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2025年高考成绩已经出炉。十年寒窗的学子们在短暂的调整后,又即将踏入人生的第二次征途。上周才注意到到本次高考作文题目:“第二次呼吸”。突然联想到我在上月写的《天道·晦明赋》也是一篇楚风的议论文,尝试改写。也赠予即将踏入大学的学子们,希望他们能够突破自身的极限,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长跑时的极点总带着窒息般的压迫感——胸腔发紧,步伐沉重,仿佛全身细胞都在叫嚣着“停下”。但当过了那个临界点,呼吸突然变得顺畅,风在耳畔重新有了韵律,双腿也找回了奔跑的节奏。这让我想起人类文明史上那些“突破极点”的时刻:当困境如黑夜般压顶,总有人在窒息感中听见生命的另一种韵律,于绝境处重启属于自己的“第二次呼吸”。
所有第二次呼吸的故事,都始于对困境的正视。就像先民在洪水滔天中放下“天命不可违”的惶恐,转而直面“水患需治”的现实——承认困境的真实,从来不是软弱,而是觉醒的开端。商鞅变法前,秦国偏安西陲,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积弱积弊如沉重的枷锁。若沉溺于“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惯性,便不会有“废井田、奖耕战”的破局;李冰面对岷江水患,目睹“涝则漂城,旱则赤地”的惨状,若困于“河神发怒”的迷信,便不会有“凿离堆、筑鱼嘴”的智慧创举。他们深知,当生命陷入“呼吸停滞”的困境,最先需要打破的不是现实的枷锁,而是内心“甘于停滞”的妥协——就像长跑者在“极点”时强迫自己睁开眼,看清前方的路。“极点”从来不是“绝境”,而是“需要调整节奏的转折点”。
第二次呼吸的本质,是用行动为困境重新编码。正如燧人氏在长夜中发现钻木取火的规律,不是靠空想,而是靠一次次俯身尝试;周室在商纣的阴霾下崛起,不是靠祈祷,而是靠“修德行、聚民心”的点滴积累——真正的突破,从来都是“认知”与“行动”的共振。荆轲刺秦的悲壮,终究败给了对时势的误判——当天下一统已成潮流,单靠个人侠勇难以扭转乾坤;反观大禹治水,放弃“堵截洪水”的蛮干,转而“疏川导滞”,正是因为看懂了“水性就下”的自然法则。这让我想起长跑中的智慧:高明的跑者不会与“极点”硬抗,而是调整步频,让呼吸与心跳重新合拍——困境从不是“死胡同”,而是需要“换一种解法”的应用题。就像都江堰的“鱼嘴分水”,看似是与水的对抗,实则是顺着水的性子,在“堵”与“疏”的转换中创造新的可能。
《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但“变”的前提,是心中始终燃着一束光——那是相信“绝境之外还有可能”的信念,是敢于在黑暗中凿出裂缝的勇气。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的赤诚令人动容,却终究未能在“郢都昏惑”中找到破局的出口;而千百年后,那些在长征路上啃食草根的革命者,在戈壁滩上埋下头搞科研的先驱者,却用行动证明:当“第二次呼吸”的信念融入血脉,困境便成了淬炼灵魂的熔炉。就像长跑者在最后一圈咬紧牙关时,支撑他们的从来不是身体的本能,而是“再坚持一步”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正是古人哲思中“微光终能燎原”的现代注脚:当你在窒息感中选择不低头,当你把每一次喘息都化作向前的动力,新的呼吸早已在破局的裂缝里悄然生长。
站在人生的跑道上,我们终将遇见属于自己的“极点”——或许是学业的瓶颈,或许是理想的迷茫,或许是现实的落差。但请记住:所有“呼吸停滞”的时刻,都是生命在问你:“要不要试试,换一种节奏奔跑?” 就像天地间的晦明交替,黑夜从不是光明的终结,而是孕育晨曦的温床——当你在困境中俯下身,用行动点燃第一星微光,当你在窒息感中抬起头,用信念重构生命的韵律,那一刻,“第二次呼吸”的畅快,便会如春风般涌来。
毕竟,人生最动人的风景,从来不在“顺风顺水”的坦途,而是在“突破极点”后,回头望见的那片,被自己的脚步照亮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