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旧体诗词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传统文化热不断升温,尤其是网络盛行的今天,旧体诗词的创作空前繁荣。值得思考的是,爱用旧体创作诗词的不独一人,很多达官政客、名人大家、凡夫俗子也沉浸其中,自嗨不已。自新文化运动后,胡适先生第一位倡导白话文、新诗,新诗歌盛行,迄今百年,为什么旧体诗没有消失?甚至反超现代诗歌,据我所知,中华诗词学会现有260多个团体会员,三万多个人会员。会刊《中华诗词学会通讯》发行量远超《诗刊》。有一位老者甚至问我:任何一个人都能背下首古诗来,有几人背过一首现代诗?是啊!为什么旧体诗词这么顽强的生命力呢?存在就有一定的道理,诗词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首先,它简短,构思写作保存都不必浪费很多时间,这对于烟熏火燎的凡人生活是廉价的调味品,而它又有一个文化与品味的标签,难怪拥趸无数了。 诗人从来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诗人在这世界生存,依赖这个世界生存,首先向这个世界索取衣食住行,在索取的过程中,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自然而然有表达的欲望,小孩子或哭或笑,成年人或怒或哮,而诗人往往能通过诗词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的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不仅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风物诗,贺诞诗、励志诗……今天的的人们也写下了许多。 在高科技迅速发展、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当代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疏离。家庭解体,老小失养等等,加上就业与职场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迫而急促,给人的精神带来极大的压力。由此而导致心灵世界的的失衡,焦虑、苦闷、孤独、苦恼等随之产生。从社会上各种心理诊所的涌现也可窥见,化解精神矛盾、调节心理冲突,已成为当今人们面临的重要课题。那么读诗词或写诗词都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哪怕得到片刻的安宁,也是对人体的一种有益保护。爱好读诗或写诗的人,可以人为地建造一个忘忧小屋,在里面淡忘生命的喧哗,俗事的纷扰,寻求自己的道。 诗人也食人间烟火,也脱离不了社会,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比如,往大里说是在一个国度,往小里说,诗人的人脉资源、地域历史文化都对诗人有着影响。这个国家的体制、人文、发展与诗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怎么可能置之度外?中国历来不乏念念祖国命运的诗人,因为诗人的骨血里,往往承载的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所延续下来的风骨和良知,是用知识和学养淬炼出来的对真理、对文明永恒的追求。伟大的诗人屈原,宁愿魂消逐水流,不和奸佞共春秋。他以纵恣的文笔,表达强烈而激荡的情感。豪放如李白,他的浪漫主义是基于他主要生活在盛唐时期,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多元化、开放性,接纳各国交流学习,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华人多自称为唐人。杜甫不然,他的现实主义基于他生活在动荡时期,屡试不第,仕途不得志,大部分生活在困顿、漂泊中,“安史之乱”把原来隐藏的各种社会矛盾充分展示在人们面前,杜甫的政治思想和社会现实因而发生了尖锐矛盾。比较低下的社会地位和动荡不稳定的生活,使他对社会的矛盾有较深入的了解,对人民的痛苦有比较真实的同情,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他的诗歌从多方面反映了那个动乱的时代,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反映社会矛盾,揭露社会弊端,歌颂时代精神,引起社会关注,推动矛盾解决,弘扬真善美,诗人自觉承担了社会责任,从这个方面讲,诗词与诗人在当今社会仍有监督的意义。 民国时有个故事,说的是四川著名的奇才子刘师亮(1876-1939)。清朝末年,清政府腐朽堕落,官员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外国列强侵略,所有割地赔款都从老百姓身上搜刮。当时四川总督名叫瓜尔佳奎俊,不管汉人死活,巧立名目,竟收粪税。但凡挑粪便进城,按每担来交税,不独此,上厕所,每个月也要交几百文。老百姓们找到刘师亮,刘师亮一听,挥笔写下了一副对联:自古未闻粪有税;下联:而今只剩屁无捐。人们争相找人写这副对联贴在家门口,事情越闹越大,一时间传了好几个省份。奎俊见事情脱了自己的掌控,心中慌乱,不得不中止这个税种,从此,一幅对联救百万百姓的故事也就流传下来了。 诗人也有人伦关系,也有亲友,舔犊之情、夫妻之情、孺慕之情、友爱之情等等,也是诗人吟咏内容,像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晕晖”,千百年来被人称道,常用诗词浸润,怎么会出现弑母的案件?“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对亡妻的深情怀念打动了多少人的心肠?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读后是不是羡慕这样的友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经典名句,读起来是不是心胸浩荡、心潮澎湃呢?可见诗词对社会是有教化意义的,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 诗人不是在真空里过日子,诗人所住的自然环境,或有山,或有水,或有树,或有花,或有鸟,诗词肯定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实际是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但就其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对今人来说,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诗词中的心物一体、天人合一,体现为主客体、物我两忘,超脱功利,超越自我,从而达到自由和愉悦。这种思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或明或暗或隐或显的体现。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六首》,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多么和谐的一幅图!诗人们为我们勾勒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 开始向自然索取并改造自然,此时人与自然便有了冲突。比如:采煤采油,致使地球表层结构发生变化,猎奇珍贵动物、乱伐乱砍树木,土地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等,都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生态危机逐步加剧。地震、海啸、洪水、瘟疫等,就是对人类的惩罚。人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我们像古人那样,把自然看做人类的家园,以“仁民爱物”的情怀关注这个世界,生活会变得很美好! 2020.3.3
发表时间:2024年11月10日 11:35:17
分类:诗词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