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中唐诗人裴通到剡东寻访王羲之遗迹后,曾写下“越中山水奇丽者,剡为之最;剡中山水奇丽者,金庭洞天为之最”的赞叹。大诗人白居易也说:“越有桐柏之金庭,养真之福地,神仙之灵墟”。被称作书圣故里的桐柏金庭,山水奇丽、古风犹存,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颗明珠,闪闪有光。生活在金庭一带子民们因此引以为无比的自豪。姚福铨,这位土生土长的金庭人,更是通过他笔下流淌出的诗句来表达对家乡的这份自豪和热爱。他勤奋聪颖、酷爱传统诗词,近十年间,他为家乡写了上千首诗词,出了四本诗集,为弘扬光大书圣遗风,传承中华文化而乐此不疲。
我是前些年参加首届嵊州诗联学会举办的金庭诗会活动时认识姚福铨的。当时,他将一本他的《《剡溪吟声》》诗集送我,有人介绍说这位就是颇有名气的姚福铨----金庭当地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诗人。后来我注意到他在“谢灵运杯”“羲之杯”等全国全省性的一些诗词大赛中获了奖,还成为嵊州市诗词楹联学会的副会长,被评为绍兴市“五星级民间文艺人才”。去年十月,他联系上我,言及他又要出一本《书圣故里》的诗词自选集,让我为诗集题写书名。出于对他的这种难能可贵的爱乡、爱诗情怀的敬佩,也不顾及我的字能不能为读者接受,还是愉快答应并马上写好传给了他。本来以为只等收到他的新书,不想今年2月又向我提出帮忙为此书写序的请求。而且理由甚为“充足”,说此书要作为嵊州创中华诗词之市“献礼”,二是王氏子孙要为王门争光。言外之意是:这个序你一定得写。想想也是,嵊州作为我的成长地,从小一直到高中毕业下乡插队都在剡溪源头黄泽江边度过,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剡溪边上的一家小厂工作。对嵊州有着难以割舍的故乡情愫。故乡有这么一位热心歌吟家乡风物的民间诗人,能为他做点事,我自然是无法推辞的。
当我有空坐下来通读了他的这部诗稿的三百多首作品后,强烈地感觉到了作者爱到骨髓的家乡情结和诗词情怀。家乡金庭是作者的精神家园,也是他诗词创作的不息源泉。剡东金庭构成了他诗词的主体意象。正因为爱家乡,才能毫无保留地将一腔诗情赋予给了家乡;正因为爱诗词,才善于把原本美丽的家乡描绘得更加诗意盎然。
家乡的山水在作者的笔下是如此的如诗如画、似仙似幻。写山,如写金庭山:“天门九阙开,龙虎踞瑶台。纵脉三江上,横根四壁来。金霞光里绣,紫霭锦中裁。瑞气萦名胜,先贤总醉怀。”还有如“翠染金霞溶峭壁,芳萦紫雾漫溪川”的香炉峰、“青光四射惊蓬雀,利刃双锋惧窟鹌”的双剑山、“花香漫谷氤氲馥,鸟语空山宛啭传”的王公岭,等等。写水,如写五龙瀑:“通幽匹练悬,直泻雾云潭。日色寒孤峭,荧光漏裂岩。一天星斗幻,半壁化云烟。吓倒五龙去,游人荡魄看”,再如“飞瀑喷莹玉,浮光映彩虹”的九雷岭飞瀑,“丹璧晶莹鉴,碧峰锦绣衣”的赤池景色。在作者的诗句中,家乡奇丽幽缈的洞天福地,让人读之即心想往之。
家乡的古迹在作者的诗中是如此的如数家珍、了如指掌。书圣王羲之辞官会稽后,择筑于桐柏。他在此精砚勤耕、课训子孙、采药访石、栽桑植果、怡情养性。谢世后又茔埋于瀑布山麓,历代又有多少诗人书家前往探访追思。当地留有众多与书圣有关的寺观、碑亭、古茔、墓道、墨池、古柏等遗址古迹。作者多年对此研究挖掘,几乎写遍了家乡一带与书圣有关的众多名胜古迹,可谓是金庭古迹的“诗词活辞典”。如《右军宅》写的是王罕岭上的古金庭观遗址:“赤岭面朝阳,林深藉故乡。千花开异色,百草沁奇香。採药丹丸炼,参禅妙法扬。残留唯晋柏,驾鹤去天堂。”另外,右军墓道、墓亭,桐柏观、玉虚观、银庭寺、普门寺、白云院、知己墅,毓秀亭、更楼,金兰桥、任坞廊桥、会龙桥、华灵桥等等无一不在作者的诗笔下化作篇篇诗文。
家乡的村庄在作者的吟歌中是如此的古风依然、生机勃勃。作者的笔触不光停留在对传统、对历史的关注上,也投向了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家乡变化。如果说,他写山水古迹还有些像旧山水诗、游历诗的风格,而写乡村新貎的作品则轻快清新,更带新田园诗的格调了。作者亲身经历了新时期的乡村巨变,心中的情感自然是最为真挚的。“歌华院,赞画堂,自爱剡东方”,为家乡而歌已经融入作者的日常生活,更成为一种回报家乡的责任。“欢毫皆老少,泼墨遍金庭”“匾柱多联对,厅堂数丹青”,写出了“书法村”浓郁的文化氛围;“高跷绕村落,狮舞顺金溪”“仁慈和睦族,孝节旺丁邦”写出了古村的风土人情;“四海名家追魏晋,九州高士慕金庭”“柳舞水边迎贵客,毫挥笺宇寄衷怀”写出了金庭重要文化活动--书法朝圣节的盛况。金庭是中国名果“嵊州桃形李”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桃开红烂漫,李放雪飘然”“万亩桃形李,千芳雪漫山”展现的则是二万亩桃形李基地的壮美田园景色。
鲁迅先生曾说:“乡土是我们的物质家园,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海德格尔也说“诗人的天职是怀乡”。中华诗词,一个民族生命体验与心中祈愿的表达艺术,无不自然、深切地从本原意义上联系着自己的“乡土”,以至形成独具内涵的“乡土情结”。而乡土情结,我的理解,一是体现在对家乡土地、山水、田园、村落、建筑等自然或人文景观的热爱与保护,二是体现在对故乡家庭、亲人和乡风民俗的眷恋。历代有关乡土题材的诗词,一类可归于怀乡诗,主要是游子思念故乡,“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也。还有一类属于山水田园诗,多见于本土诗人写家乡的作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也。说乡土诗,南宋大诗人陆游最值得一提。陆游一生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乡山阴度过,而“六十年间万首诗”,一半以上诗作是以山阴一带的风物为背景创作的。在诗路文化建设中,我省各地近年来多有挖掘收集本地诗人的乡土诗词作品运用于当地的诗路文化建设。这类诗,了解乡土、感受乡土、热爱乡土,有泥土的味道、有家园的温度,也最能打动读者特别是当地读者的心灵。
因此,姚福铨的诗词自然都可以归属到乡土诗的范畴。他生活于金庭华堂乡里,那里的山山水水都在他的生命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故事溪云里,灵光墨画中”,家乡的一山一水、一村一路、一草一木,家乡的故事传说、村风乡俗,都为他的诗词创作提倡了丰富的素材。他的诗作是种植在金庭的土地上,种植在自己的心田里。更值得庆幸的是,他所生长生活的地方是充满名闻古今的诗路景点。生活在这样一个占尽地利之胜的地方,地域文化为他的诗词创作提供不竭的活头源水。再加之他心中那份对家乡的情愫和对诗词的情怀,就有了作者为我们营造的这一座“诗词里的书圣故里”。
有道是“文章不厌百回改”。同理,诗艺也须百回求。诗词创作是一个可以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对于一首诗的修改如此,对于我们所有爱诗写诗人的诗词学习创作来说更是如此。诚然,姚福铨的诗作为当地乡村文化振兴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诗集中优秀作品不少,但同样也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比如,如何更化力气炼字炼句,写出更多为人传诵的好句;又比如,如何更注意作品立意上的思想性和视角上的多角度,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感悟,等等。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靠历代诗人的行迹和诗篇铺就的千年诗路。我们今天要建设诗路文化带,除了要化力气建设诗路上的景观工程以外,还十分需要有当代诗人创作的新时代的优秀诗词作品。所以,像姚福铨这样的优秀乡土诗人,是我们诗路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民间力量。我们期望他能在这方充满古韵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为家乡、也为浙东唐诗之路建设创作出更好更多的作品,也更期望我们能看到嵊州在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像姚福铨这样优秀乡土诗人。
2023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