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戏牡丹 [古风]

无兮     发布时间: 2024/1/2 22:39:06
阅读:298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几年前看到一则故事,一个失去妈妈的小女孩冒雨种“妈妈”,将其入诗。
一只两只蝴蝶舞,三朵四朵牡丹开。

儿童不知蝴蝶累,摘下牡丹偷入怀。

树底阴阴春正绿,手中暖暖花犹白。

花中可有花仙子?好把俺妈好地埋。
注释:昨晚睡觉时作了这首诗。我想了想我作过的诗,有闺怨诗、咏史诗、托物言志诗、情诗等等,乡村的淳朴风情好像没作过。于是,第一句出来了,嗯,ai韵吗?(今:这个时期开始接触格律,早期写的诗词甚至不押韵)脑筋动啊动的,想到了“怀”,第二句出来了,这两句有《黄鹤楼》的味道。接着想到了“春正绿”,这个说法妙,上半句出来了,“绿”可以对“白”,下半句搞定。接着,我不断地“ai,ai,ai”,不满意,不满意,“埋”也不满意。

到了这里我停下来了,开始梳理情节。几朵牡丹开了,花丛中一只两只蝴蝶翩翩起舞,辛勤地采食花蜜。一个孩子偷摘了一朵牡丹,藏在怀里,高高兴兴地跑向葱郁的树底下,额头冒着汗,从怀中取出牡丹,牡丹被他的体温烘得暖暖的,丝丝香气蒸腾,花色白得纯洁。

他要干什么呢?我甚至泛泛地想写什么清风、蓝天的。这时候是需要灵感的,如果在现实中那个孩子会做什么呢?简单的想法是做些有趣的事。我很庆幸我的灵感来了,“花中可有花仙子 ”整句完完整整地浮现在头脑中,问得好,很符合孩子的心性。接下来只要有个意思就行了,他为什么要这么问呢?要吃冰糖葫芦?想要飞?只要我愿意,它完全可以变成纯粹的“顽童戏牡丹”的乡野风情。

头脑中闪过“埋”字,我想到了最悲惨的事,他要埋葬他死去的母亲,“好把慈母好山埋”。我被我的想法吓到了,出乎意料的结局,思想境界顿时提高,小题目或许就该有大寓意。大家也许也听过,一个失去妈妈的小女孩冒雨种“妈妈”,我只是把这个故事入诗而已。

本来到了这里是可以结束了的,我却想起了格律。灵感的力量有多大?“花中可有花仙子”,刚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半句差了“母”和“山”,要不要改了(今:说的好像前几句就符合格律似的)?直觉告诉我,要的,这两句是儿童的心理,它应该平白一点。“好把咱妈好地埋”,花仙子啊花仙子,你行行好,为我死去的妈妈找一个好地方埋葬吧。在我笔下的社会总是那么黑暗。明白了,明白了,他不是贪玩,唉,感动,感动,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我睡了。

2009.7.20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