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元阳县胜村中学(前身胜村小学附中),是我的初中母校。多年前我写了这篇赋文,曾在元阳县文联主办的内部小刊物《梯田》2021年第4期刊发过。现将此旧作发表于此,以飨读者。
元阳县胜村中学赋
朱宝祥(哈尼族)
哈尼梯田之乡,世界文化遗产之地,梯田景区之间,青山绿水,风景格外迷人。一个古老山寨,乃商品集散地,座落其间,名曰胜村。
建国之初,元阳县内,共分七个区域,新街、南沙、胜村,同属第一区域,胜村长期未办中学,部份学子,升学无门。嗟乎,未办中学之时,文人极少,村里难寻读信之人。
一九六八年秋,历经千呼万唤,胜村小学,始办附设初中,家长高兴,学子欢欣。一九七〇年四月,成立人民公社,胜村定名红峰公社,从此附中全称被冠以公社之名,堪称万象更新。一九七二年三月,公社名称改以驻地命名,名曰胜村公社,附中随其换印。一九七八年,胜村小学附中,已成历史,新的初级中学,正式诞生于胜村。翌年,学校被命名为:元阳县第六中学。一算校历,刚过一旬。一九八三年起,全县中学,除保留一中外,其余学校,均以属地命名,斯校正式之名,在中学之前,冠以元阳县胜村。呜呼,光阴荏苒,元阳县胜村中学,自附中始于今,年岁已过半百,蓦然回首,如同驾雾腾云。
开办附中伊始,小学初中两部,校区分开,校舍简陋,初中校区,仅有楼房一幢,既为教学之楼,又为教师宿舍,唯有两层之分。楼房砖柱瓦顶,土木结构,一楼三个教室,三合土之地板,外设走道,二楼铺设木板,中间过道,两侧教师宿舍,木板隔墙,师生于此共同发奋。楼房外面,简易篮球球场,公厕设于不远处,小学食堂,附中一同共用,暂无学生宿舍,实行走读,仅有少数学子,寄宿于胜村。
一九七五年春,教师带着学生,自备毛石,自打土坯,自割茅草,自行施工,自盖学生宿舍,外加学生食堂,宿舍为茅草房,食堂为土掌房,半年功夫,全部就绪,教师学子,人人劳心劳神。
改革开放之后,各项基础设施,发展极快,截至如今,校园面积,二十九亩有余,校舍建筑,拥有万余平米,各项建设,继续扬帆奋进。美哉,美丽校园,碧草如茵。
五十余载耕耘,学子之众,或继续深造,或回乡务农,或另谋职业,总而言之,无论何去何从,没有高低之分。深造学子,县内一中最多,高级中学有之,职业中学有之,周边市县,个旧一中,建水一中,红河州一中,比比皆是,各地皆有深造之人。历届学子,不乏成绩优异者,参加全县中考,曾出两个冠军。嗟夫,此乃全靠拼也,教师在拼,学生也在拼。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斯校开办摔跤班,一九八二年,全县评比,曾获文教战线“先进集体”荣誉,后被授予“红河州体育传统学校——摔跤项目”荣誉。学校体育活动,实乃健体强身。其他荣誉还有“文明学校”、“青年文明校园”。进入本世纪,开展“普九”以来,学校以发展为中心,教师以发展为基础,学生以发展为目的,师德以建设为灵魂,是斯校办学理念,后清晰浓缩为:明德强体,育智立身。善哉,别看只八字矣,此乃全校校训。
(201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