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点评--七律·重阳天水湖观书画
                                                    
                                                    
                                                        七律·重阳天水湖观书画作者:王付芳满墙蝌蚪吐诗香,画展书文韵一堂。墨客雅人歌紫玉,谈宾名士闪金光。浮生半世重阳到,偕老前游十里霜。南陌安于陪俺坐,暮秋时节看红桑。写于2025年10月30日注解:天水湖指平舆县天水湖公园的水;安于指同性女诗友。细品《七律·重阳天水湖观书画》:女诗人的清欢之境与心灵归处   王付芳这首《七律·重阳》以重阳观展为引,融书画雅韵、知己相伴、暮秋闲情于一体,字字含情,句句藏境,既见文人雅趣,更显女诗人历经岁月沉淀后的从容心境。全诗格律工整、意象清雅,将外在景致与内在心绪无缝衔接,读来如临天水湖畔,共沐重阳清光,可从意境营造与诗人心境两方面细品其味。   一、意境:雅俗相融,景情相生的重阳清境   诗歌开篇便勾勒出一幅满室书香的雅致画卷。“满墙蝌蚪吐诗香”以比喻破题,将书法字迹比作灵动的“蝌蚪”,既写出笔墨的形态神韵,又以“吐诗香”赋予静态字迹以动态生机——仿佛那些笔墨并非静止于纸,而是在空气中弥漫出诗词的芬芳,瞬间让书画展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画展书文韵一堂”顺势铺陈,点出“画”与“书”的双重景致,“韵一堂”三字收束开篇,将满室的墨香、画境、文气凝于一室,营造出“雅集”般的温润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清雅平和的基调。   颔联“墨客雅人歌紫玉,谈宾名士闪金光”拓宽了意境的维度。“墨客雅人”“谈宾名士”呼应开篇的书画展,写出观展者的身份与气质,他们或吟哦“紫玉”(可解为珍贵的诗画、高雅的志趣,亦或象征清贵的精神追求),或畅谈古今,“歌”与“闪”二字赋予场景以动感:歌声悠扬、言谈生辉,“金光”并非实指,而是将名士的才情、谈吐比作闪光的珍宝,既凸显了雅集的格调,也暗合诗人眼中“知音相聚”的珍贵。这一联将“景”(观展之境)与“人”(同好之人)结合,让雅致的意境多了几分人情暖意。   颈联与尾联则转向自然之境与个人闲情,实现了从“雅集”到“闲游”的过渡。“浮生半世重阳到,偕老前游十里霜”,前句点出时光背景——重阳佳节、半生已过,后句勾勒出暮秋实景:与知己同游,十里湖畔凝霜,秋意清冽却不萧瑟。“偕老前游”四字尤为细腻,并非指夫妻偕老,而是同性诗友“安于”相伴多年,如老友般携手漫游,这份情谊不浓烈却绵长,恰如暮秋的霜色,清润而持久。尾联“南陌安于陪俺坐,暮秋时节看红桑”将意境落到极致的宁静:在城南的小路上,与诗友静坐,共赏暮秋时节的红桑。“红桑”是暮秋的亮色,霜后的桑林染赤,既打破了秋景的萧瑟,又以暖色点染出平和的喜悦;“陪俺坐”的表述口语化却不失雅致,“俺”字带着几分随性与亲切,让诗人的形象从“观展雅人”回归到“闲居友人”,场景也从喧闹的展厅转向静谧的湖畔陌上,意境由“雅”入“淡”,却更显悠长。   整首诗的意境呈现出“展厅雅韵—湖畔清景—陌上闲情”的递进脉络,从人文之雅到自然之清,再到人情之暖,层层铺展,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无浓墨重彩,却以淡笔勾勒出重阳时节的清润之美,兼具“雅趣”与“闲情”,让人感受到一种不疾不徐、安然自在的氛围。   二、心态与精神状态:半生沉淀后的从容、知足与精神丰盈   作为女诗人,王付芳在诗中并未直白抒情,却通过场景选择、意象搭配与语言表达,将内心的心态与精神状态藏于字里行间,尽显半生岁月赋予的通透与丰盈。   1. 对“雅趣”的执着:精神世界的丰盈与坚守   从“满墙蝌蚪吐诗香”到“墨客雅人歌紫玉”,诗人对书画展的细致描摹,透露出她对文人雅趣的由衷热爱与执着。女诗人将笔墨比作“蝌蚪”,将名士谈吐比作“金光”,可见她并非单纯“观展”,而是真正沉浸其中,能读懂笔墨里的“诗香”,能共鸣名士间的“雅韵”。这种对文化艺术的欣赏,并非附庸风雅,而是精神世界的自我滋养——在半生奔波后,依然能从书画、诗词中找到乐趣,说明她的内心并未被岁月磨平棱角,反而保留着一份文人的纯粹与敏感。这份“雅趣”是她的精神寄托,让她在琐碎的“浮生”中,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清净天地,尽显精神层面的丰盈与富足。   2. 对“情谊”的珍视:知己相伴的知足与温暖   诗中“安于”这一同性女诗友的形象,是解读诗人心态的关键。“偕老前游十里霜”“南陌安于陪俺坐”,两句诗将这份情谊写得温润而绵长。“偕老”并非指爱情,而是指多年相伴、心意相通的知己之情;“陪俺坐”的“陪”字,藏着诗人的欣慰与知足——半生已过,仍有一人能陪自己赏秋、观画、静坐闲谈,无需过多言语,只需相伴便足矣。这种情谊没有轰轰烈烈,却如暮秋的阳光般温暖,是女诗人情感世界的重要支撑。从她对这份情谊的描摹中,能感受到她对“知己难寻”的珍惜,以及对“有人相伴”的满足,这份满足让她的心态更显平和,少了孤独感,多了归属感。   3. 对“岁月”的坦然:半生沉淀后的通透与从容   “浮生半世重阳到”一句,直接点出诗人的人生阶段——半生已过。“浮生”二字带着一丝对人生奔波的淡然,却无悲叹与怨怼;“重阳到”则是时光流转的自然感慨,而非对衰老的焦虑。女诗人面对“半世”岁月,没有纠结于过往的得失,而是选择在重阳佳节,与知己同游、观展、赏秋,这份选择本身就体现了她对岁月的坦然。尾联“暮秋时节看红桑”更是将这份从容推向极致:暮秋是岁末之季,红桑是秋末之景,诗人不叹秋之萧瑟,反而欣赏红桑的亮色,这份“于平淡中见美好”的视角,正是半生沉淀后的通透——明白岁月有起有落,人生有得有失,与其感慨时光易逝,不如珍惜当下的闲情与陪伴。   4. 对“生活”的热爱:于平凡中寻清欢的乐观   整首诗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深沉的悲喜,而是聚焦于“观书画”“陪友游”“看红桑”等平凡小事,却在这些小事中写出了生活的美好。女诗人能从满墙笔墨中闻到“诗香”,能从十里秋霜中感受到清润,能从与友静坐中获得安宁,这份“于平凡中寻清欢”的能力,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她的乐观不是外放的热烈,而是内敛的平和——不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只享受当下的雅致与闲适;不抱怨岁月的痕迹,只珍惜眼前的情谊与景致。这种热爱让她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着活力,即使身处暮秋、历经半世,依然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尽显女性独有的细腻与温柔。   三、总结:一首藏着“女性智慧”的重阳清吟   王付芳这首《七律·重阳》,是女诗人写给岁月、写给知己、写给生活的清吟。意境上,它将人文雅韵与自然清景、人情暖意相融,淡而有味,清而不冷;心态上,它展现了一位历经半世岁月的女性,对精神雅趣的坚守、对知己情谊的珍视、对岁月流转的坦然、对平凡生活的热爱。诗人没有刻意抒发情绪,却让每一个意象、每一个场景都成为内心的写照——她的精神状态是丰盈的,因有书画为伴;是温暖的,因有知己相守;是从容的,因有岁月沉淀;是乐观的,因有清欢可寻。   整首诗没有女性的娇柔,却有女性的细腻;没有文人的孤傲,却有文人的雅致;没有岁月的沧桑,却有岁月的通透。读罢,仿佛看到一位素心女子,在重阳暮秋,与友静坐于天水湖畔,眼前是书画雅韵,身旁是知己相伴,眼底是红桑秋色,心中是岁月安然——这便是诗人最真实的心灵状态:于尘世中寻一方清净,于岁月中守一份从容,于平凡中享一份清欢。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30日  15:52:46
                                                                分类:Ai点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