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诗中有泪” 陈文騄 [诗论]

孟 晨     发布时间: 2023/11/3 10:12:45
阅读:1271次      分享到

                   “诗中有泪” 陈文騄


                               陈中寅


       湖湘大地自古人杰地灵,19世纪后期,这里的桑梓之风与家国之情,培育出了一位名重遐迩的涉台爱国诗家——陈文騄。其诗作载于《台湾诗乘》(连横撰)、《台湾诗录》(陈汉光编)、《台湾诗海》(赖子清编纂)。台湾大学现存赖子清所撰《鹤洲诗话》一书,对爱国官员陈文騄的作品点评了四个字:“诗中有泪”!这是对陈文騄诗作爱国爱民形象的生动素描。赖氏出生于台湾嘉义市古典文学世家,平生著述颇丰,有诗近三百首,曾为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协纂、《台湾科学》杂志编辑和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顾问。因此,他对近代爱国诗家陈文騄的点评,应当说具有足够的文化分量。

        陈文騄(1840~1904),字仲英,号寿民,又号南孙,晚号槁叟,衡永郴桂道祁阳县金兰桥(今湖南衡阳市祁东县金桥镇)人。同治九年(1870年)乡试中举,十三年,殿试为二甲进士第25名,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十年(1884年)改任浙江金华知府,十四年任杭州知府。光绪十八年(1892年)调任台北知府,十九年,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正三品,相当于省纪委书记兼警备司令和教育厅长)。光绪二十一年暮春(1895年4月),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陈文騄虽于5月下旬奉旨“内渡”但不忍离去,由于反割台斗争最高军事领导人刘永福对之未予青睐,遂于6月底不得已离开台南返回大陆。后任安徽太平知府、庐州知府、盐运使衔安徽候补道。光绪二十八年督办皖北牙厘总局,三十年辛,享年65岁。

        陈文騄任职台湾期间,曾有外国传教士仗势与县衙l对抗。有司慑于西方压力,欲撤县官以谢西方传教士。文騄坚称“未可”,于是站在我国立场上,移书外国驻台领事极力争辩之。由此可见,他对外国传教士的文化侵略保持着高度警惕。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侵华战争。其时光绪帝虽已亲政五载,但“帝党”势力薄弱,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势力仍然控制着朝政尤其是任免大臣之权,对日本开战毫无准备。相反,竟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以示天下太平,举国上下皆为慈禧太后寿抵六旬而忙碌。兼管海军的“后党”权相李鸿章则听之任之。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对外执行妥协求和路线。黄海大战中日两国原本胜负相当,但李鸿章担心自己创建的新式海军再受损失,于是,下令北洋舰队躲进山东威海卫军港。从此,中国海军丧失了黄海制海权,走向被动挨打。最后,日军从海路(黄海海面)西进并从陆路(辽东半岛)经渤海南下,两路包抄威海卫,于次年1月一战灭我北洋海军。

       至此,满清王朝战败,被迫派李鸿章赴日本乞和,并于4月中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等领土给日本,赔款二亿两白银,开放四处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立厂矿。尤其是割让台湾岛给日本,激起了岛内和全国上下同声愤慨。陈文騄作为台湾兵备道兼学政,本来安民兴教责任重大,岂知台岛竟被割让,真乃晴天霹雳和奇耻大辱!顿时,失土之痛与忧国之情喷涌而出,愤而写下了轰动台岛内外的组诗《示诸将四首》,其一云:

           上相东行一叶舟,五更笳鼓起柁楼。

           大名已自垂千载,此错何堪铸九州。

           玉帛先将迎妇雁,河山权作犒师牛。

           有谁哭向苍天问,万里孤臣海尽头。

       此诗通过对洋办派名臣和权相李鸿章的讥刺,以及对《马关条约》割地赔款的诅咒,倾诉了孤臣孽子(作者)在海峡东头哭问苍天的爱国深情。其二云:

           万年王迹起辽东,朱鸟祥开一粒红。

           宗祖艰难曾卜洛,臣工计策只和戎。

           东邻地竞汶阳返,西帝图翻督亢穷。

           旰食宵衣频北顾,涓埃谁为答宸衷?

       该篇通过缅怀昔日大清开国与南进的功业,而对今日割地求和表示强烈不满。披露了欲说还休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浩茫思绪和无计报答君恩的苦闷心情。其三云:

           郑氏归仁二百年,王师渡海扫烽烟。
           廛无夫布宽征市,户有丁男尽力田。
           黔首终身成异俗,弁髦何日戴尧天?
           漫云殊域无知识,纵叩重阍亦枉然。
       该诗忆及1683年台湾回归祖国(康熙帝派施琅率军攻取台湾,郑氏政权归顺,我国古代实现最后一次大统一)和次年设立台湾府以来,台民辛勤劳作和开发宝岛二百余年,而今却成了“天朝弃民”,情何以堪?作者叩问上苍,斗胆为台湾民众代言请命,吐露了报国无门的一腔悲愤。其四云:
           圣明何事召干戈,万里扶桑骤沸波。
           自大夜郎思比汉,辨奸英主早烹阿。
           疮痍无奈伤元气,慈忍终当致太和。
           壮不如人臣已老,诸君强起挽天河。
       该篇怒斥日本帝国主义猖獗狂妄,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虽然自己年迈,但仍寄希望于诸将力挽天河而尽洗疮痍。作者相信,灾难过后台湾民众仍有希望迎来太和,重新走向社会稳定。
       以上《示诸将四首》自成体系,由讥刺李鸿章误国写到自己的孤臣之泪。接着,由今昔对比之国情写到自己历年努力化为乌有,君恩难报。然后,转到为台湾民众呼天请命。最后结题,寄希望于诸将和国人重建和谐家邦。组诗四首字字血,声声泪,不愧为忧深情烈的爱国华章。组诗出示众将后,在台湾大地迅速传开,一时和诗者甚众。例如,蔡玉屏先生当年即步陈文騄原韵写下了《感事四首》,诗长仅录其一:“匡时频望济川舟,王粲年来倦倚楼。兵衅骤开箕子国,妖氛又涨萨摩州。中朝仗义诛封豕,大帅无心纵火牛。十载海军都畀敌,有谁强弩射涛头?”哀时忧国之痛,媚敌丧权之讥,有力地呼应了陈文騄的“诗中有泪”。
       近代名人与学者梁启超曾云:“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还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戊戌政变记》附录《改革起源》)今之史学界对此看法相类,认为甲午大败与马关签约,“成中国之巨祸”,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至今想来,陈文騄当年的示诗与群体和诗情景,激励了士气与民心,在一定程度上对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起了推动作用,从而大大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群体觉醒。
       陈文騄任台北知府时还注重文化建设。据台湾著名文史学家连横(今台湾知名人物连战乃其嫡孙)所撰《台湾通史》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年),陈文騄连同淡水知县叶意深禀请纂修《台湾通志》,巡抚邵友濂欣然允之,设总局于台北。并以布政使唐景崧、巡道顾肇熙为监修,陈文驃为提调,通饬各属,开局采访修志,以绅士任之。《台湾通志》成书时因割台剧变与战乱相继,书稿亡佚不少,现仅存40卷。即便如此,在现存台湾旧志中,《台湾通志》仍然是规模最大的一部史志。这就为后来连横撰写《台湾通史》这部 60多万字的历史巨著提供了大量珍贵史料。
       陈文騄的高祖是清朝乾隆帝早期军机大臣(宰相)陈大受(1702~1751)。此公身为一品大员却曾为老百姓“哭穷”,《清史稿》列传第94 赞其“清节推海内”。陈大受早年担任过福建巡抚,其时台湾府归福建省管辖。在福建巡抚任内,陈大受蠲免台民负担,并增粮40万石救济台湾民众。此种渊源对陈文騄任职台湾影响极大,有利于培植爱台爱民之心和陶冶家国情怀。祖宗之风不可丢!为此,陈文騄编有《陈氏清芬录》二卷,内有《陈文肃公年谱》(文肃乃陈大受谥号),并重新编辑了《陈文肃公遗集》行世。此外,陈文騄撰有《养福斋集》、《陈仲英日记》、《陈仲英家信》等。早先任杭州知府时,还倡修了《杭州府志》。

       可以告慰这位反帝爱国诗家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割占台湾半个世纪后,终于在1945年8月战败投降,10月下旬,台湾与澎湖列岛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台湾人民也终于重“戴尧天”了。“诗中有泪”的陈文騄泉下有灵,自当破涕为笑,准会写出新的组诗四首来。而今陆台两岸虽未统一,但毕竟同濒一个海峡,同属一个中华。爱国诗家陈文騄在《示诸将四首》中提到的“致太和”(实现最圆满的和谐),早已成为了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景。


        (原载《中华诗词》2014年第9期)



[附]陈文騄诗联选六


                            乙亥元日庐州作


             暖入东风冻乍开,人随梅柳渡江来。
             郡符恰共韶光换,凯唱频烦腊鼓催。
             吴楚河山空故垒,赵张勋业数奇才。

             日边漫指长安近,昨夜觚棱有梦回。


             羲驭飙轮去似梭,五龙六甲眼前过。
             容添白发梅偷笑,官比黄州笋欠多。
             绕郭沟塍知土辟,沿街烟火验时和。

             驽骀虽老雄心在,拔剑犹能斫地歌。


                               悲台湾二首


             狂澜谁障百川东,日下金蛇电掣空。
             刘帅浑如魏得狗,唐王岂复郑芝龙。
             鸿沟耻划诸番界,鲸浪横飞半线中。

             莫笑铜铃沿旧俗,伤心有泪洒基隆。


             中原鼎沸肆鸱张,电烁飙驰莽战场。
             东海难填精卫石,西天已渡达摩航。
             将军鼓角三更咽,武帝旌旗十日忙。
             千里金汤沦异域,朅来白日黯无光。
                         

                               挽曾国荃联


        莅事公勤谓之忠,韬略宏深谓之襄,秉性沈挚谓之威毅;古大臣才命难兼,况罕逢棣萼声蜚,竹枝辉映。

        饰终哀死则有帝,诵德歌功则有民,纪绩书勋则有史官;予小子名言莫赞,惟凭吊钟山减色,湘水无情。


                          陈母徐太淑人挽联


        事继母继姑,曲得欢心;自从夫子云亡,辛苦支持,历三十三年,五夜青灯常饮泣。
        教孤儿孤女,蔚成鼎族;甫幸曾孙在抱,团栾欢宴,过九月九日,七旬黄发遽归真。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