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诗词入门概念【推广帖】 [其它]

随风     发布时间: 2022/2/11 17:36:02
阅读:3004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推广中华诗词 推广中华文化
关键字
诗词 入门 推广 传承


诗词入门概念: 


1诗:统称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2词:为诗的别体,本为入乐歌唱,乐谱失传后,只按词牌格式填作。
3诗源:本源于远古先人的劳动号子,多认为诗是从《诗经》开始.
4词源:五代与唐时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开始出现按乐拍来填写曲子词.
5诗词之道:发于心声,托于景物,情景交融于万象,言志抒怀于自然,故诗词无不可叙.
6诗词风格:简单来分,大致就豪放与婉约俩类,其它大同小异.
7诗词标题:用来点明诗词的中心思想,也用来概括诗词的大意.
8诗词序引:多于标题后阐述本诗词的来由,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9平仄:指平声调和仄声调,在诗词中用平仄声调来调节诗词韵律美感.
10古今汉语四声:古今汉语发声不同,因此从古今四声区分开古今平仄声调 含调值 调类.
11格律:古诗词(此指近体诗)独有的,创作时格式,音律等方面所应遵守的准则.
12格律谱:前贤将最符合音律节奏美感的诗词格式绘制成定谱,用于引领后学.
13韵:诗词格律最基本要素之一,用韵可使诗词诵咏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14诗韵:作诗时所依据的韵,古韵一般多指平水韵,今韵为中华新韵. 
15韵脚:诗词中押韵的句尾末字,诗一般在首句与偶数句上.
16对仗:近体诗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作对仗.
17押韵:又称作压韵,指诗词中某些句末字,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字.
18韵谱:诗词用韵各据其谱,如《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新韵》等.
19宽韵:指韵谱中字数较多的韵部,因其选韵字时选择范围较大而得名.
20窄韵:韵谱中字数较少的韵部,因选字范围小而得名,
21出韵:也叫落韵,窜韵,走韵,指韵脚处不使用本韵字,而用了邻韵或它韵字,诗禁之一.
22险韵:用艰僻字押韵,因人觉其惊警险峻而又能化艰僻为平妥,无凑韵之弊,故称险韵.
23撞韵:就是不用韵的句子最后一字(白脚)用了与其它韵字同韵母的仄声字.属诗禁之一.
24挤韵:也称犯韵.即押韵句中(尤其是音节重位)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属诗禁之一.
25死韵:押韵句中句读重心落在这句的韵字上叫死韵.作诗时应尽量避免.
26活韵:押韵句中句读重心落在这句别的字上叫活韵.
27哑韵:用了读来声调不明显意义不明确之类的韵字叫哑韵.属避忌之一.
28凑韵:为了押韵.勉强找个与全句意思不大连贯的字做韵脚.诗禁之一.
29复韵:就是一首诗中.意思一样或意思相近的字.反复地押.属作诗避忌之一.

30通韵:指俩个或俩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部分可以相通共押.另新增2019实施《中华通韵》也称通韵.

31换韵:也称转韵,长律中于换韵前句先转,后接联句韵脚再转.

32和韵:依照别人诗词的原韵作诗词.
33依韵:韵脚与原诗词韵在同一韵部而不必用其原字.
34用韵:韵脚用原诗的字而不必依照其先后次序.
35步韵:次韵或称步韵,即韵脚用其诗原韵原字,而且用字先后次序也必须相同.
36古韵:有认为以诗经为主的中国先秦俩汉韵文的韵,称作古韵.
37今韵:有认为凡自南朝齐梁以来的韵书,分四声的都称为今韵.
38切韵:现今可考的最早韵书,唐代初年时被定为官韵,隋陆法言著.
39平水韵:宋末平水人刘渊刊行作近体诗所依韵书.
40词林正韵:清戈载编的词韵书,为归并平水韵后得来.
41中华新韵:为促进声韵改革,中华诗协取普通话作基础制定的新韵书.
42混元韵:混淆古今平仄,解除韵脚束缚,但尊重节奏美感,顺其自然而行文用韵,即所有随性而吟随感而发自然成型的非刻意步韵诗文等均可统称作以“混元韵”为韵.
43中原音韵:元周德清撰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为至今北曲所尊韵书,
44洪武正韵: 是明太祖洪武八年乐韶凤、宋濂等人奉诏编成的一部官方韵书,为曲人必读韵书,为南曲所尊韵书.
45韵学骊珠:昆曲家为求恢复昆曲的法度.觅求善本以供传习,特将乾隆时沈苑宾所撰《曲韵骊珠》再版,此书体僃南北,音叶宫商,因洪武难求,现为南曲首选韵书.
46分韵: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来作诗.

47双声叠韵:两字词组里,按反切标声时两反切上字相同为“双声”,两反切下字相同为“叠韵”.按现代汉语标声时两声母相同叫“双声”,两韵母相同叫“叠韵”,诗词曲中视情况穿插双声叠韵利于乐律美感.
48进退格:领韵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种,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称之为进退格.
49葫芦韵:也称葫芦格,与进退格同为用韵一格,用韵先小后大有似葫芦.
50辘轳韵:每俩句换一次韵,韵脚不断转换,有如被抛来抛去般,也称掷韵.
51声律启蒙:古书名,是一部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最佳启蒙读物.
52笠翁对韵:古书名,明末清初戏曲家李渔撰,是一部仿照声律启蒙写的作诗韵书.
53训蒙骈句:古书名,明司马谦著,是一部对童蒙进行骈句训练,为作文作诗建立根基的教科书籍.
54龙纹鞭影:古书名,汲取前人蒙书材料基础上溶入二十四史典故的骈文读物,可供取典故用.
55二十四诗品:晚唐诗人司空图编撰探讨诗歌美学风格的理论著作,其中将诗歌风格分作雄浑,冲淡等二十四目.
56词牌:词格式的名称,共一千多个格式,有的词牌甚至多种格式并发展出变体.不同词牌要求的风格各不相同。
57词谱:每一词牌的格式称词谱,依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用韵等格式写词叫填词.不同词牌适合不同风格之词.
58白香词谱:清嘉庆年间靖安人舒梦兰编选,收录由唐到清佳词一百篇一百调,是最佳词学入门读物.
59钦定词谱:清康熙时,陈廷敬王奕清等奉康熙命编写,合826词牌,2306体,为倚声家可永守之法程.
60本意:在填词时词牌名同时也是词题,即本意,当词内容与词名不符时,需在词牌后用较小字另标出词题.
61小令,中长调:在词中,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62上下阙:词分片,一片又叫一遍,也叫一阙,上片称上阙,下片称下阙.
63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者格律诗,是严格讲究平仄,对仗,押韵等规范的诗体.
64古体诗:又叫古风诗,形式较自由,不受格律规范约束的诗体.特征多拗句.三平尾.提前转韵等.
65绝:绝诗,也称截句或断句,诗体名称,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多以五七言为主.
66律诗:由两首绝诗相叠组成的诗体称律诗,共四联八句.
67排律:诗体名,律诗的一种,就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而得名,每首至少十句.
68一句诗:也称句,多为随感偶得的佳句奇句,因其独具特色而自成一体.
69联句诗:古作诗方法之一,由两人或多人共作一诗,联结成篇,后人称其柏梁体.
70首,颔 颈,尾联:律诗中的第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被分别称作律诗的首,颔,颈,尾联.
71扇对:凡律诗中对仗句子上一联与下一联相对,也即两联四句中一对三,二对四的称扇对.
72合掌:诗病的一种,指联中对仗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
73工对:对仗须用同类词性相对,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等;旧时把名词分很多门类,必须词性词类都相对才称为工对.
74宽对:与工对相对而言,只要词性相同便可入对,或大部分词性能对上.
75粘对:近体诗律术语.对,相同一联内对句与出句平仄必须相反相对;粘,指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平仄必须相同相粘.
76借对:一个词有两个以上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意,同时借用乙意或丙意构成工对,称借对.
77一三五不论:格律诗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诀,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谓七言诗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须依照格式,平仄相间,不能变动. 此为学诗最基本的入门方法,属于活用之法,但不能全包,在此基础上,只要尊重粘对,避孤平三平等几个小规律,便可以放手来写格律诗而不出大框架.
78拗救:诗律术语,在格律诗中,凡不合诗律格式的字称拗,凡拗须救才不为病,分作本句救与下句救.
79孤平:诗律术语,格律诗大忌,指平声字收尾的单句中除韵脚外只剩了一个平声字,有王力说,启功说,士桢说等.
80三平三仄:即三平尾三仄尾,诗律术语,指句尾的末三字均为平或均为仄,同属作诗时应避忌的弊病,三平尾尤重.
81八病: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由南朝梁沈约提出,为作诗时应当避忌的八项弊病,因太拘泥而废.
82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咏出来.
83借形:为降低诗词入门路径,有人提出借形凝神说,同属于自然咏作一类,并将平仄韵律放宽.
84倚声:按谱填词也称倚声,调宫商化五音,避失腔防落韵,因而填词人也称倚声家.
85对仗:指近体诗中一联的出句和对句要形成对联的形式,上下句词性需投合.
86汉徘:用汉字五七五句式创作的诗歌,系八十年代由日本徘诗引进后再创而成,是近似格律体又近似自由体的一种诗体.
87抒情诗:诗歌的一种体裁,一半篇幅较短小,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直抒诗人的思想感情.
88叙事诗:诗歌的一种体裁,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
89说理诗:诗歌的一种体裁,常把深刻的道理隐含在诗词语言里,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而传达某些观点.

90咏物诗: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形象的传神写意来体现人文思想,若即若离不沾不脱.

91题壁诗:题壁诗始于两汉,盛于唐宋,多于驿墙,碑帖,寺壁,山崖等处题咏,内容一般是表志抒怀,歌功颂德,赞誉山水等,雅诗云集,自成气象.

92舌尖诗:凡和吃喝之物有关的诗都属于舌尖诗,美食属于特殊文化,舌尖诗富有趣味性,带游戏性质,古来多有佳作别具一格.

93集句诗,也叫集锦诗,就是从前人或他人现成的诗里分别摘取现成诗句,再重新排合而成的新诗,也具有着完整的内容和全新的主旨.

94打油诗:旧体诗其中一种,也及俳谐体诗,内容和词句诙谐通俗不拘平仄韵律,传为唐时张打油所创.

95藏头诗:又名藏头格,属于杂体诗的一种,有多种形式,但以将所要表述的内容藏于每句句首为常见.

96神智体;一种近乎谜语的诗体,相传为苏东坡首创,也称形意诗,谜象诗,多以意境作画为表达方式.

97回文体:也称回纹诗,回环诗,是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无论正读倒读都可以朗朗成文 分类多种.


98字谜体:以字为谜底的诗,也称瘦语诗或隐语诗等,多用全诗各单句或全诗来拆解字形组成全片隐语.

99杂体诗:正体诗以外各种诗体,多把字形句法声律押韵等加以特殊变化而来,独出心裁带些游戏性质.


100偷春体:律诗之一体,属变体,指凡起联相对,而次联不对者,谓之"偷春体",言如梅花之先春而开.

101折腰体:律诗之一体,属变体,指诗的首联平仄合规,而次联却不能守相粘之律,如同中腰折断一般,故由此名.
102独木桥体:词的一种特殊体式,是指使用同一个字作为全篇或一半以上韵脚的词.

103辘轳体;杂体诗一种.其用韵的一句被分别安插在每首诗的不同句,因其韵律似水井辘轳旋转得名.


104宝塔体:把一首诗的各句按字数多少排列成宝塔的形状,一般字少的句子在上,各句押韵或隔句押韵.

105吴体:一般八句,形似律诗,出句与对句字平仄基本相对,也有对仗,只平仄粘对不守律,凡集合拗句而成的诗都算吴体,谨尊杜甫黄庭坚,后多做古风看.
106反切:古时用俩汉字为一个字注音的方法,反切上字做声母,反切下字作韵母.
107五音:传统乐学理论中的五个音阶,宫商角徵羽.
108宫调:古代的音乐把调称为宫调,总共有十二律吕,分别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109音步:诗歌中的基本节奏单位.按语法叫词组 分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按乐理叫音步,一个音步一般含有两个或更多的音节,其中有一个音节承担主要重音.
110四呼:是我国传统语言学上的术语.音韵学家分韵母为开口合口两类,每类又分洪音和细音.开口洪音称为开口呼,开口细音称为齐齿呼,合口洪音称为合口呼,合口细音称为撮口呼.
111六部:诵读与吟唱诗词曲会用到的六种行腔收音方法,分别为:展辅收音,敛唇收音,穿笔收音,抵腭收音,直喉收音,闭口收音.
112三十六字母:中国汉语音韵学术语,音韵学家用来指称汉字声母的36个代表字.由唐末僧人守温创后宋人增修而成,按字的发音部位分类,可对应宫商五音.
113工尺: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各个音的总称,也是乐谱上各个记音符号的总称.现在通用的是: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如《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等.都属于工尺记谱.
114偷声减字:从音乐的角度来取名,增叫做添声,减叫做偷声.从歌词的角度来取名,增叫做添字,又称摊破,减叫做减字.
115雅词:相对于宋以前的曲词而言,宋以后词调由俚俗转为要求雅正,称为雅词.
116寓声乐府:是一种自创新曲,而寓其声于旧调中.
117琴趣:后人以“琴趣”为词的别名 .
118叶:凡词谱中注有叶字者,即与上句所押之韵同属一部,而不变换他韵(关于是否一部请检用词韵).
119韵:凡词谱中注有韵字者,即每阕词中,起首押韵之处.
120句:凡词谱中注有句字者,即不押韵之句.
121豆:凡词谱中注有豆字者,即一句中顿逗处.
122变: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 .
123拍:韩愈给拍板下定义,称之为乐句,内含音节音步.
124结拍:词的结尾处谓之结拍.但结拍井非结句.
125重头:一首令词,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头”只有小令才有.
126移宫转调:一个曲子,原来属于某一宫调,音乐家把它翻入另一个宫调,节奏既变,歌词亦变,便出现带“转调”二字的词调名.
127自度曲:通晓音律的词人,自写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叫做自度曲.
128近:即近拍.
129令:唐代人称小曲为小令.
130慢:歌声延长,唱得迟缓.
131引: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声,别成新腔,名之曰引.
132犯:犯调的本义是宫调相犯.
133诗词灵感:一种突发性创作冲动,多在无意识中萌生佳词奇句,属诗词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因素.
134诗词立意:中心立意为布局谋篇之根基,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种作诗必先命意,意正则思生,然后择韵而用,如驱奴隶,此乃以韵承意,故首尾有序.
(2)第二种是“心不孤起,仗境方生”,实质就是触景生情,缘物兴怀,
(3)第三种是“意随笔生”不加布置,意随笔生,而兴不可遏,入乎神化,殊非思虑所及,或因字得句,句由韵成,出乎天然,句意双美,
135律绝的起承转合:(词曲同理 古今情景比问运于起合转承间 具体网搜如何起句转句结句)
(1)起笔是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可引出下文,
(2)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3)转笔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转笔有三,进一层转,推开一层转和反转,总的要求是转笔要能与前后相呼应,活泼而不板滞为佳,
(4)合笔是前三点的诗意合成,概括感悟点,进而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诗的精华所在,合笔往往有画龙点睛之妙,

136开合:诗词写作中各个层次与分句间的荡开与收合,虚实相生,犹如人之呼吸,

137钩锁联环:题文,段落,联句,单句,词语,字词,字字之间相呼应构成的承接,联合,回环,锁钥等关系,犹如人之皮肤,毛发,腧穴,经脉,脏腑,精气神之间关系.

138通感:也叫移觉,就是将人的视觉,味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通,以一种感觉来表述另一种感觉,使意象变得更加活泼的一种修持方法.

139小太极:诗词等同为个小太极,它们遵循的总原则是阴阳平衡理论,无论平仄,韵字,白脚,词性,语序,收放,音步节奏等等,均应尽量避免一味的单调重复,以求得一个平衡有序,不大卑大亢的效果,是近体诗规则所以然之根源.
140词的换头煞尾:词一般多分上下俩阙,其中起头(即词的首句),换头,即下阕的起句)与煞尾(即词的末句)至关重要,有比豹头,凤尾.一般开头多开门见山,振起全篇,结尾要神完气足,余音渺渺,过片则不要断了曲(词)意,要承上启下,前虚则后实,前实则后虚,须辞意断而仍续,而仍分,过变乃虚实转换处也,过片的作用,也使上下片的内容有了变化和区分.所以词往往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或上片写昔,下片写今,或上片写事,下片写情景,当然也可以相反结构.
141诗词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142诗词意象:诗词核心构件,将所要表达的情感寄托于一定的物象表达出来而达到更深层次的艺术效果.
143字词推敲:选择更符合情境的字词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升推敲字词的能力成为基本功之首.
144诗词用典:用典是诗词创作中常见表现手法之一,多采用象征或比喻手法来强化诗词表意抒情的效果.

145拟境:模拟想象处于某情境当中,如现代看图作诗,神游作诗之类.属于古人常用的创作方法.

146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交错·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147诗词鉴赏:在读懂,读透并消化的基础上来综述全篇,由表及里来分析出诗词所表达的作者的特定思想情感.
148诗词吟唱:吟唱古诗词是文学和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吟唱古诗词时要把握诗词的内涵,表现诗词的意境,通过吟唱感受到古诗词文化的韵味美感.如今吟唱多注意调值,音步,节拍(一拍相当多个音节 一节相当多个音步 板眼同理),韵字拖腔等节奏变化,方言与普通话双行.
149不以词害意:红楼四十八回称: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 "不以词害意".在此也可引申为不必硬求个别字词平仄而妨害其意境表达.
150诗语词话:诗词曲赋因文体不同自然所用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词语言介于诗与曲语言之间,各兼鸿蒙交接地带.

151韵调声情:行文步韵各具声情,需根据所表达的内容来做权衡,或以韵部声情行文,或以文情来选择用韵,有高亢,有低沉,有深远,不一而足,

152万物类象:诗词曲等就是万物,如天地,如人生,如山川草木,如龙马图腾,它有思想,有行动,有血脉,有毛发,有呼吸,具有灵气与神韵的好文可以直达人心引发读者共鸣,并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153诗无定法,词有定规:一语概括,活学活用,此处不详述.
154对联:初始桃符,现又称楹联等,历千载渐与诗词融合,此处不详述. 


注: 该帖为早年收集整理,只希望能对诗词新学人有所帮助,能对传承和推广中华文化有所帮助,爱好者可以逐个网搜自学相关概念,既省时又省力,其中个别概念可以不拘泥但不能不了解,另外还有部分版权归属交城百姓,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轩辕纪四七一九。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