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诗论合集 [诗论]

无兮     发布时间: 2025/4/14 22:55:42
阅读:27次      分享到

古树

中有万古树,傲然天地客。
枝干布格局,水土养气色。
繁荣虽故故,腐朽却尔尔。
忍痛弃晚节,新芽得沃若。

:天地当中寄居着一棵树,傲然于世,仿佛已有万古。它的枝干纵横交错,自成格局。一方水土滋养,气色不凡。如今,虽然看起来依旧繁荣,它的内在却已腐朽,表面的繁荣也不过如此罢了。只有忍痛舍弃老朽腐败的残枝末节,新生的枝芽才得以茁壮成长。


:“客”字的意味要深品。“古树”的寓意应该很明显,这基本是我对它的整体印象和寄望,更准确的说,是对人的寄望,树无罪。


两小儿辩日

古有两小儿,远近难辩者。
日远见其小,日近觉其热。
所凭应如是,所得却两可。
今人作古后,取笑任来者。

:古时候有两个小孩子,他们为太阳距离远近而争论不止,谁也说服不了谁。一个小孩说,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一个小孩说,近的时候感觉热,远的时候感觉凉,所以应该是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他们所凭借的理由应该都是没错的,得出的结果却两相矛盾。现在的人成为历史之后,某些观点和做法也将任由后来者取笑吧。


:要把《两小儿辩日》整个故事完整地写进诗里还是挺难的。第二联挺满意,短短一行字利用互文表达出了“日远见小,日近见大,日近觉热,日远觉凉”,即两小儿的主要论点和论据。首句“古有两小儿”是引入,是交代,我也不打算换掉这句。那么,我就必须在接下来一句中说出两小儿辩日的缘由,或者说两小儿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然而我还是失败了。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我没有把“日出”“日中”这两个时间表达出来。


以上两首诗都写在《思君记·其五》时期,那时候正在探索韵脚声韵转换。《古树》是在整体压四声韵脚的基础上,颈联转三声韵脚,《两小儿辩日》是在整体压三声韵脚的基础上,颔联转四声韵脚。读者可以体会一下三声四声的不同特点和韵味。


以诗之名

人间多纷扰,凭心自在观。
我辈皆劳碌,世事甚茫茫。
此身终寂寂,诗名始流传。
争相咏唱者,不会是同行。

:人间诸事总是纷纷扰扰,观照自己的内心,放下执念,得到自在,平心静气地审视外物。你会发现,你我这一生都辛劳忙碌,世事的走向到头来却茫茫未知。我的这具身躯终将灭亡,悄无声息,而诗的美名到那时才会开始流传。那时候,争着抢着吟咏赞叹我的诗的,肯定不会是那群自高自傲的诗人。


:“凭心自在观”的意味不好翻译,值得细品。“世事”有多重含义,不好单指一种。


之前的解说有些恶毒,我说诗人从来都是最固步自封,最虚伪的一群人,诗人的本分在于传自家诗。现象当然是存在这种现象,但倒也不是要否定所有人。在网上看到的小丑和疯子,毕竟只是少数,只不过招摇撞骗胡搅蛮缠被看到的几率大,实事求是通情达理被看到的几率小,幸存者偏差,不免让人觉得网上都是那种人。总之就是既失望又无奈。


“我辈皆劳碌,世事甚茫茫。此身终寂寂,诗名始流传。"

颔联颈联的技法值得细品,糅合了“扇面对”和“交股对”。当然我也不建议写诗的时候刻意说大家注意了,接下来我要用“扇面对”,接下来我要用叠词。写作从来都是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文从字顺才是首要,纯粹文字游戏除外。


这两联正经的对法,“我辈”对“此身”,“世事”对“诗名”,“劳碌”对“流传”,“茫茫”对“寂寂”,“皆”对“甚”,“终”对“始”。当然你要说“皆”“甚”“终”“始”各自皆可成对,并不高明,我也没意见。


总有人说中二联节奏要变化,其实我很不解。短短的四行八句,一方面,格式声韵规定得严整,结果千篇一律,每首都是同个调调,却说平仄粘替,富于变化。另一方面,中二联结构一致,断句一样,却说太单调,一联是“221”,下一联可以变“212”,而平仄照样是两字一组,平仄和断句的割裂怎么又没人在意了呢?


近体诗当然是很完善成熟的一种体式,我很不爽的是总有一些人借此嘲讽其他。明明历史上存在过诸多变体和别格,为什么“近体诗”成型之后,它就与“格律诗”划上了等号,不按照它的规则就是误入歧途?“格律诗”应该是更大范围的概念,不应该成为“近体诗”的专称。千年过去,还是“古体诗”、“近体诗”这样叫,就像大学还在教VB,银行还在用XP,这是有多滞后啊。诗词界大佬们就不能发起共识,统一成“魏晋体”、“唐律”之类的称呼吗?


诗论

渊源或可道,
法度非常名。
诗人有傲骨,
文异必相轻。

诗人真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呢。这渊源传着传着就本末倒置了,这法度定着定着就故步自封了。这押韵到底是什么呢,这格律到底是什么呢?请问“平”和“成”押韵吗?不好意思我去看一下韵书,哦,它们同属八庚韵,所以是押韵的。我的天!你能亲口读一读然后告诉我你的看法吗?我不是在说韵书是错的,但时代确实是发展的。这就好比我拿一个圆形的车轮给你,请问圆的周长是其直径的几倍?稍等我去看一下书,“周三径一”,是三倍。我的天!你能亲手量一量再告诉我吗?诗人们真的是天生有傲骨,彼此理念不合,势必恶语相向。


首联融合《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除去“渊源”和“法度”,还有六个字可用,所以利用互文作了适当的省略。借用的也是这一章的主旨,只不过不是“道”,而是“诗”,或者说“诗道”。


哲学篇·诗说·其一 心境

心者,自由;境者,自然。

推杯换盏常为客,作对吟诗强与邻。
于事于人不论理,对山对水总关情。
风花雪月从天地,爱恨悲欢自古今。
借赋比兴以入境,抒托讽誉便由心。

:一直以来,我常常感觉漂泊客居,与人推杯换盏,吟诗作对,想要强行与其结伴同行,终究是各自有各自的圈子。圈内嘘寒问暖,阿谀奉承;圈外冷眼看人,恶语相向。好吧,从此以后,对待人和事,不再深究其理;面对山和水,则以真情相待。天地间造化一切自然万物,各行其道,从古至今这当中却衍生多少爱恨情仇,离合悲欢。写诗的人借助各种表现手法,以营造并进入诗歌的意境,在其中尽情抒发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兴趣志向。


哲学篇·诗说·其二 宇宙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者,时空也,混沌也,元始也,终末也,无限也,永恒也,宏观也,微观也。

混沌者,无所谓无,无所谓有,无所谓瞬,无所谓久。诗曰:

于生死外人到此,在有无中物观之。
情感取其才三四,身心得它任九十。
月自古今时造访,日向天地处告辞。
从来江山万里画,不过笔墨一行诗。

:神游宇宙,无关生死,人已到此。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物物观之,物物去之。身心得它,以目视之,以耳听之,以鼻嗅之,以口尝之,以体触之,以意感之,所得应多。情思感悟,取其却少,只取精华也。月自古今交汇时,时间之混沌时造访。造访者,时空之元始也。日向天地交接处,空间之混沌处告辞。告辞者,时空之终末也。永恒时间,无限空间,即为宏观,也不过浓缩成笔墨,留于一行诗中而已,即为微观。此之谓宇宙。


:我很喜欢这首诗,当然后来改写的《宇宙》我更喜欢。这一首作为诗说的一部分,也予以保留。主要探讨的是体验和感悟,谋篇和取舍,空间和时间的辨证。


书评

荡漾情怀稍放肆,红尘故事入诗篇。
烦恼明明思奇句,平和恰恰留巧缘。
何情何景皆随境,其意其象不直言。
李白偶得三四句,也谓癫狂也谓仙。

:只是我的能耐还不够,不然我也把所有所见所识之人通通写进去。有时会因为想不出绝妙的字句而烦恼,这也强求不得,只能心平气和,灵感来了自然就来。路上会发呆,会摇头晃脑,偶然成了三四句,喜笑颜开,口中碎碎念,人谓痴癫,这是一种境界。


:这一首是戏作,主要是为嵌入四个同学的名字,但总体也能概括我写诗的最初动机和态度。



唐人多妙语

山水藏风月,
离合见悲欢。
唐人多妙语,
留与后人传。

自然山水中隐藏着风花雪月,离别相聚中呈现出喜怒哀乐。在这些物事与人事中,唐人似乎道尽了每一个人的心声,留与后人吟咏传颂。唐诗真的是璀璨辉煌,千年不朽。但传承它绝不是墨守成规,食古不化,而应该是推陈出新,发扬光大。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