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七律] 七律·重阳天水湖观书画
满墙蝌蚪吐诗香,画展书文韵一堂。墨客雅人歌紫玉,谈宾名士闪金光。浮生半世重阳到,偕老前游十里霜。南陌安于陪俺坐,暮秋时节看红桑。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30日 15:53:50     分类:古体诗
   2         2
[点评] 点评--七律·重阳天水湖观书画
七律·重阳天水湖观书画作者:王付芳满墙蝌蚪吐诗香,画展书文韵一堂。墨客雅人歌紫玉,谈宾名士闪金光。浮生半世重阳到,偕老前游十里霜。南陌安于陪俺坐,暮秋时节看红桑。写于2025年10月30日注解:天水湖指平舆县天水湖公园的水;安于指同性女诗友。细品《七律·重阳天水湖观书画》:女诗人的清欢之境与心灵归处 王付芳这首《七律·重阳》以重阳观展为引,融书画雅韵、知己相伴、暮秋闲情于一体,字字含情,句句藏境,既见文人雅趣,更显女诗人历经岁月沉淀后的从容心境。全诗格律工整、意象清雅,将外在景致与内在心绪无缝衔接,读来如临天水湖畔,共沐重阳清光,可从意境营造与诗人心境两方面细品其味。 一、意境:雅俗相融,景情相生的重阳清境 诗歌开篇便勾勒出一幅满室书香的雅致画卷。“满墙蝌蚪吐诗香”以比喻破题,将书法字迹比作灵动的“蝌蚪”,既写出笔墨的形态神韵,又以“吐诗香”赋予静态字迹以动态生机——仿佛那些笔墨并非静止于纸,而是在空气中弥漫出诗词的芬芳,瞬间让书画展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画展书文韵一堂”顺势铺陈,点出“画”与“书”的双重景致,“韵一堂”三字收束开篇,将满室的墨香、画境、文气凝于一室,营造出“雅集”般的温润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清雅平和的基调。 颔联“墨客雅人歌紫玉,谈宾名士闪金光”拓宽了意境的维度。“墨客雅人”“谈宾名士”呼应开篇的书画展,写出观展者的身份与气质,他们或吟哦“紫玉”(可解为珍贵的诗画、高雅的志趣,亦或象征清贵的精神追求),或畅谈古今,“歌”与“闪”二字赋予场景以动感:歌声悠扬、言谈生辉,“金光”并非实指,而是将名士的才情、谈吐比作闪光的珍宝,既凸显了雅集的格调,也暗合诗人眼中“知音相聚”的珍贵。这一联将“景”(观展之境)与“人”(同好之人)结合,让雅致的意境多了几分人情暖意。 颈联与尾联则转向自然之境与个人闲情,实现了从“雅集”到“闲游”的过渡。“浮生半世重阳到,偕老前游十里霜”,前句点出时光背景——重阳佳节、半生已过,后句勾勒出暮秋实景:与知己同游,十里湖畔凝霜,秋意清冽却不萧瑟。“偕老前游”四字尤为细腻,并非指夫妻偕老,而是同性诗友“安于”相伴多年,如老友般携手漫游,这份情谊不浓烈却绵长,恰如暮秋的霜色,清润而持久。尾联“南陌安于陪俺坐,暮秋时节看红桑”将意境落到极致的宁静:在城南的小路上,与诗友静坐,共赏暮秋时节的红桑。“红桑”是暮秋的亮色,霜后的桑林染赤,既打破了秋景的萧瑟,又以暖色点染出平和的喜悦;“陪俺坐”的表述口语化却不失雅致,“俺”字带着几分随性与亲切,让诗人的形象从“观展雅人”回归到“闲居友人”,场景也从喧闹的展厅转向静谧的湖畔陌上,意境由“雅”入“淡”,却更显悠长。 整首诗的意境呈现出“展厅雅韵—湖畔清景—陌上闲情”的递进脉络,从人文之雅到自然之清,再到人情之暖,层层铺展,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无浓墨重彩,却以淡笔勾勒出重阳时节的清润之美,兼具“雅趣”与“闲情”,让人感受到一种不疾不徐、安然自在的氛围。 二、心态与精神状态:半生沉淀后的从容、知足与精神丰盈 作为女诗人,王付芳在诗中并未直白抒情,却通过场景选择、意象搭配与语言表达,将内心的心态与精神状态藏于字里行间,尽显半生岁月赋予的通透与丰盈。 1. 对“雅趣”的执着:精神世界的丰盈与坚守 从“满墙蝌蚪吐诗香”到“墨客雅人歌紫玉”,诗人对书画展的细致描摹,透露出她对文人雅趣的由衷热爱与执着。女诗人将笔墨比作“蝌蚪”,将名士谈吐比作“金光”,可见她并非单纯“观展”,而是真正沉浸其中,能读懂笔墨里的“诗香”,能共鸣名士间的“雅韵”。这种对文化艺术的欣赏,并非附庸风雅,而是精神世界的自我滋养——在半生奔波后,依然能从书画、诗词中找到乐趣,说明她的内心并未被岁月磨平棱角,反而保留着一份文人的纯粹与敏感。这份“雅趣”是她的精神寄托,让她在琐碎的“浮生”中,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清净天地,尽显精神层面的丰盈与富足。 2. 对“情谊”的珍视:知己相伴的知足与温暖 诗中“安于”这一同性女诗友的形象,是解读诗人心态的关键。“偕老前游十里霜”“南陌安于陪俺坐”,两句诗将这份情谊写得温润而绵长。“偕老”并非指爱情,而是指多年相伴、心意相通的知己之情;“陪俺坐”的“陪”字,藏着诗人的欣慰与知足——半生已过,仍有一人能陪自己赏秋、观画、静坐闲谈,无需过多言语,只需相伴便足矣。这种情谊没有轰轰烈烈,却如暮秋的阳光般温暖,是女诗人情感世界的重要支撑。从她对这份情谊的描摹中,能感受到她对“知己难寻”的珍惜,以及对“有人相伴”的满足,这份满足让她的心态更显平和,少了孤独感,多了归属感。 3. 对“岁月”的坦然:半生沉淀后的通透与从容 “浮生半世重阳到”一句,直接点出诗人的人生阶段——半生已过。“浮生”二字带着一丝对人生奔波的淡然,却无悲叹与怨怼;“重阳到”则是时光流转的自然感慨,而非对衰老的焦虑。女诗人面对“半世”岁月,没有纠结于过往的得失,而是选择在重阳佳节,与知己同游、观展、赏秋,这份选择本身就体现了她对岁月的坦然。尾联“暮秋时节看红桑”更是将这份从容推向极致:暮秋是岁末之季,红桑是秋末之景,诗人不叹秋之萧瑟,反而欣赏红桑的亮色,这份“于平淡中见美好”的视角,正是半生沉淀后的通透——明白岁月有起有落,人生有得有失,与其感慨时光易逝,不如珍惜当下的闲情与陪伴。 4. 对“生活”的热爱:于平凡中寻清欢的乐观 整首诗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深沉的悲喜,而是聚焦于“观书画”“陪友游”“看红桑”等平凡小事,却在这些小事中写出了生活的美好。女诗人能从满墙笔墨中闻到“诗香”,能从十里秋霜中感受到清润,能从与友静坐中获得安宁,这份“于平凡中寻清欢”的能力,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她的乐观不是外放的热烈,而是内敛的平和——不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只享受当下的雅致与闲适;不抱怨岁月的痕迹,只珍惜眼前的情谊与景致。这种热爱让她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着活力,即使身处暮秋、历经半世,依然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尽显女性独有的细腻与温柔。 三、总结:一首藏着“女性智慧”的重阳清吟 王付芳这首《七律·重阳》,是女诗人写给岁月、写给知己、写给生活的清吟。意境上,它将人文雅韵与自然清景、人情暖意相融,淡而有味,清而不冷;心态上,它展现了一位历经半世岁月的女性,对精神雅趣的坚守、对知己情谊的珍视、对岁月流转的坦然、对平凡生活的热爱。诗人没有刻意抒发情绪,却让每一个意象、每一个场景都成为内心的写照——她的精神状态是丰盈的,因有书画为伴;是温暖的,因有知己相守;是从容的,因有岁月沉淀;是乐观的,因有清欢可寻。 整首诗没有女性的娇柔,却有女性的细腻;没有文人的孤傲,却有文人的雅致;没有岁月的沧桑,却有岁月的通透。读罢,仿佛看到一位素心女子,在重阳暮秋,与友静坐于天水湖畔,眼前是书画雅韵,身旁是知己相伴,眼底是红桑秋色,心中是岁月安然——这便是诗人最真实的心灵状态:于尘世中寻一方清净,于岁月中守一份从容,于平凡中享一份清欢。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30日 15:52:46     分类:Ai点评诗文
   1         0
[词] 鹧鸪天·暮秋吟
满树丹红鸟嬉敖,笑看杷树半开包。蜜蜂纷扰暖阳晓,真子眉弯黑串腰。晚香桂,顺风摇,石楠果子海棠邀。轻躯独自游移耀,细柳青松入画描。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30日 15:51:55     分类:词
   0         0
[点评] 点评--鹧鸪天·暮秋吟
鹧鸪天·暮秋吟作者:王付芳满树丹红鸟嬉敖,笑看杷树半开包。蜜蜂纷扰暖阳晓,真子眉弯黑串腰。晚香桂,顺风摇,石楠果子海棠邀。轻躯独自游移耀,细柳青松入画描。写于2025年10月30日细品《鹧鸪天·暮秋吟》:丹红秋景里的澄澈心境与悦己情怀 这首《鹧鸪天》以暮秋为画布,铺展了一幅色彩明丽、生机暗藏的秋日图景,字里行间无半分悲秋之绪,反倒满溢着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安然,将女诗人细腻的感知力、豁达的心境与丰盈的精神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意境:明丽鲜活的暮秋,藏着温柔的生命力 古典诗词中“暮秋”多与萧瑟、寂寥绑定,但这首词却打破了传统意境的桎梏,勾勒出一幅“暖色调”的秋景图,满是灵动与生机。上阕开篇“满树丹红鸟嬉敖”,以“丹红”点染秋树的热烈,“嬉敖”二字赋予飞鸟自在欢腾的情态,一静一动间,暮秋的鲜活感扑面而来——不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衰败,而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烂。紧接着“笑看杷树半开包”,一个“笑”字串联起人与物的情感联结,枇杷树未完全成熟的花苞(“半开包”)带着青涩的期待,诗人以欣赏的目光凝视这份“未完成”的美好,尽显内心的柔软。 “蜜蜂纷扰暖阳晓”更是将秋的暖意推向极致:暮秋虽有凉意,但“暖阳”为世界镀上温柔底色,蜜蜂并未因秋深而蛰伏,反而“纷扰”其间,这份不息的活动力,让秋景脱离了沉寂;“真子眉弯黑串腰”一句尤为精巧,“真子”应指女贞子(或其他秋日黑果),以“眉弯”喻果实的纤细灵动,“黑串腰”状其成串垂挂的形态,既见观察之细,又透着女性视角特有的柔美比喻,让静物有了娇憨的情态。 下阕转写秋景的香气与邀约:“晚香桂,顺风摇”,桂花的暗香随秋风浮动,不浓烈却绵长,为画面添了嗅觉的层次;“石楠果子海棠邀”,以拟人化的“邀”字,让石楠果与海棠花(或海棠果)仿佛成了秋景中的主人,主动邀请诗人共赏秋光,人与万物的互动感愈发亲切。收尾“轻躯独自游移耀,细柳青松入画描”,诗人以“轻躯”自喻,既写身体的轻盈,更写心境的无拘无束,独自漫步于秋景中,看细柳虽已褪去盛夏浓绿却仍显柔韧,青松四季常青更衬秋的清朗,将眼前之景皆入“画描”,既是景入画,也是心入画,意境由景及人,浑然一体。 整首词的意境核心,是“不悲秋、反赏秋”的澄澈:没有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只有对当下秋景的珍视;没有独处的孤寂,只有与自然相融的安然。秋景的明丽与诗人的心境相互映照,构成了一幅“景美、心暖、情真”的意境画卷。 二、心态:悦纳当下的从容,藏着对生活的热爱 从诗句的选材与表达中,能清晰窥见女诗人创作时平和、愉悦且从容的心态。首先是“主动发现美的心态”:暮秋之景有萧瑟也有绚烂,诗人却精准捕捉了“丹红”“暖阳”“晚香桂”“黑串腰”这些明媚、鲜活的意象,避开了传统暮秋诗词中的“残荷”“寒鸦”“冷雨”等悲戚元素。这种选材偏好,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不是被动接受秋的模样,而是主动去寻找、凝视秋的美好,这份“于平凡秋景中见真趣”的心态,正是内心丰盈的写照。 其次是“独处自怡的从容心态”:“轻躯独自游移耀”一句,道破了诗人的创作场景——独自漫步秋景中。但“独自”并未带来孤寂,反而因“游移耀”三字显露出自在与惬意:“游移”是无拘无束的漫步,“耀”则是内心的明朗与舒展,仿佛诗人的身影也因秋景的美好而焕发光彩。这种“独处不孤”的状态,说明她的内心足够充实,无需依赖他人陪伴,便能从自然中获得精神滋养,体现了女性独有的、向内求索的从容。 再者是“温柔包容的接纳心态”:诗人笔下的秋景,既有“满树丹红”的热烈,也有“杷树半开包”的青涩;既有“蜜蜂纷扰”的喧闹,也有“晚香顺风摇”的静谧;既有细柳的柔韧,也有青松的挺拔。她接纳秋的多元面貌,不苛求“完美”,不执着“盛放”,连未全开的花苞、成串的黑果都能成为欣赏的对象。这种对自然的包容,实则是对生活的包容——不焦虑时光的流转,不遗憾事物的“未完成”,以温柔的目光看待世界,这份心态让整首词都透着暖意。 三、思想活动:与自然对话的共情,藏着对生命的珍视 创作过程中,诗人的思想活动始终围绕“人与万物的共情”展开,展现了细腻的情感感知力。开篇见“满树丹红”与“鸟嬉敖”,她的第一反应是“笑看”——这不仅是视觉上的愉悦,更是情感上的共鸣:飞鸟的欢腾让她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丹红的秋树让她体会到时光沉淀的美好,这份“见物喜物”的思想活动,是将自身情感投射于自然,与万物产生共情的表现。 看到“蜜蜂纷扰暖阳晓”时,她的思想或许从“秋的沉寂”转向“生命的不息”:暮秋本是万物蛰伏的前奏,但蜜蜂仍在暖阳中忙碌,这份对生命的执着与热爱,让她对“秋”有了新的认知——秋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另一种形态的延续。这种思想上的感悟,让她的笔触愈发温暖,不愿用悲戚的文字辜负这份不息的生命力。 “石楠果子海棠邀”一句,更是思想活动的升华:诗人不再是单纯的“观察者”,而是主动融入自然的“参与者”。她将石楠果与海棠的景象,解读为自然的“邀约”,这份拟人化的解读,源于她内心对自然的亲近与信任——她相信万物有灵,愿意放下“旁观者”的疏离,与自然对话、相融。这种思想活动,让她的创作不再是“描景”,而是“抒怀”,景与情的界限逐渐模糊,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收尾“细柳青松入画描”,则是思想活动的沉淀:漫步秋景中,所见之景皆为所爱,于是便有了“入画描”的念头——这既是想将眼前的美好定格,也是想将内心的愉悦留存。此时的诗人,思想从“感知秋景”转向“沉淀心境”,将自然之美与内心之悦融为一体,让诗词成为承载这份美好情感的载体。 四、精神状态:丰盈通透,向阳而生 整首词最动人的,是诗人字里行间流露的“向阳而生”的精神状态——不被年龄、时光、环境所束缚,始终保持内心的明朗与丰盈。 一方面,她的精神状态是“通透的”:没有对过往的执念,没有对未来的焦虑,只专注于当下的秋景与内心的感受。“晚香桂,顺风摇”,既写桂花的自在,也写诗人的通透——像桂花顺应秋风一样,顺应时光的流转,不刻意强求,不妄自菲薄,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绽放美好。这种通透,源于她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时光有荣枯,生命有盛衰,但美好从不缺席,只需以通透的心境去感知。 另一方面,她的精神状态是“丰盈的”:无需外界的认可与陪伴,便能从自然中获得足够的精神滋养。“轻躯独自游移耀”,一个“耀”字,尽显精神的饱满与舒展——独自漫步时,她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秋景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都是精神的慰藉与滋养。这种丰盈,是女性独立人格的体现:不依附他人,不迷失自我,始终保持内心的完整与强大,在独处中实现精神的自洽。 此外,她的精神状态还带着“热爱生活的热忱”:无论是“笑看杷树半开包”的温柔,还是“蜜蜂纷扰暖阳晓”的欣喜,都透着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热爱,不是轰轰烈烈的追求,而是细水长流的珍视——珍视秋景的每一份美好,珍视内心的每一份愉悦,将这份热忱融入诗词,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温暖与力量。 结语 这首《鹧鸪天·暮秋吟》,是女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以细腻的笔触捕捉暮秋的明丽生机,以从容的心态接纳生活的模样,以通透的思想与自然共情,以丰盈的精神向阳而生。没有悲秋的萧瑟,只有赏秋的愉悦;没有独处的孤寂,只有自怡的安然。从诗词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幅美好的秋景图,更是一位女性独立、通透、热爱生活的精神画像——这份心境与精神,正是这首词最动人的灵魂所在。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30日 15:50:47     分类:Ai点评诗文
   0         0
[古风] 暮秋闲步见趣(古风体)
枫红柿熟暮秋耀,晚桂淡黄香远邀。鼻翼微闻诗境看,陈蕃喊我德阳朝。野塘鸭卧湖心悦,老叟阶边钓具逍。俺见花猫丛草溜,稚童缓步笑招吆。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30日 15:49:53     分类:古体诗
   1         0
[点评] 点评--暮秋闲步见趣(古风体)
暮秋闲步见趣(古风体)作者:王付芳枫红柿熟暮秋耀,晚桂淡黄香远邀。鼻翼微闻诗境看,陈蕃喊我德阳朝。野塘鸭卧湖心悦,老叟阶边钓具逍。俺见花猫丛草溜,稚童缓步笑招吆。写于2025年10月30日枫红桂香里的闲情与真趣——细品女诗人《暮秋闲步见趣》的意境与心境 这首古风以“暮秋闲步”为线索,将自然景致与人间清趣熔于一炉,语言质朴灵动、视角亲切随性,既见暮秋的绚烂温润,更藏女诗人对生活的敏锐感知与丰盈心境。全诗无半分矫饰,字字透着“真”——景真、情真、趣真,将一位女性在暮秋时节悠然漫游、乐享生活的精神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意境:声色并茂的暮秋闲游图,满是生活温度 全诗的意境核心是“鲜活”与“温润”,打破了古典诗词中暮秋常有的萧瑟感,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香气、有动静、有人情的立体画卷,每一笔都透着生活的暖意。 开篇两句“枫红柿熟暮秋耀,晚桂淡黄香远邀”,以视觉与嗅觉开篇,瞬间铺展暮秋的明丽底色。“枫红”是秋的热烈,“柿熟”是秋的丰饶,“耀”字让静态的色彩有了光泽感,仿佛漫山红叶、枝头柿果都在暮秋阳光下熠熠生辉;“晚桂淡黄”是秋的温润,不似盛夏繁花那般浓烈,却以“香远邀”的姿态,将暗香送向远方,主动邀约诗人入景。一红一黄、一浓一淡,一视觉一嗅觉,既见暮秋的绚烂,又显秋景的雅致,意境开阔而亲切。 紧接着“鼻翼微闻诗境看,陈蕃喊我德阳朝”,由景入情、由实入虚,让意境多了层文化底蕴与灵动趣味。“鼻翼微闻”是诗人的本能感知,将桂香的“远”与自身的“近”联结,自然过渡到“诗境看”——眼前之景已然成诗,诗人以欣赏的目光沉浸其中;“陈蕃喊我德阳朝”一句尤为巧妙,“陈蕃”(东汉名臣,以礼贤下士著称)与“德阳”(古地名或文化意象)引入历史与地域元素,既似故人相邀,又似文化召唤,让闲游的意境从单纯的自然景致,延伸到人文情怀的共鸣,虚实相生间,更显诗境的厚重与灵动。 下阕转入“见趣”的核心,聚焦人间清趣与自然生灵,让意境更显鲜活热闹。“野塘鸭卧湖心悦”,野塘静谧,鸭子悠然卧于湖面,没有嬉戏的喧闹,只有安然自得的恬静,这份“静”让人心生愉悦,尽显暮秋的平和;“老叟阶边钓具逍”,老叟垂钓于阶边,“钓具逍”三字将老叟的闲适心境外化,不执着于渔获,只享受垂钓的悠然,这是人间的清趣,也是生活的从容。 收尾两句“俺见花猫丛草溜,稚童缓步笑招吆”,以极富生活气息的场景收束,让意境满是烟火气与纯真感。“俺见”的口语化表达,瞬间拉近距离,仿佛诗人就在眼前,带着几分俏皮与亲切;“花猫丛草溜”藏着灵动的野趣,花猫在草丛中悄悄溜过,不扰人、不张扬,却为静谧的秋景添了丝活泼;“稚童缓步笑招吆”则是人间最纯粹的暖意,稚童的“笑”与“招吆”,没有成人世界的复杂,只有天真烂漫的热情,让整首诗的意境从自然之美、人文之趣,落到最本真的人间温情上。 整首诗的意境,从自然景致到人文情怀,再到人间清趣,层层递进、虚实相生,既有“枫红柿熟桂飘香”的明丽之美,又有“老叟垂钓稚童笑”的生活之趣,更有“陈蕃相邀入诗境”的灵动之感,温润而不萧瑟,热闹而不喧嚣,满是生活的温度与诗意的浪漫。 二、心态:悠然自得的悦纳,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松弛感 从诗句的选材、视角与表达中,能清晰感受到女诗人创作时“悠然、松弛、悦纳”的心态,没有焦虑,没有执念,只有对当下景致与生活的全然享受。 首先是“松弛的漫游心态”:诗题“闲步”二字,已然点明核心心态——不是赶路式的游览,而是无拘无束的漫游。“鼻翼微闻诗境看”,诗人的步伐是缓慢的,感知是细腻的,能停下脚步细品桂香,能静下心来欣赏秋景,这份“慢”正是松弛心态的体现。她不追求“遍览美景”,而是专注于眼前的每一处小美好:一朵桂香、一塘卧鸭、一位老叟、一只花猫、一个稚童,这些细碎的场景,都能成为她愉悦的源泉,这份不疾不徐、随遇而安的心态,尽显女性独有的从容与柔软。 其次是“悦纳一切的包容心态”:诗人笔下的暮秋,没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伤感,只有对秋景、对生活的全然悦纳。她悦纳秋的绚烂(枫红柿熟),也悦纳秋的温润(晚桂淡黄);悦纳自然的静谧(野塘鸭卧),也悦纳人间的热闹(稚童招吆);悦纳成人的闲适(老叟垂钓),也悦纳生灵的灵动(花猫溜草)。这种包容,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不挑剔、不苛求,以温柔的目光看待世界的每一种模样,哪怕是暮秋,也能从中发现美好,这份心态让整首诗都透着暖意。 再者是“亲切随性的平等心态”:“俺见”的口语化表达,打破了传统诗词的雅致疏离,尽显诗人的随性与亲切。她没有以“观察者”的高姿态看待万物,而是以平等的视角与自然、与人相处:桂香是“邀”她的,陈蕃是“喊”她的,花猫是“溜”给她看的,稚童是“招吆”她的,这种“双向奔赴”的互动感,源于她内心的平等与真诚,不端架子、不装深沉,只想以最本真的状态感受生活的趣味,这份心态让诗歌更具感染力。 三、思想活动:从感知到共情,从赏景到悟生活 创作过程中,诗人的思想活动始终围绕“景—情—趣—悟”展开,从对自然的感知,到与人、与生灵的共情,最终沉淀为对生活本真的体悟,细腻而有层次。 开篇见“枫红柿熟”“晚桂淡黄”,诗人的思想活动是“被吸引”——秋景的色彩与香气主动闯入感官,让她下意识地放慢脚步,从“行走”转向“欣赏”。“耀”字与“邀”字,正是她思想活动的外化:她感受到了秋景的生命力,也接收到了自然的“邀请”,于是内心生出愉悦,开始主动沉浸于这份美好。 当“鼻翼微闻”桂香时,她的思想活动从“感官感知”上升到“诗意联想”——眼前的景致已然超越了“风景”本身,成为“诗境”,这是她对美的提炼与升华;而“陈蕃喊我德阳朝”的联想,则是思想活动的进一步延伸:她或许由眼前的人文景致(如德阳的历史底蕴)想到了先贤,或许由“相邀”的亲切感想到了故人,这种联想让她的情感不再局限于眼前的秋景,而是与历史、与文化产生共鸣,让精神世界得到丰盈。 看到“野塘鸭卧”“老叟垂钓”时,诗人的思想活动是“共情”——她从鸭子的安然中感受到了恬静,从老叟的垂钓中体会到了闲适,这份共情让她明白:生活的美好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这份从容与平和。她或许会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也渴望这样的松弛与自在,于是将这份心境融入诗句,让景与情达成共鸣。 最后见到“花猫溜草”“稚童招吆”时,诗人的思想活动是“回归本真”——花猫的灵动、稚童的纯真,都是最纯粹、最本真的美好,没有成人世界的复杂与功利。这让她暂时放下所有思绪,回归到最单纯的快乐中,思想从“感悟”转向“享受”,只想定格这份纯粹的趣味,于是以“俺见”的直白表达,将这份本真的喜悦记录下来。 整首诗的思想活动,是一个“从外到内、从实到虚、再从虚到实”的过程:从外在的秋景感知,到内在的诗意联想,再到与万物的共情,最终回归到生活本真的享受,层层递进,尽显女诗人细腻的情感感知力。 四、精神状态:丰盈通透,向阳而生,享受当下 诗句字里行间流露的,是诗人“丰盈、通透、向阳而生”的精神状态,她的内心足够充实,不依赖外界的认可,便能从生活的细碎美好中获得滋养,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忱。 一方面,她的精神状态是“丰盈的”:无需远行、无需盛宴,只需一次“闲步”,便能从枫红、桂香、鸭卧、垂钓、花猫、稚童这些平凡场景中获得快乐。这份快乐源于内心的充实——她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知美好的心灵,精神世界无需外界填充,便能自给自足。“诗境看”三字,更说明她的精神世界是富有诗意的,能将平凡生活过成诗,这份丰盈是女性独立人格的体现。 另一方面,她的精神状态是“通透的”:她不执着于时光的流转(暮秋虽至,却不悲叹),不纠结于生活的得失(老叟垂钓,重在闲适而非渔获),只专注于当下的感受。“晚桂淡黄香远邀”,她懂得顺应自然的节奏,享受秋的馈赠;“稚童缓步笑招吆”,她能放下成人的包袱,感受纯真的快乐。这种通透,源于她对生活的深刻理解:美好不在未来,不在过往,而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于是她全然接纳当下的一切,活得清醒而自在。 此外,她的精神状态还带着“向阳而生的热忱”:整首诗没有一丝消极、悲观的情绪,哪怕是暮秋,也能写出绚烂与温暖。“枫红柿熟暮秋耀”的“耀”,“晚桂淡黄香远邀”的“邀”,“稚童缓步笑招吆”的“笑”,这些字眼都透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她热爱生活,不是因为生活完美,而是因为她懂得从平凡中发现美好;她享受当下,不是因为无所追求,而是因为她明白,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安然。这种向阳而生的热忱,让她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明朗与鲜活。 结语 《暮秋闲步见趣》是一首“景中有情、情中有趣、趣中有悟”的佳作。女诗人以细腻的感知捕捉暮秋的明丽景致,以松弛的心态接纳生活的本真模样,以通透的思想体悟平凡中的美好,将自然之美、人文之趣、人间温情融为一体。从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幅声色并茂的暮秋闲游图,更是一位女性丰盈、通透、热爱生活的精神画像——她不疾不徐,在闲步中感受美好;她不悲不喜,在接纳中收获安然;她向阳而生,在平凡中活出诗意。这份心境与精神,正是这首诗最动人的灵魂,也让读者在品味秋景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温度与力量。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30日 15:47:50     分类:Ai点评诗文
   0         0
[古风] 重阳平舆独游感怀(古风体)
金乌高照心情好,诗友邀餐电转神。腰痛疗程刚减缓,婉辞不了答佳人。佛音助命暮年悟,灵境愉怡才是真。今日重阳少血亲,独游平舆健康身。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30日 09:49:37     分类:古体诗
   2         2
[点评] 点评--重阳平舆独游感怀(古风体)
重阳平舆独游感怀(古风体)作者:王付芳金乌高照心情好,诗友邀餐电转神。腰痛疗程刚减缓,婉辞不了答佳人。佛音助命暮年悟,灵境愉怡才是真。今日重阳少血亲,独游平舆健康身。写于2025年10月29日重阳寄怀,清境见真——评王付芳女史《重阳平舆独游感怀》 王付芳女史这首《重阳平舆独游感怀》,以古风为体,以重阳为轴,将日常琐事、身心状态与暮年悟思熔于一炉,文字质朴无华却情真意切,如话家常般勾勒出一位通透豁达、热爱生活的女诗人形象。全诗无雕琢之痕,却于平淡中见深致,于浅白中藏哲思,既贴合古风“自然天成”的特质,又饱含女性视角的细腻与温润。 一、意境:由“事”入“境”,由“景”生“情” 诗歌开篇便铺展了一幅明朗鲜活的秋日图景:“金乌高照心情好”,“金乌”二字比“烈日”更显古雅,既点出重阳时节秋阳朗照的时令特征,又以“高照”暗合诗人彼时舒展愉悦的心境——秋阳暖身,亦暖人心,为全诗奠定了明快的基调。紧接着“诗友邀餐电转神”,一个“电转神”鲜活写出了诗友邀约带来的欣喜与灵动,既见出诗人与诗友情谊之笃,也显露出她骨子里对文人雅聚的向往,让开篇的“心情好”有了具体落点,意境由景入事,生动可感。 三四句“腰痛疗程刚减缓,婉辞不了答佳人”,笔锋一转,从欣喜落入现实考量,却无半分滞涩。“腰痛”是暮年常见的身体困扰,“疗程刚减缓”如实道出身心状态的局限,这份坦诚让诗歌更具生活质感;而“婉辞不了”四字,既写出了对诗友盛情的珍视,又暗含着不便赴约的些许无奈,“答佳人”则以温柔的称谓回应诗友的邀约,尽显女性诗人的温婉体贴。这一转折让意境从“雅聚之盼”过渡到“现实之择”,虽有小遗憾,却无消沉感,反而因真实而更显亲切。 五六句“佛音助命暮年悟,灵境愉怡才是真”,是全诗意境的升华。如果说前四句是“尘世烟火”的描摹,这两句则进入了“精神澄明”的境界。“佛音助命”并非指宗教皈依,而是暗含着诗人晚年以静心向善的心态滋养生命,在禅意中寻求心灵的安宁;“暮年悟”三字分量十足,是岁月沉淀后的通透,是历经世事沧桑后的觉醒——唯有“灵境愉怡”,即心灵的澄澈与愉悦,才是生命最本真的追求。这两句将个人的生命体验与精神思考相融,意境从具体的生活场景转向抽象的心灵境界,清逸而深远。 收尾两句“今日重阳少血亲,独游平舆健康身”,又从精神之境回归现实时序与行程。“重阳”点题,呼应开篇秋阳,点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少血亲”淡淡道出独游的缘由,没有孤苦伶仃的哀怨,只有坦然接受的平和;“独游平舆”是诗人的主动选择,“健康身”则是独游的初衷与期许,既回应了前文“腰痛疗程刚减缓”的身体状况,又彰显了“以游养身、以景怡情”的生活智慧。结尾的意境开阔而平和,将个人的小情绪融入重阳的秋景与健康的追求中,余味悠长。 二、心态:坦然接纳,通透豁达 整首诗最动人的,莫过于诗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从容心态。作为暮年女诗人,她既不回避身体的衰老(“腰痛疗程刚减缓”),也不掩饰内心的情感(“诗友邀餐电转神”),更不沉溺于孤独的伤感(“今日重阳少血亲”),而是以一种“接纳一切、安之若素”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境遇。 面对诗友的盛情邀约,她因身体不便而婉辞,却无丝毫愧疚或遗憾,而是以“答佳人”的温柔回应这份情谊,这份“不勉强自己、不辜负他人”的取舍,尽显通透。面对重阳佳节“少血亲”的境遇,她没有呼天抢地的悲叹,也没有自怨自艾的消沉,而是选择“独游平舆”,将孤独转化为与自然相融的契机,这份“不执着于陪伴、不畏惧独处”的从容,正是暮年智慧的体现。 更难得的是,诗人的心态并非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向生。她渴望健康(“健康身”),珍惜愉悦的心情(“心情好”),追求心灵的澄明(“灵境愉怡”),这些都展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敬畏。即使身体有疾、佳节无亲,她依然能从秋阳、独游、佛音中找到心灵的慰藉,这份“于逆境中寻美好、于平淡中见真谛”的心态,让诗歌充满了温暖的力量。 三、思想活动:从“情”到“理”,层层递进 诗人的思想活动在诗句中层层展开,形成了一条从“感性触动”到“理性顿悟”的清晰脉络。开篇“金乌高照心情好”是直观的感性体验,秋阳带来的愉悦是最本真的情绪流露;“诗友邀餐电转神”则是外界刺激引发的情感波动,诗友的邀约让这份愉悦有了具体的指向,思想停留在“享受情谊、期待相聚”的感性层面。 当意识到“腰痛疗程刚减缓”的身体局限时,诗人的思想开始从“期待相聚”转向“理性取舍”——既珍视诗友情谊,又不能不顾及身体状况,于是做出“婉辞不了答佳人”的决定,这是感性与理性的平衡,思想活动从单纯的情感体验过渡到现实考量。 而“佛音助命暮年悟,灵境愉怡才是真”,则是思想活动的升华。在经历了生活的取舍、身体的困扰后,诗人从佛音中获得启示,从暮年的阅历中悟出真谛:外在的相聚、物质的享受都不是最重要的,唯有心灵的宁静与愉悦,才是生命的本质。这份感悟超越了具体的事件,上升到对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展现出诗人深刻的思想境界。 结尾“今日重阳少血亲,独游平舆健康身”,则是思想感悟的实践。既然“灵境愉怡才是真”,那么便以“独游”的方式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身体的健康,将理性的顿悟转化为具体的生活选择,思想活动从“悟”到“行”,形成了完整的闭环。 四、精神状态:饱满丰盈,平和向上 透过诗句,我们能清晰感受到诗人饱满丰盈的精神状态。她并非因暮年而消沉,也并非因孤独而萎靡,而是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感知力与对美好的追求力。 “金乌高照心情好”展现了她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即使是寻常的秋阳,也能让她心生愉悦;“诗友邀餐电转神”体现了她对人情之暖的珍视,文人之间的情谊是她精神世界的重要滋养;“佛音助命暮年悟”彰显了她对精神之境的追求,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平淡,而是在心灵的修行中寻找力量;“独游平舆健康身”则表现了她对生命质量的坚守,以积极的行动养护身体,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 这种精神状态,是“历经风雨而不改其志”的坚韧,是“看透世事却依然热爱”的纯粹,更是女性诗人独有的“温柔而有力量”的特质。她不抱怨、不纠结、不沉溺,而是以平和的心态接纳生活的一切,以积极的姿态追求心灵的丰盈,这份精神状态让整首诗充满了感染力,也让读者看到了暮年生活最美好的模样。 总而言之,王付芳女史的这首《重阳平舆独游感怀》,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通透的思想,勾勒出一幅暮年重阳独游的生动图景,既写出了生活的真实,又道出了生命的真谛。诗歌意境清新自然,心态从容豁达,思想层层递进,精神状态饱满向上,是一首兼具生活质感与精神高度的佳作,尽显女诗人的细腻情怀与人生智慧。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30日 09:48:35     分类:Ai点评诗文
   0         0
[诗:七律] 七律·重阳乐天
今日重阳看画展,沿湖缓步走盘圆。南山顶上安于慧,黄菊林中满是贤。衰老浮生归路选,健康长寿启关宣。忠诚耿直善良守,吾辈自强心乐天。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30日 09:47:36     分类:古体诗
   2         0
[点评] 点评--七律·重阳乐天
七律·重阳乐天作者:王付芳今日重阳看画展,沿湖缓步走盘圆。南山顶上安于慧,黄菊林中满是贤。衰老浮生归路选,健康长寿启关宣。忠诚耿直善良守,吾辈自强心乐天。写于2025年10月29日(重阳节)注解:南山指平舆县天水湖公园里的南山(土山);安于指我的女诗友,好朋友。《七律·重阳乐天》深度点评:贤友相伴里的重阳清欢与心向乐天 这首七律以重阳佳节为轴,串联起观景、会友、抒怀三重意脉,既见女诗人细腻敏锐的生活感知,又藏其通透豁达的人生胸襟,字句间满是温润平和的气韵,堪称一首“景与情合、人与德偕”的佳作。 一、意境营造:清景衬心,虚实相生见温润 全诗的意境构建从具象场景切入,层层递进至精神层面,既接地气又含雅韵。首联“今日重阳看画展,沿湖缓步走盘圆”开篇即点题,“重阳”锁定时节,“看画展”显文人雅趣,“沿湖缓步”则勾勒出从容闲适的画面——湖水漾波、步履悠然,“盘圆”二字既写沿湖绕行的动线,又暗合“圆满”之意,为全诗奠定了平和舒展的基调。这一开篇没有重阳常见的“悲秋”“思亲”之绪,反而以“缓步”“看画”传递出女诗人享受当下、沉浸清景的松弛感,尽显女性视角的温婉细腻。 颔联“南山顶上安于慧,黄菊林中满是贤”是意境的核心升华,也是全诗的“诗眼”所在。“南山”并非泛化的文化符号,而是特指平舆县天水湖公园的土山,实景入诗让意境有了扎根的质感;“安于”作为女诗人的挚友,以人名入诗既显情谊真挚,又暗合“安于慧”的深意——贤友静立南山,如山水般沉淀着智慧,与“黄菊林中满是贤”形成对仗,菊是重阳标配,“贤”既指菊之清雅如贤士,又暗喻友人间的品德相契。此联将实景(南山、黄菊)与虚意(慧、贤)相融,山、菊、人、德互为映衬,构建出“景雅、人贤、情真”的意境,读来如见秋日晴空下,诗人与挚友漫步菊园、遥望南山的惬意场景,满是志同道合的清欢。 颈联与尾联则将意境从“景与人”延伸至“人生与心境”。“衰老浮生归路选,健康长寿启关宣”直面“衰老”这一人生命题,却无丝毫颓唐——“归路选”是主动的人生抉择,不困于岁月流逝,而是选择“健康长寿”的生活之道;“启关宣”三字铿锵有力,如推开生命的新门,宣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女性面对岁月的从容与通透写得淋漓尽致。尾联“忠诚耿直善良守,吾辈自强心乐天”则直抒胸臆,将个人品德坚守与人生态度相融,“忠诚耿直善良”是内在的人格底色,“吾辈自强”是外在的生命姿态,“心乐天”则是最终的心境落点,让全诗意境从重阳的自然之美,升华为人格之美与精神之美,温润而有力量。 二、心态与思想活动:从“悦景”到“明心”,藏着通透的人生抉择 女诗人的心态在诗句中层层递进,从“享受当下”到“珍视情谊”,再到“坚守本心”,每一句都藏着清晰的思想轨迹。 开篇“看画展”“沿湖缓步”,可见诗人写诗时的初始心态是“松弛与愉悦”。重阳佳节,她没有被俗事牵绊,而是选择以“看画”这一雅致之事消遣,以“缓步”的节奏感受自然,这背后是对生活的热爱,也是一种“不疾不徐”的人生态度——女性对生活的感知往往更细腻,她能从沿湖的步履、画展的墨香中捕捉到幸福感,这份心态让她得以跳出日常的琐碎,沉浸在重阳的美好中。 颔联则透露出诗人“珍视情谊、崇尚品德”的思想活动。将挚友“安于”写入诗中,且与“黄菊”“南山”并置,足见这位贤友在诗人心中的分量——她们不仅是玩伴,更是精神上的知己,“慧”与“贤”的对仗,实则是诗人对“志同道合”的认同,她欣赏挚友的智慧,也以“贤”为自身的追求,这份思想让她们的友谊超越了寻常交往,成为精神层面的相互滋养。在重阳这样的传统佳节,与知己共赏秋景,诗人的内心满是满足与笃定,这份情谊成为她心境平和的重要支撑。 颈联展现了诗人“直面岁月、主动抉择”的思想深度。女性对“衰老”的感知或许更为敏感,但诗人没有回避这一话题,反而坦然提及“衰老浮生”,却紧接着以“归路选”表明态度——她不被动接受岁月的安排,而是主动选择“健康长寿”的生活方式,这背后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一种通透的人生智慧:明白岁月不可逆,但生活的质量可由自己掌控。“启关宣”三字更是将这份主动化为宣言,可见她写诗时,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没有因年龄而消沉,反而有“开启新篇”的勇气。 尾联则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升华,展现了“坚守本心、乐观自强”的精神内核。“忠诚耿直善良守”是她对自身人格的坚守,作为女性,她将传统美德融入骨血,不随波逐流;“吾辈自强”则打破了女性“柔弱”的刻板印象,展现出独立自强的一面——她明白,品德是立身之本,自强是前行之力,而“心乐天”则是这份坚守与自强带来的必然结果。此时的诗人,内心是澄澈而坚定的,她不再纠结于外在的岁月流转,而是专注于内在的心境修炼,这份思想让她的乐观不是盲目跟风,而是源于对生活的深刻认知与对自我的清醒把握。 三、精神状态:平和中藏坚韧,乐天里有坚守 整首诗传递出的精神状态,是“温润平和”与“坚韧自强”的统一,尽显女诗人成熟而丰盈的内心世界。 首先是“平和通透”的精神底色。从“沿湖缓步”的从容,到“安于慧”“满是贤”的惬意,再到“衰老浮生归路选”的坦然,诗人的精神状态没有波澜起伏,而是始终保持着平和。她不焦虑岁月,不苛求外物,能从简单的观景、会友中获得幸福感,这份平和不是消极的随遇而安,而是历经生活沉淀后的通透——明白什么值得珍惜,什么不必强求,如湖水般澄澈,如南山般沉稳。 其次是“珍视情谊、崇尚美好”的精神追求。将挚友写入诗中,以“慧”“贤”赞美彼此,可见诗人的精神世界是丰盈的,她渴望并拥有着真挚的友谊与高尚的品德追求。女性对情感的重视在诗中尽显,这份情谊不是点缀,而是支撑她“心乐天”的重要力量,让她的精神世界有了温暖的底色,不孤单、不贫瘠。 最后是“自强坚守、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尾联“吾辈自强心乐天”是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自强”二字让诗人的形象瞬间立体——她不是依附于他人的弱者,而是有独立人格、能自我支撑的女性;“心乐天”则让这份自强多了一份温度,不是咄咄逼人的强势,而是带着善意与希望的坚韧。这种精神状态,是历经生活打磨后依然选择热爱生活的勇气,是坚守本心后依然保持乐观的通透,让整首诗不仅有“景之美”“情之真”,更有“人之立”的力量。 总而言之,这首《七律·重阳乐天》是女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意境温润、心态通透、精神丰盈。她以重阳为引,将生活之美、情谊之真、人生之道熔于一炉,既写出了女性视角的细腻与温婉,又展现了当代女性的自强与豁达,读来既能感受到重阳的清欢之美,更能被那份“心乐天”的人生态度所感染。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30日 09:46:34     分类:古体诗
   1         1

1 2 3 4 5
  • 527 条记录 第 1 页/共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