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文田园诗词选评
柳 钧
因为诗词,我与刘昌文老师相识于一次诗友会上。刘老师诗词取法高古,读来使人耳目一新,但他将自己的诗词称为“农家地头诗词”,我觉得应该称为“田园诗词”,因为田园诗词历史悠久,比如东晋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唐代诗人王维和李白的田园诗盛行不衰,等等。为了深入了解刘老师的诗词风格,我选取了他十年前的田园诗词,可以从中领略刘老师早期诗风特点,也可以为当代田园诗词创作提供一些思考。
老农
才疏智浅苦追求,跨谷攀山玩地头。
偶尔翻书胡划字,扬鞭卧垅伴耕牛。
这首七言绝句以农夫为写作对象,采用白描手法,读来清新可人,活泼可爱。起句虽说有一“苦”,承句、转句、合句却意趣盎然,自然而然地表达了虽苦犹甜的主旨。起句,诗人提出了“才”与“智”的问题,为“苦”字作伏笔。
那么,什么是“才”“智”呢?文圣孔子在《论语·述而》中给出了“才”的标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道”“德”“仁”属于品行范畴,“艺”属于技能范畴,具备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就是才。孔子不但有自己的人才论,更有自己的人才观,那就是“因材施教”。同时,孔子也感叹“才难”(人才难得)。
对于“智”,孔子的偶像老子开宗明义:“知人者智”。这个概念言简意赅、非常明确,了解别人就是智慧;不妨再扩大,了解身外万物万类,则为大智慧。这样一来,“人”便是虚化物象了,可为人,可为事,可为物。
诗人为什么要引出“才”“智”问题呢?有人或许认为农夫与才与智关联甚微,殊不知才智不是非农夫身上的特定标签。现实生活中,无才无智的非农夫大有人在,或品行低劣,或才不配位,或智不如童,或狂妄自大,或孤芳自赏。农夫,是社会分工,不是才智分类。姜太公不也是渭水垂钓的农夫吗?所以,起句妙在与后面三句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优秀诗词不在于辞藻华美,而在于寓意深刻。
一“疏”一“浅”一“苦”在句式组建上极为用工,没有以大画面开启起句,而以警句性的句子奠定了非同凡响的咏志明旨基调。承句,诗的画面就此打开,呈现出了一幅农夫辛苦耕作图。
一“跨”一“攀”一“玩”承接承句旨意,彰显了农夫的乐观主义精神。《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以“腾”“走”完成了革命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塑造。转句,描摹了一幅读书学习图。“偶尔”“胡”两个副词用得貌似不经意,其实妙手偶得;貌似随心所欲,其实用心良苦。合句,又是一幅辛勤耕作图。“扬”,起身劳作赶牛时的状态;“卧”,坐下休息的状态,这一句将农作场景写得非常地传神逼真。
细细品味,诗人遣词极为考究,“跨”“攀”“扬”三个动词表现了农夫的坚定神态,传递了农夫坚韧不拔的品质;“翻”“划”“玩”“卧”“伴”五个动词表现了农夫的高雅神态,传递了农夫恬淡适意的情操。就这首七言绝句来看,诗人继承了田园诗派的诗风,浓郁的乡土味中蕴含着无尽的禅意味,这是诗的至高境界。
刨沙
奋力刨河十里沙,求珠损毁万条耙。
辛劳获得和田玉,奉予江南楚项家。
这首七言绝句以刨沙为创作对象,歌颂了刨沙者的辛苦劳动,表达了劳动者劳而有获、获而不得的复杂心情。起句,以长镜头推出刨沙场景,场面极度震撼。“奋力”,形容刨沙者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样子。承句,承接“奋力”造成的结果,过渡自然,贴切生动。“求”,寻找的意思,这个字用得好,有目的性;若用“挖”,虽然无关格律,但目的性不突出,并且对“奋力”的趋向性补充得不够充分。转句,以特写镜头聚焦劳动成果。这组镜头的带动性和代入感极强,使得读者也跟着镜头睁大眼睛,想一睹和田玉的样子,足见诗人驾驭意境的功夫。合句,让读者提到嗓子眼上的好奇心遽然跌到冰点,劳而有获,获而不得。有的劳动是为了精神价值需要,有的劳动是为了物质价值需要,劳动的目的也许就是在这样的价值规律的支配下周而复始着,用劳动价值换取物质价值,但这并非全诗的主旨,而是以这种劳动歌颂劳动者。“楚项”,指楚霸王项羽,这里借代有一定地位的人。
冬雪
风扬玉粉盖荒山,树挂冰凌顿感寒。
地冻牛歇人转业,屋檐炉管冒青烟。
这首七言绝句按照《中华通韵》创作,通过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山乡冬雪图。起句,这是长镜头场景,远景。冬风扬起了像碎玉粉末一样白雪,覆盖了荒山野岭。“扬”,似乎在写风力,实际在写雪的轻盈。“盖”,似乎在写雪的状态,实际在写雪量及其厚度。承句,这是特写镜头,近景。树枝上挂满了冰凌,让人顿生寒意。“挂”,形容冰凌的垂直状态。李太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有一“挂”,就是形容庐山瀑布飞流直下如挂山川的样子。转句,笔锋陡转,写到现实,贴近生活。土地封冻了,耕牛暂时不耕作了,农民进城务工。合句,采用纯白描手法,描摹了一幅冬雪覆盖下的乡村宁静祥和图。在白雪皑皑的村庄里,屋檐下面的炉筒飘散着青烟。这一句极为出彩,大有杜工部律句的遗风。这首七言绝句字字珠玑,赠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高古清绝。
老榆树
独守村边五十年,前阴大道后遮田。
炎天歇脚青罗帐,一缕清凉似小仙。
这首七言绝句选取榆树意象,非同凡响;就艺术价值而言,堪为榆树意象诗中独领风骚的一首诗。起句,用了一个特写镜头,刻画了老榆树的神态与年轮。“独守”,指老榆树的神态;“十五年”,指老榆树的年轮。“独守”,既是老榆树的神态,又是老榆树的品质,这里不仅实写老榆树的事实,更暗含赞赏老榆树的成分。承句,写老榆树独守村边、无私地营造风景的画面,歌颂了老榆树造荫制凉、与人方便的高大形象,也暗喻坚守村庄的人的高贵品质。此处如果将“阴”改为“遮”,效果会更好一些。
一句之中,诗不厌重。元代诗人元好问《论诗》“一回拈出一回新”一句中,“一回”连用两次,清新自然,毫不违和。转句,再次以特写镜头,描摹了老榆树枝繁叶茂的样子。用“青罗帐”比喻老榆树,形象逼真。合句,似乎写人的清凉感觉,其实歌颂老榆树带给人们的益处,使得老榆树的品质更加具体。一首诗如何用具象表征抽象?这需要诗人具有对意象把握的功夫,更需要诗人具备对意境驾驭的天赋。
元代诗人元好问《论诗》有“莫把金针度与人”一句就是这个道理,勤奋写诗固然重要,但不用心体悟诗道,诗作难免会沦为庸诗。在这首七言绝句中,我们自然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这种功夫与天赋淋漓尽致的演绎,自然能够感受到意服务于境的诗理。
放牧(新韵)
挥鞭率众绕山坡,大赦臣民乱唱歌。
占领荒滩青草地,穿梭峡谷小清河。
亲兵得胜寻荫卧,帅佬和衣入梦柯。
日落班师回驻地,安营扎寨朕巡逻。
这首七言律诗将司空见惯的放牧农事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意趣盎然,非大手笔者难为。首联,赶羊图。将赶着羊群比作率众,将一群羊比作大赦的臣民,俨然山中“牧王”,绝妙至极!诗人还嫌不够,又补了“乱唱歌”,使得动态之中平添趣味。颔联,放牧图。读到此处,仿佛一部大片开演。根据我小时候放羊经历,放羊其实是很辛苦的,如果管不好领头羊,那么你对这群羊就束手无策了,但你看在诗人的笔下却是这般举重若轻、逍遥自在!如果没有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体悟生活,哪里会有世间这般奇崛之笔?
“占领”,呼应了“率众”和“大赦”。颈联,息牧图。羊儿吃饱了,就在阴凉处卧下休息;羊倌累了,就和衣躺下,且梦周公。生活气息浓郁,妙笔生辉之句。“亲兵”“帅佬”与“率众”“大赦”环环相扣,遥相呼应。尾联,牧归图。日落西山,赶着羊群回家,然后把羊圈关好,还时有检查。“班师”,形象地比喻赶羊牧归;“安营扎寨”,形象地比喻赶羊入圈。
回顾全诗,“率众”“大赦”“占领”“亲兵”“帅佬”“班师”“驻地”“安营扎寨”“朕”“巡逻”这些词出神入化得大量使用,将放牧意境推向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叹为观止!通过这首诗,应该明白:一首诗如果不出彩,除了文字功底欠佳、表达功夫不到之外,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没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体悟生活。
鹧鸪天·牧羊
朵朵白云盘岭过,台边沟畔草花多。
羊群吃饱崖阴卧,牧佬和衣梦北柯。
吟善语;念弥陀!悠然漫步吼山歌。
观天赏雾觅欢乐,唱过前坡唱后坡。
这又是一首放牧题材的作品,不同的是,这是一首词。在这首词中,词人以大写意手法,描摹了羊群,更描摹了山村景色,读来心旷神怡、美不胜收。起句,写羊群与山景。把羊群比喻为朵朵白云,水墨画一样的笔触。“盘”,羊群沿山悠然而上的形态跃然纸上。承句,写羊群与牧羊人,与上文七律《放牧》中的“亲兵得胜寻荫卧,帅佬和衣入梦柯”有异曲同工之妙。转句,写牧羊人,生活画面油然而生。“善语”“弥陀”在这里指教化人心向善的话语,对于一位牧羊人,他和这群善良的羊群一样心存善念,善莫大焉。“吼”,一派无拘无束的样子,天地为我所歌,岂不快哉!第六句自有陶渊明《归田园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遗风。合句,写牧羊人高唱牧歌的自由自在的场面。“唱过前坡唱后坡”一句不假他力,神来之笔。遗憾的是,“觅”字位置略有瑕疵,这个位置应是平声字。但瑕不掩瑜,不失一首难得的田园词。
眼儿媚·寒月
冬夜更深气微寒,圆月挂高竿。风平树静,水清冰淡,雾罩峰峦。
独吟郊野踢蒿断,垂泪过秋残。何从何去,捻珠禅院,该上何山?
这首词根据《中华通韵》所填,遣词精到,造句高古,造境清绝,禅味颇浓,是写月意象词中难得的佳作。起句,写月,特写镜头推出寒月图。“挂高竿”,比喻手法,指月亮映着高竿。承句,写旷野的风、树、水、冰、雾、峰峦,以此烘托寒月。三组主谓结构组成的并列词组架构了全词的超绝意境,造境之妙直追古人。转句,写郊野的人。清凉之人与凄清之景交融,将词的意境推向高潮,读来使人黯然泪下。
词人在不经意之间造境,深得李后主、李易安造境的词风。合句,写禅院中的人。这句妙在设问句,有元代诗人元好问《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淳真”的意味。全词镜头由远及近,通过月意象,映射他意象,用他意象烘托月意象,层层递进,步步为营,使月意象外部世界衍射到人的内心世界,在景中取境,在境中取胜,堪为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