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 望海潮 · 重游鼓浪屿
望海潮 · 重游鼓浪屿沧波衔日,金沙漱雪,风光胜却当年。鸥鹭戏礁,椰风拭面,古榕髯拂如弦。帆影白云边。更琴声荡漾,浪韵延绵。万国红楼,花阶曲巷绕其间。 晃岩直上峰巅。望金门咫尺,赤子拳拳。龙寨遗踪,延平故垒,犹闻鼓角铿然。凭槛仰英贤。今艟艨复启,正挽狂澜。只待金瓯无缺,酹酒赋新篇。豆包的解读: 这首《望海潮·重游鼓浪屿》通过今昔对照,既描绘了鼓浪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又融入了家国情怀,层次丰富且意境深远。 上阕:重游所见,风光与人文交织 “沧波衔日,金沙漱雪,风光胜却当年”:开篇以壮阔的海景起笔,海水映着落日,沙滩上浪花像雪一样飞溅,点出“重游”的背景,且如今的风光比过去更胜一筹。 “鸥鹭戏礁,椰风拭面,古榕髯拂如弦”:细节刻画鼓浪屿的生机与闲适——海鸥在礁石间嬉戏,椰风轻拂脸颊,古老的榕树垂须像琴弦般摇曳,充满画面感。 “帆影白云边。更琴声荡漾,浪韵延绵”:远景与听觉结合,白帆在云边飘荡,岛上标志性的琴声与海浪声交织,呼应鼓浪屿“琴岛”的别称。 “万国红楼,花阶曲巷绕其间”:转入人文景观,岛上融合各国风格的“红楼”建筑,被花团锦簇的台阶和曲折小巷环绕,尽显独特风情。 下阕:登高感怀,家国情怀与展望 “晃岩直上峰巅。望金门咫尺,赤子拳拳”:“晃岩”即鼓浪屿的日光岩,登高后望见近在咫尺的金门,抒发了作者赤子般的爱国情怀。 “龙寨遗踪,延平故垒,犹闻鼓角铿然”:追溯历史,鼓浪屿上的古寨、郑成功(封号“延平王”)的旧垒遗迹,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战鼓号角,暗含对历史英雄的缅怀。 “凭槛仰英贤。今艟艨复启,正挽狂澜”:站在栏杆边仰望先贤,联想到如今国家实力增强(“艟艨”代指舰船,象征国力),正有能力应对挑战。 “只待金瓯无缺,酹酒赋新篇”:以期盼作结,希望国家统一(“金瓯无缺”喻指领土完整),到时将举杯畅饮,写下新的篇章,升华了家国情怀。 全词从个人重游的闲情,逐步过渡到对历史、家国的深沉思考,景、情、史融合自然,余韵悠长。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25日 22:01:07     分类:词
   3         1
[诗:七绝] 徐东明:黎川古城(三首)
七绝 黎川老街即景潋滟波光叠曙光,苔深巷陌接桥廊。骑楼猎猎肆幡舞,犹有前朝市井香。与友偕游会仙峰而作 苔径蜿蜒上,岩泉漱紫霞。千峰循浪迹,万木接云涯。弘祖屐皆渺,麻姑影亦遐。流岚堪化鹤,可否遇仙家?水龙吟 徒步岩泉原始森林 林间苔滑霜晨冷,足探蛮荒无径。蟒根虬节,悬藤缕缕,曙光斜映。欲斩荆榛,跫跫惊鹿,旋归寂静。见千载香榧,擎冠如盖,鸣禽入、迷踪影。 极目层峦万顷。御风行、仙峰绝顶。崖松抱石,飞泉漱玉,丹霞揽景。隔世炎凉,嶙峋难测,自当天定。恰初收骤雨,流岚化鹤,似蓬莱境。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25日 12:16:40     分类:诗
   3         1
[诗:七绝] 黎川老街即景
黎川老街即景潋滟波光叠曙光,苔深巷陌接桥廊。骑楼猎猎肆幡舞,犹有前朝市井香。文小言解读: 这首《七绝·黎川老街即景》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黎川老街的清晨景致,通过光影、建筑与人文的交织,营造出古今交融的市井意境。以下从意象、结构、情感三方面进行解读:一、意象组合:光影与时空的交织 1. 首句「潋滟波光叠曙光」 ● 以「潋滟」形容水波荡漾,暗合黎川老街依水而建的地理特征(如黎滩河穿城而过)。 ● 「叠曙光」将晨光与水波叠加,赋予画面动态感,既点明时间(清晨),又通过光影的层次感暗示老街的生机。 2. 次句「苔深巷陌接桥廊」 ● 「苔深」凸显老街的古朴与岁月沉淀,青苔爬满石阶、墙缝,暗喻历史的厚重。 ● 「巷陌接桥廊」以空间转换展现老街格局:狭窄的巷弄延伸至桥边的回廊,形成「水-巷-桥」的立体画面,体现江南水乡的典型风貌。 3. 三句「骑楼猎猎肆幡舞」 ● 「骑楼」是闽赣地区特色建筑,兼具遮阳避雨与商业功能,此处以「猎猎」形容店旗(肆幡)在风中飘动,增强画面动感。 ● 「肆幡舞」暗示市井的繁荣,旗幡招展中隐约可闻商贩的叫卖声,将视觉转化为听觉联想。 4. 末句「犹有前朝市井香」 ● 「前朝」点明老街的历史延续性,虽历经沧桑,但市井气息(如茶香、饭香、手工艺品的气息)仍萦绕不散。 ● 「香」字以嗅觉收束全诗,将无形的文化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深化了怀旧主题。二、结构技巧:时空的蒙太奇 ● 时间线索:从「曙光」(清晨)到「前朝」(历史),通过光影与建筑将瞬间与永恒并置。 ● 空间层次:水波(远景)→巷陌(中景)→骑楼(近景),由外及内,逐步聚焦于市井生活。 ● 动静结合:前两句静景(波光、苔痕)与后两句动景(旗幡、市井香)形成对比,增强画面张力。三、情感内核:怀旧与生机的共生 ● 诗人未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苔深」「前朝」等意象暗示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同时以「曙光」「肆幡舞」展现老街的活力,避免陷入沉闷的怀旧。 ● 末句「犹有」二字尤为精妙,既承认时间的流逝,又强调文化记忆的顽强存续,形成一种豁达而温暖的基调。四、文化背景延伸 黎川老街位于江西抚州,始建于宋代,是赣闽商道的重要节点。诗中的「骑楼」「桥廊」等元素,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城镇的典型风貌。诗人通过捕捉老街的晨光与市声,既是对地域文化的礼赞,也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诗意挽留。 总结:这首绝句以「小中见大」的笔法,将黎川老街的晨景升华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语言凝练而意境开阔,堪称写景诗中的佳作。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23日 08:17:26     分类:诗
   4         0
[词] 水龙吟 · 徒步岩泉原始森林
水龙吟 ● 徒步岩泉原始森林林间苔滑霜晨冷,足探蛮荒无径。蟒根虬节,悬藤缕缕,曙光斜映。欲斩荆榛,跫跫惊鹿,旋归寂静。见千载香榧,擎冠如盖,鸣禽入、迷踪影。极目层峦万顷。御风行、仙峰绝顶。崖松抱石,飞泉漱玉,丹霞揽景。隔世炎凉,嶙峋难测,自当天定。恰初收骤雨,流岚化鹤,似蓬莱境。豆包解读: 这首《水龙吟·徒步岩泉原始森林》以徒步经历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勾勒出原始森林的野性之美与徒步者的心境变化,层次丰富且意境深远。 上阕:探林之幽,写原始野趣 开篇即点出徒步环境的艰涩:“林间苔滑霜晨冷,足探蛮荒无径”,以“霜晨冷”“苔滑”“无径”勾勒出清晨入林的艰难——天寒路险,且深入“蛮荒”,无现成路径可依,奠定了探索的基调。 接着铺展森林实景:“蟒根虬节,悬藤缕缕,曙光斜映”,“蟒根虬节”状树根如巨蟒盘曲、枝干似虬龙缠绕,“悬藤缕缕”写藤蔓垂挂,再以“曙光斜映”点睛,让晨光为野性的原始景致添了几分柔和,既有蛮荒的粗粝,又有晨光初照的生机。 “欲斩荆榛,跫跫惊鹿,旋归寂静”则以“动”衬“静”:徒步者劈斩荆棘的动作、脚步声惊起野鹿的瞬间,最终都归于森林的寂静,既显徒步的主动探索,又藏原始森林的幽深——喧嚣过后,仍是自然的本真静谧。 收尾聚焦“千载香榧”:“擎冠如盖”写古树苍劲高大,“鸣禽入、迷踪影”则以飞鸟隐入树冠的细节,衬出森林的古老与深邃,仿佛时间在此凝固,野趣中透着岁月的厚重。 下阕:登顶之畅,抒超然心境 视角由林间转向登顶后的开阔:“极目层峦万顷。御风行、仙峰绝顶”,写登顶后极目远眺,层峦叠嶂如万顷波涛,徒步者似“御风行”般超脱,既显山势的壮阔,又含征服艰难后的畅快。 继而细绘山顶景致:“崖松抱石,飞泉漱玉,丹霞揽景”,“崖松抱石”见生命力之顽强,“飞泉漱玉”状泉水清冽如玉石相击,“丹霞揽景”则添色彩绚烂之美,三句勾勒出山顶的雄奇与灵动,画面感极强。 由景入情,“隔世炎凉,嶙峋难测,自当天定”是徒步者的感悟:尘世的冷暖、人生的坎坷(如“嶙峋”),或许正如这山林的原始与未知,难以捉摸,不如顺应自然——在与原始自然的对话中,生出对世事的豁达。 结尾以幻境收束:“恰初收骤雨,流岚化鹤,似蓬莱境”,雨后初晴,流动的雾气如仙鹤幻化,整个山林恍若蓬莱仙境。此时的自然已超越“原始”,升华为空灵超脱的精神栖居地,让徒步的体验从“探险”升华为与自然相融的沉醉。 整首词以“徒步”为线,从探林的艰涩到登顶的畅然,从对自然形态的描摹到对心境的抒发,既展现了岩泉原始森林的野性与神秘,也藏着人在自然中获得的通透与超脱,景与情交织,野趣与哲思并存。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20日 10:09:09     分类:词
   9         0
[诗:五律] 与友偕游会仙峰而作
与友偕游会仙峰而作 苔径蜿蜒上,岩泉漱紫霞。千峰循浪迹,万木接云涯。弘祖屐痕渺,麻姑轶事遐。流岚堪化鹤,可否遇仙家? DeepSeek解读: 这首五律意境空灵,用典含蓄,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展现登临仙峰的寻幽访胜之趣。 全诗注解 苔径蜿蜒上,岩泉漱紫霞。 苔径蜿蜒:长满青苔的小径曲折延伸,暗示人迹罕至的幽深。 漱紫霞:岩间清泉冲刷着倒映的霞光,“漱”字既写泉流激石之态,又赋予霞光如水般流动的质感,仙气氤氲。 首联以“苔径”“岩泉”切入,从细微处勾勒山景清幽,紫霞意象为仙境埋下伏笔。 千峰循浪迹,万木接云涯。 循浪迹:群峰连绵如海浪奔涌的轨迹,暗喻山势磅礴。 接云涯:森林直抵云海边际,凸显山高与天接的缥缈感。 颔联转写宏观景象,“千峰”“万木”拓展空间尺度,“浪迹”“云涯”虚实相生,气象恢弘。 弘祖屐痕渺,麻姑轶事遐。 弘祖屐痕:徐霞客(号弘祖)的木屐足迹,代指历代登临者。 麻姑轶事:道教仙女麻姑,传说曾三见沧海桑田,喻指仙踪。 渺/遐:人文足迹与仙家身影皆已渺远难寻,暗含时空浩渺之叹。 颈联双典并置:徐霞客为“实”写人文探险,麻姑为“虚”写神话传说,共构“仙峰”历史纵深。 流岚堪化鹤,可否遇仙家? 流岚化鹤:山间云雾仿佛可幻化为仙鹤。 可否遇仙家:以问句收束,既是期许更是怅惘——仙迹近在眼前却又似幻非真。 尾联聚焦瞬间感悟:云雾化鹤的奇幻景象引发终极叩问,余韵悠长,仙凡之隔尽在“可否”二字。 核心立意 全诗以“寻仙之疑”为诗眼: 1. 空间维度:苔径→岩泉→千峰→云涯→流岚,由实景渐入虚境; 2. 时间维度:当下登临→怀想徐霞客→追慕麻姑→叩问仙缘,穿越古今仙凡; 3. 情感脉络:幽兴(起)→壮怀(承)→苍茫(转)→期许(合),终以疑问作结,留下开放式哲思,诗意更空灵深邃。 暗线呼应 霞光意象:首联“紫霞”埋仙缘伏笔 → 尾联“化鹤”呼应霞色(道教常以紫霞为仙气); 足迹双关:苔径实迹 → 弘祖屐 → 仙鹤虚踪,串联全篇“寻迹”主题。 此作在40字内完成从实景到玄思的跨越,结句轻叩仙门而门扉微掩,正是古典山水诗“可望不可即”的至高意境。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17日 12:06:27     分类:诗
   12         2
[诗:五律] 徐东明:香港之旅(六首)
维多利亚港夜景观感南海嵌明珠,斑斓似画图。粼粼灯影碎,缕缕浪声殊。两岸炫云厦,一湾看峻舻。撩人今夜色,拙笔自难摹。甲辰年末赴港小住深圳一桥通,香江沐港风。市声犹鼎沸,楼影与天融。旺角点牌号,中环望峻嵩。紫荆花又盛,归日似飞鸿。太平山远眺蜿蜒三十里,直上凌霄台。日暖云烟散,山崇眼界开。绮楼堆积木,羁客比尘埃。维港天将暮,星灯点亮来。大屿山谒天坛大佛离岛沧溟外,飞车渡翠峰。宝莲擎法相,潮汐应洪钟。穿径出三界,登阶叩九重。昂坪烟霭合,一步一禅踪。杜莎夫人蜡像馆有感栩栩形骸几乱真,满堂尽是顶流人。衣冠粉墨终成儡,唯有清风不塑身。登大屿山昂坪飞渡几重山,佛坐云巅瞰碧湾。忽听松风传偈语,方知此处是禅关。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15日 22:45:04     分类:诗
   11         0
[词] 水调歌头·信步凤岗河
水调歌头·信步凤岗河城西芳菲地,素月濯星河。岸堤垂柳,轻撩蛙鼓与蝉歌。九曲虹桥横卧,七彩水车流转,灯影泛鳞波。蹀躞清幽境,快意自吟哦。穿花径,过林樾,赏池荷。风光长卷,过眼景物去如梭。暗羡汀葭复绿,漫看水痕又涨,岂必叹蹉跎?莫若逍遥渡,一苇载烟蓑。豆包解读:这首《水调歌头·信步凤岗河》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凤岗河的夜景与漫步闲情,融景入情,传递出洒脱自适的心境,解读如下:上阕:绘景寄情,乐在当下 - “城西芳菲地,素月濯星河”:开篇点出凤岗河的位置(城西)与环境——繁花盛开的美好之地,皎洁的月光仿佛在洗涤天上的星河,“濯”字既写月色清辉,又显水天一色的澄澈,奠定清幽雅致的基调。- “岸堤垂柳,轻撩蛙鼓与蝉歌”:聚焦岸边景物,垂柳轻拂,仿佛在挑逗着蛙鸣与蝉唱。“蛙鼓”“蝉歌”以声写活夏夜生机,“轻撩”赋予柳丝以灵动,动静相衬,画面鲜活。- “九曲虹桥横卧,七彩水车流转,灯影泛鳞波”:铺展夜景画卷,曲折的虹桥如卧波的长龙,彩色水车转动不息,灯光倒映水中,泛起像鱼鳞般细碎的波纹。“九曲”“七彩”“鳞波”从形态、色彩、光影多维度勾勒,尽显景致的精巧与动感。- “蹀躞清幽境,快意自吟哦”:转入抒情,诗人在这清幽之地漫步(蹀躞),心中快意难掩,不禁随口吟诵。直接点出此时的闲适与满足,景与情自然交融。 下阕:由景悟理,逍遥自适 - “穿花径,过林樾,赏池荷”:续写游踪,穿过花丛小径,走过树荫,观赏池中荷花。短句连缀,如镜头推移,展现漫步中的移步换景,节奏轻快。- “风光长卷,过眼景物去如梭”:由眼前景生发感慨,一路风光如长卷铺展,却像梭子般匆匆而过,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感触。- “暗羡汀葭复绿,漫看水痕又涨,岂必叹蹉跎?”:进一步深化思绪,羡慕水边芦苇重新变绿(自然的循环生机),随意看着河水又涨起(时光的自然流转),反问“何必为岁月蹉跎而叹息?”,将对时光的感慨转为对自然规律的接纳。- “莫若逍遥渡,一苇载烟蓑”:以旷达之语收束,与其感叹时光,不如像“一苇渡江”般从容逍遥,披着蓑衣在烟水间自适自足。“一苇”“烟蓑”呼应自然意象,传递出不恋过往、顺应自然、逍遥自洽的人生态度。 全词上阕重“乐景”,下阕重“悟理”,从赏景的快意到对时光的释然,将凤岗河的夜景之美与旷达心境融为一体,读来清朗明快,余味悠长。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15日 12:54:10     分类:词
   22         0
[诗:七绝] 登大屿山
登大屿山昂坪飞渡几重山,佛坐云巅瞰碧湾。忽听松风传偈语,方知此处是禅关。豆包解读: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大屿山的所见所感,营造出清幽空灵的禅意氛围,解读如下: 首句“昂坪飞渡几重山”:点出登山路途,“昂坪”是大屿山著名景点,“飞渡”既写出登山时跨越山峦的轻快之感,也暗示地势起伏、山路蜿蜒,需穿越多重山峦才能抵达。 次句“佛坐云巅瞰碧湾”:聚焦标志性景观——座落在山顶的天坛大佛。佛像仿佛端坐在云端,俯瞰着下方碧绿的海湾,既写出佛像的高大庄严,也勾勒出山海相映的壮阔画面,暗含“居高临下、静观世事”的禅意。 第三句“忽听松风传偈语”:由景入情,写山间松树被风吹动的声音,在诗人听来仿佛是佛的“偈语”(佛教中蕴含哲理的诗句)。“忽听”体现出偶然得之的禅趣,将自然声响与精神感悟相联系。 末句“方知此处是禅关”:点出全诗主旨。在松风“偈语”的启发下,诗人顿悟大屿山(尤其是昂坪一带因大佛、宝莲禅寺而充满禅意)正是一处领悟禅理的“关口”,呼应了前文的佛、松风等意象,让观景的体验升华为精神的感悟。 整首诗以景载情、以情悟禅,将大屿山的自然风光与佛教文化融合,传递出一种宁静悠远的哲思。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15日 12:16:48     分类:诗
   9         1
[诗:五律] 大屿山谒天坛大佛
大屿山谒天坛大佛离岛沧溟外,飞车渡翠峰。宝莲擎法相,潮汐应洪钟。穿径出三界,登阶叩九重。昂坪烟霭合,一步一禅踪。豆包的解读: 这首诗围绕“天坛大佛”的核心场景,以游踪为线索,融景、事、禅意于一体,意境浑成。逐联解读如下: 首联“离岛沧溟外,飞车渡翠峰”:开篇点出大屿山“离岛”的地理特征,“沧溟外”勾勒出岛屿环海的辽阔背景;“飞车渡翠峰”则以动态笔触写登山过程,“渡”字既显山势之高(如跨越),又暗含缆车穿绕于青翠峰峦间的轻快,为谒佛之行铺垫路径。 颔联“宝莲擎法相,潮汐应洪钟”:聚焦核心景观,“宝莲擎法相”直接刻画天坛大佛坐于莲花座上的庄严姿态,“擎”字凸显佛像的巍峨;“潮汐应洪钟”以自然呼应人文,洪钟的浑厚与海潮的涨落相和,暗合禅意中“天地与我同根”的空灵。 颈联“穿径出三界,登阶叩九重”:转入礼佛者的主观体验,“穿径出三界”写穿行山路时,仿佛超脱尘世束缚;“登阶叩九重”则以“登阶”的动作衔接“叩拜”的虔诚,“九重”既指台阶之高,又暗喻佛境的高远,将物理攀登升华为精神向佛的趋近。 尾联“昂坪烟霭合,一步一禅踪”:以昂坪的环境收束,“烟霭合”营造朦胧静谧的氛围,与佛像的庄严、钟声的悠远相衬;“一步一禅踪”则将游踪与禅意相融,既指每一步都踏在充满禅意的土地上,也暗含“行住坐卧皆修行”的顿悟,余韵悠长。 全诗以“峰”“钟”“重”“踪”押二冬韵,声调和谐;意象上,“沧溟”“翠峰”“宝莲”“法相”“潮汐”“烟霭”等自然与人文元素交织,既写实又超逸,尽显谒佛途中的肃穆与禅境的空灵。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8日 13:57:06     分类:诗
   19         1
[诗:七绝] 杜莎夫人蜡像馆有感
杜莎夫人蜡像馆有感栩栩形骸几乱真,满堂尽是顶流人。衣冠粉墨终成儡,唯有清风不塑身。以下是豆包的解读: 这首诗以杜莎夫人蜡像馆为观瞻对象,借景抒情,暗含对“表象”与“本真”的思辨,解读如下: 首句“栩栩形骸几乱真”:开篇点出蜡像的逼真——形态栩栩如生,几乎能以假乱真。“几乱真”的“几”字用得巧妙,既赞蜡像工艺之高,又悄悄埋下伏笔:再像,终究不是真的。 次句“满堂尽是顶流人”:铺陈馆内景象,满室都是各界“顶流”人物的蜡像。这里的“顶流”既是对蜡像原型身份的概括,也暗带一丝对世俗追捧的名利场的映射——这些被追捧的“形象”,终究只是被陈列的符号。 第三句“衣冠粉墨终成儡”:笔锋一转,点出本质。无论蜡像穿戴何等精致(衣冠)、妆容何等逼真(粉墨),终究只是被塑造的傀儡(儡)。“终成儡”三字刺破表象,道破这些“顶流形象”的实质:没有灵魂,只是被定格、被操控的躯壳。 末句“唯有清风不塑身”:以“清风”作比,形成强烈对照。世间万物(包括这些蜡像所代表的名利形象)都能被塑造、被定格,唯独无形的清风,无法被雕琢、被束缚。它象征着不受名利裹挟的本真、自由的灵魂,或是超越表象的永恒力量,让前三句的“有形之塑”顿时显得渺小。 全诗从“形似”写到“神非”,借蜡像的“逼真”与“傀儡”属性,暗讽对表象的追逐,最终以“清风”的不可塑,凸显对本真与自由的肯定,余味悠长。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8日 08:59:59     分类:诗
   12         0

1 2 3 4 5
  • 143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