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先父于2019年4月18日(农历3月14日)仙逝,我于2019年9月1日(农历8月3日,先父诞辰日)成立以先父名字命名的“高振宗诗词研究会”,率先学习、解读父亲诗词,以便更好引领40多位诗词爱好者走上诗词道路。
诗关永雎 红尘绝唱
——解读七绝《赠内子》二首
武强书法协会主席贾彦彬先生录先父七绝二首,其书玲珑俊逸,活泼生动。有的庄严,有的腼腆,有的谨慎,有的个性,真格是性情迥异,却毫无违和之感。在此深致谢意。
这两首绝句,原载《炎黄诗学》,贾彦彬先生录后,重读便有了许多感慨。偷得浮生半日闲,试着浅析一下。
一
往事如烟似梦中,胭脂惯未镜唇红,
刀风虽镂芙蓉面,我赏斜阳映彩虹。
这首诗是父亲2013年写给母亲的,当时他67岁,和母亲已携手走过四十多个春秋,曾经相濡以沫的日子,让父亲对母亲的感情像陈年老酒,弥久愈香。用父亲对母亲的话说“咱是从枝根(荆棘)窝里爬出来的。”所以,晚年的父亲对母亲百般呵护,万般珍惜。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像烟雾一样,一下子就飘散了,现在想起来就像做梦一样。你从来都不涂脂抹粉,镜子里你的唇还是那么红润;岁月的风霜虽然像刀一样在你芙蓉花般的脸上刻下皱纹,我却欣赏你年老的魅力,像美丽的夕阳映照的彩虹。
反复吟咏这首诗,我才发现,父亲之于母亲的爱,是那么厚重与深沉,他们之间从来没有讲过浪漫,也没有甜言蜜语,更不会把感情挂在口头上,但在笔下,父亲却毫无遮掩地直抒胸意,对母亲倾尽溢美之词。母亲一生素面朝天,从不抹什么防护霜之类,可是在父亲眼里,她的唇还是那么好看!他把母亲年轻时的容貌形容成“芙蓉面”,那该是在父亲心中扎根了怎样的漂亮啊!想来母亲年轻时的样子已刻在父亲的心底,虽然现在鸡皮鹤发,但在父亲心中,年老的母亲仍如夕阳那般美丽。
我在想,父母知识结构和精神层面差距甚大,为什么父亲却能写出这样深沉而动人心弦的诗?这不得不说,父亲对待婚姻家庭的态度,是忠贞不渝的,是敢于担当的。哪里像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觉得有俩钱就烧包,做个芝麻官就了不得,胡作非为。婚外恋,换小媳妇,由此衍生了“小三儿”“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这类令人作呕的词汇。社会进步的同时,膨胀了某些人的私欲,将其人性中本质的丑暴露无遗,他们只讲个性的解放,而忽视了责任和担当。
再读第二首诗:
二
镜里筹添一缕霜,岁痕已掩旧时光。
春来阅尽桃花笑,不负寒梅往日香。
我是这样理解的:照照镜子,母亲的白发又增添了一缕,岁月流逝,母亲老了,已不是年轻时的模样。春天的时候看到盛开的桃花,很欣慰,这样就没有辜负傲霜斗雪的梅曾经释放的暗香。在我看来,父亲对母亲,是感恩的,是敬重的。这首诗出彩的地方在于最后两句,我认为,“春来阅尽桃花笑”实际是暗喻孩子们,他看到孩子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朵朵桃花,从年龄到事业,风光正好,不由得深深感恩母亲,所以才有“不负寒梅往日香”。梅,这里是指母亲,因父亲曾写过一首《咏干枝梅》,诗中将母亲比作梅。“不负寒梅往日香”也就是不辜负她曾经付出的心血,孩子们终于长大成人了。
比起上一首诗来,这一首从技巧上来说,更老练;在起承转合上更规范。第一句,做到了开篇破题作用,从镜里发现白发多了,奠定了此诗的基调,知道是写年老的,第二句承接了上文,不仅头发白了,还隐晦地说脸上皱纹也多了,不再是从前的样子。第三句笔峰一转写到了桃花,令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干脆利索,既没有起句和承句的层面,又暗暗为第四句做了铺垫。第四句化寻常为不凡,合而有力,回到母亲身上,更突出了母亲的奉献。这样处理使整首诗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无闲笔赘笔,令人耳目一新。
读父亲的诗,需要用心去体会。老人间的感情固然让我感动,但更重要的是,父亲是我们的榜样,他在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怎样才叫爱。包容、理解、珍惜、感恩,我想,这是父亲的态度,我能做的,就是,对待爱人的优点,用放大镜看;对待爱人的缺点,用老花眼看,这样以来幸福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