朽之时。那一刻,“春藟”看似挣脱了束缚,却可能坠入“寒波烧灼少年山”的巨大荒寒。脱离流量光环后,面对真实的自我与冷却的关注,恰似白发伊人“怯照碧波寒”,她恐惧的何止是容颜衰老?更是千万“寻伊者”投射在她身上、随之可能崩塌的虚幻信念。 有人选择“温柔承受崩塌”,在蒹葭深处藏起白发;但也有人在信念碎裂的裂缝里,滋生出另一种力量。炼字时笔锋陡转:“噬影蟠”的狠厉,“漏帆瘢”的修补与创伤并存,暗示着一种可能的“黑化”——既然被观看的宿命不过是藤蔓编织的牢笼,那不如让这藤蔓长出尖刺,主动绞碎那关于“永恒完美”的幻梦,哪怕姿态狰狞。 三千年《蒹葭》的白露,最终凝成了我诗中的“霜藤”与“寒波”。《寻伊》里惊鸿掠水、雾樯移影,是伊人作为神话符号的漂流;而《水畔伊人》的秋藤褪衣、鬓雪素缕,则是她走下神坛,显露血肉之躯的必然轨迹——女神也会老。只是她的皱纹里,还紧缠着当年对“樛木”(平台/关注)的依赖誓言;她的白发间,仍闪烁着未曾冷却的星斗泪光。 三千年白露凝霜,其意并非冻结伊人,而在淬炼一双看透水中幻月的眼睛。少年追逐鸿影,是露珠折射的易逝虹彩;暮年静观霜藤褪尽华衣,是彩虹坠落后结晶的盐粒,品味着真实存在的滋味。一切追寻,终需领悟这水写的悖论:唯有掬月而碎,方能得见圆满之虚。当星泪汇成冰冷的川流,新的舟楫与临波之人已在彼岸悄然成形,修补破帆的伤痕,正是在灼烧的焦土中,惊见“春藟”般顽强新生的契机。 当您合卷,且听那蒹葭深处的沙沙声——那不是风,是《诗经》古老的河床在悄然改道: 一部分潜入你的掌纹,化为奔涌的“星川”; 一部分渗入你的眼角,刻下名为“灼山”的印记。 而那个不死的“少年”,就站在泪与火的交界线上,坚韧地纺成了连接古今时空的纤绳。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3日 14:05:29     分类:时代之声
   192         46
[文章] 第二次呼吸——于绝境处重启生命的韵律
长跑时的极点总带着窒息般的压迫感——胸腔发紧,步伐沉重,仿佛全身细胞都在叫嚣着“停下”。但当过了那个临界点,呼吸突然变得顺畅,风在耳畔重新有了韵律,双腿也找回了奔跑的节奏。这让我想起人类文明史上那些“突破极点”的时刻:当困境如黑夜般压顶,总有人在窒息感中听见生命的另一种韵律,于绝境处重启属于自己的“第二次呼吸”。 所有第二次呼吸的故事,都始于对困境的正视。就像先民在洪水滔天中放下“天命不可违”的惶恐,转而直面“水患需治”的现实——承认困境的真实,从来不是软弱,而是觉醒的开端。商鞅变法前,秦国偏安西陲,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积弱积弊如沉重的枷锁。若沉溺于“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惯性,便不会有“废井田、奖耕战”的破局;李冰面对岷江水患,目睹“涝则漂城,旱则赤地”的惨状,若困于“河神发怒”的迷信,便不会有“凿离堆、筑鱼嘴”的智慧创举。他们深知,当生命陷入“呼吸停滞”的困境,最先需要打破的不是现实的枷锁,而是内心“甘于停滞”的妥协——就像长跑者在“极点”时强迫自己睁开眼,看清前方的路。“极点”从来不是“绝境”,而是“需要调整节奏的转折点”。 第二次呼吸的本质,是用行动为困境重新编码。正如燧人氏在长夜中发现钻木取火的规律,不是靠空想,而是靠一次次俯身尝试;周室在商纣的阴霾下崛起,不是靠祈祷,而是靠“修德行、聚民心”的点滴积累——真正的突破,从来都是“认知”与“行动”的共振。荆轲刺秦的悲壮,终究败给了对时势的误判——当天下一统已成潮流,单靠个人侠勇难以扭转乾坤;反观大禹治水,放弃“堵截洪水”的蛮干,转而“疏川导滞”,正是因为看懂了“水性就下”的自然法则。这让我想起长跑中的智慧:高明的跑者不会与“极点”硬抗,而是调整步频,让呼吸与心跳重新合拍——困境从不是“死胡同”,而是需要“换一种解法”的应用题。就像都江堰的“鱼嘴分水”,看似是与水的对抗,实则是顺着水的性子,在“堵”与“疏”的转换中创造新的可能。 《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但“变”的前提,是心中始终燃着一束光——那是相信“绝境之外还有可能”的信念,是敢于在黑暗中凿出裂缝的勇气。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的赤诚令人动容,却终究未能在“郢都昏惑”中找到破局的出口;而千百年后,那些在长征路上啃食草根的革命者,在戈壁滩上埋下头搞科研的先驱者,却用行动证明:当“第二次呼吸”的信念融入血脉,困境便成了淬炼灵魂的熔炉。就像长跑者在最后一圈咬紧牙关时,支撑他们的从来不是身体的本能,而是“再坚持一步”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正是古人哲思中“微光终能燎原”的现代注脚:当你在窒息感中选择不低头,当你把每一次喘息都化作向前的动力,新的呼吸早已在破局的裂缝里悄然生长。站在人生的跑道上,我们终将遇见属于自己的“极点”——或许是学业的瓶颈,或许是理想的迷茫,或许是现实的落差。但请记住:所有“呼吸停滞”的时刻,都是生命在问你:“要不要试试,换一种节奏奔跑?” 就像天地间的晦明交替,黑夜从不是光明的终结,而是孕育晨曦的温床——当你在困境中俯下身,用行动点燃第一星微光,当你在窒息感中抬起头,用信念重构生命的韵律,那一刻,“第二次呼吸”的畅快,便会如春风般涌来。毕竟,人生最动人的风景,从来不在“顺风顺水”的坦途,而是在“突破极点”后,回头望见的那片,被自己的脚步照亮的天空。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27日 20:12:43     分类:其他作品
   128         47
[诗:七律] 卌载春风
沿河嫩柳弄新姿,尤记初春瘦骨垂。纷落残霜羞映日,南迁寒雀任风吹。潮生蛇口开云霭,气聚燕山展赤旗。卌载东风裁锦色,故园新景唤雁归。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24日 20:26:30     分类:时代之声
   141         20
[词] 沁园春.土豆
硕薯盈筐,褐皮蕴彩,黄蕊藏鲜。正刨开厚土,珠玑乍现;刀工精妙,丝缕匀连。棱角微呈,锋芒暗隐,静待佳肴蜕变篇。瞧炉畔,恰油温腾沸,焰舞高燃。烹调亟盼英贤,凭妙技急翻炒不闲。要脆声轻响,香飘满室;根根爽利,味韵绵延。小小食材,平凡身世,化作珍馐意万千。待尝罢,便情牵此味,难忘心田。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17日 20:21:15     分类:诗海沸腾
   168         18

1 2 3
  • 28 条记录 第 1 页/共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