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潮州韩文公祠赋 [辞赋]

麦和幸     发布时间: 2025/7/22 17:48:24
阅读:112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初置金山麓郡治前夫子庙正室东厢,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韩愈纪念祠宇。此后历经三次迁址,其中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的迁建最具深意——知州丁允元因韩愈曾登临笔架山并手植橡木,将祠宇迁至韩山现址,奠定了今日韩祠的格局,至今已具有八百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 韩文公祠主祠于1984年重修,并相继新增“韩文公祠”石牌坊、“天南碑胜”名家书法长廊、允元亭、侍郎阁、天水园、石雕壁画通廊、韩愈勤政廉政展览馆、橡木园等配套景点,逐步建成集历史、文化、自然于一体的综合景区。2006年,韩祠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更成为全国首批廉政教育基地,成为潮州文化的地标性建筑。 韩祠的正门以一座四柱三间式白石牌坊为起点,坊额上镌刻“韩文公祠”四个大字。穿过牌坊,迎面可见长达89米的“天南碑胜”书法长廊,这里镶有当代名家书法石碑41面,作品或清秀俊逸,或朴实敦厚,是一处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长廊。 韩祠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面宽18.7米,进深31.8米,分前后两进,后殿较前殿高2.5米,象征韩愈“高山仰止”的崇高地位。淡绿色水磨青砖墙面与蓝色隶书匾额“韩文公之祠”相映,尽显唐宋建筑的简朴庄重。祠内保存明清碑刻40通,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真迹镶嵌于南墙,堪称镇祠之宝。
关键字
韩祠主体建筑依山而建,面宽18.7米,进深31.8米,分前后两进,后殿较前殿高2.5米,象征韩愈“高山仰止”的崇高地位。淡绿色水磨青砖墙面与蓝色隶书匾额“韩文公之祠”相映,尽显唐宋建筑的简朴庄重。祠内保存明清碑刻40通,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真迹镶嵌于南墙,堪称镇祠之宝。


韩愈像(768-824)


潮州韩文公祠


“天南碑胜”书法长廊,有当代名家书法石碑41幅。


韩文公祠全貌


“韩文公之祠”

潮州韩文公祠大门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真迹镶嵌于南墙

橡木园(韩木)


书法长廊



潮州韩文公祠赋

丘麦

潮阳胜迹,南海名祠。枕鳄渚而襟韩水,倚凤山而瞰龙湫。黛瓦飞甍,承唐宋之遗韵;虬松古柏,证沧桑之屡迁。仰观星斗,犹闻昌黎杖履;俯察碑铭,恍见刺史衣冠。

溯夫元和十四载,佛骨事起,谏表辞危。一封朝奏,夕贬潮阳。秦岭云横,蓝关雪拥。瘴江逐客,孤舟泣血。然公不以迁谪易节,不以困厄移心。祭鳄鱼而慑鳞介,浚恶溪以惠农桑。释奴婢而明教化,兴庠序以振文章。德泽所被,草木生辉;文光所耀,山川改姓。于是笔架更名韩山,鳄溪易号韩水。此天地为之动容,岂人力所能致耶?

观乎祠宇,规制森严。三进五楹,九阶六柱。侍郎阁前,“百代文宗”之匾高悬;天水园中,“泰山北斗”之像宛在。尤可叹者,“三启南云”之额,字挟风雷之势,墨含忠耿之忱。一启随兄,二启谏饥,三启斥佛。每下南荒愈砺节,常临绝境更昂头。嗟乎!昌黎骨鲠,岂畏龙鳞逆触?刺史襟怀,但忧黎庶饥寒。

至若文教之功,尤称旷古。昔者潮州,文风未炽。自公延赵德,聘贤师,捐俸禄,兴乡校。杏坛春满,绛帐风清。遂使瘴海烟霞,皆成锦绣;蛮夷子弟,尽作菁莪。南宋以降,进士百七,举人逾千。文脉绵延,至今尤盛。此诚“八月为民四刺史,千秋俎豆一儒宗”之谓也!

登临石径,摩挲碑碣。《进学解》字字珠玑,“业精于勤”之训,犹在耳畔;《祭鳄鱼》文气凛然,“与刺史忤”之诫,尚悬水滨。更有“泰山北斗”之匾,昭其文宗;“吾潮导师”之铭,彰其德范。至若“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之联,非独状其功业,实乃昭示天道:忠贞之士,虽困厄而愈显;仁义之师,历千载而不朽!

今徘徊祠下,但见:韩水汤汤,广济烁烁,似传刺史德政;韩山巍巍,红棉烨烨,如燃谏官丹心。忽闻松涛乍起,恍若书声琅琅。乃知韩公精神,未尝须臾离此土也。遂援笔而赋曰:

文起八代之衰兮,道济天下之溺。

谪路八千何惧兮,瘴江七闽曾历。

祭鳄兴学泽被兮,释奴浚渠功立。

江山易姓铭德兮,俎豆永享无斁。

正气塞乎天地兮,文章贯乎今昔。

瞻彼韩祠巍巍兮,与日月而同熠!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