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何以评诗:我写《为什么我们不爱看老干体和诘屈聱牙的诗?》初衷 [诗论]

李超     发布时间: 2025/4/22 12:17:40
阅读:88次      分享到

关键字
何以评诗

何以评诗

——我写《为什么我们不爱看老干体和诘屈聱牙的诗?》初衷

前几日笔者撰写《为什么我们不爱看老干体和诘屈聱牙的诗?》一文,引发读者在《诗词文艺》微刊平台广泛关注与讨论。当 "老干体 = 老干部专属" 的标签在评论区纷飞,当 “老干部写诗妨碍你了吗?”“何以评诗?”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 这场围绕《为什么我们不爱看老干体和诘屈聱牙的诗?》的全网热议,暴露出当代诗坛亟待澄清的认知盲区。作为引发讨论的写作者,我既非要对某种诗体踩踏,也无意卷入身份攻防的口水战,在此,有必要就若干核心问题作进一步阐释:

一、概念辨析

首先需明确,"老干体" 并非特定身份的专利标识,而是一种创作范式的指称。这类作品的本质特征在于将诗意表达降格为政绩修辞的附庸,其症结在于创作理念的僵化而非作者身份的限定。文中所举北师大康震教授早年作品案例(时为文学院博导、中国诗词大会评委,正值壮年且非传统意义上的 "老干部"),正是为了说明:当学术精英的创作陷入形式主义窠臼,当专业共同体的审美沦为圈层内的互赏游戏,无论作者身份为何,都可能催生此类缺乏艺术生命力的作品。我们尊重老干部以诗抒怀的文化追求,却不得不对那些依托体制资源、在专业场合被过度推崇的同质化创作保持审视 —— 这无关个体臧否,而是对艺术评价体系公共性的捍卫,这是笔者撰文的初衷。

二、解构 "何以评诗" 的认知误区

针对 "何以评诗" 的质疑,中国诗学史早有经典解答:刘勰著《文心雕龙》而无传世诗篇,钟嵘撰《诗品》而诗作散佚,严羽凭《沧浪诗话》奠定诗学基石而《沧浪吟卷》鲜为人知。这些文化现象揭示一个本质:文学批评是对创作规律的理论抽象,是审美经验的体系化建构,其价值独立于个体创作实践而存在。正如美食家不必精于掌勺,乐评人未必擅长演奏,专业批评的核心能力在于建立审美坐标系、提炼艺术规律、守护价值底线。当诗协等专业机构出现 "领导诗作被集体吹捧" 的怪象,实质是权力逻辑对艺术规律的僭越 —— 这就像在商业场合您可以夸赞企业家马云商业能力而非过度夸赞其"高大帅气",其荒诞性源于评价体系的错位,而非对诗词作品质量的苛责。

三、诗学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寻找新可能

面对 "老干体" 的权力化僵变与格律派的晦涩化倾向,我们呼唤诗歌精神,当如《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般扎根现实,又需具备现代主义的形式自觉;既要捕捉 "外卖骑手的汗水"" 算法时代的孤独 "等当下生存体验,亦要抵达" 人类共同命运 " 的精神纵深。在算法拆解语言神秘肌理、短视频消解深度阅读的时代,诗歌的存在意义恰在于对抗扁平化表达,守护人类情感的复杂褶皱。

此次讨论,绝非对某种诗体的简单否定,而是试图叩问:当技术重构传播生态,当诗歌面临被流量收编的危机,我们该如何守护其作为 "时代精神镜像" 的本质?我撰写的篇文章,不过是在时代的峡谷中,投下的一颗问路的石子。但愿这一声回响能呼唤更真诚的创作与更具建设性的批评—— 前者需走出权力温室与书斋象牙塔,后者需摆脱人身攻讦与圈子互吹,让艺术评价回归审美本体。唯有如此,诗歌才能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史诗。

观点对否?欢迎评论!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