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诗词漫谈——诗病及其防治 [诗论]

李加呈     发布时间: 2024/9/12 16:56:44
阅读:376次      分享到

关键字
诗论

一、裁诗别说 


什么是诗?什么是诗的主要特证和根本特质?


我们经常写诗,有的诗友产量还很高,不知大家对以上问题有无深入的思考。


我想说一下我自已的理解,之所以小标题用裁诗别说,意思就是说这个是我个人的理解,并不代表诗界的共识,并不一定对,只是在这里讨论一下而已。


我认为诗就是表达情感的专有载体。这么说肯定有人会不同意,难道除了情感以外就不好写其他吗,或者写其他内容就不是诗吗,非也。诗哉,无非表达景物人事,情志意理。但写景物人事必要融入情感,写情志意理必要融合诗趣,否则就不能算作诗。此话说得有点绝对,反正到目前为止我还坚持这样的观点。


关于诗的特质。这个问题我纠结了很多年。传统的说法是“诗言志”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歌咏言”;《尚书》的确切作者已无从考证,也有人认为是晋人的伪作,从相关资料分析应该是先秦(秦朝建立前的所有年代)诸子的文章经孔夫子编撰而成;战国(秦前)时期的徇子就注意到志包含有情,他在《乐论》中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西汉戴圣所辑的《礼记·乐记》上说:“诗,言其志也”,汉代《毛诗序》更具体、生动地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不但说到情和志,而且说诗是可以咏可以唱的,其实吟咏也有唱的意思。如诗经和乐府主要的是唱,其他的还是吟讼吟叹吟兴为主)。 到魏晋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特别是建安诗歌的发展,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诗歌的抒情性特征更为明显,许多作家更加明确地强调感情色彩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于是陆机(西晋)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的新说,揭示出情感是诗人进行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因和诗歌的审美本质,诗歌的美感作用是使欣赏者动情。到明清时期广为流行的观点是:“诗之为学,情性而已”。从历史的脉络看,对于诗质之论有一个言志为主到言情为主的长期的转变过程。汉以后言志言情两种观点始终争论着并出现了对立的局面。历史上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都基本上主张情志说,即情志并举。这既是是一个中和的办法,也是一个最能揭示诗质的说法。近代的大诗人藏克家,他说“诗歌在文艺领域上独树一帜,旗帜上高标着两个大字“抒情”。在这么长的历史时期里,言志说与缘情说对立着,主张诗的社会政教功能则强调言志(儒家学派),主张诗的情感娱乐功能的则强掉缘情。当下也有相当的诗人和学者一开口一动笔就说诗言志也。我认为这个说法值得商搉,比较让人能接受的是刘勰、钟嵘的情志说。


说了这么多,我就是想证明一点:诗的最根本的特质就是缘情,对此要光明正大地理直气壮地喊出来。因为缘情是包含了言志的,志是情志,而不是其他的志,其他的志就没有诗的特质或说就没有了诗的趣味。


再说说诗的主要特证。这个问题说法也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语言的简练性,思维的形象性,节律的音乐性。这些教科书上的说法当然不算错,但这对诗词的具体创作没多大指导意义。


我认为诗的主要特征就是:意境和诗味。一首诗写得怎么样,主要就是看意境怎么样(这里并不单纯地指意境的有无,而是说意境的优劣),诗味怎么样,如果一首诗意境塑造得很新奇,很优雅,很有诗趣,那么这首诗不会坏到哪里去,即是有点小毛病也不失为好诗,因小毛病容易改,好的意境好的诗趣是要创造才能得到的。创造是一番艰苦的劳动,不是一就而就的。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表达情志意理,这个情就是要有情趣,这个意就是要有意趣,这个志就是要有志趣,这个理就是要有理趣。这个趣就是诗味,所谓诗味就是诗趣。如果这个观点能成立,那么是否可以说有优雅的意境有浓郁的诗味的诗词作品就是好作品呢?我们不是常说诗美的话题吗,其实诗美常常就是从境和味中散发出来的。(为什么说是优雅的意境,而不单独说有意境呢?因为有意境并不一定就是好诗,意境并不是衡量诗词优劣的唯一标准。此话题今天不展开说。可参看袁行霈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一文,在众多的意境论的著作里,袁行霈先生第一次提出了这个观点,我很认同)。


我想对以上三个问题,我们如果能想透彻了,那么在我们大脑的创作场里,就有了方向就有了标杆。


在谈论诗词的毛病之前,为什么要说一大堆关于诗的特质特证的话呢,因为我认为讨论诗词的一切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诗是词,否则有什么可谈的呢。诗与非诗必须搞清楚,这是前题。


一首好诗,既要有一个新颖的立意,还必须要有贴切的意象和精练的语言并由此创造出的高雅的意境来打造。也就是说既要有漂亮的外壳还要有坚实的内核,才能立得住。我认为所有诗词作品都是有一根线的(作者从内心出发想要表达的意——内核),创作的过程就是埋线的过程,创作的本领就是埋线的功夫。所谓精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先进,艺术手法高超的作品。我们讲来说去无非都是围绕创作优秀作品这个目的而展开。这个埋线的功夫虽然很费脑子,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充实我们的大脑。历代诗话尤其是明清以来的诗话,当代诗评诗论多得不胜枚举看不胜看,学习的资料实在也很多,客观上给我们学习诗词创作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有这么多的前贤的理论总结和当代的专家老师,他们几乎把该教的都教给我们了,为什么我们想写一首好诗还这么难呢,这充分说明这个埋线的功夫并不好掌握,因为除了功夫本身以外还有无数的功外之功法外之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具备的,比如阅历、经历、学识、生活积累等等。故而我认为诗人不是从课堂上培养出来的,也不是大赛赛出来的,但课堂和赛事等活动的确能起到鼓动的作用,烘托气氛的作用和给初学者增加基本技能的作用。(关于大赛,当前的一些做法,我内心或多或少有些抵触的情绪,有许多赛事实才是变味了的,但又不能说出来,深恐言多必失,口生祸害。最近看到一则“随园诗话”,说得我心里去了,所以我在这里才敢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我们看袁枚是这样说的“人或问尔以本朝诗谁为第一,尔转问其人,《三百篇》以何首为第一!其人不能答。尔晓之曰:请如天生花卉,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不容人为轩轾。音律风趣,能动人心目者,即为佳诗;无所为第一第二也。有因其一时偶至而论者,如“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一首,宋(之问)居沈(佺期)上。“文章旧价留鸾掖,桃李新阴在鲤庭”一首,杨汝士压倒元(稹)、白(居易)是也。有总其全局而论者,如唐以李,杜,韩,白为大家,宋以欧、苏、陆,范为大家,是也。若必举一人,以覆盖一朝,则牡丹为花王,兰亦为王者之香。人于草木,不能评谁为第一,而况诗乎?”)。


艺术层面的道也好,功也好,法也好,不能依靠课堂和赛事活动来解决,只能靠每个人自已反复磨炼,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靠“悟”。


话归正题。


我们今天讲的两个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诗法艺术的层面。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在艺术层面砌一个坚实台阶,为上到哲学层面的金字塔尖而打好基础。


下面我们讲点实在的东西,是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就是诗病及其防治的问题。说实话解决了这个问题,离写出好诗创作出精品,距离还很远,况且有些诗虽然看上去有点小毛病,只要有新意,还不失为好诗,这要辨证地看问题,但纠正诗病,这个是一学诗之人必须要过的坎。


二、常见诗病


诗病释例。


虚情假意: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  霜清玉塞,云飞陇首,风落江皋。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这是金代完颜璹的词,《朝中措》。这首词表面看写得不错,历史上有人说“闻而悲之”,是褒义,也有人说“凿空强作”是贬义。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有病,就是虚情假意或说是无病呻吟。比如“古国”是承袭刘禹锡,《石头城》的诗句,古国究竟何指,若指六朝,则与金国何关,若指本国其时未亡,因此可见作者的追昔伤今并不是出于对当时特定社会现实的感怀,同时在作品中也寻找不出作者受具体景物情事触发的痕迹,很显然,此词仅仅是就历史作一番泛泛的慨叹。这种被前人不知吟咏过多少遍的盛衰之感,由于缺乏现实背景与词人自身的性情,所以就引不起读者的共鸣。


文理不通。北宋诗人王禹偁chēng的《春日杂兴》诗;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这首诗作者本人是相当满意的,因为与杜甫的“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相近,故自说“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但毛病就出在最后这一句,哪有花枝吹折,莺不飞去,和花同坠之理。所以陆游指出“语虽极工,然大风折树而莺犹不去,于理未通”。有些诗词作品看上去很美,一细究存在逻辑不通的问题。而这样的毛病在名家的作品中也不少见。象这样的问题在我们诗友中也大量存在,并不是我们不愿意去打磨,实在是由于一时发现不了。这也说明写一首好诗是多么地不容易。


不伦不类,不知所云。   迎晖前一缕,蕾绽醉香风。寒冷令人醒,阴晴山万重。这是当代人写的题为《登山》一首绝句。此诗我看来看去没看明白,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前两句不但意思含混不清,句子本身也不通。后两句似乎想发点感想,但让人摸不着头脑。诗词作品总归是要表达一个意思或情或志或理,总有一根主线嵌在文句中,或明或隐或沉,如果读者化了老半天读你的诗,最终不知其所以然,会感到很失望,直白的说就是你的作品失败了。这一点我们都当知之。


词藻堆砌,物象罗列。 这也是当代人写的题为《春耕》的一首七律。新雨已停郊外好,雄鸡阵阵太阳升。井桃微笑薄烟绕,河柳轻拂黄鸟鸣。老汉扶犁知水冷,黄牛有力奋蹄轻。铁铧掀我心田梦,当晚敲诗到五更。此诗文句似乎是通顺的,问题是除末二句外,几乎读不出什么诗意。我们看新雨、雄鸡、太阳、井桃、薄烟、河柳、黄鸟、老汉、犁、水、牛、蹄等,用了哪么一大堆物象意象,并未创造出一个优雅的意境来,展示的画面不生动,用语也都是熟语。用了一大堆材料,没有诗味诗趣创造出来。其实在我们中间,也经常碰到这样的作品,泛泛而写聊无诗味。


我们都知道中医看病,必须通过望、闻、问、切,了解一系列证候,再捋出病机,然后根据病机开方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这个过程难的是概括出病机。病机是什么就是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如:风入经络,风痰伏肺,寒凝心脉,寒凝胃脘等等。这种病机条目少说有一千多条。


珍诗和珍病非常相似,看一首诗是否有病,无非通过看、读、思、析,了解存在的问题,然后概括出是什么毛病,如对仗失衡,主题游离,结构类同等等。如果能把这种毛病抽出来,治病之法自然就不难找到。


当然对于疑难杂症还是很让人纠结的,尤其碰到死症谁也没办法。人遇死症只能任其自然,诗遇死症无非丢进垃圾桶罢。


下面我搜集一些诗病的条目,大家有兴趣可收藏起来,可在创作过程中经常对照,对消除诗病可能有一些作用。


2、诗中常见毛病(摘自熊东遨《诗词医案》评语,网上也可搜索到诗病54例,大致上和我下面说的差不多)


基本功欠缺,有诗之形,无诗之趣。


结构松散,命意雷同,措词失当。


非对仗联中同位镶嵌,句型便欠变化。


造景稀松平常,不作打磨。


游离仿佛之情,前无美感,后不关题。


有想象力,缺基本功。


散乱游离,不成章法。


同语反复。


通篇意未通,气不接。诗不但要求言辞美,更要有内在意脉相通;不通,则辞全废。


文字粗浅、个性不彰。


意思含混,多种物象罗列,不知到底想说什么,令人费解。


诗要讲灵动,写得太实了反觉无味。


绝句之法:前两句平淡一点不要紧,能撑住架子就行;后二句不发力,则必败无疑。


说教成分太多。


未扣住重心,离题万里。


“鸟”、“燕”概念从属,类于小合掌。


写得天花乱坠,热闹非凡,却没有一丝词味。


有形象,但不够准确,缺少的只是一点诗味。颇似一束塑料花,外形逼真,内里却全无生气。这大概就是杨金亭先生所说的“格律溜”吧。怀古诗须寓感慨,不寓感慨,便是盆里栽松难成大噐。


概念成堆,杂什成串。


上句牵强、下句晦涩


东扯葫芦西扯叶。牵强、生造。


一堆拉杂文字,要形无形,要意无意。


生吞活剥,不伦不类。


一碗豆腐,豆腐一碗。


拖泥带水。


基本功欠缺,有诗之形,无诗之趣。


结构松散,命意雷同,措词失当。


前无美感,后不关题。


人人能道之语。


意象不佳,,缺基本功,火候略差,对仗不工,无大关联,含混不清,


意多重合。






总结一下:(我总结一下可归总为以下9类)


不合逻辑,句意不通;


缺形意,太质实;


牵强凑数,晦涩难懂;


生硬造词,似通非通;


句意重复,联意类同;


楖念口号,聊无生趣;


离题万里,意脉不贯;


8、字句不炼,不作打磨,用典不切,结构松散,命意雷同,措词失当,造景稀松,一无美感,二不关题,人人能道,陈词滥调。


9、格律问题(略)


三、诗病防治方法:


①多读好诗用以提升自己的作品


何谓好诗,杨逸明评诗时这样说过,“可以使读者眼前一亮,心里一颤,喉头一热的作品是也。”


写诗三个层次:第一写到“通”此是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第二写到“美”,此是作者审美情趣的眼力。第三写到“妙”此是作者思想和襟怀的智力(智慧)。


多看多读好作品,不失为一法。我个人不倾向仿古,我比较偏向于学习当代大咖。如喜欢写绝句可多看看曾继全、范东学的作品,如写词可多读范诗银,蔡世平的作品,如写律诗可多学杨逸明、熊东遨、何鹤、高昌、林峰、武立胜等等很多的当代高手,大凡这些人都是全能高手,有的还在诗词理论上有极高的造诣。当我们感到文不达意时,文句生拗时,意脉不顺时,炼字不稳时,思路僵化时,无所适从时,都可以停下笔来去读读这些大咖们的作品,从中找到好的方法。做到学在先,写在后,长期积累必有所成。


②识别不好的诗,用“不好”做镜子发现自已的问题


可读一些不好的作品来提醒自已。好与不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好的作品比较容易看到,因为名人专家大佬高手,网上很容易搜到他们的作品。如《当代诗词百首点评》杨逸明主编;如《发掘当代格律诗词的风景》张金英编,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当代诗词选集。不好的作品反而比较难找,虽然事实上很多,因为作者喜欢听好话,评者不愿得罪人,把劣作反而给遮掩了。这可多看看古今诗评家的文章,从中可获得反面的例子。如《古诗指暇》就是直得一看的好书,还有熊东遨的《诗词医案》杨逸明的《晚风随笔》都很值得一读。


关于好诗与不好诗的比较我们来看一下苏东坡两次嘲讽唐代诗人的例子。


一:是唐代诗人郑谷曾经写了一首古诗《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这首诗其实不算太差,全诗明白如话,选择意象也很有概括力。苏东坡不但没有夸赞这首诗,反而是大加嘲讽。苏东坡评价这首诗说:“此村学中诗也。”这意思很明白,苏东坡认为郑谷这首诗完全是农村里面的老学究写的小白诗,不值一提,写得十分烂。


苏东坡为什么要这么说郑谷呢?因为苏东坡觉得这首诗里面的意象都是没有价值的,感觉就是打油诗。什么雪中喝酒,什么雪中喝茶,什么雪中钓鱼,完全就是一个表面的描写,而缺乏了神韵。


而苏东坡在嘲讽了郑谷之后,还专门拎出了唐代诗人柳宗元写的《江雪》来进行对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信有格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苏东坡的意思是说,柳宗元的《江雪》,那才是真正有格调的好诗,那才是值得称赞传诵的好诗。柳宗元就好像是天才一样,他的诗歌不是郑谷这种打油诗能够企及的。


二:苏东坡还嘲讽唐代诗人徐凝。徐凝曾经在庐山游玩,他看见庐山瀑布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大家都知道,诗仙李白曾经写过一首《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同样是写庐山瀑布,同样是唐代诗人,所以苏东坡看到这两首诗歌之后,就忍不住开口嘲讽起徐凝来。苏东坡专门写了一首诗嘲笑徐凝:“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苏东坡的意思是:庐山瀑布就好像是上天派银河垂下来的,从古至今只有李白描绘的最好。而瀑布日夜飞流,水花乱,也不能够洗刷干净徐凝写的瀑布“恶诗”。


这两首东坡认为是“恶”的诗,如果单独拎出欣赏,老实讲我还没有看出有什么不好,说明我们的水平还很差也,然东坡是什么人啊,他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大文豪,他看诗词作品的眼光哪才叫“战略眼光”。同时我们也从中得到一个方法,就是比较法。


有些作品单看不错,一比较问题就比出来了。


通过好与不好的比较,总结出好诗和不好诗的特证,也许对指导自已的创作大有裨益。


比如对于好诗的特证有人这样总结:好诗最起码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第一、有诗味。诗味是一首诗所传递给读者的首次的整体的诗歌感觉。诗味不足,或像是口号,或像是散文,或让人不明所以,总之,给人诗的印象不明显,这样的诗歌不是好诗歌。


  第二、有内涵。诗歌文本有明确表达的内容,所盛载的信息量要尽量地多,不是词语的简单的组合与排列。


  第三、意境美。注重对诗歌意象的撷取和刻画,既有诗情又有“画意”。


  第四、语言美。语言可以是华丽,可以是素雅,但不能缺少美感,缺少美感,就缺少了诗歌的美学特质。


  第五、韵律美。现代诗的韵律美,不仅体现在诗脚的押韵上,还体现在诗歌内在的节奏感上,这需要诗人会熟练运用对仗、反复、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


  第六、简练。诗是最简练的文学形式,要用最少的语言去表达最多的内容。


  第七、有佳句。我们能背过几首现代诗?肯定不多。但现代诗中的佳句却容易让人记住。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首现代诗中的佳句越多,这首诗就越好。


比如对于不好的诗特证有人这样总结:


(1)咯眼:化用痕迹太明显,或者直接借用前人句子。抬头一看是个熟人,就是想不起来他是谁。


(2)粘牙:就是用词用句读起来非常拗口,憋气。即便很合律读起来也不舒服,用词搭配怪异,造词造句,读起来像吞沙子。


(3)涮嘴:方言的意思是寡淡,没嚼头。指写的太过简单平淡,没诗味,没韵味。写的流于表面,像顺口溜。


(4)花心:表述不清,主题不明,通篇不知所云莫衷一是,不能自圆其说,前后矛盾,不合常理。


(5)空腹:指表面用词精致华丽,但是没实质内容,说话不直接,比如:雪非要写成六出,酒非要写成杯中绿之类的套古的句子。


(6)腐腿:就是说一首词或者诗,有对仗的句子,上句和下句不匹配,意境上有割裂或者不搭调的感觉。对仗句只有一句好看,其他是在凑。


(7)赤脚:语言粗陋,不合律不押韵,混不四不像。不像顺口溜,不像打油诗。也指一切自度曲,自创体的诗词。


(8)蛋疼:布局混乱,词句俗套,看第一句没有读下去的欲望,读一遍什么也记不住的句子。


(9)六指儿:为赋新词强说愁,刻意拔高感情和境界,不生活化不现实的句子。


(10)老年腰:诗词无骨,偏偏又老气横秋,脆弱易碎,或者关节处生硬。也指一切老干体的诗词。






④多掌握一些诗词鉴赏知识,培养一双发现瘕疵的锐眼。


我们上面说了哪么多关于诗病的话题,联系到创作实践,我们当如何应对呢。比如我对自己的一首作品不太满意,或者有时候自己觉着还可以,但给别人看了人家不满意,毛病出在哪里呢?这是一个有病没看出来的问题,就是缺乏珍断毛病的功夫。这样的话就有必要学一点鉴赏的本领。


通过对自已的问题作品多读几遍来找毛病。一是感觉一下是否不通顺,是否生拗,倒装句式有无产生歧义的可能,如有这样的感觉就是有“佶倔聱牙”之病了。二是问一下自已你这个作品从内心来说,是想表达什么呢,表达出来没有,人家看能否看明白,如果没表达出来,人家看不明白,十之八九是犯了“主题游离”之病了。三是一首七律八句,把它拆开来分析一下,每一句每一联在整首诗中发挥的作用是什么,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是递进关系还是转折关系或是因果关系或并列关系,如果什么关系都没有,那么就要怀疑是不是有“意脉不贯”之病了。四是看一下你的作品景语叙语议论语的比例,如果全部是议论句且无趣味,那么很可能就有“质实”之病了。五是检查一下自已的作品用了哪些意象物象,这些意象物象与你表达的主题有无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些意象组成的意境是否有美感,如果都不理想,哪么就要思考一下是否得了“罗列意象,堆砌物象”之病。凡此等等,大家可以举一反三,也许跟着这个思路,经常思悟,会提高你的鉴别本领,使诗词日益精进。


另外还可有意识地读一些鉴赏理论的书,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理论对发现作品的毛病大有益处。(对于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不妨多看看唐圭璋、袁行霈、叶嘉莹的赏析文章)。对于好的作品从理论上讲必定有感发生命的力量;必定有真性情;必定能得到审美的感悟。成功的诗词作品是必然有音律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理趣之美,诗法之美,气格之美的,我们不仿从这些方面仔细审视,认真思考,这样做既能提高自已,又能在鉴赏中享受欣赏美的乐趣。


⑤诗不厌改。


诗词创作过程的修改工作的重要性不必多言,几乎每个人每首诗都存在修改的工作,这是诗词创作的最后的一道工序也是必然的逃不过的一道工序。想信大家都有这方面的体会和经验。我这里简单讲几点。


一是炼字。一个字下得稳不稳颇费周折。我的经验是对一个字或词,如何调用,首先要明确本句想表达的确切的意思,然后可把这个意思的同义近义字词搜出来,反复比较,找到最适合的字词。这个是笨办法,对象我这样功底较差的作者来讲可以一用。


二是不要过分在一个字词上纠缠不休,对于换来换去还不理想时,可考虑换句,甚至可以推倒重来。修改时想出了好句子,但与韵脚产生矛盾时,应该好句优先,此时就要考虑换韵了。


三是修改时(也包括构思时)可有意识地运用修辞方法。如用词可否倒装,字词可否变性,倒装可以使句子产生错落感,变性可产生灵动感。如何史爱诗友的“曾把青山扛在肩”,这个扛字就用得很成功,使本诗增色不少。历代诗作中象这种类通感用法的实例很多,我们可多加揣摩。


四是请人指教。我们诗群许多诗友很谦虚,每发一首交流作品都要加句请方家指教之类的话。但在群里谁都不愿意多说,生怕说不好得罪人,吃力不讨好。如果你身边有水平较高的诗友不妨经常地私下交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对于别人指出的诗病,有则改之无则加免。在帮教这一点上,我们衢江区诗群最值得学习的人是叶昌华老师,叶老师对初学诗词的朋友帮教之耐心,使我十分佩服。在请教这一点上值得学习的人是邱维正老师,他对自已的作品常常是多方准求意见,不厌其改。衢江诗群的学习氛围很好,让我们共同维护好这个园地,让我们在这里获益多多。


五是多向高手学改诗,如《何鹤改诗》,如熊东遨的《诗词医案类编》,如高昌的《我爱写诗词》等著作都很有看头,从中可学到不少改诗本领。


当我们掌握了找病,珍病,断病,医病的一系列本领后,何愁病不除!












注释:本文为作者在衢江区诗词交流群的发言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