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一个地方历代流传下来的诗词数量的多少,也往往最能反映一个地方文化底蕴的深浅。留存的诗词作品多,一是说明当地名士文人多,他们留下的诗词作品自然多。二是当地或因山川秀美、或因人文荟萃而吸引各地诗人慕名纷至沓来。这些诗人游历行吟也自然留下了众多的诗词作品,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可以说诗因地生、地因诗名。我们说浙江自古就是文化之邦、人文荟萃。一个有力的依据就是浙江“无论从诗歌发展历史的纵向看,还是从诗歌内容的深度、广度看,或从诗歌艺术的丰富多彩看,在中国诗坛上都是令人刮目相看的,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徐志平《浙江古代诗歌史》)从这一角度探究为什么自谢灵运始历代诗人能在吴山越水间为我们留下四条浙江诗词之路,原因就在于此。
当我们把视角投向已建县1800多年的常山,也是如此。
常山素有“八省通衢,两浙首站”之称,特别是宋室南渡建都临安后,常山因拥有常山港和草萍官驿,成为两浙连接南方诸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使其在南宋的地位迅速得到提升。加之山川秀丽,引得历代官员大夫、文人雅士或游历常山,或结识常山名士,在此流连忘返。贤达吟唱,名士寓居,常山的诗词也因此繁荣。仅就宋代而言,北宋博学多才“善歌词”的王介(1015-1075)与王安石、苏轼、苏辙、曾巩、赵抃等人交往甚密,燕集酬答,留下不少唱和诗篇。南宋“中兴贤相”赵鼎(1085 -1147)几度寓居常山,常常与范沖、魏矼等一批当地同好唱诗赋词,实为雅韵壮观。南宋著名诗人曾几(1084-1166),常山是其经常路过与交友出游的地方,他的一首千古名篇《三衢道中》使人百诵不厌。爱国诗人陆游(1125-1210)晚年在招贤渡写下《晚过招贤渡》,诉说面对支离破碎的南宋江山的内心苦闷。“南宋诗坛四大家”之一杨万里(1127—1206)一生多次经过常山,留下了许多写常山的诗文,其中编入《诚斋集》的就达30多篇。豪放派词人辛弃疾(1140—1207)也为常山留下了一首《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描绘了一幅乡间恬静富足的温馨画面……。“金川本是宋诗河,百里逶迤余韵多。且喜千年流不断,东风又起玉澜波。”历史上诗人们留在常山的数千首美丽诗篇,自古至今闪耀着绚丽的文化之光。
丰富多彩的历代诗词,积淀了常山厚重的人文底蕴,这是常山珍贵而丰厚的文化宝藏。近年来,常山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钱塘江诗歌之路文化带,梳理研究常山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优势,充分运用和呈现传统诗词文化的现代价值,为当地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养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常山的历史文化特色,于2018年作出了打造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品牌的重大决策,建设常山江宋诗文化长廊,新修建文昌阁、文峰塔等文化地标,实施“定阳里·宋诗城”“中国宋园·三衢石林”、宋镇芳村未来乡村、赵鼎考古文化公园等重点工程项目,开发宋诗文化体验旅游,将古寺、古村、古道、古居等串联成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重视诗词文化的群众性普及,充分发挥诗词社团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多次全省性的诗词采风和研讨等诗词文化活动,成功创建了“浙江省诗词之乡”。还将宋诗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加快宋诗文化产业开发,推动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值得称道的是,常山在钱塘江诗路建设中,较早地认识到具有常山鲜明辨识度的宋诗作为重点挖掘和运用的文化标识,创造性地以打造“宋诗之河”为突破口,大力推动整个诗路文化建设,一枝独秀于全省各地,成为浙江诗路建设的突出亮点,也正好与今年浙江省委在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打造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的部署高度合拍,诗路文化与宋韵文化的建设在常山得到完美结合。常山被誉为“浙江省诗词之乡”、常山江被誉为“宋诗之河”,可谓名至实归。
传统诗词在当代仍然焕发着无穷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因此,无论是开展诗路文化的建设还是宋韵文化的弘扬,收集整理研究当地历代诗词是一项必须要开展的基础文化工程。常山这几年已经编辑出版《常山宋诗一百首选注》《常山宋诗三百首》《常山古诗词选》等诗集。今年又组织力量从大专院校文献库、出版社资料库以及民间宗谱等多种渠道,收集整理散见于四库全书、历代诗集、古人笔记、各地方志、本地族谱中的涉及常山的诗词作品4200多首,形成了《常山古代诗词集》。
《常山古代诗词集》以年代为序共分四册,分别为《常山唐宋诗词集》《常山元明诗词集》《常山清代诗词集》《常山家谱诗词集》,蔚为大观,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和实用价值。历代诗人们以诗词的形式记录了千百年来他们在三衢大地上对自然、人生的探索和对话,对社会、时局的思考和议论,展示了常山各个时代的印记和地域文化的特色。所收作品体裁律绝、古风、词曲并存,风格高古、浅近兼有,可以说这是一部纵贯常山一千多年的诗词文化史,功在当代,利及后世。《常山古代诗词集》的出版发行,为钱塘江诗路文化带增加了一道靓丽的常山色彩,为浙江宋韵文化金名片增加了一抹常山风韵。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可以增加当地文化的厚度和深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可以增加当地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完全可以相信,常山对常山古代诗词的继续深入研究和创新性运用,必将为常山争创“中华诗词之县”、打造宋韵文化传承示范县,提升当地文化知名度,进而推动常山的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是为序。
王 骏
2021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