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我在尘世与佛缘间的思索》——从释永信事件谈起
《我在尘世与佛缘间的思索》 ——从释永信事件谈起 作者:王全祥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间,少林寺与释永信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他们承载着千年古刹的辉煌,也承受着世俗的审视。当网络上关于释永信的诸多问题扑面而来,且最终得到官方证实,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作为一名凉州诗人,我虽身处尘世,却对佛学经典如《金刚经》、《心经》等略有研习,平日里也喜欢创作一些诗词,试图在文字间探寻生命的真谛。如今,借着这个契机,我想从佛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从佛学视角:心的修行与尘世的诱惑我初读《金刚经》时,便被那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震撼。在佛学的世界里,世间万物皆为虚幻,一切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就如同清晨的露珠,太阳一出,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又似夜空中的闪电,转瞬即逝。我们所执着的事物,在佛法的智慧下,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而《心经》中:“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更是让我明白,只有看透物质世界(色)、感受(受)、认知(想)、行为(行)、意识(识)的虚幻本质,才能摆脱痛苦的束缚。修行之人,本应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不为尘世的欲望所动。回顾历史,诸多高僧大德为我们树立了修行的典范。寒山子诗云:“千年石上古人踪,万丈岩前一点空。明月照时常皎洁,不劳寻讨问西东。”他在诗中描绘的空灵意境,正是一种对尘世超脱的心境。在那千年的石头上,还留着古人的踪迹,而万丈岩前,却是一片空明。明月常常照耀,一片皎洁,无需去寻找什么方向,内心已然自在。 然而,如今官方证实释永信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严重违反佛教戒律。这与佛门的清规戒律背道而驰,完全背离了一个出家人应有的修行之路,对佛门清净之地造成了玷污。从佛学因果论来看,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像释永信这样的行为,必然会承受相应的果报。《涅槃经》中所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并非迷信,而是一种对行为与结果关系的深刻洞察。当一个人背离了正道,做出违背道德和佛法的事情,内心便会失去安宁,生活也会陷入混乱。即使在现世没有受到明显的惩罚,内心的煎熬也将如影随形。我曾在自己的诗词《七律·乙亥悟禅》中写道:“心向佛缘寻静处,青灯古寺意踟蹰。梵音袅袅随风绕,经卷篇篇映月读。尘世纷扰莫相辜,俗念贪嗔应尽除。愿化菩提明性悟,慈悲喜舍入通途。”这是我对自己的期许,也是对所有修行者的祝愿。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要时刻警惕尘世的诱惑,保持内心的纯净。就像禅宗强调的“明心见性”,只有让内心清澈如镜,才能照见真正的自我,领悟佛法的真谛。 二、从心理学视角:欲望与自我认知的挣扎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内心都有欲望,这是人性的一部分。然而,如何管理和控制欲望,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对于出家人来说,更是需要强大的内心力量来克制世俗的欲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世俗生活中,人们不断追求这些需求的满足。而出家人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他们舍弃了世俗的物质追求和情感欲望,专注于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即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觉悟。然而,当一个人处于权力和财富的中心,如释永信作为少林寺的方丈,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资源时,欲望的诱惑会变得更加强烈。此时,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和使命,就容易迷失在欲望的海洋中。如今被官方证实的这些问题,表明释永信或许是在欲望的驱使下,逐渐偏离了自己作为出家人的身份和信仰。他在对金钱和权力的追逐中,忘记了自己的初心,陷入了自我认知的混乱。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角色冲突”,当一个人承担的不同角色之间的期望和要求相互矛盾时,就会产生内心的冲突和焦虑。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认知的过程。对于修行者来说,更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保持对自我的清醒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欲望的诱惑时,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我曾作《七绝·甲辰杂吟》以明志:“心宁不惧尘世扰,意静方知日月长。妄念渐消归本真,清辉自照满庭芳。”在我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也时常会面临各种欲望的挑战。每当此时,我就会想起自己对佛学的感悟,尝试用内心的平静去抵御外界的诱惑。我深知,只有内心的富足和安宁,才是真正的财富。当我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保持内心的宁静,就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悠长。 三、从社会学视角:宗教与社会的互动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少林寺作为佛教的重要寺庙,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价值。它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古代,少林寺就以其独特的武术文化和佛教精神,为社会所敬仰。少林武术不仅强身健体,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而佛教的慈悲、宽容、善良等价值观,也对社会的道德规范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宗教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少林寺在释永信的带领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商业化运作,如成立公司、开发旅游资源、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少林文化,提升了少林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过度的商业化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当宗教与商业紧密结合,就容易出现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如今官方证实释永信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损害了佛教信众的利益,破坏了宗教在社会中的公信力。宗教本应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家园,如果被商业化的浪潮所淹没,就会失去其原有的神圣性和纯洁性。 从社会舆论的角度来看,网络上对释永信的质疑和讨论,反映了社会对宗教机构和宗教人士的关注和监督。在信息时代,公众对宗教事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日益增强,这对于宗教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此次官方证实其问题,也体现了社会监督的力量。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些问题,避免盲目跟风和情绪化的判断。在真相未明之前,我们应该保持客观和冷静,尊重事实;而当真相大白,我们更应从中反思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宗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应该在传承文化、引导道德、抚慰心灵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宗教人士也应该以身作则,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维护宗教的尊严和形象。就像我在一首关于社会和谐《七绝·观世》的诗中所写:“众善奉行社会宁,慈悲为怀天地清。政通人和百业兴,道洽民风万象荣。”只有当宗教与社会相互促进、和谐共生,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美好。在对释永信事件的思索中,我深感尘世的复杂和修行的不易。无论是从佛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我们都能从中得到启示。这些感悟我最终将凝结于一首《七律·乙巳夏日悟世》,或许能为这份思考画上一个注脚,也希望能引发更多人对宗教、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层思索——让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忘滋养精神世界,坚守内心的道德底线与信仰追求。《七律·乙巳夏日悟世》作者:王全祥:“沉思世事意难平,佛道尘缘纠葛萦。古刹本应修净业,俗心何故恋浮名。金刚经意空诸相,尘世纷纭扰众生。愿化清风醒世梦,禅音袅袅唤归程”。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28日 16:34:50
分类:新建文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