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 醉翁操·长安
醉翁操·长安 长安。长安。秦川。汉时关。如笺。千年古都皆诗篇。灞桥杨柳娟娟。何必瞒。太白酒家眠。对影三客邀月还。 列公啸咏,声和流泉。列公下笔,风卷长河莽原。遗墨从来封巅。气度从来封巅。才思盈笔端。登临终南山。万类可参禅。静听溪水犹抚弦。2021.5.5.夜初稿于长安定稿抱月轩
发表时间:2022年08月16日 10:24:27     分类:词
   577         2
[词] 促拍采桑子·格桑花(按朱敦儒格)
促拍采桑子·格桑花(按朱敦儒格) 昂首向蓝天。领风骚、能抵峰巅。桃输秀色,梅输极品,荷失清轩。 纵使凄风吹苦雨。着单衣、宁驻荒滩。千秋玉骨,冰心一片,誓守寒山。2022.8.15.午填词于陇山东麓
发表时间:2022年08月16日 10:20:17     分类:词
   487         1
[点评] 仇建国诗选评
仇建国诗选评 柳 钧本纪八年秋,金风送爽,夜色阑珊,仆与建国兄初识于海喇都广场工作室。时,兄伏案临帖,仆如遇故交。兄赞仆书法拙作,且以仆善枯墨而不吝嘉词,仆始觉动力倍增,心约知己,遂相交相知数十年矣。兄卓有才华,翰墨文辞无不涉猎,书法取法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之《书谱》,仆时临唐代诗人贺知章之《孝经》,《书谱》《孝经》并称“草书双璧”,更觉亲近。兄诗词文赋雅量高致,兄词仆已陋评于熬字社往期之平台,今撷兄诗数首以作拙评,不尽之意,期兄斧正焉。 日课篆隶真行草,存情瀚海深。千秋飞笔写,壮志藉恒心! 此绝以墨趣映情趣,以情趣应志趣,以志趣抒胸怀,法中托情,情中寓理,读来耳目一新,非深谙书法之道者而莫知。起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以书法之五体开启全诗,紧扣诗题,非游离之句。时人律绝之诗题、诗体牛头不对马嘴者众,看诗题凝练,而诗体散乱,难及要处,难成要旨。篆隶真行草,乃书法之五体,若逾之,可溯甲骨、金文诸体,且列其前。诗人以书法五体立意,意在工于书法之事其繁其勤,非泛泛而谈五体也。平仄安排妥帖。律句有层级之分,曰最宽、次宽、次严、最严者也。承句,承接起句。每日临池不辍,书法之爱之情藏于翰墨深处,仆与兄心有戚戚焉。转句,“千秋”,此处暗指千年书法墨迹。本纪元年,仆遍临千年墨迹自东汉至明末,欲领略千古之笔法,然一女书法家以为累也,应专其一家。仆知其累,更知其乐,始知赵子昂“用笔千古不易”,仆今专于坡老一家,故知书之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之妙道,须有遍临千古墨迹之超拔之志。“飞笔”,可解为草书行笔。诗人浸于《书谱》而得其法,中锋、侧锋运用自如,笔法稔熟,以臻佳境。飞笔,似为用笔见其形,实为用笔得其神。合句,结于壮志恒心,足见书法之道本恒心之道。书法者,非超凡之志而难为也。学书,非恒定之心而莫为。仆深以为意,聊以蒲松林之联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再飞重庆霞起萧关道,铺红蜀水长。银机凭两翼,一路拽斜阳。 此绝以行程之所见为线索,移步换景,寓情于景,既为绝句,又为游记。“飞”,看似写旅程,实则写心情。起句,着墨起飞地之景。“起”,落霞升起之状。诗人候机之时,不忘远眺西山,见落霞流光溢彩,渲染陇山东麓,有即离故乡之留恋,又有起飞重庆之期盼。此时之落霞,非飞机飞行而与霞光相对速度之流动状。承句,着墨巴蜀鸟瞰之景。固原至重庆已开通直达,千里重庆一时至,故“铺红”乃落霞也,然此霞非彼霞。“铺”,高空鸟瞰巴蜀落霞之状,此字极好,一则突出高空鸟瞰落霞之实,再则突出落霞之面积,大写意之笔。转句,着墨机身。虽为毫无晦涩之句,然诗人愉悦之情跃然纸上、溢于言表。李太白《早发白帝城》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之句,杜子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看似写实,实为写情。合句,着墨高空飞行之景。“拽”,喻飞机牵动斜阳同行。诗人与飞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飞机与落霞处于相对运动状态,然二者相对速度为零之时可为相对静止状态,“拽”便有此意。纵观全诗,字里行间,兴致盎然,足见诗人高空飞行之愉悦,以此带动读者之愉悦,是谓文字之魅力。诗之道,非晦涩古怪之字、生拼硬凑之词、麻木不仁之句所能掩也。君不见潺潺之溪水、亭亭之芙蕖乎?谁个不自然可人? 武汉晨别四首其一东影长江里,红阳复照西。渔舟青雾锁,极目楚天低。 此绝亦一则游记,藉助长江、夕阳、渔舟、青雾、楚天诸意象,以表诗人依依惜别楚地之情。起句,着墨晨曦。旭日东升,晨光映江。貌似轻描淡写,实则留恋楚地。古来写景状物之律绝数见不鲜,寓情于景者亦汗牛充栋,多为言外之意,非憨实而至于明晃晃抒情焉。承句,着墨夕阳。律绝之优越性在于寥寥数语而盖时间跨度之倏忽俶尔,自有大美可爱之处。“复”,此副词似在重复夕阳再次落山,而在于诗人即将返程之神伤。转句,着墨江上雾锁渔舟。雾漫江上,不见渔舟,即离楚地,徒增伤感。诗之境,在于言外之意。合句,此句化于《水调歌头·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低”,极言目光所致之极限。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孤帆远影碧空尽”之句,“尽”,亦为此法。 南华春涌之四丁酉正月九日,和柳钧先生诗于我砚斋。灯火阑干夜未眠,暖街处处有青年。闲人多被春情闹,一捧初心任自然。 此绝为和诗,以实写春天之南华,暗表不负时光之诗意。起句写夜景,为下句作铺垫,以夜景渲染夜市之热闹。承句以夜市之热闹衬托青年之热闹,转句以青年之热闹反衬诗人之宁静,合句以诗人之宁静凸显诗人之初心,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将初设之氛围结于初心之坚守,读来发人深省,颇有警句之味。“砚斋”,诗人书斋号;“初心”,浸于书法之乐。此和诗之背景仆难以决也,盖某年春节之事,然其情仆一读便知,是谓知己也。
发表时间:2022年08月16日 10:09:30     分类:理论
   549         0
[点评] 刘昌文田园诗词选评
刘昌文田园诗词选评 柳 钧 因为诗词,我与刘昌文老师相识于一次诗友会上。刘老师诗词取法高古,读来使人耳目一新,但他将自己的诗词称为“农家地头诗词”,我觉得应该称为“田园诗词”,因为田园诗词历史悠久,比如东晋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唐代诗人王维和李白的田园诗盛行不衰,等等。为了深入了解刘老师的诗词风格,我选取了他十年前的田园诗词,可以从中领略刘老师早期诗风特点,也可以为当代田园诗词创作提供一些思考。 老农 才疏智浅苦追求,跨谷攀山玩地头。 偶尔翻书胡划字,扬鞭卧垅伴耕牛。 这首七言绝句以农夫为写作对象,采用白描手法,读来清新可人,活泼可爱。起句虽说有一“苦”,承句、转句、合句却意趣盎然,自然而然地表达了虽苦犹甜的主旨。起句,诗人提出了“才”与“智”的问题,为“苦”字作伏笔。 那么,什么是“才”“智”呢?文圣孔子在《论语·述而》中给出了“才”的标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道”“德”“仁”属于品行范畴,“艺”属于技能范畴,具备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就是才。孔子不但有自己的人才论,更有自己的人才观,那就是“因材施教”。同时,孔子也感叹“才难”(人才难得)。 对于“智”,孔子的偶像老子开宗明义:“知人者智”。这个概念言简意赅、非常明确,了解别人就是智慧;不妨再扩大,了解身外万物万类,则为大智慧。这样一来,“人”便是虚化物象了,可为人,可为事,可为物。 诗人为什么要引出“才”“智”问题呢?有人或许认为农夫与才与智关联甚微,殊不知才智不是非农夫身上的特定标签。现实生活中,无才无智的非农夫大有人在,或品行低劣,或才不配位,或智不如童,或狂妄自大,或孤芳自赏。农夫,是社会分工,不是才智分类。姜太公不也是渭水垂钓的农夫吗?所以,起句妙在与后面三句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优秀诗词不在于辞藻华美,而在于寓意深刻。 一“疏”一“浅”一“苦”在句式组建上极为用工,没有以大画面开启起句,而以警句性的句子奠定了非同凡响的咏志明旨基调。承句,诗的画面就此打开,呈现出了一幅农夫辛苦耕作图。 一“跨”一“攀”一“玩”承接承句旨意,彰显了农夫的乐观主义精神。《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以“腾”“走”完成了革命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塑造。转句,描摹了一幅读书学习图。“偶尔”“胡”两个副词用得貌似不经意,其实妙手偶得;貌似随心所欲,其实用心良苦。合句,又是一幅辛勤耕作图。“扬”,起身劳作赶牛时的状态;“卧”,坐下休息的状态,这一句将农作场景写得非常地传神逼真。 细细品味,诗人遣词极为考究,“跨”“攀”“扬”三个动词表现了农夫的坚定神态,传递了农夫坚韧不拔的品质;“翻”“划”“玩”“卧”“伴”五个动词表现了农夫的高雅神态,传递了农夫恬淡适意的情操。就这首七言绝句来看,诗人继承了田园诗派的诗风,浓郁的乡土味中蕴含着无尽的禅意味,这是诗的至高境界。 刨沙 奋力刨河十里沙,求珠损毁万条耙。 辛劳获得和田玉,奉予江南楚项家。 这首七言绝句以刨沙为创作对象,歌颂了刨沙者的辛苦劳动,表达了劳动者劳而有获、获而不得的复杂心情。起句,以长镜头推出刨沙场景,场面极度震撼。“奋力”,形容刨沙者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样子。承句,承接“奋力”造成的结果,过渡自然,贴切生动。“求”,寻找的意思,这个字用得好,有目的性;若用“挖”,虽然无关格律,但目的性不突出,并且对“奋力”的趋向性补充得不够充分。转句,以特写镜头聚焦劳动成果。这组镜头的带动性和代入感极强,使得读者也跟着镜头睁大眼睛,想一睹和田玉的样子,足见诗人驾驭意境的功夫。合句,让读者提到嗓子眼上的好奇心遽然跌到冰点,劳而有获,获而不得。有的劳动是为了精神价值需要,有的劳动是为了物质价值需要,劳动的目的也许就是在这样的价值规律的支配下周而复始着,用劳动价值换取物质价值,但这并非全诗的主旨,而是以这种劳动歌颂劳动者。“楚项”,指楚霸王项羽,这里借代有一定地位的人。 冬雪 风扬玉粉盖荒山,树挂冰凌顿感寒。 地冻牛歇人转业,屋檐炉管冒青烟。 这首七言绝句按照《中华通韵》创作,通过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山乡冬雪图。起句,这是长镜头场景,远景。冬风扬起了像碎玉粉末一样白雪,覆盖了荒山野岭。“扬”,似乎在写风力,实际在写雪的轻盈。“盖”,似乎在写雪的状态,实际在写雪量及其厚度。承句,这是特写镜头,近景。树枝上挂满了冰凌,让人顿生寒意。“挂”,形容冰凌的垂直状态。李太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有一“挂”,就是形容庐山瀑布飞流直下如挂山川的样子。转句,笔锋陡转,写到现实,贴近生活。土地封冻了,耕牛暂时不耕作了,农民进城务工。合句,采用纯白描手法,描摹了一幅冬雪覆盖下的乡村宁静祥和图。在白雪皑皑的村庄里,屋檐下面的炉筒飘散着青烟。这一句极为出彩,大有杜工部律句的遗风。这首七言绝句字字珠玑,赠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高古清绝。 老榆树 独守村边五十年,前阴大道后遮田。 炎天歇脚青罗帐,一缕清凉似小仙。 这首七言绝句选取榆树意象,非同凡响;就艺术价值而言,堪为榆树意象诗中独领风骚的一首诗。起句,用了一个特写镜头,刻画了老榆树的神态与年轮。“独守”,指老榆树的神态;“十五年”,指老榆树的年轮。“独守”,既是老榆树的神态,又是老榆树的品质,这里不仅实写老榆树的事实,更暗含赞赏老榆树的成分。承句,写老榆树独守村边、无私地营造风景的画面,歌颂了老榆树造荫制凉、与人方便的高大形象,也暗喻坚守村庄的人的高贵品质。此处如果将“阴”改为“遮”,效果会更好一些。 一句之中,诗不厌重。元代诗人元好问《论诗》“一回拈出一回新”一句中,“一回”连用两次,清新自然,毫不违和。转句,再次以特写镜头,描摹了老榆树枝繁叶茂的样子。用“青罗帐”比喻老榆树,形象逼真。合句,似乎写人的清凉感觉,其实歌颂老榆树带给人们的益处,使得老榆树的品质更加具体。一首诗如何用具象表征抽象?这需要诗人具有对意象把握的功夫,更需要诗人具备对意境驾驭的天赋。 元代诗人元好问《论诗》有“莫把金针度与人”一句就是这个道理,勤奋写诗固然重要,但不用心体悟诗道,诗作难免会沦为庸诗。在这首七言绝句中,我们自然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这种功夫与天赋淋漓尽致的演绎,自然能够感受到意服务于境的诗理。 放牧(新韵) 挥鞭率众绕山坡,大赦臣民乱唱歌。 占领荒滩青草地,穿梭峡谷小清河。 亲兵得胜寻荫卧,帅佬和衣入梦柯。 日落班师回驻地,安营扎寨朕巡逻。 这首七言律诗将司空见惯的放牧农事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意趣盎然,非大手笔者难为。首联,赶羊图。将赶着羊群比作率众,将一群羊比作大赦的臣民,俨然山中“牧王”,绝妙至极!诗人还嫌不够,又补了“乱唱歌”,使得动态之中平添趣味。颔联,放牧图。读到此处,仿佛一部大片开演。根据我小时候放羊经历,放羊其实是很辛苦的,如果管不好领头羊,那么你对这群羊就束手无策了,但你看在诗人的笔下却是这般举重若轻、逍遥自在!如果没有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体悟生活,哪里会有世间这般奇崛之笔? “占领”,呼应了“率众”和“大赦”。颈联,息牧图。羊儿吃饱了,就在阴凉处卧下休息;羊倌累了,就和衣躺下,且梦周公。生活气息浓郁,妙笔生辉之句。“亲兵”“帅佬”与“率众”“大赦”环环相扣,遥相呼应。尾联,牧归图。日落西山,赶着羊群回家,然后把羊圈关好,还时有检查。“班师”,形象地比喻赶羊牧归;“安营扎寨”,形象地比喻赶羊入圈。 回顾全诗,“率众”“大赦”“占领”“亲兵”“帅佬”“班师”“驻地”“安营扎寨”“朕”“巡逻”这些词出神入化得大量使用,将放牧意境推向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叹为观止!通过这首诗,应该明白:一首诗如果不出彩,除了文字功底欠佳、表达功夫不到之外,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没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体悟生活。 鹧鸪天·牧羊 朵朵白云盘岭过,台边沟畔草花多。 羊群吃饱崖阴卧,牧佬和衣梦北柯。 吟善语;念弥陀!悠然漫步吼山歌。 观天赏雾觅欢乐,唱过前坡唱后坡。 这又是一首放牧题材的作品,不同的是,这是一首词。在这首词中,词人以大写意手法,描摹了羊群,更描摹了山村景色,读来心旷神怡、美不胜收。起句,写羊群与山景。把羊群比喻为朵朵白云,水墨画一样的笔触。“盘”,羊群沿山悠然而上的形态跃然纸上。承句,写羊群与牧羊人,与上文七律《放牧》中的“亲兵得胜寻荫卧,帅佬和衣入梦柯”有异曲同工之妙。转句,写牧羊人,生活画面油然而生。“善语”“弥陀”在这里指教化人心向善的话语,对于一位牧羊人,他和这群善良的羊群一样心存善念,善莫大焉。“吼”,一派无拘无束的样子,天地为我所歌,岂不快哉!第六句自有陶渊明《归田园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遗风。合句,写牧羊人高唱牧歌的自由自在的场面。“唱过前坡唱后坡”一句不假他力,神来之笔。遗憾的是,“觅”字位置略有瑕疵,这个位置应是平声字。但瑕不掩瑜,不失一首难得的田园词。 眼儿媚·寒月 冬夜更深气微寒,圆月挂高竿。风平树静,水清冰淡,雾罩峰峦。 独吟郊野踢蒿断,垂泪过秋残。何从何去,捻珠禅院,该上何山? 这首词根据《中华通韵》所填,遣词精到,造句高古,造境清绝,禅味颇浓,是写月意象词中难得的佳作。起句,写月,特写镜头推出寒月图。“挂高竿”,比喻手法,指月亮映着高竿。承句,写旷野的风、树、水、冰、雾、峰峦,以此烘托寒月。三组主谓结构组成的并列词组架构了全词的超绝意境,造境之妙直追古人。转句,写郊野的人。清凉之人与凄清之景交融,将词的意境推向高潮,读来使人黯然泪下。 词人在不经意之间造境,深得李后主、李易安造境的词风。合句,写禅院中的人。这句妙在设问句,有元代诗人元好问《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淳真”的意味。全词镜头由远及近,通过月意象,映射他意象,用他意象烘托月意象,层层递进,步步为营,使月意象外部世界衍射到人的内心世界,在景中取境,在境中取胜,堪为极品。
发表时间:2022年08月16日 09:49:39     分类:理论
   600         0
[诗:五绝] 鸟(中华通韵)
枝头归鸟事,爪下乱春心。抖动花千骨,惊飞已忘痕。
发表时间:2022年07月25日 17:09:22     分类:诗
   537         0
[诗论] 漫谈李清照词学艺术与词学批评对后世文学批评之意义(作者:柳钧)
李清照(1084—1155),工于诗词,词论名世,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不论“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的朱淑真,还是“多少事,欲说还休”的李清照,她们对文字的敬畏和稔熟均无以复加。她们有一个共同点:身世浮沉,闺怨沉郁,白描天真。大抵因“千古第一才女”之名太盛,人们一度认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由李清照所作,而忽视了“红艳诗人”朱淑真。宋代四大才女之中,李清照和朱淑真极负盛名。朱淑真(约1135~约1180),南宋多情才女,工于诗词,尤善书画;诗词沉郁、幽怨、伤感,世称“红艳诗人”。李清照和朱淑真都是白描大师。朱淑真一句“元宵三五,不如初六”,何其直白;李清照一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多么明白。在她们的文字中,个人的情感生活表露无遗。朱淑真红颜薄命,李清照与赵明诚聚少离多;无可否认,她们文字中的伤感成分较多。相形之下,李清照无愧“千古第一才女”。“柳眼梅腮”“红稀香少”“云阶月地”“雪清玉瘦,发现美者,岂止少女之心?非画师、美学家不可。而对于南宋“红艳诗人”朱淑真来说,明代四大才子之首——杨慎在《词品》中对她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颇有微词,直言不贞,不知作何感想?但就古代文化批评而言,正常不,后集卷三十三《晁无咎》条下,所引灼见,可见一斑。李清照最冷艳的婉约词,当属《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首词清丽凄美,映射着她的词宗地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又名《一剪梅·别愁》,双调六十字,句句平韵,一韵到底。在这首词里,这位 “千古第一才女”把自己“不落俗套”的风格再次挥洒得淋漓尽致。李清照的词,于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精于形容词、副词、量词世界的经营。“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红”,点出了秋色。藕虽红,香却残。寓情于景,自不必言。并且,这种反差一直持续。“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中,“轻”,传神之笔,细腻地刻画了词人举止柔美之态;一个“独”字,却又逆袭了唯美,将词人孑孓彳亍的冷清凄美表露无遗。李清照的词,直教有限的文字产生无限的张力、拓展无限的意境。且以强 烈的反差取胜,令人难忘;与草书制造矛盾、引发视觉冲击力何其相似?“月满西楼”中,一个“满”字,似写月光,实写心情。与其“月满西楼”,毋宁“愁满西楼”。词人寄于“锦书”“雁字”的奢望 ,还是被洒满月光、空无一人的西楼所终结。这种落寞,这种无奈,形同于花,状同于水——“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的词,还有一个特点:炼字平实,如话家常。“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基本大实话;看似平白,确是高妙。词人仅用“一”和“两”,将词推向了高潮。“一”,同感;“两”,异地。正是这两个字,极尽离愁别绪。词貌似完成了起、承、转、合的“各项任务”,本该戛然而止,孰料“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一“才”一“却”,再引波澜,再设悬念;与上阙“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有异曲同工之妙。李清照是一位善于在虚词中制造艺术魅力的千古第一才女。在李清照的词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节奏较为明快。在五绝《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她仅用“当”“亦”“至”“不”四个副词,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虽有好事者以此为据,提出了李清照跨世纪暗恋楚霸王的惊艳说,但丝毫不影响才女对垓下之殇的凭吊。在“常记溪亭日暮”中,一个“常”字,说明了词人对酒驾小舟、夜行水面的印象之深刻,为开启醉归途中的兴趣盎然的生活画面埋下了伏笔。在“沉醉不知归路”中,一个“沉”字,极言醉之程度——喝得不少,醉得不轻。一个“不”字,再次验证了“沉”字;“沉”是因,“不”是果。今人诗词,风牛马不相及的意象很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意象的连续性和意境的连贯性视而不见、充耳不听、置若罔 闻、漠不关心,缺少画面的继承性。有人仅从“日暮”推测过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但对“少女”说、“少妇”说不能自圆其说。李清照如果写自己的少女之春,在封建时代,“沉醉”能否做到?李清照如果写自己少妇时代,较符合背景。她与丈夫赵明诚聚少离多,离愁别绪难免,豪放婉约难免。在“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中,一个“晚”字,印证着“兴”何其“尽”。一个“误”字,再次印证了“兴尽”“沉醉”带来的影响。在 “争渡,争渡”中,两个“争”字,刻画了词人手忙脚乱的样子,生活气息浓郁。最后一句“惊起一滩鸥鹭”,以一滩鸥鹭的惊起,衬托了“误入”之深,印证了“沉醉”之深。细品深味,“千古第一才女”并非浪得虚名。沉醉—兴尽——误入——惊起一连串特写,环环相扣,前呼后应,相得益彰。用心用情用功体会古人的文笔,自然能洞悉其中息息相关的意象和丝丝相扣的意境——每个词素,绝非空穴来风。胡仔(1110~1170) ,南宋著名文学家,字元任,明国公胡舜陟次子,绩溪(今属安徽)人。宣和(1119~1126)年间寓居泗上,以父荫补将仕郎,授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升从仕郎。著有词论《苕溪渔隐丛话》。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有这样几段记载:李易安居士曰:“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时曹元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独江南李氏群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邪?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苕溪渔隐曰:“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无一免者,此论未公,吾不凭也。其意盖自谓能擅其长,以乐府名家者。退之诗云:‘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正为此辈发也。”李清照在批评当时词人时指出,音律的规范性和词素的张力性决定词的成败。在这个词学发展嬗变的时间区间内,沧海桑田,南腔北调,仅靠馆阁体制,远远不够。唐代人发音,接近于上海话;那么,宋代人发音,又位于什么区域?从“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sá)来看,清辅音的浊化,自唐以降,是否一种移民文化带动?虽然南宋之前有形成共识的格律韵书,但“率意”仍招致李清照的微词,柳永、晏殊等词学大腕,均在微词其中。从实践来看,李清照对音律工稳孜孜以求,确为后世词学竖起了一面旗帜。她将每个词素作为一个音符用,在有限篇幅中,拓展无限时空。李清照的文字有张力,有弹性,有音乐,有画面。她既是在重复中,亦可完成词的音乐表达,如:“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绝非音律的需要。两个“争渡”,将水花、水声、焦虑、画面处理得熨帖非常。她的高妙之处,应是平字见奇、常字见险。“一个‘愁’字了得”,平字将“愁”的意象一网打尽;“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常字将情绪由外而内,瞬间转化;“冷冷清清,凄惨惨戚戚”,这些寻常字,犹如制冷剂,凉意扑面而来,不寒而丽。对于整体格调的把握,显示了李清照处理技巧的精湛独到,不愧千古第一才女。诗有音律之协,词有音律之协,联亦有音律之协。对联在初稿、修稿、定稿时,除了音律之协,还应注意类似于诗词之“起、承、转、合”;尤其是长联,需避“两个黄鹂鸣翠柳”之嫌。自苏子瞻与柳耆卿分道扬镳,词家遂有别派、当行两派,后来分为婉约、豪放两派,而认婉约为正宗词派。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引用李清照如下论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非不妍丽而终乏富贵;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李清照对柳永的词评:“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对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评:“皆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由是观之,正宗词派有两大特征:音律必须全协;词语不可尘下。诗从戴上镣铐起舞开始,偕词在自觉时期启动日臻成熟的修复系统,在唯美世界寻找多维的风景。在词论《苕溪渔隐丛话》中,李清照在批评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时,一点面子不留:“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非不妍丽终乏富贵;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李清照对柳耆卿更不留情面,讥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对大名鼎鼎的苏轼、欧阳修、晏殊则曰“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李清照务实的学术精神,着实令人钦服。苏东坡与黄庭坚皆书法大家,曾相互批评。苏说黄的字是死蛇搭树,黄说苏的字是石压蛤蟆——他们从未因此红过脸。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造就了诸子百家。他们之间是否也开展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无从考究。但是,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对于一个开放的文化批评系统,宽松环境(人文环境、内心环境)是确保开展批评的充要条件。全球发行量最高的《书法报》开辟的书法批 评栏目,应该是当今文化批评的典范。隔靴搔痒式的批评,只能不痛不痒;倘若脱掉靴子,扒掉袜子,直搔痒灶,不仅解痒,而且省事——条件允许的话,泡泡脚,搓搓脚,搔搔痒——可舒筋活血,则神清气爽。当然,若为“雅观”计,则安放脚于靴中好了——故作不痒,让靴脚一团和气;很体面,很讲究。
发表时间:2022年07月20日 16:48:06     分类:诗词理论
   1147         0
[诗:七律] 咏萧关
漫抚青砖驿道边,重寻古垒谒萧关。 犹闻铁马鸣沙场,若见钢刀舞陇山。 只怪城头争霸主,才教塞上起狼烟。 聊吟两段摩诘句,目送夕阳到草尖。
发表时间:2022年07月14日 10:08:56     分类:诗
   729         1
[诗:七律] 过萧关
西辞树地谒萧关,远望夕阳染陇山。城外余晖读碧草,壁前新叶访青砖。金戈铁马皆归水,玉甃银轩已作田。欲问瓦亭烽火事,轻风过后竟无言。
发表时间:2022年07月14日 10:08:04     分类:诗
   787         0
[诗:五律] 白云山
入林循古道,登上白云山。漫思幽溪去,闲看众鸟还。松涛连翠幄,花影露红颜。多少江南事,皆教野谷关。
发表时间:2022年07月14日 10:06:21     分类:诗
   647         0
[诗:七律] 云雾山(中华通韵)
莫道平川有草原,谁移绿岛在高山?能同散雾堆棉絮,可与流云种雪莲。马鹿成群巡谷底,海雕结队访林间。天生一个休闲地,放牧心灵竟忘还。
发表时间:2022年07月14日 10:00:31     分类:诗
   602         0

1 2 3
  • 28 条记录 第 1 页/共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