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格律诗的创新可行性分析 [诗论]

杜雪     发布时间: 2025/3/30 16:49:08
阅读:48次      分享到

关键字
格律诗的创新可行性分析

格律诗的创新可行性分析

 作者:杜雪

有关格律诗的创新问题,我想把它的可行性给广大读者来分析一下,这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分析、讨论。

我首先提出3个问题,供广大读者讨论。

(1)格律诗如何写作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2) 格律诗如何写作才能够与时俱进且为读者增添精神动力?

(3) 格律诗如何写作才能给读者带来趣味性和新鲜感?

我先分析一下格律诗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格律诗词创新的必要性:

(1)我觉得诗词文学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能永远怀旧而不创新,诗词文学应该以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为宗旨。因为文学队伍是社会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我认为,创作的诗词作品也应该具有政治高度思想高度

(2)我们应该弘扬进步诗词文学为主题、为主基调,应该以促进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导向,用诗词的方式给社会经济发展加油、助力,换种说法要让诗词能够起到“灯塔”般的照亮作用。

(3)我们创作诗词之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能够喜欢,并从中汲取营养,增加趣味性、带来正能量,当下的自媒体很发达,纸质媒体读者就相对减少,过去好的文学杂志已经很少有人读了,包括报纸,读者群体也越来越少,电视也是看的人越来越少,大家基本上每天的业余时间是在看手机,关于这种现状,我们写的作品如何才能让读者喜欢和认真阅读它呢?这个问题值得广大诗词文学工作者思考。

(4)从古人开始就写瓜田李下、田园风光,几千年来,如果大家都写同样题材的诗词,就会没有新鲜感,那么谁又愿意读它呢?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我们诗词文学工作者来思考。

二、格律诗词创新的可行性与前瞻性:

(1)诗词创作也应该与时代接轨。

(2)能带给人新鲜感,增加趣味性。

(3)所创新的格律诗应具有前瞻性,能起到正面的正能量的积极地引导作用。

我认为格律诗词就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它才具有前瞻性和生命力,下面我用四句话来总结我的观点和立场,其方向和目的有2点:

1格律诗创新之方向: 弘扬社会正能量, 唱响发展主旋律

2格律诗创新之目的: 提高民族自信心, 增强全民凝聚力

                   形成全民战斗力。

我觉得这才是当下诗词文学创作者应该所追求的,因为这是一种正能量,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它会产生“马太效应”,通过艺术渲染而升华为民族自信,它会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当然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是同理。(比如说: 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写的《老人与海》,在海明威的笔下刻画了一个硬汉形象,书中的主人公“老人”就是美国人学习的榜样和年轻人的偶像,成为上世纪50年代美国那一代人的精神丰碑,积极的影响了一代人,把那一代比较迷茫的人给影响和改变了,该书变为美国后来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引擎。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接下来讲讲我对格律诗创新的见解:

第一:我觉得格律诗、古体诗虽然很美,但适应不了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换句话说完全按古人的格律诗写五言七绝,按照其工整、对仗、平仄、粘合、拗救等写出来我感觉是承载力、张力、气势不够,因为限制太多,好比“戴着镣铐”在写书法,根本放不开,也无法把自己真实想法写出来,我按古体格律诗的要求也能写出来,写完后自己读起来都感觉软绵绵的,没劲、没嚼头,所以感觉好像是食之无味,但又弃之可惜。这就像我们吃面条,比如:挂面煮软了就不劲道,而好的手工面,尤其是陕西西安本地面馆的biangbiang面,那才叫劲道,也有嚼头,我认为写出的格律诗词只要有这种感觉为妙。如果一眼就让人看明白的诗词,我认为它不是好诗词,这就像我们去欣赏一幅画,如果一眼就看明白的画不算好画,(这就好比我们看一张风景照片,一眼看过去一目了然,没有韵味,)如果此画题材好,有内涵、有意境,那么这幅画就能让人反复看,每次都能悟出其中的部分意境, (换句话说是“耐看。”),那它一定是幅好画,那么它才有收藏价值所在,如果这幅画记录了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如果画家的功底再能达到一定境界,那么这幅画就有可能传世,因为这幅画承载了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就是我所说的“承载力,”那么它对几百年后的人来说就很有研究价值,诗词亦然。

第二:我觉得旧体格律诗不能够浓缩大容量的信息,要将海量信息浓缩在一首诗词当中有难度,换句话说是“口袋太小”,格律诗不能够完全浓缩、诠释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虽然它读起来很美,但是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距离太遥远,创作诗词时保留格律诗、律诗中的70%就足够了,剩余部分应该是创新,那就遵循“七分传统,三分创新”就行了。也不能完全丢掉传统,但又必须创新,不能老是怀旧。因为旧体格律诗是封建社会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适应不了新时代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我给广大读者举个例子,假如现在有一家服装厂生产了一批六、七十年代人穿的大裆棉裤,穿上再绑个红布条裤带,你说这棉裤现在还有人买吗?还有市场吗?可能只有90岁以上的个别老年人喜欢这一款,那么这家服装厂的结果又会咋样?)

第三:我觉得诗词创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应该是跟着时代走,跟着感觉走,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见。这好比吃饭,众口难调,我们不能迎合每个人的口味,(同样,这也好比初学走路,必须靠自己摸索,如果听100个老师教你走路,恐怕你连路也不会走了,因为每个老师的观点不一样,有的老师可能教你走一字步,有的老师可能认为走八字步更稳当,听得多了,究竟谁说的对?自己也就没主意了。所以此时最珍贵的应该是坚守)我认为,这就好比办企业,独创”才是企业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办企业要遵循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路子,才能够在市场经济当中永久的立于不败之地,而非一些企业相互模仿、照抄模式,在市场激烈的竞争当中,如果“墨守成规”就等于“束手待毙”,话说回来,文学道路上要走的远,必须保持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走独特的发展之路。这样你或许能在大漠或者戈壁滩看到不同的风景,蹚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诗词文学之路来。

    最后,我补充一下,无论是书画艺术,还是诗词,体裁、题材、内容、这三个方面都应该和时代融合,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跟党走,听党的话,诗词亦然.不能与之相背离。此外,我觉得格律诗词还应该带给人新鲜感。

关于这一点,清朝的一位著名学者赵翼曾经发表过《论诗五首》现分享给大家一部分,请大家思考、探讨。

论诗五首》清·赵翼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论诗五首●其二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关于这种创新风格的诗词,以及我提出的观点和立场也是仅代表个人观点,不能一概而论,也就是我上面给大家讲的“七分传统、三分创新”写出来的诗词,我暂且把它叫做“新体格律诗’’“格律体新,至于我写的诗词究竟叫啥体裁合适,我也不太清楚,需要广大专家、学者来定论。

综上所述,我认为,格律诗创新是有可行性的,是值得大家去研究的 ,我们不能止步不前,老是“怀旧”,认为所有旧的都是好的,哪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穿新衣服呢?为什么不喜欢穿旧衣服呢?我的创新是新旧搭配比例为三比七,传统保留七分,创新三分就可以了,不能完全丢掉传统,毕竟时代在进步,你不进步就等于落后,所以才需要创新,才需要有人去不断探索......


作者简介:

杜雪(笔名:厚德品福,三秦老杜,“福太阳 照八方”!)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

《决策中国专家智库》客座教授

中国民族影视艺术发展促进会文化旅游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陕西福佑未来品牌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成人教育委员会会员

《中广资讯网》副总编

《文学百花苑》杂志社签约专栏作家

文学百花苑作家联盟副主席, 陕西分会主席

《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南通分会理事

在香港卫视《中华大健康》栏目担任“国际健康形象大使”

在《中国影响力人物数据库》任 “红色诗词文化传播大使”。

担任《第1健康报道》健康宣传大使

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部授予 “时代楷模 先锋人物”荣誉称号。

二十一世纪奢侈品文化功勋人物

“福太阳 照八方”“红太阳照八方”牌世界顶级奢侈品酱酒创始人,一级品酒师。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