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七律声调的章法美 [诗话]

孟 晨     发布时间: 2024/3/23 9:21:50
阅读:1204次      分享到


                        七律声调的章法美 

  

                                 陈中寅


        弄出这个小题目,恰与七律吟咏的音乐美紧密相关。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常格,其章法(即篇法或篇章结构)引人入胜。然而,关于七律声调的章法与章法美,却从未有人涉及过。本文试从常格七律入手,专谈声调的章法美。其紧要处,一在双句韵字,一在单句尾字。个中奥妙,牵涉到诗词吟咏的学理与乐理,可从字声(字调)与乐音(乐谱)的对应角度说起。字声,必讲汉字声调的调值(声高声长)。乐音,只讲调值对应的低音而不讲对等的高音,以节省篇幅。

        先谈七律的双句,押韵之字讲究阴阳(阴声阳声)交错,则韵字吟咏的前音稍变而尾音相同(落音重现),此乃灵巧押韵之同趣美!笔者此文面向全国,故不以方言(地方语)而以雅言(共同语)立说,请看:阴声的国语调值为55,其对应的乐音是22;阳声的国语调值为35,其对应的乐音是⑦2(数字简谱加圈表示低音,下同)。七律吟咏时,双句的韵字阴阳交错但都落音于2,音响效果异而趋同,韵脚美融入乐音美,可谓美不胜收。        

       至于韵字声调阴阳交错的详情,考虑到七律章法有其讲究,颈联是转,宜“高扬峻拔”,拉开与颔联的情景距离或时空距离等。因此,第六句和第四句的韵字最好阴阳错开。如此说来,七律双句韵字的阴阳交错,计有以下八种样式,还是相当灵活的:①阴阳阴阳,②阳阴阳阴;③阴阴阳阳,④阳阳阴阴;⑤阴阴阳阴,⑥阳阳阴阳;⑦阴阳阴阴,⑧阳阴阳阳。或许有人会问:双句韵字全部是阴声或全部是阳声,难道不可以吗?著名学者和吟诵家华钟彦在生前的教学视频中回答说:“不是不可以,而是不好!”这里的不好,就是不够美好,就是美感不足。韵字阴阳交错,化美为媚,听起来才会更具魅力。另,中古四声到晚唐以后才开始平分阴阳,故唐人七律的双句韵字,就不必论阴阳了。还有,今日看平水韵,像“三江”之类的险韵,韵字本来就少,阳声字则更少,故今人依险韵创作的七律,双句韵字亦不必论阴阳,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再谈七律的单句,句尾之字讲究四声(平上去入)俱全,则尾字吟咏极尽变化而力避雷同,此乃声调四合之异趣美!请看:平声(阴声与阳声)的国语调值和对应的乐音,已见前述;上声的国语调值为214,其对应的乐音是⑥⑤1;去声的国语调值为51,其对应的乐音是 2⑤;入声的国语调值为50(5占一半,0表示休止占一半),其对应的乐音是20(0为休止音)。七律吟咏时,单句的尾字四声俱全而乐音各异,音响参差错落,平添异趣美,可谓气象万千。

        若将单句尾字四声俱全的样式全部列出,计有六种变化可供诗家选择:①平上去入,②平上入去;③平去上入,④平去入上;⑤平入上去,⑥平入去上。四声俱全古来亦称四声递用,杜甫的《蜀相》《宿府》《秋兴八首》(其一其二)《咏怀古迹》(其二其三)等七律名篇,都是四声俱全的典范。倘若有人相问:单句尾字四声不全的七律,难道不可以吗?笔者仿照华钟彦先生的课堂语言来回答:不是不可以,而是不太理想,未达高峰美。即便做不到四声俱全,也得退而求其次,力求做到三声交替。除首句外,有人单句尾字全部误用同一声调而未察,或连用三个上声,或连用三个去声,或连用三个入声。此种七律,尾字声调对应的乐音再三雷同,听觉上,美感比较缺失而乏趣,章法有待改善。

        写到这里,不妨查看当今名家熊东遨先生所作七律。多年来,此公发力于双句韵字阴阳交错、单句尾字四声俱全,同趣美和异趣美二者兼备,雅哉高哉!由此说开去,彼辈新声新韵之七言律诗,单句尾字永别于四声俱全而先天不足,少了入声,缺乏“短促急收”的乐音美;只能在平、上、去三声以内腾挪取舍,从而加大了声调雷同的风险,惜哉叹哉!

        往古至今的吟诗(口头作诗和手头作诗),皆以汉字为根基而组装成篇。吾国汉字兼具声调之美,原本字乐一体而传情与传神,故近代曾国藩特别强调:“诗文以声调为本”。现代赵元任则干脆宣布:“吟唱(亦称吟咏)完全取决于声调”。近现代名家这般持论,乃将形式美提到了与内容美一样的高度。可以说,习惯于重内容、轻形式的当代文论家们,对此大大地吃了一惊!或许他们不懂口头吟诗,不爱手头写诗,才会如此吃惊吧。

        既然声调的地位在传统诗词及其吟诵之中如此重要,那么,声调之美原可不懈追求。据此,七律声调的章法美绝非小事,而是诗艺登高的雅事与大事。最后,附上拙作《观角马群大迁徙作歌》,以证所赋七律很注重声调的章法美:


       荧屏极望徙非洲,觅草生涯不带忧。

                         (平)                   (阴)
       双角向风迷骏马,四蹄拓路仰牦牛。
                         (上)                   (阳)
       波征鳄阻三光喟,母佑儿存万客讴。
                         (去)                   (阴)
       果腹艰途情未怯,雄群跨国有谁侔。

                         (入)                   (阳)


       另录熊东遨先生大作二首,再证名家七律非常注重声调的章法美:


                  惠州西湖瞻东坡塑像


       听残风雨更何闻,终是湖山负使君。
                         (平)                   (阴)
       千里还乡惟夜梦,半生知己一朝云。
                         (去)                   (阳)
       松声柏影虚难摄,水色蟾光淡不分。
                         (入)                   (阴)
       移住此间成小隐,晚峰无语或能群。

                         (上)                   (阳)


                  登太白楼怀诗仙太白


       前身位已列仙班,何用长安近圣颜。
                         (平)                   (阳)
       天性只宜杯得宠,好诗多与月相关。
                         (上)                   (阴)
       无边野色供孤啸,百味人生取一闲。
                         (去)                   (阳)
       寄语寰中登眺客,此峰能仰不能攀。

                         (入)                   (阴)



                  黄历4720年甲辰春分撰稿

                  公历纪元2024年3月20日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