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李白这首直白的诗为何流传这么广?​ [诗话]

李超     发布时间: 2025/4/27 10:19:20
阅读:41次      分享到

关键字
三分史实,七分杜撰
李白这首直白的诗为何流传这么广?

桃花潭水悠悠流淌千年,李白的《赠汪伦》始终在中国人的记忆里摇曳生姿。论意境,它不及“飞流直下三千尺” 的磅礴;论深情,亦难比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的厚重。但偏偏这首看似即兴直白的小诗,成了街头巷尾皆能吟诵的 “国民级” 诗作

唐天宝年间,安徽泾县豪绅汪伦早对李白的诗名如雷贯耳。作为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他深谙“名人效应”:若能请到李白来家中做客,本身就是轰动文坛的大事。

汪伦挠着脑袋琢磨:李太白爱酒如命,又喜游历,不如玩个文字游戏!他提笔写下:“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果然上了!一脚踏进泾县,才知道“十里桃花” 是潭“万家酒店” 是姓万的店家,非但没生气,反而拍腿大笑:“好你个汪伦,竟拿文字戏我,却也妙趣横生!” 两人初见便像相识多年的老友,汪伦拉着李白的手直往家走:“酒已温好,桃花潭的鱼鲜正肥,咱们边喝边聊!”

接下来的日子,汪伦把“地主之谊” 做到了极致:清晨带李白踏遍潭边青石板,傍晚在万氏酒肆痛饮谈天,席间还有村人歌舞助兴,顺便举办几场粉丝见面会,玩得很嗨。

十日后,李白欲继续云游,在乘舟临走之际,汪伦领众乡邻来八匹骏马、十捆蜀锦,唱着当地的民歌给李白送行,惜别之情直往人心里钻,令李白眼眶一热,汪伦趁李白情绪上头,赶紧安排人递上纸墨,此情此景李白即兴作出一首诗离别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兄送我情。”

写完刚要落款,汪伦突然“先生且慢!这诗若拿给朋友看,他们定要怀疑是我冒充您写的,不如把您的名字加上?” 李白哈哈一笑,大笔一挥改了第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刚要停笔,汪伦又挠头:“本地姓汪的多,‘汪兄’太笼统,不如把我名字也写上?” 李白仰头大笑提起笔在第四句把汪兄” 改成 “汪伦”,真不愧是诗仙,这么随手一改还真好,平仄正合适,末了李白又题上“赠汪伦” 三字,这样就坐实了他们俩朋友间关系。

小船渐渐远去,汪伦立马就命人将诗装裱成轴,悬挂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逢人便说:“这是李太白临走时专门为我写的,你瞧这‘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诗仙真迹!”

汪伦的“显摆” 功夫果然了得。作为地方上的活跃人物,他的客厅从此成了 “诗仙打卡地”:过往商客、外地亲友、甚至偶尔路过的京城官员,都会被他拉到画轴前,听他绘声绘色讲述 “十里桃花骗诗仙” 的故事。他还特意让村人把诗句编成民谣,在桃花潭方圆百里传唱,一来二去,连路过的船夫马夫商贩都能哼上两句。更妙的是,汪伦借着生意往来,把诗稿拓印了数十份,托人带到长安、洛阳的文人圈,附上亲笔信:“某不才,幸得太白赠诗,敢请诸位共赏。”

就这样,这首本是即兴之作的小诗,借着汪伦的“朋友圈” 疯狂传播,成了盛唐年间的 “爆款作品”,让这份情谊在人间流传了千年。李白可能也没有想到他的一首诗带动了当地如今火爆的旅游经济。

最后笔者有个疑问:汪伦送的八匹骏马,李白是怎么运走的?(声明:部分非史实,有杜撰成份)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