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诗学中的吟诵“绝学”
湘南祁语吟诵法探幽
陈中寅
湘南祁语,亦称湘祁方言,是老湘语的一个分支。根据《湖南省汉语方言分区图》的划分,我省西北面、西面和南面均为西南官话区,东面则为赣语和客家方言区。中间这一长块,从湘北的岳阳市到湘西南的城步县,属于湘方言区。内中,处于东北方位的长(沙)益(阳)片区为新湘语,处于西南方位的娄(底)邵(阳)片区为老湘语。相比较而言,新湘语受外部影响大一些,老湘语受外部影响小一些,更加本土化。老湘语片区亦可再分为娄涟片和祁邵片,包括的县市主要有:娄底、涟源、湘乡、新化、祁阳、祁东、邵阳、双峰。这里的祁阳、祁东合称两祁,位于老湘语片区东南一隅。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祁东从祁阳析出而两县并立。现今,祁东县归属于地级衡阳市,祁阳市(县级市)归属于地级永州市。两祁虽然分开而并立,但地方语言分不开,文化心理隔不断,千古乡情忘不了。百姓心目中的两祁仍然是一家,都属于“大祁国”。笔者生长于祁东县步云桥镇,先父出生于祁阳市文明铺镇,对此感触颇深。
一、祁语五声的调值
两祁之地,有祁山(名峰为熊罴岭)相接:东为祁东县,西为祁阳市。两祁之境,有祁水(湘江一级支流)纵贯:南为祁阳市,北为祁东县。查卫星地图,母亲河祁水由北向南流淌,其正源是祁东步云桥河,它流过笔者故乡的广袤原野,再一路向南流进祁阳,在两祁交界处始名祁水。祁水蜿蜒曲折,最终在浯溪风景区东北面文昌塔附近流进湘江。烟波浩渺的湘江,则向东流出祁阳市和祁东县。湘南祁语,就这样伴随着祁民、祁山、祁水而亘古长存。从历史长河看问题,祁阳建县,斯民所操语言即为祁语。三国孙吴时始建祁阳县,祁语的源头应该比建县更早更远,可追溯到先秦。春秋战国时,祁地属于楚国南疆。因此,祁语乃由南楚方言(古湘语)发展变化而来,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1、两祁方言的五声调值
祁阳方言,以古邑浯溪镇为中心,共有五个声调。调值数据来源于李维琦《祁阳方言研究》(1998年湖南教育版):阴平字55,阳平字11,上声字53,去声字35,入声字33。祁东方言,以县邑洪桥镇为中心,也是五个声调。调值数据来源于《湖南省志方言志》(2001年湖南人民版):阴平字44,阳平字21,上声字55,去声字24,入声字33。
湘语一般都是六个声调,湘南祁语却比较独特,传统上只有五个声调。这种独具特色的地方语,竟然与国语五声(清末民初以来的共同语五个声调:阴阳上去入)数量对等,真个弥足珍贵。湘南祁语同其它方言一样,既有读书音(文读音),也有口语音(白读音)。新中国以来,祁语声调由方言学者确定无误,一直是五个声调。但,口语音随着时代发展或有变异。近年来,网上新撰文章谈论祁语时,认为有六个声调。这种说法,在注重传统的吟诵者看来,应该不算数,没法被吟诵界采用。湘南祁语吟诵,须以传统的五个声调为准。
2、祁语五声的综合调值
按照“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的说法,诗国吟诵无论雅言(共同语)与方言(地方语),皆取决于汉字声调。因此,由声调得来的吟诵及其法则,关乎学理和音理,足可雄视八方。持此而论方言吟诵,须以南北方言字声的调值为根基和准绳。由前述看出,两祁五声的调值存在着某些差异。然而,古今祁语原本一家,仍须以整体视之。据此,祁语吟诵的探艺,须将两祁五声的调值综合起来考虑。另,我国南方的入声,古来说法都是急读短读。具体到湘南祁语,入声急读短读这个传统,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丢失。祁语五声中的入声调值,被方言学者定为33而不是30,正好折射出了这种丢失之憾。有鉴于此,对于祁语的入声调值,吟诵界理当回归方言传统,将它由33订正为30。现将祁语五声的综合调值公之于世:
阴平,调值为55或44。
阳平,调值为11或21。
上声,调值为53或55。
去声,调值为35或24。
入声,调值为30(3占二分之一强,0为休止占二分之一弱)。
二、祁语五声的乐音
弄清了两祁五声的综合调值,祁语吟诵的“依字行腔”方可实现。诗国传统吟诵讲究字法、句法和篇法,首先得注重字法。这就是“以字为谱”,依据调值模拟字声,将字声哼出乐音(即吟谱)来。只要按照字声的调值将乐音(吟谱)敲定,吟诵才不会违反学理而“瞎哼哼”,才会经得起检验而免遭诟病。关于这一点,还得回到先秦以来的歌吟传统:“声依永(言)”以及“律和声(乐)”,此即:依照拖长了的汉字来吐乐出声,运用乐律来调和乐声(亦称乐音)。具体做法是,口头模拟字声并按乐律(十二平均律)整体比对和调节,最终得到祁语五声的对等乐音(即高咏谱),以及对应乐音(即低吟谱),详情如下:
阴平,对等的高咏谱为5或6,对应的低吟谱为2或3。(记谱为单音,均可拖长一拍)
阳平,对等的高咏谱为1或21,对应的低吟谱为⑤或⑥⑤。(加圈表示低音,下同)
上声,对等的高咏谱为5或6或53,对应的低吟谱为2或3或2⑦。
去声,对等的高咏谱为35或24或25,对应的低吟谱为⑦2或⑥1或⑥2。
入声,对等的高咏谱为30,对应的低吟谱为 ⑦0。(0为休止符。下同)
以上祁语五声的全部吟谱,最低音是低音⑤,最高音是中音6,两者的音域跨度只有九度(或曰:14个“半音”),符合传统吟诵取音出腔的理想范围:“十度音以内”(或曰16个“半音”以内)。如此,完全适用于口头作诗和书房读书,也完全适用于吟诵制谱,即:为祁语吟诵创制吟谱文本。
由此说开去,目前各地所传的方言吟诵调,音理和学理大多未明,缺乏足够的理论阐释和支撑。他人以普通话仿吟,字法更觉杂乱。因此,坚守方言吟诵的调值,掌握字声对等的乐音而高咏,把握字声对应的乐音而低吟,堪称务本之策和务实之举。
三、祁语吟诵的文本
首先,是平声韵诗词的吟谱文本。两祁乡县古来地灵人杰,能诗能文的国之栋梁代不乏人,最著名的是清代宰相陈大受和新中国领导人陶铸。前者有《镜石》(五律)存世,后者有《浯溪》(七绝)传世,两诗均从乡国县邑取材。陶铸的《浯溪》,祁语吟来口齿生香(汉字为尊居上,吟谱为次居下,查网可听):
东 风 吹 暖 碧 潇 湘
2 2 3 5 30 2 2
闻 道 浯 溪 水 亦 香
1 35 1 2 53 30 2
最 忆 故 园 秋 色 里
⑥1 30 35 1 2 30 53
满 山 枫 叶 艳 惊 霜
53 2 2 30 35 2 2
其次,是仄声韵诗词的吟谱文本。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祁语吟来别有情趣(汉字为尊居先,吟谱为次居后,形同古来标注的“旁谱”):
昨30 夜⑥1 雨3 疏2 风3 骤53, 浓21 睡35 不30 消2 残1 酒2。 试⑥ 问⑦2 卷5 帘2 人21, 却30 道⑥1 海2 棠21 依3 旧53。 知3 否2, 知5 否2? 应⑥ 是⑥1 绿30 肥1 红21 瘦⑥2。
再次,是入声韵诗词的吟谱文本。唐代柳宗元的《江雪》,祁语吟来古意盎然(字上谱下,查网可听):
千 山 鸟 飞 绝
3 3 53 5 30
万 径 人 踪 灭
⑥ ⑥1 21 5 30
孤 舟 蓑 笠 翁
5 5 3 30 2
独 钓 寒 江 雪
⑦0 ⑥1 21 5 30
以上吟谱文本,可具体归结和把握三点:一是字法上规范而灵活,它对等或对应于祁语的综合调值,符合学理与音理,且听凭选用。二是句法上“平长仄短”,句尾字(入声字除外)和句中逢双的平声字要长吟,其它字尤其是入声字要短吟。三是篇法上结构严谨,韵字的落音相同或交叉再现,从而展现“押韵”效果与美感。
最后,是国学文段的吟谱文本。为了节省篇幅与时间,可将诵读和吟咏二者结合起来,此乃诵吟文本。先秦《中庸》第一章,诵吟起来别具风采(字先谱后,吟咏之字标谱,诵读之字则不标):
天命之(2)谓性(⑥2),率性之(2)谓道(⑥2),修道之(2)谓教(⑥2)。道也者(53),不可须臾(1)离也(53)。可离(1),非道也(53)。是故(⑥2),君子戒慎乎(2)其所不睹(53),恐惧乎(2)其所不闻(1)。莫见乎隐(53),莫显乎微(1),故君子慎其(1)独也(53)。喜怒哀乐之(2)未发(30),谓之中(2)。发而(1)皆中节(30),谓之和(1)。中也者(53),天下之(2)大本也(53)。和也者(53),天下之(2)达道也(53)。致中和(1),天地位焉(2),万物育焉(2)。
国学文段的祁语诵吟,内中的句尾字,相当于诗词吟诵的韵字,关系到吟诵的篇法。因此,落音重现或交叉再现,篇法上彼此呼应而前后一体,实乃艺术追求。对此,祁语吟诵者务必留心。
(载《湖南诗词》季刊2024年第4期)
[作者介绍]
陈中寅,字孟晨,湖南祁东人。雁城退休教师,高级职称。1977级本科,新中国实行学位制以来首批历史学学士。诗词写家,吟诵研习者,有专集《待笛轩吟稿》和专著《诗国吟诵存谱》行世。吟诵法式复古开新,计有:国语五声吟诵(民初以来),四声配五音吟诵(盛唐以来),文人昆腔吟诵(明朝以来),湘南祁语吟诵(古今),普通话四声吟诵(现今)。个人吟诵作品,可搜看微信视频号,百度查“国诗吟诵馆”亦可听。