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解读“向晚意不适”的格律
文/刘灿华
我们知道,李商隐的诗作一向讲究格律,然而其《登乐游原》首句“向晚意不适”五连仄,看似与格律要求相悖,实则在格律上是允许的。要透彻理解这一现象,需先明晰以下两点:
一、精准领会“一、三、五不论”。此规则针对七言诗而言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对于五言诗则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但需注意,前半句“一、三、五不论”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不能造成“孤平”“三平尾”与“三仄尾”(实际上“三仄尾”在特定情况下是许可的)。
1. 五言诗中会产生孤平的句型唯有“平平仄仄平”,当首字为仄声时便会出现孤平。
2. 产生三平尾的五言句型是“仄仄仄平平”,在第三字为平声时会出现三平尾。
3. 产生三仄尾的五言句型为“平平平仄仄”,当第三字为仄声时则形成三仄尾。在其他句型里,可大胆地运用“一、三、五不论”规则。例如“仄仄平平仄”句型,其第一、三字可灵活变动,“仄仄仄平仄”是允许的。
二、对句拗救。在“仄仄平平仄”句型中,若第四字使用了仄声,那么下一句的第三字就应当用平声字予以补救,简称为“上四拗,下三救”。
明确了以上两点后,解读“向晚意不适”的五连仄现象便顺理成章。此句的标准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依据“一、三不论”原则,可演变为“仄仄仄平仄”;再依照对句拗救原则,当该句型第四字采用仄声字时,下句第三字需用平声字进行拗救,如此一来此句便可为“仄仄仄仄仄”,但下句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即“平平平仄平”。而“向晚意不适”的下句“驱车登古原”,其中第三字“登”由原本的仄声变为平声,因而此句是符合格律的。
同样,陆游《夜泊水村》中的颈联“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上句“报国有万死”连续五个仄声,也能够按照上述两点进行剖析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