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贵州仁怀女子诗社在茅世原山庄举行纪念屈原诗歌朗诵会,邀我讲几句话,因此写了这篇发言稿。
朗诵离骚思屈子,翩旋舞蹈伴笙簧
——在仁怀市女子诗社纪念屈原诗歌朗诵会上的发言
今天,我们仁怀市女子诗社聚会在茅世原山庄过诗人节,举办诗歌朗诵会,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祝诗友们幸福安康!借此机会,我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端午节溯源;二是中华诗人节;三是欣赏近现代名人纪念屈原诗作。
一、端午节溯源
端午节的来历有多个说法: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我先介绍“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和“古越民族图腾祭”几个“源说”,再介绍“纪念屈原”之说。
源于纪念伍子胥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杀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说: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东汉时期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说: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源于纪念屈原说:虽然端午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是“源于纪念屈原”这一说法。不论源于何种说法,都是中华传统文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盛行的端午节,和现代流行的诗人节,都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于约公元前278年投江殉国,至今已经逝世2300多年。
屈原才华出众,青年时期深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或三闾(lǘ )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变法兴国,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使楚国曾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的局面。但是,屈原累遭贵族嫉妒和毁谤,久而久之,楚怀王也偏听胡言,将他流放到汉北(今南阳西峡、浙川一带)。后来,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劝阻。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又将屈原流放湖南沅水、洞庭一带。楚怀王赴会后就被秦国囚禁起来,三年后病死在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于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了郢城(今湖北江陵),楚国从此走向灭亡。
因此,屈原万念俱灰,悲愤交加,于当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这天,抱石沉没于汨罗江里,以身殉国。汨罗江边的渔夫和百姓们,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为了不饿着屈原,大家都拿粽子、鸡蛋投入江里。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免蛟龙水兽伤害屈原的尸体。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的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投粽子、划龙舟,以此纪念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二、中华诗人节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还是当时楚国的重要政治家。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因此,屈原被后人美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和“中华诗魂”。
屈原的第二次流放,到了湖北江陵、湖南沅湘流域一带,长达16年之久。这段期间,屈原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和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九歌》等等不朽的诗篇。
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共流传下来23篇作品。其中《离骚》、《天问》与《九歌》三组著作,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创作的诗篇,表现了他的学术造诣以及他的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的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屈原还是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深刻地揭露了楚国的黑暗政治。
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他一篇《离骚》就2400多字。句中多用“兮”字和其它一些虚字,造成起伏跌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揉合成一体。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楚人建立汉王朝后,“楚辞”不断传播发展,使北方的文学逐渐楚汉化。新兴的五言、七言诗都和楚骚有着深远联系。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的影响。因此,屈原文学不断传播发展。
屈原虽然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但是使他名垂千古的,还是他的诗词艺术成就和伟大的爱国思想。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而屈原又是伟大的诗人,因此,端午节就与诗歌结成了一体。唐代女诗人文秀诗云: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宋代诗人张耒则叹道: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到了现代,诗人们一直把端午节作为诗人节来纪念。一是以慰屈原,二是为兴诗苑。中国诗人节的提法,是1941年诗人方殷在重庆的一次会上首先倡议的,并由郭沫若、老舍等诗人、作家发起组织的。他们在发起宣言中指出:“我们决定发起诗人节,是要效法屈原,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是要使诗歌成为民族的呼声……”。宣言决定:每年屈原祭日为中国诗人的节日。在节日里,要举行诗人集会,交流创作,朗诵诗歌,抒发爱国热情。端午诗人节的活动,就逐步广泛地开展起来。
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所决定世界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是中国屈原、波兰哥白尼、法国拉伯雷、古巴何塞·马蒂)从此,我国民间的端午诗人节纪念活动更为频繁。2017年5月31日,中华诗词学会庆祝成立三十年之际,通过了《关于倡议设立诗人节暨试办“中华诗人节”的意见》,并向上级提交了申请。把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定为全国诗人节,以纪念屈原和历代杰出的诗人。
三、近现代名人纪念屈原诗作欣赏
自古以来,纪念屈原诗作不计其数。现在,我们选几首近现代名人诗作欣赏。近现代名人如黄炎培、董必武、鲁迅、毛泽东、叶剑英、郭沫若、田汉、陈独秀、于右任、柳亚子、曹禺等,都有纪念屈原的诗作。
黄炎培《观〈屈原〉剧二首》(一):
不知皮里几阳秋,偶记湘累问国仇。
一例伤心千古事,荃茅那许别薰莸。
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创作的,1942年4月7日,黄炎培受郭沫若邀请观看历史剧《屈原》演出后,写了两首绝句赠给郭沫若。郭沫若非常高兴,立即步韵和诗两首,之后发表于重庆多家报刊。
注:阳秋,春秋,此处为有褒有贬之意;湘累,指屈原;荃,香草;茅,茅草;薰莸,香草和臭草。
董必武《观〈屈原〉剧赋二首》(一):
诗人独自有千秋,嫉恶平生恍若仇。
雅正分明具形象,如山观者判薰莸。
董必武看到报纸上刊登的黄炎培诗及郭沫若的和诗后,也次韵作和二首七绝。
鲁迅《无题》(一):
洞庭木落楚天高,眉黛猩红涴战袍。
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
注:洞庭:洞庭湖。此处暗指西子湖。木落:叶落。眉黛: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妇女用来画眉。猩红:指鲜红的血。涴(wò):污,弄脏。泽畔,即水边。渺渺:水色邈远的样子。离骚:屈原所作政治抒情诗。
毛泽东《屈原》:
屈子当年赋楚骚,于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注:艾萧即艾蒿,臭草。以比喻小人;椒与兰,皆芳香之物,并称以比喻美好,喻美好贤德者。全诗意思是:屈原当年作的《离骚》,其中的思想是强大的武器。可惜那时国家奸佞当道,忠孝良臣太少,屈原不得已投江自尽了。
叶剑英《过屈原故里》:
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娟。
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
注:太息,长声叹气。全诗意思是:行走在河边想起了被流放的识人屈原,陪伴着身边的佳人,为他嘅几声叹息。行为端正,志向高洁的人从不受污染。每读起一句那离骚都就不觉肃然起敬。
郭沫若《屈原》:
宁赴江流终不悔,卒成雄鬼亦堪奇。
亡秦三户因何故,日月江河一卷诗。
注:亡秦三户,原句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据传为楚南公所说。全诗意思是:屈原投江自尽始终没有后悔,死后成为鬼里的豪杰,也实在是一件奇事啊!在他死后,楚地人民之所以表现出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精神,是屈原那蕴含着深切的爱国情怀的诗作影响所致啊。(有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因为鬼雄”的意思。)
田汉《端午节游桂林》:
龙舟如箭波如沸,中正桥头万姓狂。
莫道人情如纸薄,诗人处处有家乡。
陈独秀《屈原》:
除却文章无嗜好,世无朋友更凄凉。
诗人枉向汨罗去,不及刘伶老醉乡。
注:这首诗的原题为《闻光午之瑜静农建功于屈原祭日聚饮大醉作此寄之》。1941年五月初五日,陈独秀的好朋友重庆江津聚奎中学校长周光午,国立九中教师何之瑜,女子师范学院教授台静农、魏建功等人,相聚在白沙镇为屈原祭日狂饮,后将此事告诉陈独秀。陈独秀闻此发出感慨,写了这首诗。没过几天周光午、魏建功等人在另一朋友处偶然读到这首诗,知道老先生生气了。他们十分理解陈独秀在如此处境下的苦楚之心。他们带着两壶“老白干”、两只鸡、两只鸭专程去鹤山坪石墙院看望陈独秀先生。
最后,赋诗一首与诗友们共享:
潇潇雨后过端阳,不竞龙舟品粽香。
朗诵离骚思屈子,翩旋舞蹈伴笙簧。
联欢共度三般样,浅唱低吟百籁腔。
适值晴明新季节,清风雅咏颂虞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