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朝夕对 [古风]

无兮     发布时间: 2024/1/2 22:26:36
阅读:238次      分享到

朝霞夕月各起落,天南地北同晦明。
野径无人正春色,好山好水处处情。
青柳羞枝常向地,彩蝶芳心只为花。
遥想远方朦胧处,愁思无酒故饮茶。
此处花柳胜别处,曾经离人泪沾湿。
黄昏落日伴孤影,缓缓明月为底迟。
劳燕分飞几时聚?破镜重逢未必圆。
梦中人一时半刻,天上月万载千年。
注释:朝霞从东方生起,夕月向西方落下,又是新的一天,新的开始。虽然你我各处天南地北,但我们一起告别了黑夜,迎来了黎明,共同享有每一个美好的时光。野外的小路上,人迹罕至,没有尘世的喧扰,春色正浓。放眼望去,远处的山,近处的水,各处的景物都充满了情意。柳树青青,枝条羞答答地垂向地面。彩蝶纷飞,一片芳心只追逐着花儿。

我欣赏着美好的景物,不知不觉已到中午,在阴凉处歇息,不由想起远方你那不真切的所在,愁思忽起,只能以茶代酒,聊以解忧。此处的花草树木更胜别处,兴许是有情人曾经在此落泪离别。

黄昏时分,落日撒下余晖,陪伴着孤独的身影,明月缓缓升起,是为谁放慢了脚步。伯劳和燕子各飞东西,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聚?破碎的镜子,再次重逢还能完好如初吗?梦中的可人儿往往稍纵即逝,天上那一轮明月却亘古长存。

论:我想将这首诗划分成完整的一天。从朝气的黎明、赏春景的上午、慵懒的午歇,到离别的午后、落寞的黄昏、孤独的夜晚。诗中的情感也随着一天光线的强弱变化而变化。中午是分水岭,中午以前,天不断变亮,人的心情也不断变好,而物极必反,乐极生悲,中午光线最强时乐变成了愁,然后不断加深,直到深夜,达到了至悲。

“朝夕对”,一指诗文首尾的朝夕相对,二指日日夜夜都思念着你。把八句分为上下片,上片是上午,下片是下午;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写情,当然情景有时交融;上片是乐,下片是悲。朝霞夕月,一起一落,是“异”,都代表黎明,是“同”;同时明暗,是“同”,而各处南北,是“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朝霞夕月各起落,天南地北同晦明。不仅两句相对,还有对中对,朝对夕,霞对月,起对落。下句也一样,天对地,南对北,晦对明。下句有南北,其实上句也隐有东西,对了,朝霞起于东,夕月落于西,这是黎明。我们把视角稍微放得远一些,直到世界之外,阳光照在地球上,明暗交界处为晨昏线,你我各处南北而同晦明,说明什么呢?

这首诗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倒不是说它写得有多好,而是从这首诗开始,我的创作思维发生了转变。之前偶尔有了一个妙句,就想把它凑成诗,全诗都是为了一个句子服务。直到有一天,在积攒了一些好句子后,我突然想,如果把它们都用在同一首诗里会怎么样?于是原本可以写成好几首诗,被我写成了一首。于是从这首诗开始,我不再为了几个好句硬凑成篇,而是追求诗有名篇。

也是从这首诗开始,我有意识地使用起了对偶,也喜欢上了对偶(不敢用“对仗”这个词,毕竟我不论平仄)。有人说全篇对偶会使全诗显得生硬呆板,但如果出句对句承续连贯,又何来生硬之说,所以生不生硬其实跟对偶并没有直接关系(我也不敢说我的对偶全是流水对)。诗有格律:格是格式,句式规整,文字对偶,这是外在的形式所能产生的建筑美、视觉美;律是韵律,平仄押韵,跌宕起伏,这是内在的韵律所能产生的音乐美、听觉美。对于我来说,目光所及的文字对称而简洁,言有尽而意无穷,带给我的美更为直观;对于我来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交替起伏听起来固然很美,“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循环往复听起来也不赖。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