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七律] 世界通史
天涯海角若为邻,村北村南来往频。相爱夫妻还泛泛,互啄鸭雀似亲亲。转从旧主投新主,翻认新民成旧民。沧海桑田徒久远,兴衰世代不关秦。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29日 23:47:47     分类:望月集
   5         2
[诗话] 夏东浦村纪事兼追本溯源之《归乡》
归乡 明月照孤村,熟眠乡下人。 鸡窥新稻谷,犬镇老柴门。 檐中巢睡燕,帐外闹飞蚊。 天井回眸月,阳埕扫叶风。主人明早起,下地作田耕。当下操农务,祖上仕朝臣。 先时避战乱,南迁躲纷争。古人终归土,新儿始落根。 祠堂供灵匾,族谱序房文。日久传言起,渐次风俗生。 升天无鸡犬,闻道有鬼神。香火时时拜,祭礼处处分。 家家频来往,致使风俗淳。溪头捣衣妇,市尾补鼎翁。 人前吃饭否,家后喝茶曾?闲时爱吾幼,或可老此身。 乡心仍故故,世情却纷纷。车向省城路,魂归故里尘。 野径深无迹,山色浅留痕。但见东方白,鸡唱一乡晨。下东浦,位于汕头市潮南区峡山街道西南部,东连西港,东南接大宅,南邻英大埔,西南至西北分别与莲青、上东浦、东沟接壤,北为桃溪。大南山水流经,水往东流,称“东浦”,似银蛇戏水。蛇,夏季生机活跃;夏,为蓬勃兴盛之意,故名为“夏东浦”,因“夏”与“下”谐音,又称“下东浦”,简称“下东”(百度百科)。 全诗分五大段落,每段四行:总起夜景、历史、风俗、人情、乡心归纳。每段之间皆有过渡。明月照孤村,熟眠乡下人。此句总起,大背景。乡下人大都早睡,相应的也早起。现在却变了。说是“孤村”倒也不孤,只是在我小时的记忆中,活动范围基本只在自娱自乐的家里、规矩上课的学校、偶尔放纵的田野、香火缭绕的祠堂、嘈杂的菜市场、不想剪平头的理发店、偷偷攒钱去的玩具店。村里最热闹的活动是唱戏、拜老爷,除此没别的娱乐项目。骑单车去镇上也要二十多分钟,没什么机会去,倒真像与世隔绝。鸡窥新稻谷,犬镇老柴门。虽是农村,我家倒没养过鸡鸭,网上搜索也全是教人养殖做买卖。好在看过别家养,电视也有演,这句总算编得出。狗却曾养,是看家狗,也不用买,别人家狗生几胎,到处送。老家那种老柴门,有门闩门环,开门吱哑,挺厚重。一窥一镇,鸡犬相争,如在眼前。檐中巢睡燕,帐外闹飞蚊。在老家,门前屋檐正中筑有鸟巢,淘气的小孩会拿竹竿捅着玩,甚至将鸟蛋磕破摔碎。我家从不玩这个,小时候邻居家小孩竟然来捅我家的,被我们赶跑,所以我很讨厌这家小孩,唯一的口出脏话就贡献给了他。蚊子倒是哪里都有,只是以前黑蚊子少见,咬人没那么毒。为了让人安睡,这里就用“帐外”吧,虽然以前那种“门床”挂的蚊帐也不怎么挡蚊子。天井回眸月,扬场扫叶风。天井、扬场是老家“下山虎”的建筑格局。“场”读第二声。老家一进外门,那片空地庭院就叫扬场。古时候应该是门前用篱笆围着的空地,现在因为是村落,就由另一家的墙壁隔着。扬场上北有厕所,南有厨房。另有一口井,小时候井还能用,后来用土埋了,种芒果树。空地上还用很大的类似酒坛的一个个樽,种花种树。风一吹,树叶沙沙响,特别是晚上风大,落叶一吹一聚一旋一散,故曰“扫叶风”。二进正门,四四方方一块空地就是天井,没有屋顶,像个小池。下大雨时,四角的引水装置,四条水柱哗啦啦往下涌,甚为壮观。雨停时,池水未退,折些纸船玩水也是童年趣事。天井顶上四角的天空,目光局限,看月亮时,月亮走着走着,看不见了,我往后退一点,它又露脸了,又不见了,再退一点,退到墙壁了,踮脚,探头……故曰“回眸月”。刊误:“扬场”为潮汕话音译,应作“阳埕”chéng,指四合院中的露天庭院,引申为广场。“埕”的本字是“庭”,但潮汕群众只知其文读têng5,少知其有白读音 dian5,所以造了个方言字“埕”。主人明早起,下地作田耕。早睡是为了早起,爸爸小时候随爷爷作过田。此句引出下文。当下操农务,祖上仕朝臣。 先时避战乱,南迁躲纷争。 潮汕大部分人是祖上从江浙福建一带迁过来的,除了避战乱,有的是南迁做官,有的是无田无地,生活所迫。我家祖上有没有做过官,这个我倒不知道。倒是听爸爸讲过,南迁之后某一代有个进士连道章,潮汕话音同“煮豆浆”,也是搞笑。不过正式书面语,“章”要读作“将来”的“将”(潮汕话)。古人终归土,新儿始落根。《百年孤独》里有句话“一个人如果没有亲属埋在这儿,他就不是这个地方的人。”到底是要等到祖辈终于归土埋葬,新生的一代代子孙才慢慢地在此定居,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祠堂供灵匾,族谱序房文。然后代代繁衍兴旺,建祠堂,供奉祖宗的牌匾。修族谱,认祖归宗,各房各支排序。潮汕话叫房头。大房头,即长房,二房头,三房头等。我家宗族现有几房头我倒不知道。记得爸爸讲过,潮汕邢、连、颜三姓本一家,潮汕话这三个姓也是同样的读音。改姓大抵是因官事,至于哪一姓为源,网上说法不一,也前后矛盾。揭阳市榕城凤围村有个邢氏宗祠,记载,“邢连颜一本祖祠,敦素公我邢族初祖,南宋赐进士,任广东提举使,卜居潮州。迨七世祖之后,子孙因事改连颜,字异系同。”另一说潮阳连姓是宋朝徽宗时期的莆田重岩公之直系后裔,是铁定的事实。查莆田重岩公,则是说“宋时福建莆田连重岩公之裔孙,金诰公迁粤,初居揭阳,后迁潮阳溪南。金诰公生五子,长子留原籍,其他四子分别创下东埔、大布、司马浦和蔡沟连氏。永历年间(明末清初)因郑(一说赵)锦一条干戈扰乱,子孙改姓邢颜。”我记得老家大门牌匾确实写着“莆田旧家”四字,真实情况还得看自家族谱。日久传言起,渐次风俗生。 升天无鸡犬,闻道有鬼神。 香火时时拜,祭礼处处分。 家家频来往,致使风俗淳。 讲风俗。潮汕喜欢拜,拜祖宗,拜天公、伯公、灶公、关公、财神、佛祖、妈祖、月娘、五谷母、床头婆婆,等等等等,各路神仙我们统称为“老爷”。拜祭的东西以前会分些互相送亲戚,什么鸡鸭茶米甜粿糕点,现在不讲究了。溪头捣衣妇,市尾补鼎翁。不只亲戚间,邻里邻居,熟人好友也经常来往。溪头的捣衣妇,小时候我是见过的,在溪边,妇女拿着木棍敲打洗衣服。以前菜市场角落有个老头,大家都叫他“补鼎佬”。鼎就是炒菜用的铁锅,鼎到底怎么个补法我却从没看他弄过。人前吃饭否,家后喝茶曾?潮汕人见面打招呼喜欢说,吃没,去我家吃杯茶。潮汕话“家”叫做“家后”、“家内”、或者“内”,具体有什么区别我也分不清楚。非潮汕人可翻译成“回家以后喝茶了没啊”。闲时爱吾幼,或可老此身。告老还乡,儿孙满堂,应该是很惬意的吧。风俗与人情讲完。乡心仍故故,世情却纷纷。两句过渡。世情不深讲。车向省城路,魂归故里尘。改革开放,时代进步,家乡变了很多,希望好的东西不要变。新的一代慢慢地走出去,迟早还是要回来的,这里才是家。野径深无迹,山色浅留痕。家附近那片一望无际的原野,排列整齐的稻田,小路被茂盛的野草挡住,看不见路,天尽头是连绵不绝的山线,只比地平线高一点点,浅浅的一条痕迹。不必高到壮阔磅礴,这种淡淡的感觉就挺好。但见东方白,鸡唱一乡晨。然后日出了,鸡叫了,整个乡村又迎来了新的早晨。呼应开头。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17日 23:01:55     分类:译论篇
   7         1
[古风] 百年辛亥革命
砰砰砰几声枪响,谋大义义士尽出。战战战百千烈士,为革命以命救赎。民心共和败且胜,帝位迂腐清政除。袁氏不忠帝国复,枉建民国世道孤。古今谁能判胜负,善者必赢恶者输。古今谁能定善恶,胜者为王败者诛。叹老母白发哭子,伤少妻青丝祭夫。英雄无论七十二,前仆后继是公仆。辛酸往事且不论,大好前途当重书。身后狠心剪长辫,膝下好意护短足。当代人论古时事,事事难休世事殊。毛帅当年十八岁,人间正道在征途。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21日 11:39:18     分类:望月集
   32         5
[歌行体] 雨行
天酌美酒,万物同醉。勿问归不归,天公美意,携一壶,豪情当赴会。几处屋檐高低,问燕子栖息,也分富贵?不食人间烟火,只恋林间,是我执着。花中疏散梳妆累,戏问杨柳,几朵相思,怨情人几度来迟?怪道世间尽是别离,总有伤心人,情难却,多猜疑,无心当有意,是我痴迷。水涨船高,太过招摇,只怕桥低难过桥。树大招风,岿然不动,还疑根浅频扎根。小孩天真,爱雨中嬉戏,惹一身污垢,笑我也贪玩。行人悠闲,撑一纸油伞,似一尘不染,笑我是疯癫。世有光明不到处,光鲜者慎其言!才知天意不美,点点催泪,欲洗人间。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21日 11:36:55     分类:望月集
   30         2
[古风] 玩童
窗外柳浓刚歇雨,风轻影动见玩童。几只苦杏争甜杏,一片哭声引笑声。小儿不吝眼中泪,此身渐成局内人。来来往往皆过客,已凭岁月换天真。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21日 11:33:57     分类:望月集
   17         2
[古风] 早农
寒日初生人起后,暖泥重踏旧鞋痕。额上又添今日苦,田间只待明年春。短锄敲得鸡乱舞,且作天明啼叫声。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21日 11:31:55     分类:望月集
   31         2
[诗:五绝] 唐诗
山水藏风月,离合见悲欢。唐人多妙语,留与后人传。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21日 11:27:45     分类:望月集
   33         3
[诗:七绝] 凌云志
山断水流成飞瀑,天高石卷出奇峰。但有一片凌云志,便是凡间第一人。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21日 11:25:43     分类:望月集
   30         0
[古风] 昭君出塞
尘土鸟惊飞,车马人西行。老树栖新巢,落日伴佳人。沉鱼水无波,落雁风自鸣。若问此佳人,正是王昭君。芳心何恋恋,秀目却莹莹。不忍辞汉宫,毕竟入胡城。羌笛吹皓月,妙舞现明君。但使明妃在,两地得太平。
发表时间:2025年06月21日 11:21:14     分类:望月集
   20         0
[诗论] 诗论合集
古树 中有万古树,傲然天地客。 枝干布格局,水土养气色。 繁荣虽故故,腐朽却尔尔。 忍痛弃晚节,新芽得沃若。 译:天地当中寄居着一棵树,傲然于世,仿佛已有万古。它的枝干纵横交错,自成格局。一方水土滋养,气色不凡。如今,虽然看起来依旧繁荣,它的内在却已腐朽,表面的繁荣也不过如此罢了。只有忍痛舍弃老朽腐败的残枝末节,新生的枝芽才得以茁壮成长。 论:“客”字的意味要深品。“古树”的寓意应该很明显,这基本是我对它的整体印象和寄望,更准确的说,是对人的寄望,树无罪。 两小儿辩日 古有两小儿,远近难辩者。 日远见其小,日近觉其热。 所凭应如是,所得却两可。 今人作古后,取笑任来者。 译:古时候有两个小孩子,他们为太阳距离远近而争论不止,谁也说服不了谁。一个小孩说,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一个小孩说,近的时候感觉热,远的时候感觉凉,所以应该是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他们所凭借的理由应该都是没错的,得出的结果却两相矛盾。现在的人成为历史之后,某些观点和做法也将任由后来者取笑吧。 论:要把《两小儿辩日》整个故事完整地写进诗里还是挺难的。第二联挺满意,短短一行字利用互文表达出了“日远见小,日近见大,日近觉热,日远觉凉”,即两小儿的主要论点和论据。首句“古有两小儿”是引入,是交代,我也不打算换掉这句。那么,我就必须在接下来一句中说出两小儿辩日的缘由,或者说两小儿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然而我还是失败了,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我没有把“日出”“日中”这两个时间表达出来。 以上两首诗都写在《思君记·其五》时期,那时候正在探索韵脚声调转换。《古树》是在整体压四声韵脚的基础上,颈联转三声韵脚,《两小儿辩日》是在整体压三声韵脚的基础上,颔联转四声韵脚。借此读者可以体会一下三声四声各自的特点和韵味。 以诗之名 人间多纷扰,凭心自在观。 我辈皆劳碌,世事甚茫茫。 此身终寂寂,诗名始流传。 争相咏唱者,不会是同行。 译:人间诸事总是纷纷扰扰,观照自己的内心,放下执念,得到自在,平心静气地审视外物。你会发现,我们这一生都辛劳忙碌,世事的走向到头来却茫茫未知。我的这具身躯终将灭亡,悄无声息,而诗的美名到那时才会开始流传。到那时,争着抢着吟咏赞叹我的诗的,肯定不会是那群自高自傲的诗人。 论:“凭心自在观”的意味不好翻译,值得细品。“世事”有多重含义,不好单指一种。 自古以来,名篇佳作大多先在坊间流传,形成风气,文人墨客才开始重视,为其立言正名,而作者本人生前可能籍籍无名。好诗的评判标准从来只在民间,好诗的流传从来更只靠民间。诗人的本分在于写自家诗,不在传别家诗。同时代的诗人,也许彼此之间不乏酬和,互相追捧,但重点还是在自己的和,不然干嘛要和,直接夸就得了。后时代的诗人,推崇先辈名家,一是名家名篇已成经典,众人皆推崇,不能跟主流对着干;二不过是假彼之名传己之文。假使将其未识之名篇佳作匿名以示之,恐怕评价也不过是还行,甚至可能被批得一文不值。诗人从来都是最固步自封,最虚伪的一群人。之前的解说有些恶毒,也有些绝对,只是为了发泄情绪,也就不管什么恰当中正了。个别现象当然是存在的,但倒也不是要否定所有写诗人,在网上看到的小丑和疯子,毕竟只是少数,只不过招摇撞骗胡搅蛮缠被看到的几率大,实事求是通情达理被看到的几率小,幸存者偏差,不免让人觉得网上都是那种人。其实写诗人的本分真的在于写自家诗、传自家诗,但能不能真正流传,还是要靠读诗的广大群众。 “我辈皆劳碌,世事甚茫茫。此身终寂寂,诗名始流传。" 颔联颈联的技法值得细品,糅合了“扇面对”和“交股对”。当然我也不建议写诗的时候刻意说大家注意了,接下来我要用“扇面对”,接下来我要用叠词。写作从来都是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文从字顺才是首要。 这两联正经的对法,“我辈”对“此身”,“世事”对“诗名”,“劳碌”对“流传”,“茫茫”对“寂寂”,“皆”对“甚”,“终”对“始”。是在创作的时候突发奇想,刚好与诗中那股折叠交错的表述相契合。 总有人说中二联节奏要变化,其实我很不解。短短的四行八句,一方面,格式声韵规定得严整,结果千篇一律,每首都是同个调调,却说平仄粘替,富于变化。另一方面,如果中二联结构一致,断句一样,却说太单调,一联是“221”,下一联可以变“212”,而平仄照样是两字一组,平仄和断句的割裂怎么又没人在意了呢? 近体诗当然是很完善成熟的一种体式,我很不爽的是总有一些人借此嘲讽其他。明明历史上存在过诸多变体和别格,为什么“近体诗”成型之后,它就与“格律诗”划上了等号,不按照它的规则就是误入歧途,不走正道?“格律诗”应该是更大范围的概念,不应该成为“近体诗”的专称。千年过去,还是“古体诗”、“近体诗”这样叫,就像大学还在教VB,银行还在用XP,这是有多滞后啊。诗词界大佬们就不能发起共识,统一成“魏晋体”、“唐律”之类的称呼吗? 诗论 渊源或可道, 法度非常名。 诗人有傲骨, 文异必相轻。 诗人真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呢。这渊源传着传着就本末倒置了,这法度定着定着就故步自封了。这押韵到底是什么呢,这格律到底是什么呢?请问“平”和“成”押韵吗?不好意思我去看一下韵书,哦,它们同属八庚韵,所以是押韵的。我的天!你能亲口读一读然后告诉我你的看法吗?我不是在说韵书是错的,但时代确实是发展的。这就好比我拿一个圆形的车轮给你,请问圆的周长是其直径的几倍?稍等我去看一下书,“周三径一”,是三倍。我的天!你能亲手量一量再告诉我吗?诗人们真的是天生有傲骨,彼此理念不合,势必恶语相向。 首联融合《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除去“渊源”和“法度”,还有六个字可用,所以利用互文作了适当的省略。借用的也是这一章的主旨,只不过不是“道”,而是“诗”,或者说“诗道”。 哲学篇·诗说·其一 心境 心者,自由;境者,自然。 推杯换盏常为客,作对吟诗强与邻。 于事于人不论理,对山对水总关情。 风花雪月从天地,爱恨悲欢自古今。 借赋比兴以入境,抒托讽誉便由心。 译:一直以来,我常常感觉漂泊客居,与人推杯换盏,吟诗作对,想要强行与其结伴同行,终究是各自有各自的圈子。圈内嘘寒问暖,阿谀奉承;圈外冷眼看人,恶语相向。好吧,从此以后,对待人和事,不再深究其理;面对山和水,则以真情相待。天地间造化一切自然万物,各行其道,从古至今这当中却衍生多少爱恨情仇,离合悲欢。写诗的人借助各种表现手法,以营造并进入诗歌的意境,在其中尽情抒发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兴趣志向。 哲学篇·诗说·其二 宇宙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者,时空也,混沌也,元始也,终末也,无限也,永恒也,宏观也,微观也。 混沌者,无所谓无,无所谓有,无所谓瞬,无所谓久。诗曰: 于生死外人到此,在有无中物观之。 情感取其才三四,身心得它任九十。 月自古今时造访,日向天地处告辞。 从来江山万里画,不过笔墨一行诗。 译:神游宇宙,无关生死,人已到此。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物物观之,物物去之。身心得它,以目视之,以耳听之,以鼻嗅之,以口尝之,以体触之,以意感之,所得应多。情思感悟,取其却少,只取精华也。月自古今交汇时,时间之混沌时造访。造访者,时空之元始也。日向天地交接处,空间之混沌处告辞。告辞者,时空之终末也。永恒时间,无限空间,即为宏观,也不过浓缩成笔墨,留于一行诗中而已,即为微观。此之谓宇宙。 论:我很喜欢这首诗,当然后来改写的《宇宙》我更喜欢。这一首作为诗说的一部分,也予以保留。主要探讨的是体验和感悟,谋篇和取舍,空间和时间的辨证。 书评 荡漾情怀稍放肆,红尘故事入诗篇。 烦恼明明思奇句,平和恰恰留巧缘。 何情何景皆随境,其意其象不直言。 李白偶得三四句,也谓癫狂也谓仙。 译:怀着青春荡漾的情怀,请允许我稍微放肆一下,把自己经历过的红尘故事写进诗篇。只是我的能耐还不够,不然我也把所有所见所识之人通通写进去。有时会因为想不出绝妙的字句而烦恼,这也强求不得,只能心平气和,等待灵感的到来。要描绘何种情感、何种景物,都根据意境的营造展开,要表达何种意义、何种现象也不直说,都由读者进入意境自行领悟。路上会发呆,会摇头晃脑,偶然成了三四句,喜笑颜开,口中碎碎念,人谓痴癫,这是一种境界。 论:这一首是戏作,灵感是突然想以班上同学的名字来作诗,最终也只嵌了三个同学的名字,还以一个同学的名字做了诗题(笑),但总体也能概括我写诗的最初动机和态度。 唐诗 山水藏风月, 离合见悲欢。 唐人多妙语, 留与后人传。 自然山水中隐藏着风花雪月,离别相聚中呈现出喜怒哀乐。在这些物事与人事中,唐人似乎道尽了每一个人的心声,留与后人吟咏传颂。唐诗真的是璀璨辉煌,千年不朽。但传承它绝不是墨守成规,食古不化,而应该是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发表时间:2025年04月14日 22:55:42     分类:译论篇
   90         2

1 2 3 4 5
  • 105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