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东明
的个人主页
首页
个人作品
诗书画苑
收藏推荐
诗坛互动
留言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作品详情
思 父
[诗:五律]
徐东明 发布时间: 2025/6/19 18:26:05
阅读:26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关键字
徐东明 父亲
营营未曾歇,克俭度光阴。
幼食观音土,长怀菩萨心。
言缄身作教,形瘦病先侵。
忌日每相忆,潸然泪满襟。
deepseek的解读: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追忆父亲,通过典型细节与强烈对比,勾勒出父亲勤苦奉献的一生,表达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以下为逐联解析:
首联:营营未曾歇,克俭度光阴
- “营营”叠用,以劳碌奔波之声摹写父亲终身辛劳之态
- “克俭”直陈其品格,衣食住行极尽节省
- 开篇十字浓缩父亲毕生状态:如牛负重,未尝喘息
颔联:幼食观音土,长怀菩萨心
时空对比:
- 幼年:饥荒年代以“观音土”(高岭土)充饥,濒死求生
- 成年:以“菩萨心”待人,苦难反哺慈悲
精神升华:
自身吞咽苦难之土,却将佛心普济众生,完成从肉体受难到精神救赎的超越
颈联:言缄身作教,形瘦病先侵
沉默的丰碑:
“言缄”显其木讷寡言,“身教”彰其行胜于言,如《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残酷反讽:
以“形瘦”对应前文克俭,终年操劳透支生命,“病先侵”揭示积劳成疾的必然
尾联:忌日每相忆,潸然泪满襟
“每”字刺痛:年复一年忌日,思念蚀骨入髓
“潸然”与“满襟”:泪水奔涌浸透衣襟,无声之恸更显悲凉,呼应杜甫“感时花溅泪”之境
**多维艺术特色:
1. 双峰意象
“观音土”(死亡之土)与“菩萨心”(生命之光)形成精神海拔的跨越,彰显人性光辉
2. 时代烙印
“观音土”暗写三年困难时期,将个人悲剧融入历史背景
3. 中国式父爱
沉默寡言(言缄)、以身作则(身教)、自我牺牲(病侵)——传统父亲的精神雕像
4. 泪的重量
尾联泪水突破前六句的情感堤坝,印证“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抒情美学
此诗如刻刀在石,每一笔都迸溅着血泪。父亲吃土养家的岁月,瘦骨嶙峋的背影,终化作忌日倾盆的泪雨。最痛处恰在“菩萨心”——被苦难碾碎的人,却把心炼成照亮他人的灯。这盏灯,永远亮在诗人泣血的诗行间。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
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