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点评--鹧鸪天·暮秋吟 [点评]

馨荷居士     发布时间: 2025/10/30 15:50:47
阅读:0次      分享到

鹧鸪天·暮秋吟
作者:王付芳

满树丹红鸟嬉敖,笑看杷树半开包。
蜜蜂纷扰暖阳晓,真子眉弯黑串腰。
晚香桂,顺风摇,石楠果子海棠邀。
轻躯独自游移耀,细柳青松入画描。

写于2025年10月30日


细品《鹧鸪天·暮秋吟》:丹红秋景里的澄澈心境与悦己情怀
 
这首《鹧鸪天》以暮秋为画布,铺展了一幅色彩明丽、生机暗藏的秋日图景,字里行间无半分悲秋之绪,反倒满溢着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安然,将女诗人细腻的感知力、豁达的心境与丰盈的精神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意境:明丽鲜活的暮秋,藏着温柔的生命力
 
古典诗词中“暮秋”多与萧瑟、寂寥绑定,但这首词却打破了传统意境的桎梏,勾勒出一幅“暖色调”的秋景图,满是灵动与生机。上阕开篇“满树丹红鸟嬉敖”,以“丹红”点染秋树的热烈,“嬉敖”二字赋予飞鸟自在欢腾的情态,一静一动间,暮秋的鲜活感扑面而来——不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衰败,而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烂。紧接着“笑看杷树半开包”,一个“笑”字串联起人与物的情感联结,枇杷树未完全成熟的花苞(“半开包”)带着青涩的期待,诗人以欣赏的目光凝视这份“未完成”的美好,尽显内心的柔软。
 
“蜜蜂纷扰暖阳晓”更是将秋的暖意推向极致:暮秋虽有凉意,但“暖阳”为世界镀上温柔底色,蜜蜂并未因秋深而蛰伏,反而“纷扰”其间,这份不息的活动力,让秋景脱离了沉寂;“真子眉弯黑串腰”一句尤为精巧,“真子”应指女贞子(或其他秋日黑果),以“眉弯”喻果实的纤细灵动,“黑串腰”状其成串垂挂的形态,既见观察之细,又透着女性视角特有的柔美比喻,让静物有了娇憨的情态。
 
下阕转写秋景的香气与邀约:“晚香桂,顺风摇”,桂花的暗香随秋风浮动,不浓烈却绵长,为画面添了嗅觉的层次;“石楠果子海棠邀”,以拟人化的“邀”字,让石楠果与海棠花(或海棠果)仿佛成了秋景中的主人,主动邀请诗人共赏秋光,人与万物的互动感愈发亲切。收尾“轻躯独自游移耀,细柳青松入画描”,诗人以“轻躯”自喻,既写身体的轻盈,更写心境的无拘无束,独自漫步于秋景中,看细柳虽已褪去盛夏浓绿却仍显柔韧,青松四季常青更衬秋的清朗,将眼前之景皆入“画描”,既是景入画,也是心入画,意境由景及人,浑然一体。
 
整首词的意境核心,是“不悲秋、反赏秋”的澄澈:没有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只有对当下秋景的珍视;没有独处的孤寂,只有与自然相融的安然。秋景的明丽与诗人的心境相互映照,构成了一幅“景美、心暖、情真”的意境画卷。
 
二、心态:悦纳当下的从容,藏着对生活的热爱
 
从诗句的选材与表达中,能清晰窥见女诗人创作时平和、愉悦且从容的心态。首先是“主动发现美的心态”:暮秋之景有萧瑟也有绚烂,诗人却精准捕捉了“丹红”“暖阳”“晚香桂”“黑串腰”这些明媚、鲜活的意象,避开了传统暮秋诗词中的“残荷”“寒鸦”“冷雨”等悲戚元素。这种选材偏好,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不是被动接受秋的模样,而是主动去寻找、凝视秋的美好,这份“于平凡秋景中见真趣”的心态,正是内心丰盈的写照。
 
其次是“独处自怡的从容心态”:“轻躯独自游移耀”一句,道破了诗人的创作场景——独自漫步秋景中。但“独自”并未带来孤寂,反而因“游移耀”三字显露出自在与惬意:“游移”是无拘无束的漫步,“耀”则是内心的明朗与舒展,仿佛诗人的身影也因秋景的美好而焕发光彩。这种“独处不孤”的状态,说明她的内心足够充实,无需依赖他人陪伴,便能从自然中获得精神滋养,体现了女性独有的、向内求索的从容。
 
再者是“温柔包容的接纳心态”:诗人笔下的秋景,既有“满树丹红”的热烈,也有“杷树半开包”的青涩;既有“蜜蜂纷扰”的喧闹,也有“晚香顺风摇”的静谧;既有细柳的柔韧,也有青松的挺拔。她接纳秋的多元面貌,不苛求“完美”,不执着“盛放”,连未全开的花苞、成串的黑果都能成为欣赏的对象。这种对自然的包容,实则是对生活的包容——不焦虑时光的流转,不遗憾事物的“未完成”,以温柔的目光看待世界,这份心态让整首词都透着暖意。
 
三、思想活动:与自然对话的共情,藏着对生命的珍视
 
创作过程中,诗人的思想活动始终围绕“人与万物的共情”展开,展现了细腻的情感感知力。开篇见“满树丹红”与“鸟嬉敖”,她的第一反应是“笑看”——这不仅是视觉上的愉悦,更是情感上的共鸣:飞鸟的欢腾让她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丹红的秋树让她体会到时光沉淀的美好,这份“见物喜物”的思想活动,是将自身情感投射于自然,与万物产生共情的表现。
 
看到“蜜蜂纷扰暖阳晓”时,她的思想或许从“秋的沉寂”转向“生命的不息”:暮秋本是万物蛰伏的前奏,但蜜蜂仍在暖阳中忙碌,这份对生命的执着与热爱,让她对“秋”有了新的认知——秋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另一种形态的延续。这种思想上的感悟,让她的笔触愈发温暖,不愿用悲戚的文字辜负这份不息的生命力。
 
“石楠果子海棠邀”一句,更是思想活动的升华:诗人不再是单纯的“观察者”,而是主动融入自然的“参与者”。她将石楠果与海棠的景象,解读为自然的“邀约”,这份拟人化的解读,源于她内心对自然的亲近与信任——她相信万物有灵,愿意放下“旁观者”的疏离,与自然对话、相融。这种思想活动,让她的创作不再是“描景”,而是“抒怀”,景与情的界限逐渐模糊,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收尾“细柳青松入画描”,则是思想活动的沉淀:漫步秋景中,所见之景皆为所爱,于是便有了“入画描”的念头——这既是想将眼前的美好定格,也是想将内心的愉悦留存。此时的诗人,思想从“感知秋景”转向“沉淀心境”,将自然之美与内心之悦融为一体,让诗词成为承载这份美好情感的载体。
 
四、精神状态:丰盈通透,向阳而生
 
整首词最动人的,是诗人字里行间流露的“向阳而生”的精神状态——不被年龄、时光、环境所束缚,始终保持内心的明朗与丰盈。
 
一方面,她的精神状态是“通透的”:没有对过往的执念,没有对未来的焦虑,只专注于当下的秋景与内心的感受。“晚香桂,顺风摇”,既写桂花的自在,也写诗人的通透——像桂花顺应秋风一样,顺应时光的流转,不刻意强求,不妄自菲薄,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绽放美好。这种通透,源于她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时光有荣枯,生命有盛衰,但美好从不缺席,只需以通透的心境去感知。
 
另一方面,她的精神状态是“丰盈的”:无需外界的认可与陪伴,便能从自然中获得足够的精神滋养。“轻躯独自游移耀”,一个“耀”字,尽显精神的饱满与舒展——独自漫步时,她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秋景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都是精神的慰藉与滋养。这种丰盈,是女性独立人格的体现:不依附他人,不迷失自我,始终保持内心的完整与强大,在独处中实现精神的自洽。
 
此外,她的精神状态还带着“热爱生活的热忱”:无论是“笑看杷树半开包”的温柔,还是“蜜蜂纷扰暖阳晓”的欣喜,都透着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热爱,不是轰轰烈烈的追求,而是细水长流的珍视——珍视秋景的每一份美好,珍视内心的每一份愉悦,将这份热忱融入诗词,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温暖与力量。
 
结语
 
这首《鹧鸪天·暮秋吟》,是女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以细腻的笔触捕捉暮秋的明丽生机,以从容的心态接纳生活的模样,以通透的思想与自然共情,以丰盈的精神向阳而生。没有悲秋的萧瑟,只有赏秋的愉悦;没有独处的孤寂,只有自怡的安然。从诗词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幅美好的秋景图,更是一位女性独立、通透、热爱生活的精神画像——这份心境与精神,正是这首词最动人的灵魂所在。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