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刍议诗道
本文旨在超越具体的“诗艺”层面,探求诗歌创作与欣赏中蕴含的根本规律、最高境界与终极追求,即“诗道”。通过梳理《道德经》中“道”的本体内涵,论证诗道作为文化之分支与宇宙大道的同构关系,进而阐明诗道在作用于人、诗、社会三个层面的具体作用表现。最终,提出践行诗道的思考,以期树立正确而全面的诗人诗词观,解决诗界存在的若干现实问题。 一、 大道无言:本体之道的涵义欲明诗道,先识大道。此“道”并非日常所言之道路或方法,而是源自先秦道家哲学,尤以《道德经》为核心所阐述的宇宙本体、万物根源与运行法则。《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揭示了“道”的超越性与不可完全言说性。它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是永恒的、无限的、自在的,是生成、承载并规范万物的终极存在。其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 本源性:道是宇宙的起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万物皆由道化生,并内蕴道的基因。2. 规律性:道体现为宇宙间恒常的法则,如“反者道之动”(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规律)、“弱者道之用”(柔韧谦下是道的运用方式)。它强调阴阳平衡、有无相生、顺应自然。3. 自然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的最高准则是“自然”,即本然如此,不假人为造作。所谓“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强求,遵循事物内在规律而行动。认识大道,意味着领悟宇宙的无限与深邃,感知个体在浩瀚时空中的渺小与有限,从而生发出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之心。 二、 诗亦有道:作为文化分支的诗道诗有道吗?答案是肯定的。正如道在万物中显现,诗道亦在诗中体现。本文所言诗道,并非指平仄、对仗、用典等具体“诗艺”,而是指诗歌得以产生永恒魅力、触动人心深处的那个内在灵魂与根本法则。它是大道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特别是在诗歌这一门类中的具体显现与分流。文化,究其根本,是人类认识和应对世界(包括自然与自我)的方式系统。而“道”作为世界的本体与规律,自然也是文化所试图接近和表达的核心。因此,文化在最高层面上,可以说是“道”的人文展开。诗,作为文化中最精粹、最富于感发力与想象力的形式之一,无疑是“文化之道”中的重要一门。诗道与大道的关系,是“体”与“用”、“一”与“多”的关系。大道是本体,是根源;诗道是作用,是分支。大道涵括一切,诗道亦在其中。诗道遵循着大道的根本原则:它追求“真”,如实地呈现生命与世界的本然状态;它体现“善”,蕴含着对生命、对自然的仁爱与悲悯;它创造“美”,但这种美是契合道性的“大美”,是“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的自然之美,而非矫揉造作之艳俗。一个悟得诗道者,必知其源于大道,故而不会将诗歌视为炫耀才智、争强斗胜的工具,而是将其作为体道、悟道、载道的精神修行。 三、 诗道之显:在诗词行为中的三维呈现诗道并非玄虚的概念,它具体渗透并体现在诗歌的创作、欣赏与传播的全过程之中,作用于人、诗本身以及社会三个维度。1. 诗道作用于人:消解傲慢,回归谦卑当诗人真正开始追寻诗道,他便踏上了一条认识无限、反观自身的旅程。认识无穷,感知渺小:宇宙时空无垠,生命奥妙无穷,可供抒写的诗意亦无穷尽。领悟此点,诗人便知个体认知的局限,明了“诗无达诂”的深层缘由——正因为世界与心灵的复杂性,任何一首真正触及道之内核的诗,其意蕴都难以被某一种解读所穷尽。这自然消解了“唯我独尊”的傲慢。天助地佑,何功可傲:真正的杰作,往往被形容为“神来之笔”、“妙手偶得”。这并非全然否定人力,而是指创作中那种超越主观算计、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巅峰体验。诗人会感到自己更像一个通道,是自然、生活与时代通过他来表达自身。如苏轼所言:“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出色的诗篇,是机缘、修养、情感在瞬间的契合,是“天地人”三才共奏的乐章。既知此理,诗人有何资本傲视同侪?唯有感恩与谦卑。真正悟透诗道者,内心是平和而开放的。他们乐于见他人之善,赏他人之美,因为一切真诚的诗歌探索,都是对共同的诗道本源的趋近,本质上是一场精神的共舞,而非你死我活的竞技。 2. 诗道作用于诗:天人合一,浑然天成诗道在诗歌文本层面的最高体现,是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物我交融:诗人不再是外在于客体的观察者,而是将自身生命体验融入对象之中,达到“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的互渗状态。笔下的意象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灌注了主体生命气息的、有灵魂的存在。天然去雕饰:诗道追求“大巧若拙”的境界。反对过分的人工斧凿与辞藻堆砌,强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的本真之美。如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表面平淡,内蕴丰腴,正是契合道性的自然流露。反映宇宙规律的内核:伟大的诗歌往往在不经意间触及了生命与宇宙的深层规律,如时光流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死轮回、矛盾统一等。它们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对存在本质的诗意叩问与呈现。 3. 诗道作用于社会:自然共鸣,润物无声诗道的社会功能,并非生硬的说教,而是以一种符合“道”的“自然无为”的方式,深入人心。共鸣与审美:源于普遍人性与生命体验的真挚诗歌,能跨越时空,引发不同读者的深切共鸣。这种共鸣是自然的、审美的,是心灵的相互照亮。入心与激励:诗道的教化功能,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它通过美的感染、情的触动、理的启迪,潜移默化地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激励人的精神。它不是扳着面孔的训诫,而是如《诗经》中的“风”,在不知不觉中化育人心,实现“温柔敦厚”的诗教目的。 四、 践行诗道:诗人的精神修行强调诗道的自然与本然,并非提倡创作上的“躺平”或放任自流。老子所言“无为”,实是“无不为”的前提,是积极修为后达到的从容境界。践行诗道,需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哲学的烛照:诗人应培养哲学思辨能力,关注如“天人关系”、“言意之辨”(语言能否完全达意?如何通过有限之言传达无限之意?)等根本问题。这能为诗歌注入思想的深度与精神的向度,使作品不止于情绪宣泄或景物描摹。2. 寻求根本规律与艺术法则的统一:诗道不排斥诗艺,而是统摄诗艺。应在遵循情感真实、意象自然等根本规律的前提下,巧妙运用形式技巧,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平衡、情感抒发与理性沉淀的统一。既不受僵化格律的束缚,也不陷入毫无章法的滥情。3. 坚守真善美的终极指向:诗道的源头是宇宙生命的本体,因而也是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诗人的使命,在于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创造,不断开辟人类“诗意栖居”(荷尔德林语)的精神疆域,以诗歌的形式守护和彰显人性的真、善、美。这是诗道的终极关怀,也是诗人价值的最高体现。 面对当前诗界可能存在的浮躁、浅薄、门户之见与相互倾轧等现象,回归对诗道的探求与体悟,是一剂对症的良方。当诗人将目光从一己的虚荣转向对宇宙大道的敬畏,从技巧的炫耀回归到生命本真的表达,从相互踩踏转变为共同求索时,他便能树立起一种正确而全面的诗词观:诗歌不仅是语言的技艺,更是一场精神的修行;诗人的荣耀不在于凌驾他人之上,而在于能通过自己的笔触,多少触及那永恒而光辉的诗道本源,为人类的精神世界贡献一份真诚、深刻与美。如此,诗道昌明,诗坛方可重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盛景。 五、 结论综上所述,诗道是使诗歌获得永恒生命力和深刻感染力的内在灵魂与根本法则。它源于宇宙本体之“道”,是大道在文化诗歌领域的具体彰显。诗道作用于人,能培养诗人的谦卑与包容;作用于诗,能成就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的艺术至境;作用于社会,能实现自然共鸣、润物无声的教化功能。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18日 16:13:44
分类:诗词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