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 品格 高度
——读宗西先生《疏影清浅集》有感
文/王武军
《疏影清浅集》是宗西先生的又一部诗词、散文、杂文集,2015年10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录了作者2013年以来创作的诗词、楹联、现代诗、散文和杂文等作品140余首(篇),也选编了若干评论家和诗人对作者创作的评论文章和赠诗。其中所选诗词作品题材广泛,语言凝练,讲究格律,有“韶华虽易逝,秋色胜春光”的诗意气质和人生境界;散文、杂文、随笔和政论性文章既有生活回忆和人生感悟,又有理论批评和政治情怀,显示了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娴熟的创作水平。作者在自序中谦虚地说:“这些写作题材纷呈,角度各异,就像疏影横陈,零零碎碎,虽深度不够但力求清澈透明,水虽浅却能一眼看到底。故取名《疏影清浅集》”。
宗西,本名项宗西。1947年3月生,浙江乐清人。六十年代作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杭州到宁夏,至今,相继在宁夏农村、企业和县、市、自治区各级综合经济部门及党政机关工作。曾任自治区副主席、党委常委、纪委书记,自治区第九届政协主席,现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宁夏诗词学会总名誉会长。诗词和散文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华诗词》、《中华辞赋》、《诗刊》以及宁夏、浙江等地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著有诗词和散文作品集《春色秋光》、《春晖秋月》、《霁月清风集》和《疏影清浅集》等。40多年的塞上工作和生活经历,使其诗词、散文不仅清新透亮,而且兼具西北的雄浑豪放和江南的婉约细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情怀。
诗词:境界与高度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古典诗词的创作,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人生境界密不可分,而人生境界又决定了一个诗人诗词创作的高度。南宋的李涂在《文章精义》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意思是一个作家和诗人,要想写出传世作品,就得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境界。
诗人宗西,生于江南,从小就受到传统诗词的熏陶,上小学的时候,曾获得杭州市少年儿童诗歌大赛一等奖。上世纪六十年代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从杭州来到宁夏,经过40多年的塞上工作和生活,从一个江南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走到省部级领导,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不但凸显出他人生境界的高度,也决定了他诗词创作的境界和高度。他的诗主要以江南水乡和塞上宁夏为主,作品题材广泛,时空跨度大;语言凝练,注重形象思维;结构严谨,气韵形象生动;讲究格律,境界高远辽阔;兼具西北的雄浑豪放和江南的婉约细腻。他用古典的艺术形式,说着当代人的话语,倾吐着当代人的心声,有一种家国情怀和浩然正气。不但继承了盛唐边塞诗雄奇豪迈的诗风,而且在探索中进一步拓宽了诗词创作的题材,融入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内容,为当代新边塞诗的兴起、发展、壮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他的诗词创作不但在宁夏首屈一指,而且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代著名文艺评论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文艺报》主编、中华诗词学会会长,现为《中华诗词》主编的郑伯农先生这样评价项宗西的诗词:“诗乃心声,诗如其人。作为在西北高原拼搏四十多年的江南书生,作为自治区的领导人,宗西同志魂牵梦萦的首先是脚下这片亲自耕耘过的土地。他的诗绝大部分与宁夏有关,是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再现与艺术记录。他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诗词素养,更难能可贵的是,有大视野、大胸襟,写起诗来不矫揉造作,不故弄玄虚,用的是古典的艺术形式,说的是当代人的话语,倾吐的是当代人的心声。所以,自然而然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疏影清浅集》211页)
诗人、诗评家张铎说:“项宗西诗词的美是多方面的,但富有画意无疑是最突出的特点。作者就像一位高明的画家,以文字为材料,勾勒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且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形象突出。这种以画入诗的写法,使他的诗结构严谨、语言清雅,含蓄蕴藉、气韵生动,想象丰富、意境高远。”(《读项宗西诗词集<春色秋光>有感》)
除了以上诗人、评论家所说之外,我觉得宗西先生的诗词作品中还有一种浩然正气,家国情怀,充满了正能量,富有时代气息。比如他的《念奴娇·习总书记再访兰考——步<追思焦裕禄>原韵》一词(2014年4月18日刊载《光明日报》):
桐花初放,紫霞飞,绿满中州大地。
笑貌音容今宛在,魂化年年春雨。
故道黄沙,荒畴苦碱,重任苍生系。
桑田沧海,全凭拼搏豪气!
世事捭阖纵横,鞠躬尽瘁,明镜廉泉洗。
身处中枢念黎庶,爱伴大河流去。
举国“聚焦”,中华圆梦,百载炎黄意。
扶摇振翼,长空千里凝碧。
这首诗,其调高亢,铿锵有力,站在历史和政治的高度,既有对人民公仆焦裕禄的怀念,又有对他心系百姓,清廉如泉,鞠躬尽瘁,拼搏豪气的赞美;同时,也歌颂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身处中枢念黎庶”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情怀,进而赞美了中华民族追寻中国梦的伟大时代,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全诗浑然一体,字斟句酌,情真意切,“扶摇振翼”中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还有他的《忆秦娥·塞上情》一诗,表达出诗人“征途千里凌霜雪,曾将热血书忠烈。书忠烈,豪情长系,贺兰山缺”的铮铮铁骨和建设塞上宁夏的壮志情怀。
当然,他的诗也有一种豁达境界。他的五言律诗《塞上重逢》一诗:“少小结同窗,漂泊各一方,难能西北旅,相见鬓飞霜。归雁长河歇,疏林大漠黄。韶华虽易逝,秋色胜春光。”诗人用深情的笔触,抒写出深厚的同窗情谊,以及“漂泊各一方”,几十年后在西北相见时,已两鬓斑白,发出“韶华虽易逝,秋色胜春光”的人生感叹,表达了真挚的情感,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折射出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
散文:人格与文格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志向追求,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品格。通读项宗西先生的《疏影清浅集》中的散文之后,感觉先生为文为人之道憨厚朴实,实事求是;叙述严谨,情真意切;达到了人格和文格的统一。细细读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追忆性散文。在《明月清辉伴人生》《我们曾经年轻》《我所了解的家新》《清明祭——怀念小多》《追忆——怀念同窗詹天祐》《吃螃蟹逸事》等回忆和纪念性文章中,作者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到记忆里去寻找,在生命里去怀念……在《我们曾经年轻》一文中,作者通过对杭州二中四十三位同学的回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五十年春华秋实,表达了作者“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情怀。而在《清明祭—怀念小多》一文中,通过对一起下乡插队的樊小多同志的追忆,表达了浓烈的革命情谊和对第二故乡宁夏的热爱。透过这些回忆性的文章,让我们触摸到了远去的岁月,感悟到了生命的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不怕艰苦、积极向上、奉献青春、建设宁夏的高尚情怀。
二是以生活和工作为主的杂感性文章。在《品读郑板桥》《“司空见惯”的由来》《杂感(一)》《杂感(二)》《甲午杂感》《习惯和不习惯》《杂感三则》等文章中,他把自己对人生、对艺术、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的感悟,融入到沉静稳健的文字中,或慷慨陈词,或娓娓道来,表现出他特有的叙事风格。比如在《宠辱不惊 达观自如 磊落胸怀——苏轼的人生境界》一文中,在对苏轼一生的经历及其在文学艺术上杰出的贡献进行酣畅淋漓地叙述之后,他笔锋一转,巧妙地切入了文章的主题,对苏轼的人生境界进行了总结,他写道:“身处逆境,不沉沦,不怨天尤人,倾尽全力为民解难为百姓服务造福,这是苏轼崇高的人生境界。胸襟宽阔,光明磊落,诚信待人,有情有义,这是苏轼立世的原则。”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写道:“在相隔千年的今天,我们不妨学学苏轼在人生的旅途上任凭风吹雨打,‘一蓑烟雨任平生’,以‘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去面对艰难险阻,去攀登事业的高峰,去获取胜利的果实。”这既是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对读者的勉励。
三是以时事新闻为主的时评性文章。作者在《这绝不是个小问题》一文中,通过对国人在出境旅游中出现种种不文明行为的阐述,得出“这绝不是个小问题”,出国,你就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和国家形象,你不文明,民族和国家都不光彩。看似小问题,却“恰恰说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没有跟上物质文明建设的步子”,值得引起高度重视。还有《为“草根”英雄唱响赞美之歌》《面对“幸福之问”》《两会期间时事点评》《厚颜无耻的“抗议”》等时评性文章,都写得很有观点、很有特色。尤其是《载人航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一文,读来令人震撼,让人耳目一新。当作者在新闻上看到神州九号载人航天胜利返回地面时,他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发出感慨——“载人航天我们收获了什么?”是“航天技术、经验,航天器的制造,航天产业的应用开发,航天事业的大发展……”“这些都算,但觉得还有一样,绝不次于以上所说的。那就是一支战无不胜的载人航天人队伍和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可贵的载人航天精神。”最后,作者写道:“鲁迅先生说过:‘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些人才是中国的脊梁。’正因为有了脊梁的支撑,中华文明才延续了五千多年而绵延不绝,中华民族才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奋,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航天人和载人航天团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这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和最可宝贵的收获!
当然,宗西还写了一些观后感、读后感和序言类的文章,如《电视纪录片<断刀>和<严寒的冬天>观后》《国是安危终萦心——张国宝同志<种树书集>读后》《<月塘秋望>序言》等。尤其是这本书最后他的那篇在自治区党委常委会议上的《告别发言》,那是一篇不是告别的告别,而是深情地诉说,字里行间流淌着浓烈的情感,既有思想高度,又有政治情怀。我把这篇文章没有当政论性文章看待,我觉得它就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读来让人动情。总体感觉他的散文是多角度、多视野、多层次的,包含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与他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自我感悟密不可分。撇开题材和内容,单从散文艺术来说,我感觉他的散文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题目新颖,直切主题。著名散文评论家荣昭在《散文写作如何突破》一中指出:“一半文章一半题。我非常赞成,好标题决定着文章的面目,甚至是内涵,决定着有没有高度,有没有吸引力。”如前文讲到的《我们曾经年轻》《吃螃蟹逸事》《载人航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等散文,一看标题,就给人一种想去阅读的冲动。
二是叙述流畅,观点鲜明。他的散文拒绝遗忘、追忆过去,突出主体在场的描述;他的散文直面现实,深入内心,突出友情的表达;他的散文忠于自己、情感饱满,突出爱憎分明的立场;他的散文关注文化、富有哲理,突出羽化人心的哲思;形成了与现实、与社会、与历史、与人生对接共生的精神指向。
三是内涵丰富,独具个性。不论是写同学少年,还是追忆知青生活;亦或是写历史人物,还是时事杂感;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丰富的内涵,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有感而发,从不东拉西扯,堆砌文字。由于他不同于平常人的经历和生活,所以,他行文的视野和高度也就别具一格,是其他作家无可复制的,凸显出他独有的个性和高远的境界。
诗论:深度与广度
评价一个好诗人的标准是什么?大家习惯性的是从诗词文本去抓,其实不然,那是一个误区。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诗人,他既要有诗的感觉,又要有诗的理论,只有有了诗词理论的支撑,他才能写出优秀的诗词作品,项主席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主席的部下,政协办公厅副主任张树仁(张铎)、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嵩也是这样的“双栖”诗人。没有诗词理论的支撑,我想很难写出传世之作的。反过来说,一个评论家,如果他不是诗人,他是写不出来诗歌的,李生滨他写出来,牛学智他也写不出来。
宗西先生在从事诗词和散文创作的同时,密切关注着诗词事业的发展,尤其关注着宁夏诗词的发展。作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夏政协第九届委员会主席、宁夏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他在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了《中华诗词》记者潘泓的采访,就诗词方面的谈话很有见地,有一定的深度、高度和广度,对诗词发展和诗词创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谈到新诗和旧体诗词的关系时,他说:“说到新诗与旧体诗词的关系,我觉得新诗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能有所突破。我为什么喜欢贺敬之、郭小川等人的诗,就是因为他们虽然写的是现代诗,但他们骨子里传统诗词的根基很深。”这段话值得我们每一个新旧诗词创作者深思和借鉴。
在谈到诗词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方面的独特作用时,他说:“古代官员都会写诗,有名的大诗人韩愈、白居易、苏轼、郑板桥等等,是好官,也是好诗人。我非常推崇郑板桥的诗,他的艺术成就和境界,不仅仅是在画和书法方面,他的诗也应引起重视,比如‘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如果官员爱好诗,脑子里经常有这样的诗,对自身的行动就会有影响。”道出了诗在社会美德、人间正气和廉政建设中的重要性。
而在发于2015年3月13日的《中国文化报》上的《加快中华传统诗词的发展创新步伐》一文中,作者高屋建瓴、科学地提出发展传统诗词的四条建议:一是尽快转到以新声韵为主的轨道上来。这件事是“求正容变”的核心内容之一,提出已经多年,但改革的步子还不大。平水韵一统天下的局面还未完全打破。建议由全国性的诗词刊物(譬如《中华诗词》)来带头倡导,带动各地方诗词刊物共同来做。凡采用新韵作品可不标注,采用旧韵的另设专栏,或单独标注(“平水韵”或“旧韵”)。各种诗词比赛也照此办理,以此为开端,全面实行,将新声韵为主的改革落实到位。二是平水韵的改革,也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现在对旧韵的缺点,学界比较关注其使用中用现代汉语已经不押韵的音韵,却仍在同一韵部带来的不协调,而对现在语言明明同韵而按平水韵分部成了不押韵的现象却比较忽视。《词林正韵》的韵部分为十九部,实际上合并了平水韵中的一部分读音相近的韵部。如果考虑将诗、词共用同一韵书,即修订后的《词林正韵》,把有关韵部合并后诗词共用同一韵书,可起到既坚持了平水韵,又和现代语音进一步趋向一致。可以大大减轻“镣铐”的束缚。不过此事可能会有较大争议,可以逐步研讨、设计,待条件成熟后推行。三是要编创有权威的诗词格律韵书。现在这类书籍(包括各类诗词教习班的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存在遗漏,有的互相矛盾,甚至也有错误百出,误人子弟的。建议由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华诗词研究院牵头,编创具有权威性的诗词格律书,或者正式认定推荐目前已正式出版的此类书籍的书目,以解决当前诗词教习中的急需。四是要大力加强对从事诗词教育的人才的培训和考核认定。由于当今的诗词热,各种讲习班、学习班、老年大学诗词班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从事诗教的人员水平不一,参差不齐。有的只认平水韵,将新韵一律排斥。有的不懂律诗的拗救,将正确的变格判定为错误(这种情况某些报刊的副刊编辑也存在),让人无所适从,大大影响了诗词爱好者的学习积极性。组织诗教人员的培训和适当的资格认定工作,各级诗词学会可以担当起来。但这应当作为一项服务性的工作,注意不要走到审批和收费的路上去。做好传统诗词的改革创新工作,这项工作尤其不能忽视。
这四条建议原文收录在此,与大家共同重温,以鞭策我们所有的诗人。
以上我从境界、品格、高度三个方面分别说了项主席的诗词、散文、评论的创作,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他用诗的境界,文的品格,论的高度,给我们展现出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特有的艺术魅力,正如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宁夏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吴淮生先生所说的:“世上的事情往往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政声掩盖了您的文学才华,原来不大为人所知。直至近些年来,读了若干尊作后,才知道足下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觉。这种情况,在与您相伯仲的人中间并不多见,这一点是令人敬佩的。” (《疏影清浅集》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