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赏析
明显陵
范诗银
种个葫芦五百年,薄霜细雨德山前。
明黄何日生深绿,唯向秋风听杜鹃。
刘灿华点评:
首句“种个葫芦五百年”,这里的“葫芦”喻指一陵两冢,即明睿宗与章圣皇太后合葬的明显陵,至今已历经五百年的风雨沧桑。“薄霜细雨德山前”,营造出清冷朦胧的氛围。薄霜和细雨交织,落在德山前,既描绘出自然景色,又为全诗奠定了忧伤、沉静的基调。此句中,萧瑟与静谧相互融合,仿佛将人带入了历史的长河。“明黄何日生深绿”,“明黄”不仅是一种颜色,更让人联想到皇家的威严与辉煌,而“深绿”象征着生机与活力。这句似乎在发问,昔日皇家的辉煌何时能被全新的生机取代?其中充满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末句“唯向秋风听杜鹃”,秋风本就带有凄凉之感,杜鹃的啼鸣更增添了哀伤的氛围。诗人在秋风中聆听杜鹃鸣叫,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的哀愁氛围,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的缅怀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无奈。此诗以细腻的笔触、深沉的情感,将明显陵的历史厚重感与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完美融合,令人回味无穷。
郭店楚简
范诗银
一万三千娟秀蝇,混天泼水地如冰。
孔丘拜手可怜地,老子几回摇客灯。
刘灿华点评:
郭店楚简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一批竹简。这些竹简上记载了许多先秦时期的文献,包括道家、儒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内容。
诗的首句“一万三千娟秀蝇”,此句以独特的意象开篇,“一万三千”言其数量之多,“娟秀蝇”可理解为楚简上的文字如娟秀的蝇头小字,形象地描绘出郭店楚简的精细与繁多。“混天泼水地如冰”,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清冷的氛围。仿佛天地间被水泼洒,大地如冰般寒冷坚硬,为郭店楚简的出现铺垫了神秘而肃穆的背景。“孔丘拜手可怜地”,此句大胆想象,将孔子与郭店楚简之地联系起来。“拜手”之姿尽显敬重,“可怜地”则增添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对先哲的追思之情。“老子几回摇客灯”,以老子入句,更增神秘深邃之感。“摇客灯”的画面充满诗意与哲思,似在暗示老子的思想如明灯般在历史长河中摇曳,与郭店楚简所承载的古老智慧相互呼应。整首诗通过奇特的意象、宏大的场景和对先哲的联想,展现了郭店楚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富有想象力和深刻的内涵。
一夕入冬吟
段维
秋冬渐变步徜徉,遭遇霜风倒海江。
多少走红枝上叶,纷纷跌落小池塘。
刘灿华点评:
此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秋冬交替之际的独特景象,意境深远,韵味悠长。首句“秋冬渐变步徜徉”,开篇点明主题,将秋冬季节的转换比作人悠然漫步,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季节变化的渐进过程。“步徜徉”一词赋予了季节变化一种从容不迫的动态感,仿佛时间在缓缓流淌,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节奏之美。“遭遇霜风倒海江”一句,气势磅礴。用“倒海江”来形容霜风,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霜风之猛烈。此句不仅描绘出了冬季来临之际的寒冷与强劲,也暗示了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霜风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席卷而来,改变了大地的面貌。末两句“多少走红枝上叶,纷纷跌落小池塘”,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走红”二字,将枝上的叶子描绘得鲜艳夺目,仿佛它们曾经在秋天的舞台上大放异彩。然而,随着霜风的降临,这些曾经辉煌的叶子纷纷飘落,落入小池塘中。这一画面既有着凄美之感,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让人联想到人生的起伏与变迁,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在时间的流转和命运的捉弄下,也可能会如落叶般凋零。
寒 蕾
王守仁
疏枝霜叶不争名,惹得游人俗眼轻。
莫道今宵颜色浅,芳苞一破便倾城。
刘灿华点评:
立意深刻且富有哲理。以寒蕾为载体,对比其未绽放时的低调与绽放后的惊艳,传达出不被世俗眼光左右、厚积薄发的人生感悟,提醒人们勿轻视平凡之物,因其可能蕴含巨大潜力。意象鲜明生动。“疏枝霜叶”营造清冷孤寂氛围,呼应寒蕾的默默无名;“游人俗眼轻”从他人视角凸显寒蕾未绽时的不被重视;“芳苞一破便倾城”中强烈的反差,让寒蕾绽放之美震撼人心。并且采用先抑后扬的结构使诗歌富有层次感。
闻薛姣团队送汉调吟诵入京有贺
姚泉名
鸣凤岂无调,游风自有腔。
乾坤容万物,天籁出吟窗。
京语布诸夏,汉音传上邦。
须知海中水,一味是荆江。
刘灿华点评:
“鸣凤”、“游风”寓意着美好的事物和灵动的力量,为汉调吟诵增添了神秘而优美的氛围。“乾坤”、“天籁”则将汉调吟诵置于广阔的宇宙和自然之中,凸显其宏大与美妙。“京语”、“汉音”的对比,强调了汉调吟诵作为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地位。 “海中水”、“荆江”的比喻,暗示了汉调吟诵如同荆江之水汇入大海,为中华文化的海洋增添了独特的味道。“乾坤容万物,天籁出吟窗”一联,蕴含着包容万物的哲理,暗示汉调吟诵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能够展现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须知海中水,一味是荆江”也传达出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强调了汉调吟诵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和贡献。
甲辰冬夜游襄阳古城
张金英
十里流光接远天,一江寒水半凝烟。
难攻信是城池固,易守皆因渡口坚。
哀莫深于建安子,情非假也孟王篇。
清香三盏风犹醉,几句诗成月下前。
刘灿华点评:
首联以雄浑且秀美的笔触勾勒出襄阳古城的夜间景致。“十里流光”尽显灯火的璀璨绚烂,光芒遥接天际,营造出辽阔而瑰丽的视觉盛宴。“一江寒水半凝烟”细腻地刻画了江水的清寒以及烟雾的缥缈,为画面增添了几缕神秘和清幽的气息。颔联由景色描绘转而论述古城的军事防御,突出了襄阳古城的坚不可摧以及渡口的险峻牢固。此联彰显出诗人对古城历史和地理的深切洞察,让读者得以领略古城在过往岁月中的关键地位。颈联巧妙融入历史文化元素,“建安子”所指的王粲,为避战乱流落襄阳达十五年之久,其《登楼赋》饱含深沉的悲慨。“孟王篇”则指向孟浩然和王维等与襄阳相关的诗人诗作,强调此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诗歌传统,体现了对襄阳文化传承的尊崇与慨叹。尾联聚焦于诗人自身,于清风中畅饮三杯沉醉,在月下即兴吟成诗篇,呈现出一种闲适惬意、诗意盈然的情境,从侧面反映出襄阳古城的迷人魅力足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思。整首诗结构严整,层次清晰,既描绘了襄阳古城的壮美景色与坚固城防,又融合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最终以诗人自身的沉醉与创作收束,情景交融,韵味醇厚,给人带来美的愉悦和对历史的深沉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