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点评--七律·重阳寻芳天水行 [点评]

馨荷居士     发布时间: 2025/10/30 9:43:46
阅读:0次      分享到

七律·重阳寻芳天水行
作者:王付芳

画展重阳还复现,光辉天水闪金银。
雾纱遮日相逢照,秋暮生风自慰醇。
询问茱萸长何样?度娘鸿雁索搜真。
南山寻觅野黄菊,沿路田荒香艾茵。


写于2025年10月30日
注解:天水指平舆县天水湖公园的水;度娘指百度。



秋光入笔,诗心藏韵——细品王付芳女史《七律·重阳寻芳天水行》
 
王付芳女史这首七律,以重阳寻芳为脉络,将自然之景、生活之趣、文化之思与女性独有的敏感细腻深度交融。全诗无刻意雕琢之痕,却于浅白处见深致,于寻常中藏真意,既绘就了可触可感的重阳秋景,更袒露了诗人丰盈通透的内心世界,值得细细品读。
 
一、意境解读:清透温润,虚实相生的重阳雅境
 
这首诗的意境,核心在于“清”与“润”的交织,“古”与“今”的呼应,构建出一幅兼具画面感与感染力的重阳寻芳图,层次丰富且韵味绵长。
 
首联“画展重阳还复现,光辉天水闪金银”,以“画展”喻重阳之景,开篇便确立了“赏”的视角——诗人并非置身景外,而是以欣赏画作的审美心态观照秋光,“还复现”三字暗含欣喜,仿佛重阳美景是久别重逢的馈赠,自然又亲切。“光辉天水”直指注解中的平舆县天水湖,秋阳洒在湖面,“闪金银”以浅淡却鲜活的色彩,勾勒出湖水波光粼粼的澄澈之态,没有秋景常见的萧瑟,反倒透着明媚温暖的质感,为全诗奠定了清朗明快的基调,这是实景的清透。
 
颔联“雾纱遮日相逢照,秋暮生风自慰醇”,是意境的深化与转折。“雾纱遮日”写出秋日晨雾未散时的朦胧之美,并非浓墨重彩的遮挡,而是如纱般轻柔的氤氲,让日光多了几分温润;“相逢照”是神来之笔,将雾与日拟人化,仿佛二者是心有灵犀的知己,在轻柔的对峙中相互映衬,透出缱绻柔和的光晕,这是虚景的温润。“秋暮生风”暗合时节,却无“秋风萧瑟”的悲戚,“自慰醇”三字更是将景与情彻底融合——风过之处,不仅是体感的清爽,更能抚慰心灵,带来“醇”厚的惬意,这份“慰”是自我与自然的对话,是内心的自洽与安然,让意境从视觉的美延伸到心境的暖。
 
颈联“询问茱萸长何样?度娘鸿雁索搜真”,是意境的巧妙跳脱与衔接。前两联聚焦自然之景,此联转而切入“寻芳”中的“求知”环节,将传统重阳习俗中的“茱萸”与现代生活的“度娘”相连,“鸿雁”喻指信息传递,让古典意象与现代工具碰撞出独特韵味。这里的意境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美,而是融入了生活气息的雅趣之境——诗人的发问直白又天真,“索搜真”的动作透着认真,没有附庸风雅的刻意,反倒让传统节气变得鲜活可感,让意境多了几分灵动与烟火气。
 
尾联“南山寻觅野黄菊,沿路田荒香艾茵”,则将意境拉回自然,却多了几分隐逸与质朴。“南山”暗合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古典雅趣,是诗人对自然本真之美的向往;“寻觅”二字道出主动亲近自然的姿态,并非被动赏景,而是带着期待与热忱去探寻秋之好物。“田荒”本是萧瑟之象,但诗人笔锋一转,以“香艾茵”收尾,“茵”字写出香艾的青翠繁茂,香气弥漫在荒田之中,形成“荒”与“盛”的对比,既见秋野的静谧,又显草木的坚韧生机,这是质朴的幽远之境。从天水湖的明丽,到雾日的朦胧,再到问茱萸的灵动,最后到寻菊的幽远,全诗意境由实到虚,由景到情,由今到古,层层递进,浑然一体。
 
二、写诗寓意:藏在秋景与寻芳中的三重真意
 
作为女诗人,王付芳的笔触始终带着细腻的共情与通透的思考,这首诗的寓意并非单纯“赏秋”,而是藏在“寻芳”过程中的三重人生体悟,是对生活、传统与自我的深度表达。
 
(一)对自然本真之美的珍视与敬畏
 
诗人的“寻芳”,本质上是对自然本真的追寻。她笔下的秋景,没有刻意挑选“盛景”,而是捕捉最寻常的瞬间:天水湖的波光、雾中的日光、荒田的香艾、野地的黄菊。这些景致并非浓墨重彩,却透着自然最本真的质感——湖水的澄澈、雾气的轻柔、草木的坚韧。“香艾茵”的“茵”字,不仅写草木的繁茂,更藏着诗人的敬畏:即便在“田荒”的环境中,生命依然能绽放生机,这份对自然生命力的感知,是女性诗人独有的温柔共情。寓意着诗人不贪恋喧嚣浮华,更珍视自然中纯粹、质朴的美,愿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获得心灵的宁静与滋养。
 
(二)对传统文化的“活化”与传承
 
重阳插茱萸、采菊赏秋,是流传千年的传统习俗,但诗人并未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而是以“询问茱萸长何样”的天真发问,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求真”态度。她不盲从习俗的符号化表达,而是想真正了解茱萸的模样,这份好奇并非浅尝辄止,而是借助“度娘”这一现代工具,让传统意象变得可感可知。这背后的寓意深刻: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固守僵化的形式,而是要让其融入现代生活,通过主动探寻、亲身感知,让古老的习俗“活”在当下。诗人以女性的细腻与灵动,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告诉我们:传承文化不必刻意复古,只需带着求真之心,让传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便自有其生命力。
 
(三)自我与世界的和解:从容自洽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最核心的寓意,是诗人对自我生活态度的表达,藏在“自慰醇”与“寻觅”的动作中。“自慰醇”并非孤独的自我慰藉,而是一种主动与自我、与世界和解的从容——秋暮风起,没有引发时光流逝的感伤,反而让她感受到心灵的醇厚与安然;“寻觅”的过程,既是寻菊、寻茱萸,也是在寻找内心的清欢之境。诗人既扎根现代生活,善用科技满足求知欲;又向往古典隐逸的自然之乐,愿赴南山寻菊、感受田荒草盛的野趣。这种“不偏不倚”的状态,正是女性诗人通透的人生态度:不被外界节奏裹挟,不被形式束缚,既能在现代生活中保持清醒,又能在自然与传统中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地。寓意着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自洽与从容,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真我的坚守。
 
三、女性视角的独特表达:细腻共情与通透温柔
 
作为女诗人,王付芳的表达有着鲜明的女性特质,这让诗的意境与寓意更显细腻动人。她的观察不是宏观的铺陈,而是微观的捕捉:“雾纱”的轻柔、“香艾”的芬芳、“波光”的闪烁,都是女性独有的敏感感知;她的情感不是强烈的抒发,而是内敛的渗透:“自慰醇”的惬意、“寻觅”的期待、“索搜真”的认真,都透着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没有悲秋的感伤,没有怀才不遇的愤懑,只有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敬畏、对自我的坚守,这份通透与温柔,让全诗如秋日暖阳,不灼人却暖人心,也让“寻芳”的寓意更显真切——所谓“芳”,既是自然之芳、传统之芳,更是内心那份纯粹、从容、丰盈的“芳馨”。
 
这首诗以景为媒,以情为魂,以思为骨,既绘秋景之美,又传文化之韵,更抒人生之悟。王付芳女史用细腻的笔触、通透的心境,为我们呈现了一首有温度、有深度、有韵味的佳作,让我们在品读重阳秋景的同时,也读懂了一份从容自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