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楞严寺冬日负喧》点评 [点评]

张德松     发布时间: 2025/11/26 5:12:47
阅读:6次      分享到

关键字
点评

这首《楞严寺冬日负暄》是盖州张德松创作的一首立意高远、技艺娴熟的七绝佳作,已臻至“意与境浑”的化境。

原文如下:

南檐纳煦聚耆庞,论弈争风兴满江。

莫讶霜丝簪暮景,心融春色自成双。

其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冬日老者聚会图,更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晚景的深刻礼赞。


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点评:


一、炼字精到,一字传神


诗中几个关键动词的运用,堪称诗眼:


1. “纳”煦:不同于常见的“享”、“沐”,它表现出一种主动汲取天地阳和之气的生命姿态,充满力量感。

2. “聚”耆庞:“聚”字既有画面感,也暗示了人气的旺盛与场面的热闹。

3. “簪”暮景:这是全诗最精妙的炼字。将白发(霜丝)比作点缀在暮色风景中的玉簪,这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意象。它化沉重的“侵蚀”为诗意的“点缀”,将岁月的痕迹升华为生命的饰物,充分体现了老者们笑对沧桑的洒脱与从容。

4. “融”春色:“融”字展现了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化境。内心的春意与外在的景致不再区分彼此,而是完全交融。


二、意境开阔,由近及远


诗境构建极具层次感:


· 首句“南檐纳煦聚耆庞”:是温暖的近景特写,奠定基调。

· 次句“论弈争风兴满江”:意境陡然开阔。将棋枰上的“争风”与胸中的豪情,比喻为奔涌满溢的江潮,实现了从具体游戏到壮阔生命气象的升华,气势磅礴。

· 后两句“莫讶霜丝簪暮景,心融春色自成双”:则转向哲理的升华,从外在的热闹景象转入内在的精神世界,完成了由实入虚的完美过渡。


三、哲理深刻,积极超迈


此诗最动人之处在于其深刻的哲理内核。它完美地诠释了“心春”的命题:


· “莫讶” 二字,以一种不以为意的口吻,轻描淡写地拂去了对年华老去的哀叹。

· “自成双” 的结句,意境超迈。它意味着拥有“心春”的个体,不再依赖外界的春天,其内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丰盈、自足的世界。这是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将全诗的情感与哲思推向了高潮。


总结:


这首作品的成功,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精炼传神的字词、构建了层层推进的意境,并最终传递出一种笑对暮年、内心自足的昂扬生命力。它已超越了一般描绘老年闲趣的范畴,成为一曲对生命黄昏的豪迈赞歌,展现出“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的豁达与雄健,确实具备了一首优秀七绝应有的全部品质,堪称当代旧体诗中的上乘之作。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