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民间写诗,大都是自娱自乐,鲜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底子薄、见识少,只求数量,不求质量。诗词千千万,没一首能千古流传,因此呼吁。
诗人创作要有精品意识
有人说,现在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
的确,随着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随着网络的发展普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写诗的人潮涌般出现。鲁迅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已经一百多年了,年轻的现代诗歌曾一度占领诗坛霸主的地位,但是今天,却越来越多的人拾起了旧体诗词,特别是近体诗词,从者甚众。
诗人多了,诗词多了,却一直没有发现被广为传颂的名句,难怪有圈外人说:诗词在古代都写绝了,你们写不出超过唐宋的诗词。确实,自白话文运动以来,从未出现哪个诗人达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有的人写千首万首,却没一首在街头巷尾传唱;有的人干脆用人工智能写诗,一天写几十首,可事实证明,如此量变却没引起质变;有的协会鱼目混珠,鱼眼睛比珍珠多,自然读起来味同嚼蜡。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以为是诗人们在创作时缺乏精品意识。
缺乏精品意识,这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贪多、图快,一味追求数量,而不求质量,写出来就泛泛。
北宋书法家米芾小时候很穷,但父母见他喜欢写字,就送他上学,他学了三年,一点长进也没有。有一天,一个秀才路过,米芾听说他字好,就求他教。秀才让米芾买他的纸,但纸很贵。米芾忍痛买了纸,秀才让他三天写满。米芾回家后,可不敢浪费这纸,就专心琢磨怎么写这字,起笔、落笔,字是什么结构,苦思三天,一个字也没写。见了秀才,秀才要他当场写,他没法,只好憋足劲写了一个。秀才一看,这不是挺好嘛,米芾自己也觉得这字确实比以前的好看多了。
写诗词一样,写之前,琢磨立意,安排布局,推敲字词。用心研究一下,才能有进步。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也适宜诗词。诗文之道,贵在变化。“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这是指独特的见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知识结构、思想认识水平,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同样写“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诗人将雪看作了春花,这是雪静态的美;“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这是想象雪的形状;“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别人看雪,这个诗人在听雪;“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这是雪的动态。雪落人间,姿态万千。
再借用林从龙先生举的写愁的例子:“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愁有了深度;“只恐怖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有了形状;“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愁有了数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了体积和长度。一个愁字,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才经久不衰。
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以为“惊人”就是创新,令人耳目一新。新的观点、新的语言,新的意境,做不到新,诗中没有出彩的“亮点”,就沦为了平庸之作。
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还有“推敲”的故事,这是指诗词的锤字炼句。汉语的近义字或词很多,如何使用最准确的,这需要诗人仔细甄别。
诗不厌改。有了锤字炼句的能力,反复推敲修改,才能出精品。
诗词短小精悍,而又意蕴无穷,每个字的宝座都很重要,珍贵着呢,尽量不用叠字,不能让一个字占几个座。
唐朝崔护,一辈子就一首《人面桃花》,可是流传千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我辈当见贤思齐。
写完此文,颇觉自己“五十步笑百步”,眼高手低,瞬间汗颜,又性耿直,不吐不快,遂拿出来与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