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共和苦瓜赋 [辞赋]

麦和幸     发布时间: 2025/8/7 8:53:58
阅读:21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凉瓜是鹤山市共和镇的传统名优特产,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南宋中末期,上世纪70年代起规模种植延续至今。共和凉瓜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苦瓜根、藤、叶及果实:苦,寒。清热解毒,明目。用于中暑发热,牙痛,泄泻,痢疾,便血。苦瓜还有降血糖、养血滋肝的作用。除了药用价值外,它的营养价值也很高。它能养颜嫩肤,常吃苦瓜能增强皮层活力,为辅助食疗佳品。 近年来,共和镇充分挖掘农产品“土”“特”的优势,依托东部种植基地打造“三瓜两豆一葛”特色品牌,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政府引导,支持各经营主体通过授权种植、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流转、订单生产等方式进行适度规模种植,联合天润万禾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设共和特色农产品专卖店,更好展示共和的特色农产品,深化推进以工带农、以城带乡,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共和镇蔬菜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分布于大凹、平汉、来苏三个村委会,面积共3000多亩,全年复种面积达万亩。蔬菜一年三造,瓜豆一年二造,年亩产量达3000-5000公斤。勤劳、生产技术日益成熟先进的共和菜农,长期以来,在坚守自己种植优势的同时,也坚守着一方致富的天地。
关键字
绿云叠翠满共和,藤架悬珠缀玉柯。千年苦瓜凝碧露,棱锐浑圆傲青罗。清热解毒养肝血,苦尽甘来是人生。

导读:诗人丘麦创作的《共和苦瓜赋》严格遵循原赋的骈赋体例,四六句式为主,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上采用“地理溯源-特质描绘-盛况展现-升华哲理”的框架;详细描绘“雷公凿”的棱角峥嵘与“大顶瓜”的肩宽蒂阔、爽脆少渣,这些都区别于杜阮凉瓜;生动刻画大凹、平汉等地田间采摘、商贾收购、车马运输的繁忙景象,点明“一年三造”的高产高效。同时,阐述其清热解毒、养血滋肝、美容养颜等功效,体现其“本草之功”。还通过“君子之德,先苦而后甜”点明人生哲理,通过“世代力耕”“智勇兼备”歌颂共和人民的勤劳智慧。末诗力求精炼,浓缩全赋精华,点明品种、特质、价值与时代意义。综上,此赋充分展现鹤山市共和苦瓜独特的历史、品种、产业价值与地域文化内涵,并体现其作为“致富瓜”的时代意义。


共和苦瓜大丰收


共和镇蔬菜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分布于大凹、平汉、来苏三个村委会,面积共3000多亩,全年复种面积达万亩。

蔬菜一年三造,瓜豆一年二造,年亩产量达3000-5000公斤。

共和苦瓜


共和苦瓜,表里如一,坚守本心,无欲则刚!


美容嫩肤,添席上之秀色;爽脆少渣,冠瓜蔬之奇馨。



共和苦瓜赋

丘麦

鹤邑名镇,共和沃畴。山川毓秀,物产丰优。承天泽之厚爱,得地利之独厚;“三瓜”列首,“两豆”同俦。溯其源流,肇自南宋之末;扬其美誉,盛于当代之秋。千载风霜,铸就冰心玉骨;一方水土,滋养翠叶琼瓯。

观其禀性,贵乎清真。喜暖阳之普照,耐溽暑之熏蒸。根植膏腴,吸中和之雨露;蔓攀藤架,展蓬勃之精神。或曰“雷公凿”,顶锐身丰,棱角峥嵘现造化;或称“大顶瓜”,肩宽蒂阔,珠玑磊落自天成。粒粗显其质朴,肉厚蕴其甘醇。虽禀苦寒之性,实怀济世之仁。清热解毒,乃祛暑之良药;养血滋肝,为养生之妙珍。美容嫩肤,添席上之秀色;爽脆少渣,冠瓜蔬之奇馨。君子之德,先苦而后甜;本草之功,入馔亦入仁。
至若时临初夏,序属清和。平汉之野,大凹之坡。藤蔓交织成碧浪,黄花点缀若星罗。瓜农趁晓,荷露沾蓑。银锄映日,巧手穿梭。摘翡翠之累累,盈筐溢篓;载琼瑶之满满,越岭过河。商贾云集,辨质论斤于道左;车马络绎,输鲜荐美于远舸。一年三造,勤耕不舍其功;万户千门,丰获共唱其歌。斯乃田畴之碧玉,百姓之金珂。
且夫共和之民,秉性淳良。世代力耕,守田园之故土;智勇兼备,开富裕之新章。借“土”“特”之优势,铸品牌之辉光。龙头引领,合众力以成势;产销贯通,连四海而腾骧。天润扬名,专卖店中彰特色;央视瞩目,荧屏内外播馨香。看共和今日之平畴,生机盎然如画;喜凉瓜之产业,根基稳固而昌。美哉,共和苦瓜,表里如一,坚守本心,无欲则刚!苦中作乐,苦尽甘来,此非独物华之天宝,实乃人生之药方!

诗曰:

绿云叠翠满共和,藤架悬珠缀玉柯。

大顶浑圆凝碧露,雷公棱锐傲青罗。

苦寒尽处回甘冽,药膳融时祛病疴。

千载名瓜今更盛,富农兴镇唱新歌。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