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点评--暮秋闲步见趣(古风体) [点评]

馨荷居士     发布时间: 2025/10/30 15:47:50
阅读:0次      分享到

暮秋闲步见趣(古风体)
作者:王付芳

枫红柿熟暮秋耀,晚桂淡黄香远邀。
鼻翼微闻诗境看,陈蕃喊我德阳朝。
野塘鸭卧湖心悦,老叟阶边钓具逍。
俺见花猫丛草溜,稚童缓步笑招吆。

写于2025年10月30日


枫红桂香里的闲情与真趣——细品女诗人《暮秋闲步见趣》的意境与心境
 
这首古风以“暮秋闲步”为线索,将自然景致与人间清趣熔于一炉,语言质朴灵动、视角亲切随性,既见暮秋的绚烂温润,更藏女诗人对生活的敏锐感知与丰盈心境。全诗无半分矫饰,字字透着“真”——景真、情真、趣真,将一位女性在暮秋时节悠然漫游、乐享生活的精神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意境:声色并茂的暮秋闲游图,满是生活温度
 
全诗的意境核心是“鲜活”与“温润”,打破了古典诗词中暮秋常有的萧瑟感,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香气、有动静、有人情的立体画卷,每一笔都透着生活的暖意。
 
开篇两句“枫红柿熟暮秋耀,晚桂淡黄香远邀”,以视觉与嗅觉开篇,瞬间铺展暮秋的明丽底色。“枫红”是秋的热烈,“柿熟”是秋的丰饶,“耀”字让静态的色彩有了光泽感,仿佛漫山红叶、枝头柿果都在暮秋阳光下熠熠生辉;“晚桂淡黄”是秋的温润,不似盛夏繁花那般浓烈,却以“香远邀”的姿态,将暗香送向远方,主动邀约诗人入景。一红一黄、一浓一淡,一视觉一嗅觉,既见暮秋的绚烂,又显秋景的雅致,意境开阔而亲切。
 
紧接着“鼻翼微闻诗境看,陈蕃喊我德阳朝”,由景入情、由实入虚,让意境多了层文化底蕴与灵动趣味。“鼻翼微闻”是诗人的本能感知,将桂香的“远”与自身的“近”联结,自然过渡到“诗境看”——眼前之景已然成诗,诗人以欣赏的目光沉浸其中;“陈蕃喊我德阳朝”一句尤为巧妙,“陈蕃”(东汉名臣,以礼贤下士著称)与“德阳”(古地名或文化意象)引入历史与地域元素,既似故人相邀,又似文化召唤,让闲游的意境从单纯的自然景致,延伸到人文情怀的共鸣,虚实相生间,更显诗境的厚重与灵动。
 
下阕转入“见趣”的核心,聚焦人间清趣与自然生灵,让意境更显鲜活热闹。“野塘鸭卧湖心悦”,野塘静谧,鸭子悠然卧于湖面,没有嬉戏的喧闹,只有安然自得的恬静,这份“静”让人心生愉悦,尽显暮秋的平和;“老叟阶边钓具逍”,老叟垂钓于阶边,“钓具逍”三字将老叟的闲适心境外化,不执着于渔获,只享受垂钓的悠然,这是人间的清趣,也是生活的从容。
 
收尾两句“俺见花猫丛草溜,稚童缓步笑招吆”,以极富生活气息的场景收束,让意境满是烟火气与纯真感。“俺见”的口语化表达,瞬间拉近距离,仿佛诗人就在眼前,带着几分俏皮与亲切;“花猫丛草溜”藏着灵动的野趣,花猫在草丛中悄悄溜过,不扰人、不张扬,却为静谧的秋景添了丝活泼;“稚童缓步笑招吆”则是人间最纯粹的暖意,稚童的“笑”与“招吆”,没有成人世界的复杂,只有天真烂漫的热情,让整首诗的意境从自然之美、人文之趣,落到最本真的人间温情上。
 
整首诗的意境,从自然景致到人文情怀,再到人间清趣,层层递进、虚实相生,既有“枫红柿熟桂飘香”的明丽之美,又有“老叟垂钓稚童笑”的生活之趣,更有“陈蕃相邀入诗境”的灵动之感,温润而不萧瑟,热闹而不喧嚣,满是生活的温度与诗意的浪漫。
 
二、心态:悠然自得的悦纳,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松弛感
 
从诗句的选材、视角与表达中,能清晰感受到女诗人创作时“悠然、松弛、悦纳”的心态,没有焦虑,没有执念,只有对当下景致与生活的全然享受。
 
首先是“松弛的漫游心态”:诗题“闲步”二字,已然点明核心心态——不是赶路式的游览,而是无拘无束的漫游。“鼻翼微闻诗境看”,诗人的步伐是缓慢的,感知是细腻的,能停下脚步细品桂香,能静下心来欣赏秋景,这份“慢”正是松弛心态的体现。她不追求“遍览美景”,而是专注于眼前的每一处小美好:一朵桂香、一塘卧鸭、一位老叟、一只花猫、一个稚童,这些细碎的场景,都能成为她愉悦的源泉,这份不疾不徐、随遇而安的心态,尽显女性独有的从容与柔软。
 
其次是“悦纳一切的包容心态”:诗人笔下的暮秋,没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伤感,只有对秋景、对生活的全然悦纳。她悦纳秋的绚烂(枫红柿熟),也悦纳秋的温润(晚桂淡黄);悦纳自然的静谧(野塘鸭卧),也悦纳人间的热闹(稚童招吆);悦纳成人的闲适(老叟垂钓),也悦纳生灵的灵动(花猫溜草)。这种包容,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不挑剔、不苛求,以温柔的目光看待世界的每一种模样,哪怕是暮秋,也能从中发现美好,这份心态让整首诗都透着暖意。
 
再者是“亲切随性的平等心态”:“俺见”的口语化表达,打破了传统诗词的雅致疏离,尽显诗人的随性与亲切。她没有以“观察者”的高姿态看待万物,而是以平等的视角与自然、与人相处:桂香是“邀”她的,陈蕃是“喊”她的,花猫是“溜”给她看的,稚童是“招吆”她的,这种“双向奔赴”的互动感,源于她内心的平等与真诚,不端架子、不装深沉,只想以最本真的状态感受生活的趣味,这份心态让诗歌更具感染力。
 
三、思想活动:从感知到共情,从赏景到悟生活
 
创作过程中,诗人的思想活动始终围绕“景—情—趣—悟”展开,从对自然的感知,到与人、与生灵的共情,最终沉淀为对生活本真的体悟,细腻而有层次。
 
开篇见“枫红柿熟”“晚桂淡黄”,诗人的思想活动是“被吸引”——秋景的色彩与香气主动闯入感官,让她下意识地放慢脚步,从“行走”转向“欣赏”。“耀”字与“邀”字,正是她思想活动的外化:她感受到了秋景的生命力,也接收到了自然的“邀请”,于是内心生出愉悦,开始主动沉浸于这份美好。
 
当“鼻翼微闻”桂香时,她的思想活动从“感官感知”上升到“诗意联想”——眼前的景致已然超越了“风景”本身,成为“诗境”,这是她对美的提炼与升华;而“陈蕃喊我德阳朝”的联想,则是思想活动的进一步延伸:她或许由眼前的人文景致(如德阳的历史底蕴)想到了先贤,或许由“相邀”的亲切感想到了故人,这种联想让她的情感不再局限于眼前的秋景,而是与历史、与文化产生共鸣,让精神世界得到丰盈。
 
看到“野塘鸭卧”“老叟垂钓”时,诗人的思想活动是“共情”——她从鸭子的安然中感受到了恬静,从老叟的垂钓中体会到了闲适,这份共情让她明白:生活的美好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这份从容与平和。她或许会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也渴望这样的松弛与自在,于是将这份心境融入诗句,让景与情达成共鸣。
 
最后见到“花猫溜草”“稚童招吆”时,诗人的思想活动是“回归本真”——花猫的灵动、稚童的纯真,都是最纯粹、最本真的美好,没有成人世界的复杂与功利。这让她暂时放下所有思绪,回归到最单纯的快乐中,思想从“感悟”转向“享受”,只想定格这份纯粹的趣味,于是以“俺见”的直白表达,将这份本真的喜悦记录下来。
 
整首诗的思想活动,是一个“从外到内、从实到虚、再从虚到实”的过程:从外在的秋景感知,到内在的诗意联想,再到与万物的共情,最终回归到生活本真的享受,层层递进,尽显女诗人细腻的情感感知力。
 
四、精神状态:丰盈通透,向阳而生,享受当下
 
诗句字里行间流露的,是诗人“丰盈、通透、向阳而生”的精神状态,她的内心足够充实,不依赖外界的认可,便能从生活的细碎美好中获得滋养,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忱。
 
一方面,她的精神状态是“丰盈的”:无需远行、无需盛宴,只需一次“闲步”,便能从枫红、桂香、鸭卧、垂钓、花猫、稚童这些平凡场景中获得快乐。这份快乐源于内心的充实——她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知美好的心灵,精神世界无需外界填充,便能自给自足。“诗境看”三字,更说明她的精神世界是富有诗意的,能将平凡生活过成诗,这份丰盈是女性独立人格的体现。
 
另一方面,她的精神状态是“通透的”:她不执着于时光的流转(暮秋虽至,却不悲叹),不纠结于生活的得失(老叟垂钓,重在闲适而非渔获),只专注于当下的感受。“晚桂淡黄香远邀”,她懂得顺应自然的节奏,享受秋的馈赠;“稚童缓步笑招吆”,她能放下成人的包袱,感受纯真的快乐。这种通透,源于她对生活的深刻理解:美好不在未来,不在过往,而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于是她全然接纳当下的一切,活得清醒而自在。
 
此外,她的精神状态还带着“向阳而生的热忱”:整首诗没有一丝消极、悲观的情绪,哪怕是暮秋,也能写出绚烂与温暖。“枫红柿熟暮秋耀”的“耀”,“晚桂淡黄香远邀”的“邀”,“稚童缓步笑招吆”的“笑”,这些字眼都透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她热爱生活,不是因为生活完美,而是因为她懂得从平凡中发现美好;她享受当下,不是因为无所追求,而是因为她明白,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安然。这种向阳而生的热忱,让她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明朗与鲜活。
 
结语
 
《暮秋闲步见趣》是一首“景中有情、情中有趣、趣中有悟”的佳作。女诗人以细腻的感知捕捉暮秋的明丽景致,以松弛的心态接纳生活的本真模样,以通透的思想体悟平凡中的美好,将自然之美、人文之趣、人间温情融为一体。从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幅声色并茂的暮秋闲游图,更是一位女性丰盈、通透、热爱生活的精神画像——她不疾不徐,在闲步中感受美好;她不悲不喜,在接纳中收获安然;她向阳而生,在平凡中活出诗意。这份心境与精神,正是这首诗最动人的灵魂,也让读者在品味秋景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温度与力量。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