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散文▏我的母亲 [文章]

皮休     发布时间: 2025/7/11 12:42:37
阅读:72次      分享到

散文▏我的母亲
作者:王全祥
窗外的风,卷着祁连山下来的寒气,拍打着窗棂。这凉州的冬,总让人想起些旧事。父亲走后,这些年母亲的身体显得格外单薄,像一根历经风霜却不肯倒下的老芦苇。我提笔写她,那些藏在岁月褶皱里的艰辛,便如这凉州城外的黄沙,扑面而来。
母亲生在1946年9月的武威。那光景,凉州刚熬过战乱,百业凋敝。县志里记着:“民生维艰,糠菜半年粮。”城外的村庄,土墙低矮,许多人家“出门共衣,归家裸卧”。她命苦,十多岁上,爹娘便相继撒手,撇下姐妹四人,像四棵没根的草。过寄于叔叔家,叔叔也不宽裕,土炕上一床破被,寒冬里姐妹挤作一团,靠彼此的体温捱过长夜。填不饱肚子是常事,挖野菜、拾麦穗、捋榆钱,便是她童年的全部记忆。小小的手,常在风里沙里冻得皴裂,只为换回半碗能照见人影的稀粥。那份早早就压上肩头的沉重,让她比同龄人更沉默,也更坚韧。正如我曾写下的《七绝·忆母幼年》:“爹娘早逝叔檐寒,姐妹相偎破被单。十指常刨荒野菜,饥肠辘辘盼年关。”
1958年,凉州大地上号子震天响,黄羊水库开工了。才十二岁的母亲,裹在过于宽大的粗布衣里,也扛着铁锨上了工地。那坝,要垒起几十米高。土冻得梆硬,一镐下去,震得虎口发麻,只留下个白印子。挑土的担子压在稚嫩的肩膀上,扁担仿佛要嵌进骨头里。地窝子里,虱子成团,冻疮在手脚上溃烂。有人看她年纪小、力气弱,摇头叹气。她却抿着嘴,一声不吭,手上的血泡磨破了又起,起的茧子比石头还硬。她心里憋着一股劲,别人能干,她就能干!那碧波荡漾的水库最终蓄满了水,浇灌了干渴的土地,也把“石头再硬,也怕人天天磨”的硬气,深深种在了母亲的生命里。
嫁给我父亲后,生活的担子并未减轻半分。武威的土地贫瘠,盐碱重,蒸发大过雨水,庄稼难侍弄。母亲接连生下六个孩子。然而,最大的痛楚随之而来——前面三个男孩,都未能活过三岁。第三个孩子夭折的那个夜晚,后来听父亲说,母亲抱着那小小的、冰冷的身子,枯坐在炕沿,整整一夜。没有嚎啕大哭,只有无声的泪顺着她干瘦的脸颊流下,洇湿了破旧的棉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掐出了血印子。天亮时,她抹了把脸,哑着嗓子说:“日子还得过。”白天下地,顶着烈日或寒风,在盐碱地里刨食;晚上借着煤油灯的微光,缝补一家大小的衣衫。大姐后来含泪告诉我:“娘总把馍馍掰开,把大的、好的塞给我们仨,母亲自己啃最小的那块边角,或者干脆舔舔碗底,就说饱了。她那件棉袄,补丁摞补丁,棉花都硬了,也不舍得换。”这便是我笔下《五律·慈母辛劳》所描绘的景象:“盐碱荒畴苦,风霜刻面深。三殇心泣血,五口力担沉。让食言温饱,缝衣御冷侵。青丝熬作雪,大爱重千钧。”
1995年冬天,我穿上了军装。离开家的前夜,电灯的光晕在屋里铺开,母亲却几乎一夜未眠。她眼睛不好,就凑在灯下,一针一线,细细地纳着千层底。布鞋底上,密密麻麻的针脚,是她说不出口的叮咛。临行,她把两个塑料袋塞进我皮箱里,里面是两双新布鞋、一块凉州的小锅盔,还有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红布,上面写着两个字“平安”,母亲她不识字,却认得这两个字的分量,是她让大哥写在上面去的,这是她悬在心尖上的全部念想。在军营的二十年,每当收到家书,信封里面的信纸总是被摩挲得发软起毛,还有那些耳朵都可以听出老茧的话,但我知道,那是母亲粗糙的手一遍遍抚摸过的痕迹和她盼子成龙夙愿。
2015年6月,我脱下穿了二十年的军装,回到了凉州老家。进到院里,就看到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我的母亲。她坐老屋书房门口的小凳上,头发已几乎全白,像一蓬被风吹乱的枯草,身子佝偻得很厉害了。她睁大眼睛,向我张望。当我走到她面前,喊了一声“妈”,她浑浊的眼睛瞬间亮了,踉跄着起来,用枯树枝般的手紧紧抓住我的胳膊,力气大得惊人。她仰着头,仔仔细细地看我,从头顶看到脚底,嘴唇哆嗦着,半天才呜咽出一句:“老汉!全祥……回来了”,那一刻,滚烫的泪冲出了我的眼眶,我突然就明白从这时起我该进一个儿子应有的责任了,接任照顾病床上的父亲!
如今,母亲真的老了。耳朵也有点背,跟她说话有时要声音大一点。眼睛也花了,看东西模糊。可有些事,她记得特别清楚。现在一到冬天,她就念叨:“全祥你小时候怕冷,出门把衣服穿厚些”。去年冬天她咳得厉害,痰里带了血丝,送进医院。我守在病床前,她突然抓住我的手,声音微弱却清晰地说起旧事:“修黄羊水库那会儿……真冷啊……冰碴子把腿划了好长一道口子,血直冒……就抓一把冻土涂在上面,……”。我问她:“妈,那时疼吧?”她咧开没剩几颗牙的嘴,竟然笑了笑:“疼?疼算个啥!能活着,能把你们拉扯大,看着你们都好好的,这心里头……就是甜的。”此情此景,正如母亲病愈出院后我《鹧鸪天·侍母疾》所写:“白发萧疏病榻侵,咳声断续夜沉沉。汤匙轻递忧凉热,泪眼偷揩怕母心。言往事,语喑喑,当年坝上朔风凛。但说儿在身畔坐,胜似良方百味斟。”
母亲的一生,就是凉州大地上最普通也最坚韧的一株芨芨草。生在荒年,长于孤苦,历经丧逝双亲之痛,也经历了丧子之痛,饱尝风霜雨雪。她用佝偻的脊背,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为我们姐弟三人撑起了一片天。她没有读过书,不懂《诗经》里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也不懂孟郊笔下“慈母手中线”的诗意,但她用一生的行动,写就了最动人的篇章,那是在盐碱地里挥洒的汗水,是在灯下穿引的针线,是塞进儿行囊里的老布鞋和“平安”符,是病榻上依然惦记着儿女的慈心。
此刻,窗外又飘起了雪花。我看着她走到阳台窗前,我看到祁连山影影绰绰的轮廓。窗外的寒风总想掠过她稀疏的白发,她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你爹在的时候常说……这人哪,就像地里的麦子,不经过冬寒,不经风吹雨打,哪能结出饱满的穗子……”这时我明白她说这话的意思,心里的酸触和泪水冲冲欲动,我还是强忍了下去。是啊,“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母亲在,无论我走多远,身上那件无形的军装脱了多久,我永远是她牵挂的孩子,我的根,就扎在她用血泪浇灌过的这片凉州厚土里。这份血脉的延续,这份平凡的伟大,便是人间最深的温暖,最重的恩情。唯愿时光慢些,再慢些,容我多握一握这双操劳一世的手,多听一听这饱含岁月沧桑的唠叨。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